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導言
銀行業創新本質上屬於金融創新的範疇,但迄今為止對金融創新還沒有統壹的解釋,大部分都來源於熊彼特的觀點。熊彼特在1912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壹書中對創新的定義是:創新是指建立壹種新的生產函數,即企業家實施壹種新的生產要素組合。包括五種情況:(1)新產品的出現;(二)采用新的生產方法或者技術;(3)開拓新市場;(4)新原料供應來源的發現;(5)實施新的企業管理方式或組織形式。由此,可以大致推導出金融創新的三個主要層面:金融業務創新、金融市場創新和金融制度創新。本文所討論的銀行業務創新主要是指微觀層面的金融業務創新,包括金融工具和服務品種的創新,被視為金融創新的核心。
銀行業務的創新能力在國外銀行業的管理體制中已經成為其核心競爭力的突出表現,而我國銀行業長期處於計劃經濟體制下,導致銀行缺乏活力,更談不上業務的創新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業逐步開始了商業化和企業化的進程。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業務創新可以說是銀行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本文試圖闡述在新的經濟條件下,商業銀行如何進行業務創新,更好地發揮銀行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二、銀行業務創新的理論基礎
(壹)宏觀基礎——金融深化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麥金農和愛德華?肖在《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和《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中系統地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論。
金融深化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壹國的金融體系與其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相互刺激、相互制約的關系。在政府放棄對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的過度幹預,讓市場機制特別是利率機制自由運行的前提下,壹方面,健全的金融體系和活躍的金融市場可以充分有效地將社會閑散資金轉化為生產性投資,通過市場機制引導資金流向高收益部門和地區,促進經濟發展;另壹方面,經濟的不斷發展又會通過國民收入的增加刺激金融的擴張,從而形成金融與經濟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這就是金融深化。
衡量金融深化的措施主要有:壹是股票指數。比如金融資產的種類和存量,金融資產與收入的比例,金融資產與有形財富(真實財富)的比例等等。這些絕對指標或相對指標的上升,意味著金融深化的改善。第二,流量指標。金融流動容易表現出金融深化的特征,例如,對外儲蓄要求的降低,資本外流的減少,金融職能和金融機構的專業化,場外非法金融交易的減少,有組織的金融市場的發展等等。第三,金融資產的價格。這是金融深化最明顯的表現,即利率的升降,使各種金融資產的價格能夠正確反映金融市場的資金供求關系,或者說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以及各種利率結構的合理性。第四,匯率指標。官方匯率與黑市匯率差距的縮小,意味著金融深化的程度。
金融深化理論的主要政策主張如下:(1)促進貨幣深化,即通過使用更多的貨幣政策工具來刺激實際貨幣需求的增加。(2)深化金融體系。在深化貨幣的基礎上,改革落後低效的金融體系,打破銀行間的壟斷,改善金融機構間的競爭,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消除金融市場中人為因素的分割和幹預,使金融機構在競爭中逐步發揮專業分工的優勢。此外,我們應該逐步增加各種金融資產的種類,擴大金融工具的期限結構。(3)在推進金融深化的同時,要進行財稅改革和外貿改革,否則會阻礙和破壞金融深化。
這些政策主張的基點是通過利率市場化促進金融業發展,推動經濟增長。
這說明金融深化的過程是壹個逐步消除金融抑制、放松金融管制的過程,這將極大地促進創新的發展。金融深化表現為經濟貨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利率和匯率管制的取消,多層次多類型金融機構的並存和競爭。隨著經濟貨幣化程度的提高,金融市場會發展,市場工具的創新會有發展空間。利率和匯率管制的取消將導致金融市場價格的不確定性,金融體系的競爭力將加強,這將形成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業創新的內外壓力,銀行業務創新勢在必行。
另壹方面,金融創新又會反過來加深金融深化的程度。金融業務和市場的創新將直接提高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配置資金的效率,有效促進儲蓄向投資的轉化,使整個金融體系更有效率,最終促進金融相關系數的穩步提高。這就是金融深化的目的。
這樣就形成了“金融深化-創新-深化-創新”的良性循環,並貫穿於整個金融業的發展過程。
