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 商譽性質的模糊性
對商譽的理解有三種代表性觀點9 即C 可以為企業
帶來超額盈利的壹切有利要素,9[1]C 未來超額盈利的貼
現值,9[2]和C 企業總體價值與單項可辨認凈資產價值之
差,9 [3] 又稱要素觀( elements concept) \ 超額盈利觀
( excess earnings concept) 和剩余價值觀( residuum
concept) 0 不論哪壹種觀點9 都認可商譽與企業的超額
盈利能力有關的見解9 或者說以超額盈利能力作為商譽
的典型特征和基本確認依據0 問題是商譽被定義為C 未
來超額盈利能力,9 但現行做法卻是9 商譽從其確認到
計量過程9 都沒有真正體現這壹定義9 倒更像是個大雜
燴0 按目前的通行做法9 商譽壹般在外購企業的過程中
形成9 並且主要按照並購價格超過可辨認凈資產升值的
差額來確認0 這裏至少存在兩個問題 其壹9 這種做法
實際上是以個別資產公允價值為基礎的倒推法9 但由於
個別可辨認資產的公允價值並非都能夠準確認定9 因此
按照這壹方法確定的商譽價值自然也難以保證準確 其
二9 即便個別資產公允價值及其升值能夠準確認定9 並
購價格扣除這種升值的余額也不能被認為就是商譽9 因
為並購價格中還包含了並購者營造C 經營帝國, 願望的
強烈程度\ 並購各方競價能力\ 政府對並購方案態度所
產生的影響\ 甚至員工安置成本等多方面因素9 而這些
因素與企業超額盈利能力的形成沒有直接關系9 將這些
因素的影響全部計入商譽價值的做法很明顯是不符合商
譽以C 超額盈利能力, 為核心的主要特征的0 同時9 由
於影響C 未來盈利, 的因素本來就難以準確認定9 所謂
C 超額, 與否更是無法經受任何檢驗9 所以很多真正有
助於形成商譽的因素反倒未能被考慮在商譽計價之中9
如競爭對手的劣勢\ 員工培訓活動\ 專利和特許權等
等9 或者被完全忽略9 或者計入當期費用9 或者作為商
譽以外的資產入賬9 都沒有計入商譽的價值0 因此9 按
照C 未來超額盈利能力, 的相關定義9 商譽的性質始終
模糊不清9 其構成要素也不盡合理0
( 二) 自創商譽入賬 壹個兩難問題
現行做法通常不確認自創商譽9 而僅對外購商譽
( 實際是企業合並中的投資價差) 進行確認0 這種做法
除了明顯不符合壹致性9 還存在著更為嚴重的缺陷0 若
嚴格按照對商譽概念的理解9 作為壹種超額盈利能力的
體現9 商譽應該主要形成於企業內部經營過程9 因為正
常情況下企業不可能僅僅依賴並購發展9 而是應當主要
利用自身壹切資源和有利因素形成核心盈利能力和價
值0 可是壹個現實的障礙是9 商譽與其創造活動的關系
幾乎難以辨認0 理論上9 企業經營的壹切要素都可能有
助於形成商譽9 但形成的程度和確定性卻難以認定0 如
果允許確認自創商譽9 不但無法保證準確9 也無法限制
主觀性9 從而為資產\ 費用和收益信息的人為操縱提供
了機會0 此外9 自創商譽不論使用貼現法還是根據總體
價值與單項可辨認資產公允價值之差來確定9 都與財務
會計通行的歷史成本原則相沖突0 因此9 在實踐中遲遲
不允許將自創商譽確認入賬9 而這就使商譽的確認存在
