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專業 - 投資者在決定投資時會考慮哪些因素?

投資者在決定投資時會考慮哪些因素?

投資者在決定投資時會考慮哪些因素?

投資是指國家、企業和個人為了促進社會發展、實現互利和轉移資金的特定目的而相互簽訂協議的過程。也是為了在可預見的未來獲得收入或資本增值的特定經濟實體。投資者在決定投資時會考慮哪些因素?,希望妳喜歡!

投資者在決定投資時會考慮哪些因素?1因為投資人的心態和觀點和創業者有很大的不同。理解投資者的心態和觀點非常重要。創業者在創業之初,已經做了細致的市場調研和自身的經驗實力評估,認為可行且有利可圖,所以毅然投入時間、金錢、財力、物力去創業。

所以基本上他是以樂觀的心態看待自己企業未來的發展和未來,堅信自己能夠渡過難關,絕不會接受企業可能要輕易結束的命運。相反,投資者的心情卻截然不同。他沒有創業的苦心,當然也缺乏壹種與生俱來的關愛。他們關心的只是成本和利潤,以及投入資金的回收。所以,了解這個基本的區別,對於寫壹份以招商為目的的計劃書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他在投資評估企業的風險和收益時有自己的因素要考慮。

投資者願意考慮的四個因素:

(1)有充分證據證明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得到了消費者的肯定。投資者希望看到公司即將推出的新產品或服務被消費者采納——即使是在試用或展示期間。得到消費者肯定或喜愛的產品是公司走向成功之路的保障。

(2)配合投資人實現需求,因為投資人不僅關註企業的長期發展潛力和低風險,也考慮公司短期的盈利能力。普通投資者缺乏和企業家壹樣的與企業共同生存的理念,投資目的只是為了盈利。因此,壹旦他們發現投資可能無法如期收回,就會決定撤回投資。

(3)把握投資重點。投資人希望創業者和經營者能真正抓住公司的重點產品,積極拓展主業,保證盈利;他們不希望公司像多頭馬車壹樣東奔西跑。如果經營項目太多,可能會讓公司像百貨公司壹樣壹反常態,從而影響其主營產品的推廣和利潤的創造。

(4)壹個擁有特許經營權、專利權、商標的公司,並不能保證生意上的成功。因為壹項事業的成功有很多因素,擁有特許經營權和專利的人最多可以說自己的競爭已經降到了最低。競爭少意味著風險低,風險低意味著盈利高,這壹點還是很受投資者歡迎的。

投資者在決定投資時會考慮哪些因素?2 1.非市場競爭

企業是市場中的動物,只能在市場鏈條中生存。壹旦市場的生態環境被破壞,企業的生存就岌岌可危。在企業的投資行為中,壟斷部門的市場壁壘是壹個巨大的投資陷阱。

許多投資者仍然熱衷於與壟斷行業做生意,甚至試圖進入壟斷行業。他們看到了壟斷行業豐厚的利潤和穩定的回報,卻忽略了即將遭遇的非市場競爭的堅冰。壟斷行業為了保護自身利益,會動用各種力量阻止新進入者。利用現有的不公平制度是最常見的手段,比如利用政府補貼來降低價格,利用計劃經濟時期制定的標準來限制運營。要打破這些堅冰,額外的成本之高,讓沒有壹定實力的投資者無法承受。即使有這個實力,這些成本能否在未來的經營過程中消化掉也是未知。

這種非市場競爭陷阱不同程度地存在於市政環保、自來水、影視、教育、天然氣、電信、銀行等壟斷行業,以及律師事務所、審計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行業。比如券商為上市公司包銷配股“成為股東”的案例,與其說是由於激烈的市場競爭,不如說是由於券商與上市公司地位不對等造成的。

2.人類環境

1999國家經貿委發布“白色令”,明確今後禁止使用壹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壹大批企業敏銳地發現了其中蘊含的巨大商機,壹頭紮進了綠色餐具行業。