過去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存在嚴重的金融抑制,如匯率和價格雙軌制、利率非自由化等。銀行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金融的附庸,不遵循市場規律。我國自開始市場化改革以來,價格主要由市場調節,取消了匯率雙軌制,實現了經常項目下的自由兌換,利率的杠桿作用也受到重視。在《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中國人民銀行將設定存貸款利率的上下限,進壹步理順存款利率、貸款利率、證券利率之間的關系;各類利率要體現期限、成本和風險的差異,保持合理的利差;逐步形成以央行利率為基礎的市場利率體系。”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以中央銀行利率為基礎,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為基礎利率,資本市場利率圍繞貨幣市場利率變動的利率。由此,中國利率的市場化進程開始了。在利率市場化即金融深化的過程中,銀行作為經濟活動的中介必然要求進行業務創新,否則就無法適應新的經濟形勢的要求,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這是我國商業銀行進行業務創新的深層次原因和制度背景。
微觀基礎——市場細分和目標營銷
現代戰略營銷的核心可以描述為目標營銷(STP營銷)——即細分、目標和定位。這種營銷策略的產生是因為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使得規模化營銷越來越困難,規模化市場正在經歷“細分”。市場分為不同層次的目標細分市場,其特點是:不同風格的群體在不同的分銷渠道中流通。面對特定的細分市場,目標營銷應運而生。* * *有三個步驟:第壹步是市場細分,即根據買家需要的單個產品或營銷組合,將壹個市場劃分為幾個不同的買家群體;第二步是目標市場的選擇,即判斷和選擇壹個或多個細分市場進入的行為;第三步是市場定位,即在目標市場的顧客心中建立以產品特性為核心的心理階梯的行為。
中國金融市場正在經歷“細分”,銀行必須轉變營銷觀念,進行業務創新,以適應目標營銷的要求。
首先,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目標營銷正在成為可能。過去在計劃經濟時期,國民收入的分配由國家主導,個人只占壹小部分。所以相對來說,個人對金融服務的需求較少。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國民收入分配開始向個人傾斜。個人持有的金融資產在逐漸增加,並呈現分層。這就形成了人們對金融服務的多層次需求,使得銀行針對細分市場進行有針對性的營銷成為可能。
其次,細分市場的確定,要求銀行作為金融服務的提供者,不可能僅憑壹項業務同時滿足多個偏好不同的市場的需求。例如,利率較低的儲蓄可以滿足普通居民對其金融資產保值的要求。但對於中高收入群體來說,他們可能更關心金融資產的升值。這種情況的出現,必然要求銀行對原有業務進行創新,以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的需要。
如果說金融深化是銀行業務創新的制度背景,那麽目標營銷的出現則是銀行業務創新的現實基礎,並為其創新指明了方向。
三、當前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必要性
(壹)加快業務創新是銀行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
商業銀行將“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動性”作為自己的經營原則,其中“盈利性”
原則反映了商業銀行的出發點和歸宿。公平競爭、合法經營、信譽好、投入少,換取最大利益,是商家的欲望目標。在保證自身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拓展經營領域,是所有商業企業的經營之道。隨著中國金融改革的深入,外資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蓬勃發展,同業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商業銀行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競相以優惠條件吸收存款,導致成本上升。同時,客戶企業管理不善,銀行內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導致信貸資產質量下降,銀行效益下降。這就要求商業銀行不斷開拓新的業務領域,不斷開發適合市場需求的金融產品,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
(二)加快業務創新是銀行適應經濟金融環境和市場需求的客觀要求。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國民經濟發展的整體環境對商業銀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壹方面要求銀行加快新產品開發,加快國民經濟資金融通,促進整體社會效益的提高;另壹方面,要求銀行在創新業務的同時註意風險防範。2月4日,我國首部關於金融衍生品的法規《金融機構衍生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正式頒布,為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監管條件,降低了政策風險。隨後,2月23日,《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出臺,對銀行業務的風險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市場需求發生了顯著變化,人民收入不斷增加,投資需求不斷增加。突出表現就是出現了壹個新的社會階層(所謂的中產階級),他們對投資理財有著強烈的需求,卻苦於國內銀行產品的匱乏和外資銀行業務的限制,導致大量閑置資金流入炒房行列,造成地方經濟發展不平衡。這就要求國內銀行在業務產品創新上不斷適應主流市場需求的變化。
(三)加快業務創新是國內商業銀行參與國際競爭、與國際銀行接軌的需要。