壹個非常矛盾的現象 最為符合商譽基本概念的因素卻
對商譽會計的反思
鄭偉
( 山東經濟學院濟南250014)
摘要 商譽作為壹種特殊的無形資產9 是財務會計具有高度特殊性和復雜性\ 同時也深受理論界重視的
難題0 但從筆者對股票投資人和企業管理層所做的壹次小範圍調查中9 反映出現實中商譽會計信息對決策所起作
用非常微弱0 針對這壹調查結果9 本文通過對目前商譽會計中的幾個代表性問題進行分析9 從對商譽基本概念和
性質的認識9 到會計確認\ 計量標準的確定9 以至攤銷方法和披露形式的選擇等方面進行反思9 得出目前的商譽
會計存在嚴重缺陷9 並因此未能提供具有足夠質量的會計信息的結論0 進壹步分析問題的根源9 主要在於商譽的
高度特殊性和傳統會計理論體系的制約 為此9 提出將商譽會計處理分解和構建更加協調的會計原則體系9 以及
重新認識財務會計定位的建議0
關鍵詞 商譽會計 概念 確認 攤銷 分解 財務會計定位 理論基礎
( 三) 商譽計量的無效性
首先9 自創商譽無法準確計量0 現行的資產計價基
礎實際是市場交易價格9 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不過是該
價格在不同時態下的表現形式0 因為自創商譽不經過交
易9 所以不可能有明確的交易價格9 而在形成商譽過程
中9 取得每項資產的成本與作為整體超額盈利能力體現
的商譽價值又是根本不能等同的0 因此無論采用哪種方
法計價9 其結果都缺乏公允性和C 可靠計量$ 的保證9
也就難以避免主觀性和粗糙0 其次9 即使是在外購過程
中形成的商譽9 因為在企業並購中不可能存在壹般商品
那樣的活躍市場9 所以基於並購交易確定的價格也未必
是真正的公允價格9 更多的是對並購雙方當時需要\ 競
價能力等條件的反映9 具有特殊性而不具有代表性9 更
何況這種價格中還包含了企業管理層的野心\ 道德風險
和信息不對稱等多方面與企業盈利能力明顯無關的因
素9 因此並不能真正代表市場對商譽價值的認可9 也就
並不能說是真正C 公允$ 的9 更稱不上準確9 甚至可以
說根本就不符合商譽的定義0 以其作為對企業超額盈利
能力的反映9 更像是壹廂情願甚至自欺欺人0
( 四) 商譽攤銷方法的困惑
目前各國對商譽的攤銷方法可謂五花八門9 其中有
兩種極端做法: 壹是將商譽作為壹項資產永久保留9 完
全不攤銷9 二是在取得時壹次性註銷9 完全不予保留0
其他方法則介於兩者之間9 包括分次攤銷法和近年來在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中興起的重新評價法
等9 其中分次攤銷法又分為攤入當期費用和沖減資本0[4]
但是不論哪種方法均有明顯的缺陷9 主要表現在主觀性
過強\ 難以約束信息操縱\ 缺乏足夠的相關性和可靠
性\ 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差9 以及與商譽概念和確認\ 計
量原則相沖突等0 同時9 商譽攤銷的結果不僅僅是壹個
會計理論問題9 也導致了對股東\ 債權人\ 經營者\ 政
府等不同主體利益的影響9 因此也必然為各種利益主體
所關註和制約0[5]
二\ 對商譽會計的反思 商譽會計能提供有價值
的信息嗎?
