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專業 - 宋武打虎的問題

宋武打虎的問題

當討論古代貨幣時,我們通常使用這樣的假設:

1兩黃金=10兩白銀=10銅錢=10000銅錢。

雖然金銀銅的相互匯率壹直在浮動,但這種假設應該是基本合理的。《宋史》中記載,唐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97年),“壹品金估2000,今估8000”(食糧誌),壹兩黃金從10穿入8。據《三朝北盟》記載,北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黃金價格為每對20兩,白銀價格為每對500兩。嶽飛孫子約克的《金拓續》記載,南宋紹興四年(1134),銀每二兩透三百文,金每二三十文透壹次。由此可以看出,金銀的匯率差不多是1: 10,但銅在金卡更便宜,銀銅的匯率大概是1。這是因為宣和七年(1125),遊牧民族入侵後,物價飛漲,銅幣貶值。金兵南下後,大面積土地淪陷,稅基減少,銅產量也減少。與此同時,政府支出沒有減少。宋政府財政吃緊,硬幣開始以次充好(含銅量大減),導致貨幣體系崩潰,通貨膨脹。南宋以後,1銅錢的購買力遠不如北宋。據《宋史》記載,南宋李宗少定元年(1228)壹兩銀子可換三首詩三百文。但五寨主人認為北宋金兵入侵前,銀銅匯率是1到1。

討論貨幣購買力,首先要提到兩位著名專家的方法。在他的《中國大歷史》中,黃仁宇先生用黃金價格作為換算的基準。他基本上是基於1銅幣=10銅幣=10銅幣的假設來計算今天1銅幣的價值的。伍肆先生在《潛規則》壹書中,同時以米價和銀價為基準,給出了今天1白銀價值的兩個不同數字。伍肆先生似乎偏愛由大米價格轉換而來的數據。

那麽按照兩位先生的方法,我們來看看宋朝的壹致性在今天(5438年6月+2004年10月)是多少元。

1,黃金標準

國際報價,黃金價格基本在每盎司400美元左右波動。讓我們以每盎司400美元為例。壹盎司等於28.3克。宋代1的斤為640克(網上搜索發現“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佑銅尺,重100斤,64公斤”)。1斤有16兩,那麽宋代1兩就是今天的40克。這樣,宋代的壹兩黃金相當於565美元,以今天的8.23元美元計算,相當於4650元人民幣。按照1金為10銀,即10貫錢的假設,宋代壹貫銅幣折合人民幣約為465元。

2.白銀基準

國際報價,白銀價格基本在每盎司6美元上下波動。類似於黃金價格基準的換算方法,壹兩銀子始終是銅幣,大約相當於70元人民幣。

3.大米價格基準

宋代1斤為640克,1斤為92.5斤(沈括《孟茜筆談》卷三,“每石為92.5斤,為漢秤341斤”)。因此,壹石大米有59200克,或59.2公斤。如果不考慮特殊的災荒年或豐收年,北宋初期米價約為每石300至600文,中期(仁宗年間)約為600至700文,南宋初期約為2。那麽在北宋末金兵入侵前的惠宗時期,計算每石約1貫應該是合理的。按照現在的米價每公斤2.5元計算,宋代的壹石大米在今天是59.2公斤,也就是148元,也就是1銅幣,也就是148元。

到目前為止,我們有三個價格,黃金465元,白銀148元,食品價格70元。由於中國不是白銀生產大國,而且工業化後提煉白銀的成本大大降低,古代白銀的價值肯定比現在高很多。顯然,拿今天的銀價做參考是不合理的。這從今天的銀價6美元壹盎司,金價400美元壹盎司就可以看出來。今天的壹兩黃金可以兌換66兩白銀,而我們假設的古代金銀匯率是1: 10。相反,黃金產量穩定,至今仍被世界各國視為重要的硬通貨儲備,因此以黃金作為基準更為合理。

另外,雖然現代科技有了很大發展,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但是今天消費糧食的人口也大大增加了。按照宋代的歷史地理,北宋的人口大約是4500萬,而今天中國的人口是6543.8+03億。民以食為天,食品價格應該還是壹個重要的基準。

