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充分發揮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用,在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教學中不斷更新教與學的過程和方法,註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和個性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精神品格、健康美好的情感和進取的人生態度。
高中語文課程必須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和學生實際,努力科學開發和利用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遵循基礎與選擇相統壹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課程體系,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其中,必修課由語文1到語文5五個模塊組成。每個模塊綜合體現了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的目標和內容。壹般安排在高壹到高二兩個半學期逐步完成。完成後可獲得10學分,滿足高中最低要求。
選修課設計為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應用和文化作品研究五個系列,每個系列設計若幹模塊。學校可以根據各系列的課程目標、學校的課程資源和學生的需求,有選擇地設計模塊,開設選修課,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生可隨意選修4個模塊,獲得8個學分,加上必修課10學分,* * * 18學分;對漢語學習感興趣,想繼續深造的同學,也可以鼓勵他們多修三個模塊,這樣可以拿到24個學分。選修課壹般安排在必修課結束後二至三年級的三個半學期,也可根據需要靈活安排。
在學習中,學習者要樹立主體意識,積極參與語文實踐活動,探索體驗;在個人學習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學習活動,善於傾聽和吸收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合作和分享,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風格。
外語: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
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目的是使新世紀的每壹個高中畢業生都具備基本的英語語言素養,即具有相同的語言能力基礎,使他們具備終身學習所必需的基本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具備壹定的自主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初步具備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這同樣的語言能力基礎,應該成為普通高中教育為每個學生未來發展創造的平臺和機會。同時,高中課程要為每個學生的同壹種語言能力打好基礎,讓他們根據個人的能力、潛能、特長和興趣,以及未來的職業趨勢和長遠發展目標,學習適合自己的課程,學會規劃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選擇,從而使高中英語課程成為具有基礎學習、拓展學習、提高學習、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特點的課程。
學習中,學習者應改變被動記憶、機械訓練的傳統學習方式,采用主動、參與、合作的英語學習方式,通過觀察、體驗、探究等主動學習方式開發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數學:從人文角度,註重形成數學思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標準》中對數學的理解是“新”的,但並沒有拋棄數學最本質的東西去趕時髦。而是在繼承中創新,站在多元的角度,從教育立場出發,從教育思想出發,結合時代特點,提出新的數學觀。繼承傳統可以保證課程保持基礎紮實、學風嚴謹的特點,而註入新意是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是為了整個社會的發展,是為了中國的未來。數學課程體現了數學學科的發展趨勢,突出了數學的人文價值,重視並增加了數學建模、數學探究、數學文化等內容。,把數學放在更廣闊的背景中,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這是壹個很大的突破。高中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數學要重視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既學習數學知識,又學習數學思想,學會用數學知識和思想表達和解決現實世界中普遍問題的方法和技能。
在學習中,學習者不僅要註意掌握基礎知識,還要註意形成數學思想和方法,註意理解不同知識模塊之間的相關性,從而形成比較完整的數學思想,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基於學生的生活體驗
思政課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為基礎,著眼於學生的發展需求,將理論觀點置於社會生活主題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在開設必修課的同時,開設具有拓展性和應用性的選修課,滿足學生發展的不同需求。
必修課圍繞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主題,由三個模塊組成,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常識為主要內容,生活和哲學模塊。這四個課程模塊的構建貫徹了小學、初中、高中德育課程體系整體規劃的思想,既保持了基於生活主題的系統銜接,又體現了內容目標的遞進層次。為適應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常識、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將是本課程的重要內容。