從定義來看9 商譽的概念幾乎已經超出了財務會計
所能夠反映的範圍0 作為以C 發生觀$\ C 可靠性$ 和
C 歷史成本$ 為基本確認和計量前提的財務會計9 始終
是缺乏對未來經濟活動進行充分預測的能力的9 而商譽
的基本概念恰恰立足於C 未來$ 超額盈利0 未來盈利狀
況能否準確的估計? C 超額$ 相對的對象和標準又是什
麽? 如何能保證判斷的可靠和客觀從而令人信服? 這些
有關商譽確認的現實問題很難真正得到有效解決9 有關
商譽的會計信息也就很難獲得足夠的現實性和有用性0
從計價來看9 商譽的確定完全不包括自創部分9 對
外購部分也僅僅針對企業合並當中發生的購並成本超出
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0 按這壹方法確定的金
額9 無法真正反映商譽的價值9 甚至不符合商譽的基本
定義0 與其說是反映了對盈利能力的估計9 倒不如說是
為了滿足復式記賬的技術性要求而增加了壹個報表的平
衡項目0 而由於商譽形成因素的高度不確定性9 這種計
量上的不合理性很難得到有效的改進0 在計量方法不能
夠出現突破性進展之前9 即使承認商譽的存在也很難準
確反映其價值9 這反過來又弱化了確認商譽的現實性0
再退壹步分析9 即使勉強認可商譽的初始計量結
果9 已入賬的商譽也會隨著企業經營而越來越不準確9
甚至越來越偏離其基本定義0 首先9 作為對超額盈利能
力的反映9 商譽與作為整體的企業不可分割0 可以說9
決定商譽的因素存在於企業經營的所有可見與不可見的
方面9 不但與企業內部的資源配置直接相關9 也與企業
的文化乃至環境密不可分0 而企業合並後9 這些影響商
譽的因素中會有很多方面發生變化9 既便承認原企業中
存在著商譽9 能否認為合並後這種商譽就隨企業資源壹
起9 通過購並C 順理成章$ 地轉移到合並後企業之中?
既便轉移9 又能否認為其價值與合並前完全相同? 其
次9 即使商譽能夠被確認並隨企業整體轉移9 也不可能
永遠不變0 但是與其他資產不同9 商譽的價值並非隨使
用而勻速遞減和消耗9 更不是壹次性耗費9 甚至有時還
會在經營中發生增值0 因此9 本不準確的商譽計價會隨
著攤銷而越來越偏離實際價值0
綜上所述9 在當前的會計體系之下9 商譽從確認\
計量到攤銷等各個環節均存在明顯的缺陷9 商譽的真實
價值和影響難以估量9 有關商譽信息的真實性\ 合理性
也難以得到起碼的規範保證0 同時商譽的確認\ 計量方
法與其基本概念之間還是經常矛盾的9 這使得商譽信息
變得更加不倫不類和難以理解0 在這種情況下9 商譽信
息並不具備真正的決策價值9 反而很可能對信息使用者
造成誤導9 甚至為信息操縱打開了方便之門0
三\ 改進商譽會計的幾點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9 筆者對於商譽會計的發展提出以下
看法:
1.將商譽會計分解和具體化0 既然目前的會計處
理方法體系提供的商譽會計信息不具備足夠的有用性9
當代財經!""6 年第4 期總第!57 期
!124!
就不如暫且將有關商譽的會計處理分解到其他會計環節
中去9 而不必單獨反映獨立的商譽信息0 比如9 將企業
內部經營活動對盈利能力的影響分解為可確定的資產\
費用和收益9 而對外購商譽則可以通過G 合並價差$ 進
行反映9 僅僅作為壹個與投資活動有關的因素與投資收
益分期配比即可0 其實9 在現行會計體系之內9 通過對
企業日常活動的會計處理所生成的會計信息也能夠反映
企業的盈利能力9 因此已經包含了大部分有助於判斷商
譽的信息9 而且這種反映更為具體9 也更符合客觀性和
謹慎原則9 同時與傳統財務會計理論框架不存在嚴重分
歧9 也不會額外增加過多的會計成本0 至於商譽的具體
存在狀況和價值水平9 應當由會計信息使用者結合其他
來源的信息( 包括非會計信息) 自行判斷0
2.表外披露商譽有關信息0 不單獨確認商譽並不
表示完全不反映商譽信息0 為了在會計信息相關性和可
靠性之間\ 以及成本和效益之間進行平衡9 可對商譽信
息進行適當的表外披露0 具體而言9 可在會計報表附註
中披露與商譽形成和變化有關的信息9 包括本期有利於
