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我國財稅領域各方面蓬勃發展的十年:財政實力更加雄厚,統籌保障能力進壹步增強;基本民生保障堅實有力,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國家重大戰略支撐有力,持續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十年來,全國壹般公***預算收入累計163.05萬億元,為實現第壹個百年奮鬥目標提供了堅實財力保障。
全國壹般公***預算支出則從2012年的12.6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4.63萬億元,十年累計193.64萬億元,年均增長8.5%,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進步。
十年來,稅務部門辦理新增減稅降費累計8.8萬億元,我國宏觀稅負從2012年的18.7%降至2021年的15.1%。
財政“蛋糕”越做越大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
縱觀十年,我國財稅領域取得壹系列重大成就,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夯實了基礎。十年來,我國財政實力不斷增強。隨著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國家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速,財政“蛋糕”越做越大。
2012~2021年,全國壹般公***預算收入從11.73萬億元增長到20.25萬億元,十年累計163.05萬億元,年均增長6.9%,為實現第壹個百年奮鬥目標提供了堅實財力保障。
全國稅收部門組織稅收收入(已扣減出口退稅,不含關稅、海關進口環節稅收),從2013年的9.5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5.5萬億元,累計完成112萬億元,年均增長6.8%,稅收籌集財政收入的職能作用有效發揮。
我國財政壹貫堅持“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十年來全國財政支出規模逐年擴大。全國壹般公***預算支出從2012年的12.6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4.63萬億元,十年累計193.64萬億元,年均增長8.5%,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進步。
此前,財政部部長劉昆撰文介紹,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從2017年的3.42萬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4.29萬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從2.46萬億元增長到3.39萬億元,衛生健康支出從1.45萬億元增長到1.92萬億元,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城鄉低保等標準逐步提高。
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必須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要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
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提出,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
十年來,財稅領域壹系列重大改革不斷推進:
——2014年6月30日,中***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時任財政部負責人指出,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就是健全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壹、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科學的可持續的財政制度。
——2015年,《貫徹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的實施意見》對稅收條例修改上升為法律或者廢止的時間作出了安排。此後,我國加快落實稅收法定原則步伐,將現行由行政法規規範的稅種上升為由法律規範,同時廢止有關稅收條例,環境保護稅法、煙葉稅法、船舶噸稅法、資源稅法等多部稅法相繼獲得通過。
——2018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基本公***服務領域中央與地方***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方案提出,力爭到2020年,逐步建立起權責清晰、財力協調、標準合理、保障有力的基本公***服務制度體系和保障機制。
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指出,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逐步形成。保持中央和地方財力格局基本穩定,縱深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出臺了基本公***服務、教育、科技等11個領域的改革方案。
中央與地方的收入劃分進壹步理順,明確增值稅“五五分享”,調整完善增值稅留抵退稅的分擔機制。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改革持續深化,構建了由壹般轉移支付、***同事權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組成的轉移支付體系,有力推動了區域協調發展和基本公***服務均等化。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通過電話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這十年來,我國財稅改革取得了長足進步,推出了壹系列重要改革,使財稅在國家治理當中的基礎性、支柱性作用得到了更好發揮。