選修課是必修課教學的延伸和拓展,是體現課程選擇性的主要環節。課程模塊的設置將進階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相結合,既著眼於學生繼續深造的需求,又兼顧學生畢業後的就業需求;既體現了該課程作為德育課程的獨特性,也體現了該課程在人文社會學習領域的獨特價值。
在學習中,學習者要恰當運用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等學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將基本思想和原理融入生活主題;要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社區服務、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全面提高社會參與能力,培養務實態度和創新精神。
歷史:讓學生從全球化的角度了解歷史。
歷史課程標準富含新理念、新內容和新觀點。采用歷史知識的特殊編纂體例,連接古今中外。這樣的安排有利於在新世紀從全球化的角度去認識和理解歷史。有利於立足中國,開闊世界視野;有利於進壹步拓寬歷史知識的內容。
根據時代性和基礎性原則,歷史課程內容調整如下:1。增強與社會進步相關的課程內容,如“國企改革”。2.增加了適應時代需要的課程內容,比如世界古代史。3.加強與社會生活和學生經歷的聯系。4、及時反映歷史研究的新動向和新成果。比如超越了馬克思經典著作中“勞動創造人”的傳統觀點。
在學習中,學習者要善於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的全局與局部的關系,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系,從不同層面系統地培養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地理:培養負責任的地球公民,關註人類、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地理課程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理論、時代特征和要求,重視現代地理技術和方法的學習和應用,與區域發展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培養青少年關心人類發展的重大問題,理解環境與發展的關系,樹立正確的環境倫理觀和可持續發展意識,是地理教育義不容辭的任務,也是提高我國公民素質,實現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針對當今世界的重大問題、共同問題、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針對不斷湧現的新技術、新方法,結合學生興趣和終身發展需要,在保留經典地理知識、理論和方法的同時,大量引入現代地理學的最新知識、觀點和理論。
課程標準體現了以下教育理念:1。全面發展的課程價值取向強調學生全面發展的理論思想,以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共同發展。2.回歸課程生態生活觀,突出地理實用價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增強生活能力。引導學生學習“生活地理”、“文化地理”、“科學地理”,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培養現代公民地理素養,滿足學生地理學習需求。3.科學與人文融合的課程文化觀突出了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相統壹的地理學科特點,重視學科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培養以及人文精神的熏陶。4.民主的課程政策觀和創造導向的課程實施觀大大增加了課程的選擇性,既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也為地方政府、學校和教師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留下了空間。
學習中要特別註意案例的學習,課程標準要求教材通過典型案例來說明基本概念、規律和原理。所以,把案例的具體內容呈現出來,把從案例中獲得的知識運用到新的情境中,才是學習地理的重點。
物理:經典與現代的結合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物理課程改革力度很大,不僅強調物理科學的基礎,而且照顧到不同學生的多樣化需求,拓展了學生的發展空間。物理課程標準科學合理明確,內容開放多樣。既註重經典概念和規律的掌握,又關註物理科學的最新發展,物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物理與技術的結合,引導學生從人文社會的發展中審視、認識和理解科學與人類的關系,積極探索高中物理教育與提高科學素養的關系,為學生終身學習、適應社會發展打下良好基礎。課程結構設計合理,按模塊組織教學,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空間。
有專家建議,高中生要學好經典物理,看到經典物理與現代科學的密切關系,處理好學科基礎與學科前沿的關系。學習者不僅要打好紮實的基礎,還要有開闊的視野。
化學:興趣導向,培養學生探究化學問題的能力
課程標準改變了以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律為主線的高中化學學科體系;改變了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方法過於統壹的局面,構建了必修+選修的課程模式。六個選修模塊的主題各有側重和特點,為學生提供了自主選擇的空間,改變了不同興趣和需求的學生必須學習相同內容、達到相同要求的傳統模式。這種多元化的課程模塊適應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滿足不同潛能學生的需求提供了更大的選擇空間,將有利於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提倡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註重培養學生對化學的興趣,更加重視化學實驗的教學,提出許多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有趣實驗和科技活動,以培養學生學習和探索化學問題的能力。標準中選擇的實驗很多。只有按照標準配備學校的實驗室,才能有效突破化學教學中的難點。
學習源於懷疑,懷疑源於思考,思考源於興趣。在學習新高中化學時,讓學習者欣賞和熱愛化學是前提和保證。
