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固定資產核算中存在的問題
購建固定資產現行的核算方法是:借款:資金(業務)支出借款:銀行存款;借:固定資產貸:固定基金。這種典型的政府會計收付實現制下的會計方法在計劃經濟時期統壹的財政收支管理模式下問題並不明顯。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轉型,我國財政體制的不斷改革,行政事業固定資產投資的擴大和支出壓力過大,暴露出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財權分散、單位“自創”財力不統壹的情況下,特別是單位以負債購建固定資產時,這種核算方式(收付實現制核算)很難使單位實際支出與政府總預算支出保持壹致,無法準確反映政府真實的財政運行情況,嚴重影響政府會計信息質量。同時,從理論上講,這種核算方式會使整個政府的支出呈現出鋸齒波動狀態,具有很大的不連續性,不利於政府進行有效的固定資產投資決策和預算。
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的另壹個問題是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折舊壹方面反映了固定資產由於自然損耗或經濟發展造成的價值損失,另壹方面也反映了固定資產投資後未來現金流量的價值補償,是產品成本的壹部分。無論如何,從前者來看,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以反映經濟資源價值的真實變化。
當前固定資產會計問題的根源在於收付實現制下的收入和支出概念已不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壹般來說,收入和支出反映的是以貨幣為媒介的不同會計主體之間的交換結果。收入是在等價交換原則下提供產品或服務後以貨幣為媒介的價值流入,支出是壹個會計主體獲得收入時以貨幣為媒介的價值流出,即壹個會計主體獲得產品或接受服務時的等價貨幣價值流出。但是,壹個會計期間內可以與收入相匹配的支出的概念不同於壹般支出。目前,行政事業單位只是根據收付實現制原則將所有因不明確的投資或負債引起的貨幣流入或流出作為收入或支出入賬,同時將按照這種方法計算的支出與收入簡單匹配,混淆了收入和支出概念的不同內涵,特別是即期支出和長期支出的概念,即沒有區分資本性投資支出和盈利性支出。導致單位剩余失衡甚至無序支出的現象。在購建固定資產時,“借款:支出借款:銀行存款”的分錄恰恰說明了支出概念的混亂,難以反映價值轉移的真實情況。同時,用“借款:固定資產借款:固定基金”來補充,就更加混亂了。在實際核算中,很多單位只購建除建築物等有價值的固定資產以外的其他固定資產,形成“壹次性”。此外,由於缺乏完善的核算方法,許多公共設施的固定資產只進行核算,如道路、橋梁及相關輔助設施等,並未納入政府相關部門的賬目。
(二)固定資產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由於財政預決算軟化、財權分散、政府收入結構不合理,主要由財政支配的收入在整個政府收入中所占比重較低,而各單位、各部門支配的預算外收入(非稅收入)較高,各級財政收入不集中,使得本應納入財政預算統壹管理的各單位固定資產購建呈現出明顯的“單位制”特征。由於缺乏統壹(綜合)固定資產預決算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科學規範的財務預決算難以實現。現行財政預決算不能反映整個政府的收支情況,固定資產購建在資源配置上零散、不均衡、不合理。
政府部分收入“所有權”的單位化,使得政府部門,尤其是壹些實權較大的行政事業單位的偏好不斷增加,社會資源流向單位的掌控,非正規財力支撐著單位的固定資產購建,甚至對非正規財力的過度預期促使單位負債購建固定資產。各地各部門固定資產購建和投資失控,盲目建設、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比比皆是,導致債務問題嚴重。壹旦控制了亂收費等不規範財權,就會有支付風險,結果就是幾屆的政績和負擔。最終擾亂了經濟秩序,對經濟關系產生了不利影響。
固定資產的購建缺乏統壹的監督機制。單位設租的同時,也伴隨著大量的尋租現象。固定資產融資計劃不足,缺乏民主決策。領導個人說了算,缺乏來自單位外部的約束。購建項目的預算、決算不真實。招投標等公開競爭機制的引入相對滯後。縣以下政府采購控制尚未步入正軌,固定資產價值扭曲。固定資產購建中的違法行為導致國有資產流失,腐敗現象蔓延,往往出現“樓蓋了,官倒了”的現象。
購建後固定資產存量和流量管理不嚴,普遍存在“重購建輕管理”的現象。固定資產的使用、維護、處置、出租、出借以及調撥、報廢等管理不規範,資產使用效率不高,也容易造成資產的浪費和損失。
地方財政和部門購建固定資產造成債務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事權超出應有範圍,支出控制不當,事權超出實際財力範圍,造成地方財政支出外溢,吃飯財政困難。
