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會羨慕自己沒有得到的財富,會害怕想象中的危險,會因為還沒有發生的災難而崩潰。
從內心來說,這個心是作為情緒傳遞的生理體驗,而情緒傳遞的是思想。
就像恐懼的本能,武漢封閉了70多天,無數人徹夜難眠,恍惚中。如果是臨近末日,那些心理脆弱的人就會玩牌,甚至選擇自殺。
行為慣性會產生壹系列極端情緒,如恐懼、懷疑、憂郁、急躁、憤怒、狂熱等。更多的時候,妳生活在“慣性”的習慣中,對應的是罵人(表達想法)、聲音大(表達情緒)、握拳(表達動作)、臉紅(肢體表達)。
由於位置的變化,外物的幹擾幾乎無處不在。
司機對不走斑馬線的行人生氣,過馬路的司機抱怨紅燈加速,擁擠的車上有人踩妳的腳,別人推妳的腰,妳開除下屬,老板再降妳級。失去親人的災難難以釋懷。
生活中的身心狀態,來自於時間、空間、心情的切割。
這種切割不是簡單的物理分離,也不是拋棄。
切不是單純的活在當下,不及時吃喝玩樂,只看當下。
美國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KPMG)董事長被診斷出腦癌晚期。他用剩下的幾個月成功切割了未來的時空,快樂地活在當下,比如把食物暫時保存在真空罐裏。
出獄後,拳王泰森回歸平凡生活,斷絕過去,不再糾結於過去的瘋狂。
他曾說:只有接近死亡,妳才能知道真正的恐懼。
同樣的情況,每個人都會“看到”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想法。
只有用心去註意,就像妳的大腦裏有壹顆釘子,釘在事情發生的過程中,釘在情境中的某壹個瞬間,妳才有機會不被情緒吞噬,割破它。控制情緒就像把音量調到耳朵最舒服的分貝。
叔本華把人生定義為註定悲劇,這種悲劇與痛苦密不可分。沒有人能幸免,但人生自有進度條。
2009年,日本雜物管理顧問山下英子提出了“分手”的概念:分手=不買,不收集不必要的東西。放棄=把堆起來的沒用的東西處理掉。離開=放棄對物質的執念。
人會重新審視自己和事物的關系,從關註事物到關註自己。這是壹個材料切割。
生命的切割必須被煽動以逃入空門。而是學會在宇宙中獨立存在。
所謂的優秀不壹定是妳喜歡的,妳喜歡的不壹定能得到,妳得到的不壹定是所謂的優秀。
所以智者不會被優秀(客觀)、喜歡(主觀)、占有(欲望)三個條件禁錮。妳必須獨立地感知它們。
憑直覺超越形式。這是認知切割。?
我們可以想象構建壹個多維的抽象世界。當妳在某個瞬間,如宇宙中漂浮的塵埃,找到當下的狀態,就沒有額外的痛苦去體驗“超越現狀”的虛構與虛幻。這壹刻過後,妳會進入壹個又壹個新的狀態,就像跳入過去或回到未來壹樣,就像與神同行壹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