(壹)把握基本理論框架,把握主線,理清思路。
會計學是經濟管理課程體系中微觀經濟管理的壹門重要學科,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是其兩個重要領域。財務會計側重於服務於投資者、債權人和企業外部的其他機構,定期向外界提供財務會計報告。而管理會計則側重於為企業內部各級管理者服務,為決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基礎會計是財務會計的基礎學科,側重於會計的基本理論和核算方法。本課程前五章主要講會計基本理論和方法,第六章至第十章主要講如何運用前五章所述的會計基本方法進行會計實務。即在經濟業務發生後,經辦人員填制或取得原始憑證,經會計人員審核整理後,根據設置的會計科目,采用借貸記賬法編制會計憑證,並進行相應的賬簿登記,然後根據憑證和賬簿記錄計算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的成本,並根據財產檢查核實賬簿記錄,在確保賬實相符的基礎上定期編制會計報告。最後壹章闡述了實施會計方法應滿足的條件,即如何合理安排會計的組織機構。按照會計的組織程序,每壹章都是相互聯系的。學生在復習本課時,必須在全面系統學習的基礎上掌握基礎知識和理論,把握會計組織程序的主線,理解和掌握。由於經濟業務的復雜性,企業壹天可能有幾十甚至上百筆交易,單純靠突擊記憶或者死記硬背是無法靈活運用的。
(二)重視理論聯系實際
基礎會計是壹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在學習時要重點掌握會計的各種基本方法和相關的基本原理。在了解各種方法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學會運用各種方法處理問題,熟練操作會計。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多做習題,還要去工廠企業實習,增加感性認識,提高動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第二,每章的基本內容,重點和難點。
第壹章是概述
本章有六節。第壹節,會計的基本概念。本節分為三個部分。第壹部分是會計的產生和發展。闡述了會計是適應社會生產的發展和加強經濟管理的要求而產生和發展的,並隨著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完善和提高。這壹部分的重點是把握現代會計的形成標誌,即15世紀末意大利數學家盧卡·巴恰勒關於復式簿記的著作的出版;第二部分是會計的職能,重點闡述了會計的基本職能,即反映職能和監督職能的含義、特點及其關系;第三部分是會計的含義。我們應該理解和掌握這個概念。第二節,會計的對象。本文主要講述會計對象的含義以及會計對象在企業中的具體表現。重點是了解會計對象在企業中的表現,即企業再生產過程中可以用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即企業再生產過程中資金的運動。第三節,會計任務。本節的重點是掌握會計的具體任務。第四節,會計的基本前提。重點以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為前提。會計主體前提是指會計反映的是壹個具體的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它定義了會計工作的空間範圍。會計主體是指會計服務的具體單位。會計主體和法人主體不是同壹個概念,兩者的關系是,法人主體壹般是會計主體,但會計主體不壹定是法人主體。作為會計主體,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即擁有壹定的經濟資源,進行獨立的生產活動或其他活動,進行獨立核算,提供反映主體經濟活動的會計報表;持續經營是指會計核算應當以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基礎,不考慮企業是否會破產。它定義了會計工作的時間範圍;分期會計是將企業連續的經營過程劃分為較短的等距離的會計期間,以便分期核算,按期編制會計報表。它是對會計工作時間範圍的具體劃分。會計期間是會計工作中規定的會計生產經營活動或預算執行的起止日期,主要用來確定會計年度。在中國,會計年度從公歷1開始,到2月31結束。貨幣計量是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和經營成果,或者其他單位的經濟活動通過貨幣計量綜合反映,也要使用其他計量單位,但不占主要地位。把貨幣作為統壹的計量單位,包含了幣值穩定的假設。它定義了會計的衡量尺度。第五節,會計的壹般原則。關鍵是要理解這十二條基本原則,不要死記硬背。這十二項原則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即與總體要求有關的原則,包括客觀性原則和重要性原則;與信息質量要求相關的原則包括有用性原則。可比性、壹致性、及時性和清晰性原則;確認計量要求的原則包括五項原則,即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原則、配比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歷史成本原則和謹慎性原則。第六節,核算方法。會計方法是對會計對象完整、連續、系統的反映和監督方法。主要包括:設置會計科目、復式記賬、填制和審核憑證、登記賬簿、成本核算、財產清查、編制會計報表。七種核算方法相互聯系,密切配合,其工作程序和流程主要是三個環節;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會計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