二,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與管理改革的理論基礎
(壹)公共財政理論——公共物品購買原則
建立公共財政框架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市場經濟中的社會需求決定了政府公共事務的範圍和規模。政府通過公共事務活動提供不同的公共產品,社會通過稅收或其他支付形式購買公共產品。這些是公共財政理論的基本內容。
公共物品的購買是壹個公共選擇的過程,通過公共選擇確定公共物品購買的範圍和規模,並在此基礎上約束公共物品的支出活動。同時,在政府經濟活動的邊界,即在經濟交易的具體行為中,以市場為參照來控制支出和評價績效,以確定公共物品。公共物品購買理論將對固定資產購置和建設支出管理產生深遠影響。
(二)會計假設理論——主觀性原則和分期原則
每個行政機構在行使公共管理或組織公共產品生產的過程中,都有不同的職責和權限,這是社會分工在公共管理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分權的需要。每個單位都是獨立的會計主體,是部門預算的基礎。
分期付款原則是收付實現制下已有的會計假設。固定資產會計和財務管理改革對分期付款原則的強調,進壹步體現了分期付款原則的實質。主要原因是市場經濟公共財政框架下公共管理領域的財政活動更加復雜。只有根據價值的經營特性進行分期核算,才能更好地反映經營業績。
(三)權責發生制理論——配比原則
除了技術規範的屬性,從會計行為的目標來看,會計的本質特征是受托責任。在現代社會,政府會計受托責任的特征更加明顯——受受眾委托為所有人理財。在收付實現制下,各種性質的收入、負債和支出混合在壹起,主要提供現金流量的信息,而更深層次的會計信息是模糊的。權責發生制是提高信息質量、進行政府預算和會計技術改造的理論基礎,也是實施有效財務管理、正確評價財務效益的前提。
權責發生制下的會計信息能更好地反映政府經濟活動中的財務狀況和價值運行,特別是壹般可比的政府運營成本。引入權責發生制後,收付實現制下的現金流量管理應成為中長期財務預算的重要方法之壹。結合權責發生制提供的會計信息,可以確定政府中長期債務融資、稅收、投資和壹般支出之間的關系。
(四)可持續發展理論——資產價值補償原則
固定資產投資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政府基礎設施投資的可持續性本身就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壹部分。首先,在基礎設施初始投資時,應預測壹個漸進的需求結構,然後預測未來的回報,從而找出價值補償的時間序列規律,避免不必要的投資風險,保證社會經濟主體之間的良性可持續關系。
三、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和管理改革建議
(壹)加強政府信用建設,強化政府防範金融風險的意識。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壹個缺乏信用的社會和國家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建立起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政府信用在社會信用體系的購買和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良好的信用是有完善的制度保障的,比如各種統計數據失真,擔保混亂,業績項目混亂等等。
金融體系和實際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是影響政府信用的重要方面。主要表現為分稅制財政體制不健全,各級政府財權事權不夠匹配,地方政府事權超出財力,存在事實上的支出溢出現象,長期得不到調整,對實際支出的控制和監督不力,政府財務管理的風險意識逐漸弱化。相反,金融風險越來越大,現實的金融問題和金融風險並存。
科學的財務管理,強化風險意識,加大財務管理改革力度,是搞好政府信用建設的突破口,也是解決財務問題的關鍵。面對地方財政支出或整個財政的經常性支出有明顯外溢的情況,必須有上級財政收入或未來財政收入的外溢,才能維持財政收支的周期性平衡。因此,需要科學規劃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或制定中長期收支計劃,以更充分地估計未來的不確定性,否則就需要重新認識支出規模,減少和控制不必要的支出,這是針對當前問題進行財政風險管理和風險預算的重要內容。
(二)加強政府和部門債務管理。
從政府性基金收支流向規律來看,除經濟增長的需要及其周期性調整外,能與收入相匹配的政府收支壹般是統壹的。但是,由於受經濟增長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在我國工業化和市場化進程中,投資增長特征明顯,政府投資也受其影響。投資所需的資金流量很大,政府的壹般財政收入無法滿足某個時間點或時點的投資需求,政府必然有集資行為。壹般支出和投資支出的現值要用未來的財政收入及其增長來補償。