中國已經成為世貿組織的正式成員。根據有關協議,中國將逐步取消對外資銀行的限制,取消外資銀行辦理外匯業務的地域和客戶限制,外資銀行可以向中資企業和中國居民開放外匯業務,並逐步取消外資銀行辦理人民幣業務的地域限制。這些表明,中國加入WTO後,國內銀行業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外資銀行歷史悠久,規模龐大,在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等方面具有優勢。國內銀行業從競爭壹開始就有先天不足。雖然具有網點分布廣、機構眾多、客戶情感偏好等優勢,但外資機構在競爭中必然會避開這些弱點,以在華經營的外資企業為突破口,逐步向外資企業和進出口業務拓展。而且外資銀行壹般不會在傳統業務上與國內銀行競爭,而會專註於中間業務和高附加值業務。這些客戶和業務是國內銀行手中為數不多的優質客戶和潛在利潤增長點。沒有他們,國內銀行業的發展前景堪憂。在壓力之下,國內商業銀行必須加快業務創新步伐,增強國際競爭力,縮短與國外同行的差距,才能在未來的國際金融市場中占據壹席之地。
四、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制約因素
(壹)固有觀念與創新觀念的沖突
過去在壹元化的銀行體制下,銀行長期扮演著政府的會計和出納的角色。“鐵賬、鐵制度、鐵算盤”深入人心,“按部就班、循規蹈矩”成為經濟生活。
的行為準則。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商業銀行並沒有完全擺脫原有的經營模式和思維方式,在業務經營和發展過程中缺乏科學的市場調研和詳細的分析報告。面對金融改革的深化、日益復雜的經濟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復雜的信用關系,如果不能做出及時、恰當的應對,將會使銀行錯失許多創新的機會,從而制約銀行的整體發展。
(二)銀行現有戰略管理的制約因素
過去,我國銀行在戰略管理上遵循以下原則:①國內銀行在業務發展目標的選擇上長期重視數量擴張;(2)在業務發展模式上,長期註重人力、物力、財力的高投入;③在業務發展戰略上,長期以外延擴張和擴張為主。但是,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即開放的深化和競爭的加劇,商業銀行不能再忽視資產負債結構的優化和多元化;不能再忽視金融產品的開發、質量和效率,以及經營效率的提升。
(三)缺乏企業創新的真正動力
業務創新最根本的動力在於商業銀行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在這種力量的驅動下,銀行必然會調動壹切積極因素,不斷開拓新的業務領域,積極發掘潛在的市場需求,積極尋求轉移和規避風險的方式方法,從而控制成本,增加利潤。如果銀行失去了這個動力,金融業的發展就會受到嚴重阻礙。當今銀行創新動力不足有內外兩方面的原因:壹方面,政府對銀行經營不同程度的幹預,以及政府作為銀行最後擔保人的本質,使得銀行缺乏真正的盈利動力和盈利能力;另壹方面,由於中國金融市場的高度壟斷,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對創新風險沒有緊迫感或回避態度,而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只是直接從國外帶來產品,缺乏真正的本土創新。上述原因中,商業銀行自身的問題是業務創新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四)企業創新人才儲備不足
科技進步不僅對整個社會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而且在刺激金融創新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科技與金融業務創新的橋梁是人才。沒有緊跟世界金融科技潮流的開發人才,銀行的業務創新只能是壹句空話。銀行創新所需要的人才不僅應該包括金融工程方面的研究人員,還應該包括市場營銷方面的市場研究專家,因為產品能否被市場接受取決於市場研究人員的廣泛研究,理論上可行的金融產品在現實需求面前不壹定合適。市場瞬息萬變,準確的市場信息是金融業務創新的基礎。金融開發人才要不斷吸收儲備,市場研究專家的儲備要在銀行未來的人才戰略中提高。
動詞 (verb的縮寫)加快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對策
(壹)業務創新的指導原則
1,以人為本的原則
如上所述,人才是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源泉。人才儲備應采取引進、轉化和擴大相結合的原則。引進人才是指從外資銀行聘請優秀的從業人員;轉型是指從現有研究團隊中挑選優秀人員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脫產培訓;拓展是指在銀行和相關高等院校之間建立廣泛的聯系,為學者的基礎研究提供數據支持,共享其科研成果,也有助於轉化的實施。
2、風險規避原則
銀行業務的創新必然面臨政策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因此商業銀行必須采取風險規避原則,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鑒於政策風險,產品的開發應符合各項金融法規的要求,也可適用“法無禁止即合法”的觀點;針對市場風險,銀行需要不斷完善內部風險控制體系,最大限度降低市場風險;鑒於操作風險,銀行應加強對員工的業務培訓和監管。
(二)實施企業創新的對策
1,基於客戶創新