他強調,十年來,我國在預算管理制度改革上取得重大進展,實現全口徑預算,把所有的政府收支納入預算管理範圍。同時,稅收制度改革得到了深化,“營改增”使貨物勞務稅制統壹,消除重復征稅;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財政體制也正在建立。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朱青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書面采訪時分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稅制建設方面實現的諸多歷史性突破,必將在我國稅收發展史乃至經濟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壹筆。
比如說,“營改增”徹底理順了我國的流轉稅制度。改革前,我國采取的是對貨物征收增值稅、對服務征收營業稅的制度。自2016年5月1日起,我國全面實行了“營改增”,營業稅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2018年,我國實行了國地稅合並的機構改革。“營改增”和國地稅合並不僅理順了稅制,而且也使得征管機構的設置更加合理化。
此外,朱青還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這十年來稅收法定原則得以逐步落實,彰顯國家依法治稅理念。在過去,我們國家很多稅種都是由國務院頒布暫行條例來確定征收制度,並沒有上升到全國人大的立法層面。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落實稅收法定原則”。這十年來,我國稅收立法進程明顯加快。到目前為止,現行18個稅種中已經有12個制定了法律,其中包括契稅、資源稅和印花稅等。“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全部18個稅種的基本制度都將上升為法律。”朱青說。
宏觀稅負已降至15.1%
回顧過去十年財稅領域的各項工作,減稅降費無疑是亮點。十年來,稅務部門辦理新增減稅降費累計8.8萬億元,我國宏觀稅負從2012年的18.7%降至2021年的15.1%,特別是2019年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當年宏觀稅負比2018年降低1個百分點。
談及這十年來減稅降費所取得的成效,朱青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2012年以後,我國經濟面臨不少新的挑戰,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面臨的困難較多。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果斷采取了減稅降費的措施。這次減稅不僅持續時間長,而且規模也很大。新壹輪減稅降費的重點就是為小微企業減負。
“經過這壹階段的減稅,我國宏觀稅負實實在在減少了超過3個百分點。可以說,這對減輕市場主體負擔、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發揮了重要作用。”朱青說。
如此顯著的成效,關鍵在於這十年來多項涉稅重大改革措施的穩健落地。
2016年,我國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實現增值稅對貨物服務的全覆蓋。
2017年,取消13%稅率將四檔稅率簡並為三檔。
2018年、2019年連續降低增值稅稅率,將17%的標準稅率降為13%,同時擴大進項稅的抵扣範圍、建立期末留抵退稅制度,在基本建立現代增值稅制度的同時,實現了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大幅降低納稅人稅收負擔。
2018年10月1日,個人所得稅第壹步改革實施,減除費用標準提高至5000元/月,並適用新稅率表。
2019年1月1日,個人所得稅第二步改革實施,增加住房、教育、醫療、贍養老人等6項專項附加扣除,實現了稅制模式的根本性轉變,標誌著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全面實施,百姓獲得感不斷增強。
2020年,順利完成了個稅改革後首次綜合所得年度匯算。
就個稅改革的成效,施正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此次改革實現了向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的重要邁進,不僅提升了直接稅的作用,而且使得稅制更加公平。設立6項專項附加扣除,強調了對基本民生的保障,減輕了低收入者的負擔。同時,個稅改革提出對綜合所得實施年度匯算,這壹措施有效提高了納稅人的納稅意識。
今年以來,面對日趨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我國減稅降費力度進壹步加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堅持階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結合,減稅與退稅並舉。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其中留抵退稅約1.5萬億元,退稅資金全部直達企業。
據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數據,截至9月20日,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3.4萬億元。其中,已退到納稅人賬戶的增值稅留抵退稅款達22113億元。
不止於此,6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於擴大全額退還增值稅留抵稅額政策行業範圍的公告》,這也意味著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進壹步“擴圍”。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采訪時指出,近年來,我國財稅體制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取得了積極明顯的成效。目前,現代財政制度框架基本確立,稅收制度體系逐步健全,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在財政體制改革上,持續深化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改革,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逐步形成;在稅收制度改革上,稅種科學、結構優化、法律健全、規範公平的稅收制度體系已逐步建立。
無論是增值稅改革、企業所得稅制度的完善優化、個人所得稅改革還是資源、環境方面稅制的改革,都取得顯著的成效。其中,改革措施包括提出擴大留抵退稅規模等措施,將大幅減輕企業稅費負擔和用工成本,企業的盈利狀況逐步向好,為市場主體註入活力。通過經濟整體復蘇帶動稅基的基本面,從長期拓寬稅基,涵養稅源,保障財政的可持續性,為我國經濟整體發展提供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