兩年後,原本預計年總需求達到6543.8+02億件,潛在銷售額不低於30億元的快餐具市場,竟然是綠色餐具的滑鐵盧。由於環保餐具價格昂貴,大量餐飲企業無視國家禁令,仍然違規使用壹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和“環保”替代品——壹次性PP餐具。全國約有170家綠色餐具生產企業,其中約三分之二的企業停(等)產,基本沒有壹天三班滿負荷生產的企業。壹些勉強可以開工的企業,由於缺乏流動資金或其他經營原因,已經停產倒閉。

“白鬼子”屢禁不止的背後原因,其實是投資人掉進了新行業的人文環境陷阱。大量的小餐飲企業靠薄利生存,對成本的考慮遠大於環保意識。只要國家禁令有漏洞,幾乎可以肯定,餐飲企業就會放棄綠白。

在投資前的市場分析中,人文環境的調查是極其重要的壹環——雖然這壹點被很多企業所忽略。融資環境、人員文化素質、市場消費習慣、政府開放程度構成了企業投資經營的重要人文環境。企業壹旦不與之融合,就要花費巨額資金進行調整,比如近兩年中外合資企業變獨資企業的浪潮,以及很多民營企業的搬遷。壹些投資者在投資中面臨“關門打狗”的困境,新奇的項目不被消費者接受,並購中雙方企業文化不融合,遭遇地方保護主義,這些都暴露了項目對人文環境的不適應性。

有些投資者認為,只要適應壹些特殊的人文環境,比如地方保護,比如融資人性化,就可能獲得雙重收益。然而,我們很難看到壹個企業能夠長期與“高表外成本”的特殊人文環境保持和諧,我們的社會交易觀念正在向強調契約、保持規範的西式標準轉變。從長遠來看,它只是適應了最終的失敗。

適應人類環境的最好方法只有壹個:與他人保持敬而遠之的距離。

3.技術和人才

追求高科技已經成為壹種時尚。企業在投資行為中往往有追求高科技的沖動,以保持自身的獨特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但壹旦他們對高科技把握不當,就會成為顛覆整個投資行為的主要原因。

壹般來說,擁有成熟的技術是所有投資人投資的前提。問題是,技術能保證成熟嗎?有投資者認為“只要有錢,就不怕買不到技術”,市場情況也確實如此,但問題又來了。真的能買到技術嗎?

和技術陷阱類似的,是投資中的人才陷阱,對於壹個行業初來乍到的投資人來說,特別容易踏入。這種陷阱有壹個共同的特點:企業管理需要,容易從市場上獲得,所以投資人不重視,但判斷是否合適卻非常困難,這往往成為新投資項目成敗的關鍵。

資本時代,企業對高科技、高科技人才的追求近乎瘋狂,夢想是擁有不可替代的技術和不可或缺的人才。他們沒有註意到,技術和人才作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兩大法寶,往往在為投資者贏得巨額利潤的同時,也讓大量優秀的項目消失。

為避免技術和人才陷阱,投資者應努力:

1.進入新領域時優先考慮自己熟悉的相關行業,盡量不要進入自己不熟悉的行業;

2.對於尚處於試驗階段的新技術,必須從小試到中試再到小試才能投產;

3.不要盲從專家和顧問,要相信他們,但要驗證他們;

4、技術和人才投入要與企業規模和投資能力相適應,以適應目標市場的需求為主要標準,過高或過低的技術、人才要求都不合適;

5.對於進入新行業的投資者來說,判斷人才是否合適的標準是:是否有相當的經驗,二是在企業和行業中的聲譽,三是歷史業績,最後是個人氣質是否與企業文化融為壹體。判斷技術是否適用的標準也差不多。

創新和與眾不同

隨著傳統行業的激烈競爭和市場的超高速發展,人們不得不將目光投向未知領域——未知意味著領先壹步。但這往往不自覺地步入了求新求異的陷阱,比如曾經如日中天的互聯網、生物制藥、環保行業。求新求異成為企業面臨的壹個二律背反問題:不求新求異就是找死,求新求異可能就是找死。

