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水庫在村西大南溝入口處。
1969年,王金莊五個大隊861戶,團結在壹起,在村西大南溝洞河,修了壹座水庫,畜水13萬立方米,從此結束了壹到旱年就得去外地挑水的歷史。水庫北岸有三畝地,1981年分給四街第三、四、五三個生產隊的30戶村民,原來都叫“後三畝”,修成水庫後,沒人再叫“洞河”和“後三畝”,都叫“團結水庫”。
廟東坡在小石崖溝前面。大南溝呈東南西北走向,龍王廟相對的壹面坡,不是正南,也不是正東,壹部分人感覺在南面,他們便叫這面坡為“廟南”,而大部分人感覺是正東,所以大多叫“廟東坡”,會計們記帳記工也書寫廟東坡。
笫三章第二節
雙結堰地處前東溝。
在山坡上修建梯田,首先要審視地勢,找到壘地堰的最佳位置,只有找好位置,才能使坡上的土刨下來夠墊壹塊地。
由於山坡表層土薄,坡上的土刨到地裏,山坡露出了巖石。繼續往上修,上面這塊梯田的地堰,就要往上靠,兩塊地之間裸露著巖石的地帶,叫“結堰”。
結堰就是因為山坡土薄,不能壹塊緊捱壹塊連續往上修,兩塊地之間形成了空地。
前東溝有兩個這樣的空地,壹為單,二為雙,兩個結堰就叫雙結堰。
第三章第三節
東溝門的在東溝下口。
王金莊有許多地名綴以“門的”二字,“東溝門的”便是壹例。門的在溝口,從溝口進溝裏,就像踏入壹道門,表明溝口地形狹窄。這樣的地形往往有兩個地名,有人叫“東溝門的”,有人叫“東溝口”。
第三章第四節
鐮把拐的在東溝下面。
鐮把是彎曲的。修建土地時,由於地形復雜,修不成長方形,壘地堰時,只得隨彎就曲,南半部分凸出來,北半部分凹回去,修成的地塊整體看拐進拐出像鐮把形狀。鐮把是木頭做的,和土地本無聯系,用鐮把命地名,是取其形狀都是彎曲的特點。鐮把代土地,是老百姓口語中的借代修辭格。
王全莊還有壹種語言現象,名詞後加詞綴“的”,蓋了房子叫“房的”,娶了媳婦叫“妻的”,生了兒子叫“孩的”,再生壹個叫“二的”,以下三的四的五的以此類推,最後壹個老八叫小八的。人名如此,地名亦然,鐮把拐後加“的”,謂之“鐮把拐的”。
第三章第五節,
從石崖溝攀登兩道石崖,方可到達崖頂。
崖頂呈圓形,和磨盤十分相似,巖石平平整整,猶如平房。困難時期,在磨盤頂上曬蘿蔔條,體現了祖上利用各種地形頑強生存的智慧。
這裏海拔較高,西風陣陣吹來,上地幹活翻越磨盤堖時,壹定要在山頂這邊休息片刻,防止寒風襲擊。
第三章第五節
南不策在石崖溝上面。
不策是類似於溝、凹的壹種地形特征,總體位置在高處,但不像溝那樣深廣,也沒有凹那樣寬大,屬於高處較平緩的低窪地帶。南丫豁區域中,山嶺這邊有三個凹型地帶,南面的凹最小,即南不策。
第三章第五節
從石崖溝翻過磨磨堖,便是南丫豁地區。
攀上磨盤堖,繼續攀至山嶺,到達山嶺的丫豁處,看到東西兩座山峰傲然挺立。翻到山嶺那邊耕種過嶺地,這個丫豁是最近的路徑,這裏最低,兩山之間夾著的最低處,即為丫豁,這個丫豁鑲嵌在王金莊地區的南端山嶺上,故以所在方位和地形特征稱南丫豁。南丫豁嶺這邊和嶺那邊的所有區域統稱南丫豁。
第三章第五節
攀上石崖溝,翻過南丫豁,再折下去,可到達西旯旮。
什麽叫旯旮,旯旮的特征就是山特別高,溝特別深,山高溝深即為旯旮。
南丫豁山嶺那邊有兩大深溝,以走路塽壹條路為界,東邊的深溝叫東旯旮,是張家莊地界,西邊的旯旮叫西旯旮,是王金莊地界。
因西旯旮的耕地是李二全祖上開墾的,直到二全這壹代,他們仍住在山旯旮裏,耕種著西旯旮的土地,那裏有他們的石房、石床、石碾、水窖。西旯旮也叫二全旯旮。
第三章第五節
從石崖溝翻過山嶺,向西走兩棧,壹條余角向南延伸,如同壹堵巨大無比的墻體,把兩棧擋住,崖頭以下擋成了西旯旮,崖頭以上擋成了西不策。
人們就大概念而言,叫壹堵墻,從小概念上則叫成西不策,也就是既叫壹堵墻又叫西不策,出現了壹地兩名現象。
從壹堵墻過去是第三棧,叫冷溝棧,屬張家莊所有。壹堵墻把王金莊的南丫豁和張家莊的冷溝棧壹分為二。
第三章第六節
從村西沿大南南叉西行,約兩公裏,有壹山巖洞穴,鑲嵌在石崖上。洞穴周邊地域統稱巖旯旮,以巖洞為參照,巖洞北面的坡叫巖北坡。
從巖旯旮南面的山路攀到崖頭以上,直至山堖,統稱巖堖。
巖堖的兩座山峰和西邊的群山連成山嶺,名為土嶺。
壹般山嶺都是裸露的巖石,而土嶺上的水窖,打了壹丈多深,仍然還在土層上。這裏雖是高山峻嶺,但梯田土壤肥沃,王金莊可稱得上土嶺的地名僅此壹嶺。
第三章第七節
巖堖地區大致分南北兩道大凹,兩凹之間突起的部分叫巖堖角,不論到南凹還是比凹,都要走巖堖角這條山路。
第三章第八節
村西兩公裏處是大南南叉這條大溝的三叉路口。向東是石崖溝,向西是西溝,向北是巖旯旮。這個三叉口是馬路的盡頭,車輛到這裏要停下來,人和毛驢開始步行走山路進入溝裏,溝口就叫西溝門。
磢,像溝不是溝,像凹不是凹,是介乎於溝和凹之間的這麽壹種特殊地貌。窄窄的、陡陡的。西溝前臉上就是這樣的地帶,長滿了木燎樹,這就是木撩樹磢。
第三章第九節
北溝在村西約兩公裏處,是大南南叉的壹條小溝,北溝下口叫北溝門。
姜的坡在北溝前臉,巖石多鏈姜。小石溝前臉也是鏈姜石結構。兩面坡都叫姜的坡。
小石溝是北溝前面的壹道小溝,石多土少,山勢陡峻。不叫小土溝而叫小石溝。
齊帆齊寫作精進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