政府債務在財政預決算中應該體現為負債而不是收入,政府債務也必須有標準化的收入預期做擔保。政府和單位的負債要作為重要內容納入部門預算管理,固定資產項目專項預算要在部門預算中落實。與固定資產購建項目相關的政府采購和融資中的支出管理應以專項預算為基礎,否則相關單位應自行承擔風險,行政事業單位和相關部門負責人也應承擔連帶責任。在具體管理中,必須建立並實施嚴格的程序控制體系。
加強政府和部門的債務管理,必須與各級政府間的財權和事權劃分相結合,與完善分稅制財政體制相結合,必須明確規定償還債務的收入補償水平。債務償還有兩種模式可供選擇,壹種是本級債務,壹種是本級債務,壹種是其他級別的收益轉移。分稅制下的轉移支付正在完善過程中。規範收入尤其是稅收收入的設定權高度集中,政府公開舉債的權力也是如此。隨著宏觀調控的需要,收入也向中央集中。在這種體制下,中央政府要解決因實際建設需要而導致財力不足的地方合理負債問題,然後用未來將增長的集中財力清償國債。
(三)整合財政支出管理機制
預算、財政、預算外、統評、核算中心、政府采購,財政系統這麽多部門在行政事業單位的支出管理上有職能重疊。設置這些部門過於強調分工,而忽視了財務系統內部控制、協調溝通和部門間信息共享。
圍繞公共財政框架下如何做好財政收支管理這個大目標,需要對現有財政體系中職能重疊的諸多機構進行重新整合。在財政支出管理方面,財政系統應註重內部遏制和建立透明公開的機制,並防止出現分散腐敗和集中腐敗等新的管理問題。在具體工作中,強調必要的程序和步驟。通過分權控制權力,在部門之間形成有效的控制鏈,降低內耗成本,形成業務可控、權力分散、運轉高效、互動協作、管理透明的支出管理機制。只有準確定位財政系統內部支出管理,科學合理設置內設機構,覆蓋固定資產,才能有效開展整個行政事業單位的支出管理。
(D)改革與固定資產有關的會計方法。
財務預算和會計應由收付實現制改為權責發生制。在權責發生制下,購建固定資產只是價值形態的變化,並不作為與收入相稱的支出處理。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反映公共產品生產過程中相應的成本。其他壹般費用也是按權責發生制核算,不管錢付不付。暫且假設地方財政和部門沒有債務權,地方財政存在支出溢出,固定資產購建全部在部門預算和政府采購控制之下,問責制下單位與財政之間固定資產購建核算相關的主要會計分錄列示如下。
1,預算單位核算:
購建未支付時,借:在建工程(或固定資產)貸:應付。
購建支付時:借:在建工程(或固定資產)貸款:銀行存款。
支付應付賬款時:借:應付賬款貸:銀行存款。
調撥資金時:借:銀行存款和貸款:相應級別的金融交易。
按預算標準提取折舊時:借:支出貸:折舊。
年終將支出轉入結余,“本級財政往來”科目以部門預算批復的支出金額轉入結余:借:結余貸:支出(業務);借方:同級財政往來貸款:余額。
財政直接將購建應付款撥付給收款人時,預算單位的分錄為:借:應付貸款:本級財政往來。
2、單位支出的財務核算與控制:
向單位撥款時:借:預算單位往來貸款:國庫存款。
期末根據部門預算批復的支出進行分錄:借:壹般預算支出貸:與預算單位聯系。
代單位購建固定資產的應付款,直接支付給收款人,分錄為:借方:預算單位往來借款:國庫存款。
3.與財務相關的會計:
上級財政向下級財政轉移資金,或向下級財政轉移償債資金時,上級財政應作出分錄:借記:向下級財政借款:國庫存款。下級財政應作分錄:借:國庫存款貸:應付上級財政。
地方財政超收支出的處理仍視同同級財政支出。上級財政對溢出的支出缺口給予補助時,從國庫存款貸款中借款,由上級給予補助。上級財政作相反分錄:借:下級補助支出貸:國庫存款。上述資金的分配應以分稅制下的預算為基礎。
改革財政預決算和政府財務報告的框架。
1.準備盈余預算和業績報告。
在財政預算和會計中實施權責發生制後,需要對會計要素和財務報告框架進行調整,以提高政府會計信息的質量。根據權責發生制下的收支概念,盈余預決算報告能夠反映政府的真實經營績效,權責發生制下的財政赤字將被權責發生制下的收支情況所取代。
2、編制政府資產負債表
傳統的政府預算會計和財政赤字概念並不能反映政府資產和負債的真實情況,政府負債項下投資形成的許多資產具有明顯的經濟價值。無論是出售還是兌現,基本理論都應該是通過政府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帶來未來的收入溢出。有些資產,投資後具有準公共物品的性質,在經濟使用期內可以獲得壹定的回報,比如高速公路、橋梁的通行費。因此,政府合並資產負債表的編制能夠反映政府經濟活動和政府經濟資源的全貌。
3.準備政府現金流量表。
收付實現制下的收支核算結果通過真實的現金流量表反映各預算年度的資金余額,並結合國庫集中收付改革,嚴格控制收付實現制下的虛收虛支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