形成( 或減少) 超額盈利的重大活動或事項9 和對該活
動或事項影響程度及結果的預計9 以及在此基礎上對商
譽整體變動進行估計的信息等0 通過披露9 使信息使用
者了解與企業盈利能力有關的因素變化9 但又避免代替
其對商譽進行直接判斷0
3.避免過度披露的觀念誤區9 確立G 合理反映$
的財務會計定位0 對商譽這種以未來盈利為基礎的高度
不確定的無形資產進行核算和報告9 反映了當前財務會
計對預測未來的沖動和偏好9 這源於強調所謂充分披露
和決策有用的觀念9 和相應的要求盡可能全面披露和突
出會計信息相關性的傾向9 為此還產生了以G 事項觀$
和G 公允價值$ 完全取代現有確認和計量基礎的觀點0
但事實上9 對會計信息G 決策有用$ 和G 充分披露$ 的
過高要求往往導致對G 理想化$ 會計模式的追求9 可是
因其偏離了財務會計基本定位\ 超越了財務會計的能力
所及而脫離現實9 最終加大了會計信息成本卻未能實現
提供未來決策信息的目標0 同時9 這種G 越位$ 的傾向
也過於強調和誇大了財務會計的信息功能9 而相對忽視
和弱化了信息使用者獲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0 事實上信
息使用者是可能通過會計以外的其它來源和方式獲得其
決策所需的信息9 並對包括商譽變動在內的企業未來狀
況做出適當判斷的0 這些信息中的相當部分都不需要\
也無法由財務會計提供9 財務會計終究只是信息提供
者9 不需要\ 更不可能代替信息使用者去進行相關的判
斷0 因此9 應當在財務會計定位中確立G 合理反映$ 或
G 適度反映$ 的觀念0
4.改善財務會計理論結構9 構建更為協調的會計
原則體系0 如果說將商譽會計分解是壹種權宜之計9 那
麽更為根本性和基礎性的9 則是對財務會計理論體系進
行整體性的反思和重構9 而不是對現有商譽會計體系進
行局部的修補0 與衍生金融工具\ 人力資源會計\ 研發
費用等財務會計領域的難題壹樣9 商譽會計的發展9 帶
來的不僅僅是對傳統財務會計理論體系的補充9 更是沖
擊和突破0 新的理論體系最終確立並與原有理論基礎結
合的方式9 將直接決定有關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0 關於
財務會計基礎理論體系的發展9 有以下幾種可能的走
向 其壹9 以G 存在$ 觀和G 現時( 或公允) 價值$ 觀
為代表的確認和計量觀念全面取代以G 發生$ 觀和G 歷
史成本$ 為代表的確認和計量原則9 其二9 保留傳統的
確認和計量基礎9 在此之外進行局部的更新9 補充新的
確認標準和計量屬性9 其三9 將財務會計反映對象劃分
為傳統業務和新興業務兩大類型9 對其分別采用不同的
確認和計量模式0 目前為止看來較為實際\ 並且已在實
踐中應用的9 是在原有財務會計理論體系的基礎上9 增
加了部分針對新型業務的確認和計量標準9 其中就包括
商譽的會計處理0 但這方面的嘗試9 從其所提供會計信
息的價值角度看9 整體上是不夠成功的0 所以筆者認為
未來商譽會計的發展9 很可能體現第三種走向9 即在傳
統財務會計理論體系之外9 針對商譽等特殊業務事項9
構建與傳統財務會計完全不同的新的理論基礎9 包括確
認\ 計量標準和與之協調的會計原則體系0
參考文獻
[1] AIcPA9 ARS1O9 參見G.R.catlett & N.O.Olson9
Accounting for Goodwill9 Accounting Research Study No.
1O9 19689 P.17- 18.
[2] W.A.Paton9 Accounting Theory9 19229 P.313.
[3] J.B.canning9 The Economics of Accountancy9 19299
P.42- 43.
[4] FAS No.1429 葛家澍. 中級財務會計學( 上) [M]. 中國
人民大學出版社9 1999 313- 314.
[5]鄭偉. 常見商譽會計處理方法評析[J]. 財會信報9 20059
( 3) .
責任編校 朱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