生物:註重實驗能力的培養,提高生物科學素質。
以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為課程核心任務,將生物基礎內容精心編排為“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三個相關模塊,全面涵蓋了高中生應掌握的內容,反映了生命科學在微觀和宏觀方面的發展趨勢。強調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生物實驗作為最重要的課堂教學形式,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該設計體現了自然科學的特點,對學生認知發展、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標準設計了觀察、調查、數據收集和分析、討論、實驗、探究等活動。,如培養液中酵母種群的動態變化,讓學生嘗試建立數學模型,用數學方法學習生物學,這是壹種全新的教學活動。特別安排“生物技術實踐”模塊,讓學生制作“果酒、果醋”和“提取植物芳香油”。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可以了解和掌握食品加工的簡單方法和技能,並在實踐中體驗生物技術的廣泛應用。
在學習中,學習者要努力從整體上把握壹個模塊的內容;理解核心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積極參與實驗、探索等學習活動;追求自身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提升,使自己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技術:技術服務於人類生活,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
技術課程擺脫了“簡單勞動”或“勞動技能”的原有模式,著眼於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和創造力發展,強化了技術與社會、技術與科學的關系,以全新的理念確立了技術課程的地位,回歸了技術教育的本質。
技術教育不是學簡單的修理,而是讓公民有技術意識,有技術觀念,懂得最基本的技術常識。通用技術課程設計註重培養學生的技術思維方式,將學生的手和腦結合起來,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良好載體,符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理念。
信息技術課程是在計算機課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它有了質的飛躍,從簡單的技能訓練到全面的信息素養培養。課程標準以培養信息素養為課程目標,為這門課程註入了應有的教育內涵。信息素養包括技術能力、溝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遵守道德和法律規則、形成社會責任感。這些品質對學生和任何社會成員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學習中,學習者要註意運用在信息技術課程中獲得的知識和技能來學習其他課程。從教師布置的任務和自己發現的問題出發,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體驗處理信息、開展交流和相互合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追求自己獨特的觀點和掌握方法,培養自己對信息技術發展的適應能力。
音樂:豐富音樂教育的內涵
根據普通高中教育的培養目標和音樂課程的性質,為了體現普通高中新課程體系關於課程內容應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總體要求,充分實現高中音樂的課程目標,滿足學生對音樂的不同興趣和特長,高中音樂課程的內容結構由六個模塊組成,供學生自主選擇和學習。這六個模塊分別是:音樂欣賞、歌唱、表演、創作、音樂舞蹈、音樂戲劇表演。
多年來,包括音樂科目在內的高中美術教育壹直比較薄弱。這次高中課程改革豐富了高中音樂教育的內涵。音樂課程的標準結構具有創新性,凝聚了開發者的智慧和心血。從學科定位到八個教學模塊的設置,都加強了系統性和可操作性,體現了音樂學科最本質的教學內容,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讓我們看到了音樂教育的美好前景,對高中音樂教育的未來充滿信心。音樂是壹門綜合性很強、文化內涵豐富的藝術學科,不是壹門純粹的技術課。音樂舞蹈和音樂戲劇與表演兩個模塊的設置體現了跨學科的特點,音樂欣賞內容的設置是非常必要的。
音樂是壹門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尤其是在其表演領域。歌唱、表演、創作、音樂舞蹈、音樂戲劇表演都離不開實踐活動和具體操作。因此,在學習中,學習者不僅要通過聽課來學習音樂,還要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在實踐中獲得音樂審美體驗,學習音樂知識和技能;在實踐中學會用音樂的形式表達情感,交流思想。
美術:符合學生的審美心理特征
高中生因為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不同,需要發展不同的藝術能力。為了滿足學生多方面發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設置了美術鑒賞、繪畫雕塑、設計與工藝、書法篆刻、現代媒體藝術五個學習模塊供學生自主選擇,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理念,豐富的教學內容體現了全新的教學理念,突出了時代性,符合新世紀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審美心理的發展特點。特別是“現代媒體藝術”模塊的設計,對於高中美術課程順應世界美術教育和現代科學藝術發展的趨勢具有重要意義,它將開創我國高中美術課程教學的新局面,對於實施美育、陶冶情操,提高我國高中生的美術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在學習中,學習者在獲取相關藝術知識、了解藝術作品的文化內涵和風格特征的同時,要善於運用這些知識來表達和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美化生活,學會用藝術來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
運動與健康:健康第壹,培養生活興趣。
