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觀是對金錢的根本看法和態度,與人生觀緊密相連。貨幣是為了滿足商品交換的需要而產生的,並隨著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而逐漸成為財富的象征。資產階級的金錢觀有兩個特點,壹是“金錢至上”。他們從自己的階級和個人的私利出發,把金錢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凡事都看錢。只要妳能拿到錢,妳可以不擇手段。第二是“金錢萬能”。他們誇大金錢的作用,鼓吹“有錢能使鬼推磨”、“金錢決定壹切”、“金錢就是幸福”。
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貨幣的本質和歷史作用,認為貨幣作為物質財富是人類創造的,是為人類服務的,人類應該是貨幣的主人,而不是貨幣的奴隸。人們依靠自己的勞動創造財富,獲得財產。金錢是光榮的,但通過剝削、掠奪、欺詐等手段不勞而獲是可恥的。貨幣在促進商品交換中起著重要作用,但貨幣不是萬能的。世界上有比金錢更重要、更珍貴的東西。居裏夫人放棄了“鐳專利”的巨款,毅然向世界公布了鐳冶煉技術,並將價值654.38+0萬法郎的世界第壹克鐳捐贈給癌癥治療研究所。1950年,著名數學家華拒絕了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終身教授的聘書,帶著妻兒穿越太平洋的驚濤駭浪,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事業。
金錢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條件,但金錢不等於幸福,因為人類離不開精神生活。物質生活豐富而精神生活空虛的人,不會有真正的幸福。
孩子愛錢,要明智地拿,明智地用。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我們什麽都做不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金錢觀,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壹樣。我們生活在壹個矛盾的世界裏,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所以我們要有壹個原則,用聯系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任何事情和事物。金錢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貨幣的地位和作用從古至今都不是我們人力所能改變的,它是靜態的,而我們是動態的,有很大的轉化能力,所以我們可以擁有它,用它來實現我們的理想。但是,我們不能太過分,那樣會像個守財奴。對待金錢,關鍵是要看到它的巨大作用和閃光點,讓它為我們服務,幫助我們,使我們能夠更好地實現目標。
如何看待金錢和權力,是生活中常見的問題。要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權力觀。金錢觀和權力觀都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即對金錢的正確看法和態度,是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問題。
貨幣,作為貨幣的總稱,是商品交換發展的產物,在普遍等價物中充當特殊商品。它可以與各種商品交換,這就使貨幣成為財富的象征。他擁有的錢越多,他擁有和控制的財富就越多。於是,金錢成了人們追逐的對象,出現了拜金主義,也就是金錢崇拜。
1.太平洋的加羅林群島有壹個雅浦島。島上的居民把開采出來的石頭當成了錢,也就是直接從大自然中得到錢。這種石錢叫“費”,是從雅浦島以南400英裏的另壹個島上開采出來的。在質地符合要求的前提下,石頭的價值取決於石頭的大小。石頭越大,價值越大。
因為人們追求更大的價值,許多當地居民冒著極大的風險從海外島嶼開采大石頭帶回來。因為石頭比較大,作為交易工具確實不方便。所以島上的居民在交易時,並不移動石頭,只是由石頭的主人口頭聲明,告訴大家石頭已經轉手。據說在雅浦島發生了壹個有趣的故事:壹個富有的家庭聲稱在400英裏外的島上有壹塊巨大無邊的石頭“飛”,以表明他的家庭擁有巨大的財富。事實上,雅浦島的居民從未見過那塊石頭是什麽樣子,有多大。這個富豪家族的財富只作為壹種觀念存在於島上居民的頭腦中。
1898年,德國政府從西班牙手中接管了加羅林群島。經理計劃重建雅浦島的道路,但島上的居民抵制。
當德國人意識到島上居民的全部財富就是分布在島上的石頭“費”時,他們想出了制服這些居民的辦法。他們派人用黑染料在島上所有的石頭上畫黑叉,宣布有黑叉的石頭不再是錢。就這樣,島民壹下子失去了所有的財富,不得不按照德國人的意願老老實實地修路。這時,德國人派人把所有石頭“費”上的黑十字洗幹凈,宣布這些石頭還是錢。雅浦島的居民非常高興重新獲得他們的財富。
遺憾的是,在貨幣經濟時代,貨幣在很大程度上單調了人們對於財富多元化目標的追求和選擇。貨幣似乎代表和衡量了世界上所有財富的價值,似乎可以兌換世界上所有的財富。人們對它的追求和占有,似乎是壹切財富追求和占有的代名詞。這樣,人生的目的,除了追求和占有金錢,就不會有其他有價值的東西了。毫無疑問,這是壹種錯覺,但這種錯覺迷惑了絕大多數人,尤其是當金錢可以用來避免勞動和人身懲罰、購買婚姻、補償生命時,金錢直接關系到生命的價值,這種“金錢萬能”的錯覺程度與日俱增。
基於貨幣是財富的“綜合代表”,但不是財富本身,貨幣不能完全衡量、代表和交換所有財富的認識,我們關於貨幣的智慧是: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我們不應該只追求貨幣來獲得它所能代表的財富(如住房、汽車等。),還要追求金錢不能代表的財富(比如內心的平靜);我們要有壹定的錢,但不要停留在只是有錢的狀態,還要享受金錢能換來的真正的財富,也就是要花錢。否則,我們只是空有金錢和財富的形式,成為真正的“守財奴”;我們要在壹定的時空裏追求金錢,也要在壹定的時空裏放棄追求金錢,才能在生活中享受足夠的閑暇。在這樣的智慧人生中,金錢永遠是妳忠實的仆人,妳將贏得人生的豐富內容和人生價值的真正實現。換句話說,妳活得有智慧。
關於金錢、金錢與生活、金錢與社會,歷史上許多思想家都表現出強烈的悲觀看法。馬克思對商品貨幣的拜物教進行了猛烈的抨擊,認為在商品貨幣條件下,特別是在勞動轉化為商品、貨幣轉化為資本的資本主義社會,這種拜物教具有不可磨滅的屬性,深刻地奴役或“異化”了人的存在。因此,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廢除商品貨幣制度,成為未來美好社會理想建構的基本前提。德國社會思想家齊美爾認為“金錢是世俗之神”的現實是可悲的,因為金錢只是壹種空洞的形式,不是財富本身,也不能代表全部財富。“錢只是通向終極價值的橋梁,人不能在橋上生活。”與馬克思不同的是,西美爾並沒有廢除貨幣制度的理想設計,只是在現實面前無奈地嘆息,充滿了無盡的悲傷。
可惜我們生活在壹個金錢存在的歷史階段和社會。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根本無法廢除貨幣,但我們有必要屈從於貨幣,或者沈溺於它的悲觀主義嗎?至少,我覺得沒必要。對於個人來說,如果他能明智地用錢生活,他只是把錢當作生活的工具或手段,而不是生活的目的。我確信,這種內容真實、財富結構豐富的人生,是壹種相對成功、有價值的人生,雖然不是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