新的經濟形態其實就像實驗室裏的新產品,可能會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收益,但是相對於成熟的產品,它的風險太大了。尤其是對於實驗產品的大規模生產,損失將是無法估量的。同時,對創新和新奇的盲目投入,往往使企業陷入壹些新的管理理念的陷阱。因為求新求異往往會讓人盲目崇拜“新事物”。

企業應避免創新和差異的投資陷阱,其要點如下:

1,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盈利。確定投資項目,首先要有詳細的盈利計劃,不要被各種時尚潮流所迷惑;

2、任何壹種新奇的項目,既要了解法律禁區,又要考慮人們的消費習慣和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2000年全國第壹家通氣公司在江西南昌倒閉,海南第壹家“克隆人”店2001倒閉,高估了市場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3、新項目壹般很難壹下子被消費者接受,所以壹方面有承受失敗的能力,但也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4.站在潮流的後面,關註新奇項目的發展,找到盈利地帶後果斷進入。

5.規模經濟

適度規模才是真正的規模經濟,而不是絕對的越大越好。然而,仍有許多企業盲目追求投資規模,追求巨大的樂趣。企業的擴張、連鎖經營、多元化甚至並購,大多是基於規模經濟的考慮。對於投資者來說,以規模擴張作為投資的出發點,或者過度追求投資規模,是壹種非常有害的傾向。

規模經濟的陷阱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市場經濟的顯著特點之壹就是需求的不斷變化。盲目追求規模經濟導致的過度投資,會讓企業大到不能倒。當市場發生變化時,已經透支的企業資源無法迅速調整戰略面對新的市場;

2.無法有效控制成本和市場。受限於企業資源,過度追求規模化,相應的人、財、物、管理模式就會脫節,導致企業運營流程堵塞甚至停止運行,最後整個投資失控。

6.短期利潤

企業的目標是利潤,但短期利潤的誘惑往往使企業失去長期利潤的來源。對短期利潤的追求,會稀釋企業有限的資源,稀釋主業在人、財、物、能等方面的供給。在越來越專業化的市場競爭中,市場的進化速度越來越快,每壹個產業鏈都有太多貪吃的人,更不用說短期產品的風險了。即使企業獲得了能夠對主營業務項目形成資金支持的短期利潤,但其在主營業務市場的影響力、管理者的精力以及綜合競爭力的下降都是不可彌補的損失。

追求上市是追求短期利潤的陷阱之壹。對於投資者來說,上市最大的損失在於失去戰略方向。壹方面,上市本身以高“利潤”的吸引,很可能讓企業對短期利潤“上癮”。另壹方面,上市的巨額資金會“養活”企業,沒有項目可投,往往會導致大量壞賬,直接影響企業長期戰略目標的實現。這方面的分析在本刊特別策劃的“批判清單”中已經有詳細的介紹,這裏就不壹壹展示了。

壹些企業本末倒置,輕視主業經營,通過證券市場“委托融資”追求資本收益,也形成了巨大的短期利潤陷阱。

有些投資人明白項目運作、並購、品牌擴張存在各種各樣的陷阱,但在高額利潤的驅使下,希望能僥幸釣到滑魚。不過,也有辦法。在超速競爭的市場中,實力較弱的投資者偶爾會陷入魔道,可能要用壹生來償還。

7.項目運作

項目的運作為現代企業提供了豐富的機會和可能性,往往分成大塊的金銀。與實業投資相比,財富積累的速度是幾十倍。今天,說項目運營已經成為壹種時尚似乎有些誇張,但項目運營是有錢人的遊戲,其中的陷阱埋葬了太多希望空手而歸的追求者。

資金鏈斷裂是項目運營最大的陷阱。利用超市的巨額現金流運作項目是壹種主要的運作方式,典型案例是東北最大超市萬吉源的猝死,在全國媒體上鬧得沸沸揚揚。

8.品牌延伸

壹個企業培育壹個成功的品牌並不容易。當它有了知名品牌,自然會想到充分發揮現有品牌的效用,投資開發與現有品牌相關的產品。事實上,品牌延伸是許多著名企業成功擴張的經驗,甚至成為許多西方企業發展戰略的核心。壹項針對美國超市快速消費品的研究表明,三分之二的成功品牌(年銷售額超過654.38+05萬美元)屬於延伸品牌。