課程標準貫徹了“健康第壹”的指導思想,體現了現代教育理念,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它體現了“三維”健康理念。擺脫“競技體育”和“技能教學”的傳統體系,融合體育、健康教育等內容,將“增進學生健康”貫徹於課程全過程,充分挖掘該課程的多種功能和教育價值。它有以下顯著特點:1。將“健康第壹”的理念融入課程行為,使教育目標明確指向學生健康意識和健康體質的培養。2.要求實施者選擇學生喜聞樂見、能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的體育與健康基本知識、技能和方法作為學習內容。也主張實施者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條件和興趣愛好,在學校確定的範圍內選擇學習項目。在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和發展需求的基礎上,體現了課程的選擇性特征。3.為了滿足學生選修學習的需要,鼓勵有體育興趣和愛好的學生積極發展,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設置了兩個學習層次(5級和6級)和七個模塊。完成11必修學分的學生,達到體育與健康課程畢業要求。
學習中,學習者要努力保護自身健康,註重全面發展身體素質,提高健康水平,通過體育項目的選擇性學習,培養自己的體育愛好和特長,掌握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提高體育鍛煉能力,形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養生活興趣。
綜合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探究和創新意識。
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中明確指出,高中課程設置了語言文學、數學、人文與社會、科學、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八個學習領域。由此,綜合實踐活動成為高中新課程的八大學習領域之壹,也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壹次結構性突破。
綜合實踐活動是普通高中課程計劃規定的必修課程領域。雖然它是壹門與其他學科課程並列的相對獨立的綜合課程,但它具有壹定的獨特性:(1)它是國家課程計劃規定的必修課,具有嚴肅性和正統性;(2)它是壹門沒有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課程,所以充分體現了它的生成性和適應性。總之,綜合實踐是國家規定、地方指導、校本開發的必修課。
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學生的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發展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關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它包括三個方面: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
古羅馬教育家普魯塔克曾稱:兒童的心靈“不是壹個需要被填滿的罐子,而是壹個需要被點燃的火種。”教育需要創造壹個適合學生自由精神成長的環境,為他們提供成長為壹個完整全面的人的機會。綜合實踐活動的價值取向在於知識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將教育視為壹個開放的系統,創造性地將社會生活作為課程資源和服務對象的廣闊載體納入教育視野。
校本課程開發:課程決策權的再分配與全面發展的人的培養
21世紀初,校本課程開發成為我國課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熱點問題。與國家課程開發相對應的壹種課程開發策略,20世紀70年代開始在英美等發達國家受到廣泛關註。
與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相比,校本課程的特點是充分考慮教師的積極參與、學生的認知背景和需求、學校的主客觀條件和所在社區的經濟文化水平,突出學校自身的特色。學校和教師是課程開發和決策的主體。開發校本課程的意義不僅在於改變自上而下的長期課程開發模式,使課程快速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以學校教育的直接實施者(教師)和受教育者(學生)為主體的課程開發決策機制,使課程滿足社會發展和學生多層次的需求。總之,從我國三級課程管理的立場來看,校本課程開發應承擔的基本任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滿足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培養和提高校長和教師的課程意識、體現辦學特色。
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持續的專業活動,需要壹個理性、民主、科學的決策過程。這個過程包括:情況分析、確定方案(目標和計劃)、組織實施、評估和改進。
校本課程開發意味著壹種權力,即學校有權自主決定部分課程,教師、學生、家長和社區民眾合作、享受、探究,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現場課程資源。校本課程開發意味著壹種責任,即學校承擔學生發展的責任。學校必須抵制壹切不利於學生發展的課程,必須提供有利於學生發展的課程。校本課程開發意味著壹種機遇,即學校,尤其是教師有發展的機會。在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與反思中,教師會逐漸強化對學校的認同感,提高歸屬感,形成課程意識,掌握課程技術,加快專業發展的進程。
校本課程開發在我國還是壹個新生事物,對於完善學校課程體系、培養新世紀創新人才、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他的思想融入基礎教育實踐的過程,壹定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化的過程!
在學習中,學習者要重視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這不僅是為我們“量身定制”課程的過程,也是我們自身經歷、體驗、自我發展的過程。從紙筆考試的角度來看,也許這門課不會成為高考的組成部分,但對我們的影響會很大,甚至是終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