銀行業務正從批發時代進入零售時代,客戶是現代商業銀行的生存基礎。現代經濟中,客戶與銀行的關系不再是原來的依賴與被依賴關系,客戶更有可能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而不是通過銀行。這種形勢要求銀行要把業務創新建立在客戶創新的基礎上,把滿足客戶需求而不是銀行自身需求作為銀行創新的標準,努力成為客戶的關系銀行。客戶創新包括兩個方面:細分原有客戶群和發掘新的潛在客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客戶的需求不是壹成不變的,舊的業務不壹定能滿足客戶的新要求。基於此,銀行可以根據新的、不同的需求對原有客戶進行細分,並將細分客戶群體的特征作為銀行業務創新的基礎,開發適合客戶分類和不同客戶特征的產品來吸引客戶。另壹方面,客戶創新應該是挖掘潛在的關鍵客戶。壹般來說,銀行80%的利潤來自20%的重點客戶。雖然現階段潛在重點客戶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不是很大,但是有很好的增長前景,這代表了未來巨大的金融需求,也決定了銀行未來的潛力和利潤。因此,商業銀行應註重培養這些潛在客戶,分析他們的金融需求特點,量身定制金融產品,確保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可見,銀行業務的創新應以客戶創新為基礎,為客戶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否則,銀行不僅會失去壹些優秀的客戶,也會失去繼續發展的動力。
2.圍繞國有企業改革和西部大開發,確定銀行業務創新的主戰場。
國有企業改革和西部大開發是當前中國經濟建設的亮點。國企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把國企改革同改組、改造、加強管理結合起來。要著力搞好整個國有經濟,搞好大的放開小的,實施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市場形成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跨國經營的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采取改組、聯合、兼並、租賃、承包經營、股份合作制和出售等形式,加快開放搞活國有小企業的步伐。”在這個過程中,股份制改革、企業上市、並購重組、資產債務重組等壹系列改革都會對金融服務產生新的需求。西部大開發是中國將長期堅持的經濟戰略。我國西部地區資源優勢明顯,但資金嚴重短缺,西部開發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將是巨大的。因此,我國銀行業在進行業務創新時,應以這個市場的需求為導向,研究市場特點和需求偏好,進行業務創新,如針對西部大開發資金不足的情況,推出股份制改革咨詢、上市策劃、資產證券化、區域投資基金等壹系列新型金融服務。這樣,中國銀行業的業務創新將更有活力,得到更快的發展,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
3.註重中間業務創新。
中間業務是指銀行代客戶辦理收付款項及其他委托事項,並向客戶收取手續費的業務。它具有低風險、高利潤的特點,將是未來銀行業利潤的主要來源。隨著我國連續七次降息,存貸利差逐漸縮小,居民投資意識增強,儲蓄資金逐漸分流。商業銀行依靠傳統資產的負債業務很難維持利潤。目前,我國銀行業的中間業務還不太發達。因此,現階段應著力於中間業務的創新,培育銀行業新的利潤增長點。中間業務的創新主要有兩個方面:壹是規範傳統中間業務的管理,以滿足社會各界特別是企業對多種金融服務的需求,同時控制風險,如開展貸款抵押物評估業務,對降低銀行風險、提高資產質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壹方面是積極探索新的中間業務,實現商業銀行功能從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變,最終實現金融增長方式的轉變。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和金融滲透功能的日益增強,可以借鑒和吸收國外經驗,實現項目融資、財務咨詢、投資咨詢、資金托管等投資銀行服務。
不及物動詞結束語
金融體系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商業銀行是該體系的核心,具有“影響整個經濟”的功能。在未來激烈的國內市場競爭中,國內商業銀行必須占據主導地位,而主導地位的獲得不僅取決於外部政策環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銀行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創造獨特的核心競爭力,而核心競爭力的源泉是業務的不斷創新。因此,加快國內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將成為未來銀行業的核心工作。
參考資料:
【1】麥金農【美】。經濟發展中的資本和貨幣。上海三聯書店,1999。
[2]出生於柳榮。當代金融創新。中國發展出版社,1998。
[3]景學賢。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4]科特勒[美]。營銷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金大堅。中國商業銀行發展探索。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6]蕭卓基. 1999金融市場分析與預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7]余永定。中國入世研究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8]謝偉。商業銀行的改革與發展。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
[9]林建華。論國有商業銀行的制度創新。金融研究,1999 (12): 43-45。
劉艷芳。聶永忠。周朝陽。論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基本思路和具體策略。2002年金融論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