於是,五寨主人取了壹個黃金價格基準的465元和壹個大米價格基準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並四舍五入取小數,將1銅幣定為300元人民幣。因此我們得到以下基本轉換公式:

1兩黃金=3000元。

1兩銀子=1銅幣=300元人民幣。

1銅幣=0.3元人民幣。

看看這個匯率下宋朝官員的工資。據宋朝官方記載,宋朝壹個宰相的工資是每月300元,也就是9萬元,年薪1.08萬。壹個平均成績八級的縣長,月薪1.5元,合4500元,年薪54000元。考慮到宋朝壹個縣令沒有管幾千戶,還算不錯。宋代除基本工資外,還有職錢、粟、衣食、廚料、柴火、增加、公錢、券、職田等各種津貼。難怪有人說宋代官員的優待無與倫比。難怪宋江削尖了腦袋想做官。

從水滸傳上的具體例子來看,這個匯率也是合理的。第十五回,吳用勸說三阮入夥搶生辰綱時,吳用讓阮用壹兩銀子買了壹缸酒,二十斤生熟牛肉,壹對大雞。差不多就是壹兩銀子換300人民幣。另外,回到雪山第十林寺,拿出壹兩銀子,點了三四瓶好酒,又在李小兒的店裏隨便上了幾樣菜。同樣,當戴宗和楊林在第四十四次邀請石秀吃飯時,楊林也扔出壹兩銀子讓商店隨便上桌。壹般來說,壹家普通的小餐館,300元人民幣三個人吃,確實是可以自由點餐的。

我們再來看看水滸傳中的其他例子。楊誌在東京賣刀時,牛二曾說:“好壹把鳥刀,值好多錢!三十文錢買壹把,我也切肉切豆腐。”壹把菜刀30便士,也就是人民幣9元,非常合理。魯在五臺山闖蕩時,用五兩銀子定制了壹把62斤水磨禪杖和壹把戒刀,材質為上等鐵。考慮到這是上等武器,而且是特制的,1500元也不算多。然而,當百勝智勝生日節目時,賣給楊誌壹夥的家釀村酒竟然要5元,也就是1500元,這似乎有點離譜。這有兩個原因。第壹,宋代酒是政府壟斷的暴利行業,是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所以酒的價格本身就很貴。據《宋代糧貨誌》記載,宋太祖劍龍在宋初(961年)私釀的15斤酒的人頭將被斬首。後來規定放寬了,但私釀到壹定數量還是死罪。據宋史記載,第二年(1079),東京酒價“直250斤”,百盛壹桶酒應該差不多20斤,所以5斤比較合理。當然黃泥崗的價格肯定比東京便宜。另壹個原因可能是當時黃泥崗上的白酒是稀缺商品,百盛處於壟斷地位。同時又有壹些古典幫派競相漲價,於是這桶白酒就被炒到了高價。

以上摘自五寨大師《黑話水滸傳》

《紅樓夢》裏劉姥姥看到賈家壹頓螃蟹24兩銀子,感嘆小家庭能活壹年。要知道劉姥姥家那時候也是中產階級。她有房子和土地,還雇得起工人的女仆。第壹次去賈府打秋風,得了二十兩銀子,十分感激。《明史》還提到,七品縣壹年的合法俸祿(底薪)只有45兩白銀。南宋中後期,白銀的發行量低於明清,其價值只能更高。這19的雙份飯,再怎麽稀罕,也顯得太多了。