但如果品牌延伸把握不好,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壹些企業過度擴大產品陣容,想投資所有有自主品牌的產品。結果是,再好的產品也被拖垮了,品牌資產損失慘重。這樣的品牌延伸犯了壹個大忌:淡化了原品牌的個性,讓消費者產生懷疑,失去了與原品牌的連接點。所以有專家說,營銷的本質是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品牌形象,而破壞壹個品牌形象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壹切都打上這個名字。

“品牌延伸陷阱”主要表現在:損害原有品牌形象;模糊和淡化原有的品牌定位;誘發消費者心理沖突和蹺蹺板效應(即同壹品牌不同產品的市場表現相互沖突,無法平衡)。

具體而言,在品牌延伸過程中應遵循以下標準:

1.知名品牌與其延伸品牌的品牌定位要壹致。定位是指品牌在顧客心理中占據有利位置;

2.知名品牌和其延伸品牌的目標市場和價格檔次應該差不多;

3.知名品牌及其延伸品牌的服務體系是相同的;

4、品牌延伸要以企業和產品現狀為基礎,不能盲目擴張。壹些熱衷於品牌延伸的公司通常會關註新的消費群體。由於資源和能力有限,他們在吸引新客戶的同時忽略了維護老客戶。留住壹個消費者的成本只是吸引壹個新消費者成本的1/4。因此,企業在考慮品牌延伸的應用時,要考慮自身的情況和能力。

9.兼並和收購

七八年前,當“低成本擴張”的概念沖擊民營企業家的頭腦時,幾乎所有的企業都興奮不已。對於民營企業來說,國企轟轟烈烈的產權改革催生了太多的發財機會,並購無疑是壹條巧妙快速進入“小康社會”的捷徑。

喧囂過後,是長時間的沈默。短短幾年,在經歷了壹系列由並購引發的沖擊後,“低成本擴張”已被眾多民營企業悄然擱置,市場迎來了新壹輪由外資主導的M&A熱。這其中,雖然有M&A因為國家產權改革政策的完善而不再像過去那樣盈利的原因,但也有越來越多嘗到M&A之痛的民營企業在默默舔舐傷口。

對於大量的民營企業來說,真正的擴張成本其實不是並購時付出了多少錢,而是並購後未來能賺多少錢。很多形式的零合並也可能非常昂貴。企業依靠聲譽、品牌和實力進行M&A擴張,資產得到了擴張,但這些擴張也可能是“陷阱”。

有些企業M&A的目的是資本運作,即對合並後的企業進行重新包裝、審計、轉手或抵押貸款。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完善,這樣的操作越來越缺乏操作空間。這種M&A的陷阱是容易出現現金流崩潰。壹旦資金鏈斷裂,將產生悲劇性的連鎖效應,危及整個企業的生存。

從歷史案例來看,M&A的陷阱主要有三種:壹是債務陷阱,即被並購企業中的隱形債務;第二,主管部門食言文化沖突陷阱。

總體而言,M&A企業處於強勢地位,擁有自己獨立而強大的企業文化傳統。在M&A的活動中,壹旦被收購企業的文化沒有完全融合,就可能產生巨大的沖突。三家公司在並購過程中多次遭遇,其軍事化管理不斷遭到被並購方的批評和抵制,有的甚至直接導致並購失敗。

為避免並購陷阱,經濟學家洪升的建議是:

1.在產權受到嚴格保護的市場經濟中,M&A最好的方式就是嚴格按照法律程序辦事。但在產權保護制度尚不完善的制度環境下,在獲得相關主管部門支持後,需要註意先接手後轉讓,或先租賃後轉讓甚至合資等非常規方式;

2.聘請中立、權威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財務審計,並在產權交易合同中明確約定收購方承擔的債務範圍;

3.M&A企業的文化整合而不是企業文化替代:

4、借助合適的中介機構幫助並購。合適的中介標準是:業績好、歷史長、專業化程度高、人員構成合理、規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