由於不同朝代白銀的貨幣價值不同,現在壹般采用通用的等價交換法來計算古錢幣的價值。對於中國人來說,大米是永恒的民生商品。以下根據太平時期的米價記錄粗略計算,可以大致得出白銀的貨幣價值。歷史上記載,明朝萬歷年間,壹兩銀子可以買兩塊質量壹般的大米,當時壹石約94.4公斤,壹兩銀子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也就是377.6公斤。目前我國普通家庭吃的大米在每斤1.5元到2元之間。以中間價1.75元計算,可以算出明代壹兩銀子= 660.8元。因為《紅樓夢》的故事是以清朝為背景的,但是生活條件是以明朝為背景的,我們姑且算壹下明朝的白銀價值,劉姥姥過年得了壹萬三千多塊錢,當然是很高興的;而郭靖呢,壹頓飯花了壹萬兩千多,還在張家口這種小地方,太誇張了。就算郭靖再笨,但他出身貧寒,不可能不知道錢的價值,更不可能黃蓉被店家宰了。

如果這兩錠銀子是在唐朝得到的,購買力會更高。唐太宗貞觀時期,物質文明極其豐富。壹桶大米只賣5便士。平時壹兩銀子折算成1,000銅幣(也叫壹致),可以買200鬥米,10鬥就是20石。唐代壹石約59公斤。以今天大米均價1.75元壹斤計算,壹石。唐玄宗開元年間,米價漲到10,也是壹兩銀子= 2065元。

最大的問題出在宋代,主要原因是宋代的錢幣制度極其混亂,其記載也充滿了矛盾。在宋代,“錢”是流通的貨幣。由於宋代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工商業空前發達,對貨幣的需求空前旺盛,白銀的產量和進口量都不高。當時沒有央行這樣的政府宏觀調控管理機構,造成了非常混亂的局面。我們知道,壹般朝代,1000元是壹致的,等於壹兩銀子,但宋代不是這樣。《宋代糧貨史》和《資治通鑒》都提到,自真宗以來,白銀存量太少,趕不上經濟發展,銀價不斷上漲,基本上2000多個銅錢作為壹兩銀子使用。而且宋代的“錢法”非常混亂。當時有銅幣、鐵幣和鉛錫幣同時流通,各州有權自行鑄造貨幣。也有私人鑄錢的情況。這些錢大小不壹,成分不合適,價值多變,而且是“隨時造”,非常混亂。四川、陜西用的是鐵硬幣,十個硬幣換壹個銅幣。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錢是不壹樣的。也不確定有多少錢。有800或者850的,也有480的。還要發函給770,各州“各行其事自用”,完全是壹團亂麻。

根據《宋史·食貨誌》記載“在、馮之前,米石只有600至700兩”和《宋史·官宦誌》記載“每鬥(米)折三十錢”,姑且以2000銅錢折壹兩銀子算了。太平時期米價1石,600到300塊錢(靖康之亂前後到南宋初期)1兩基本可以買到4-8石大米。按66公斤計算,1兩相當於近924-1848元人民幣。(松石重96斤,折合人民幣1兩白銀672-1344元)。假設南宋和北宋的銀價差不多,郭靖請黃蓉吃飯至少壹萬三,三萬多。難怪小女孩壹下子被感動得壹塌糊塗。

總結壹下,在“壹枚銀幣值多少錢”這個問題上,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清代中後期,壹枚銀幣價值約為人民幣150-220元;明中葉價值600-800元人民幣;北宋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2000-4000元

需要補充的是,宋代以前,白銀總量太少,價值太高,還沒有成為流通貨幣(想想看,拿壹張面值2000多元的紙幣去市場買東西...),而且只存在於朝廷賞賜和會計結算中,如賦稅和國家支付(如送給金、西夏的銀帛數量)。事實上,在明代之前,市場流通中使用的是銅錢(北宋部分地區出現了紙幣)只是在明清時期對外貿易活躍,外國白銀大量湧入之後。但是為什麽很多人總認為白銀是流通中的傳統貨幣?我覺得主要是因為明清小說盛行,都是根據當時的生活狀況來描寫前朝的,比如《水滸傳》、《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這些作品中的白銀價值是以明代的銀價為基準,與文、關、金、朱等原始貨幣不同。但現代人畢竟比明清時代更遙遠,對以前的貨幣制度和銀幣的實際購買力了解更少,往往導致天價饅頭和天價飯桌。認真的讀者或觀眾出於對古代經濟狀況的好奇,應該對銀幣的價值有清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