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末年,張橋是周朝諸侯太伯、鐘勇建立的古國“吳鉤”的北領地,後為西周吳王張州的領地。從西漢到三國,先後隸屬於虞鄉和南沙鄉,後屬縣。
隋朝初年,於海等六郡並入常熟郡,張橋隸屬於此。常熟市(縣)的詳細區域劃分始於唐代。吳帝紀後,常熟縣十二都被收編:“稷山、開元、太平、影響、南沙、小蟲、瑞威、歸正、雙峰、思政、國興、升平”。其中,官辦首都區位於今天張橋鎮的平舒、望妳橋、張家橋、圩浜。
五代時,張橋之地分屬平原鄉和歸正鄉。宋元《秦川誌》載:“常熟縣鄉城分為九鄉五十都,影響鄉(七都)、崇化鄉(三都)、南沙鄉(六都)、瑞威鄉(六都)、開元鄉(四都)、四正鄉(五都)、雙鳳鄉(十二都)。其中歸正鄉在縣西南,轄五都。第四十八都,掌管兩個:易迅和懷仁;13村:陳埭、朱巷、前社、顧靖、五塔、黎城、姜店、陶社、蔡古、火村、平舒。第四十九條京師,掌管三:義訓、三訓、誠信;10村:前洲、李旗、和諧、董琦、回社、鳥嘴、西蔡古、萬山、西古莊。第五十都,掌管四事:誠、誠、義、劣。8個村:東社、馬渡、惠始、錢塘、浦波、西社、羊尖南、曲裏村。
清代《長誌》卷八《都圖誌》記敘當日:“常熟舊九鄉,分五十都,四百八十三圖,得益於宋以來整齊嚴肅的規矩。明朝弘治年間,設太倉,斷絕東南六都,皆改區,或分或合,源流不明。”歸正鄉在縣西南掌管都城五(據《史記》雲,都城四十六,今分七十六區,通第八、七十七區、第五。四十七都分七十八區,引路第五,七十九區引路第五。四十八都今分八十區,引五、八十壹、五。四十九都,現分八十二區,引地圖至六區八十三區,地圖不詳,五十都四區屬常熟)。“清雍正四年兩縣分封後,常熟分為八局,趙文分為四局。”“現在常熟郡分八場,其南四場管四場。”
四十七都:張橋鎮誌第十四圖位於望妳橋朱家浜,田號五,田畝二千九百三十三畝。第十五幅地圖位於望妳橋東南的毛家場,圖號為14,面積為2198畝。圖16位於望妳橋,田塊號為18,田塊面積為2651畝。圖17位於,田11號,田蕩1618畝。
四十八都:三圖設木筏;第四張圖位於神榜;五圖位於石平東陽巷;圖18位於張靜。
四十九都:壹圖位於望妳橋,田號26,田畝3125畝。第二張圖位於南廟橋,田號23,田塊3558畝。第三幅地圖位於望妳橋以北,圖號為26,面積為2769畝。第四圖位於魏,田號25,田畝3683畝。烏圖位於魏家幫,擁有18個田塊和2269畝田地。第六幅地圖位於魏家幫,圖號為21,面積為2490畝。奇圖位於萬山,田號32,田畝2877畝。巴圖位於東京橋,田號30,田畝2882畝。九圖位於張家橋,田號十三,田畝壹千七百二十四畝。十圖位於萬山馬渡。圖11位於徐翔。圖12位於羊的尖端。
據常熟市誌記載,辛亥革命後,常熟縣與趙文縣合並為常熟縣。民國元年(1912),常熟縣分為35個市鄉,其中歸幹鄉轄唐冶、羊尖(今羊尖)、翁家莊、張家橋、魏家塘、蔣巷,歸正鄉轄萍鄉。
民國18 (1929)年8月,根據國民政府頒布的縣組織法,縣以下實行區鄉制,鄉由區管轄。全縣劃分為15個區,35個市、鄉,每個鄉設1個鄉主任,區以都市區制劃分,每個地圖65438。其中,原華區(7區)為C級,轄桂幹鄉和聯絡鄉。元和區(14區)為C級,下轄鄭巷鄉、東城鄉、新安鄉。
民國23年(1934)4月,全縣15區分為8區,轄260個鄉鎮,其中第三區李安堂區轄李安堂鎮、墨城鎮、新安鎮、翁莊鎮、仁堂鄉、圩浜鄉、萬山鄉、葦舍鄉、石平鄉、鴛鴦鄉。其中,張橋鄉鄉長為蔣德壽,圩浜鄉鄉長為魏友生。
抗日戰爭時期從26年(1937)到34年(1945),常熟淪陷8年。民國26年(1937),7月7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13年8月,淞滬之戰爆發,常熟失陷在即。日偽政府在民國二十三年(1934)沿用舊制度。
民國二十七年(1938)七月,偽政權參照民國時期(1929)劃分的區鄉,將全縣劃分為15區,35個市鄉。次年3月,偽江蘇省維新政府廢除區制,改為縣直管鄉制,偽常熟巡撫署在全縣撤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七月,汪偽政府成立後,恢復區制。常熟偽政權將31鄉改名為31區,鄉名改為區名。鎮區建立在地區之下,他們聚集在嘉寶。當年8月,中國* * *產黨在蘇州(常州)、常州(常熟)、成都(江陰)、無錫(無錫)、榆樹(常熟)壹帶的敵後抗日遊擊根據地建立了民主政權,並將張橋陽原的建立轉移到無錫縣的抗日民主政權,下轄區、鄉。次年7月,日偽軍“清理農村”抗日民主政權破壞後,仍屬常熟縣管轄。到9月,偽政權又分了區鄉,全縣又分了10個區。張橋鄉和圩浜鄉屬第八區管轄,偽滿區公所設在李安堂鎮。這種分裂壹直維持到傀儡政權垮臺。
民國三十四年(1945)八月抗戰勝利,日偽政權崩潰。11年6月,縣政府撤銷假分區,恢復抗戰前的八區建制。次年5月,區以下鄉鎮擴大合並,分為82個鄉鎮,整編為嘉寶。花溪鄉、鶴頂鄉、張橋鄉、歐陽鄉合並為張橋鄉,方俊好任鄉長。衛圩鄉、萬山鄉、圩浜鄉合並為圩浜鄉,鄉長為魏雲龍。平樹鄉、道南鄉、京南鄉、環南鄉合並為平南鄉,鄉長為葉水新。張橋鄉、圩浜鄉、平南鄉屬李安堂區管轄。
民國三十七年(1948)五月,常熟縣再次由82個鄉減為57個鄉,全部歸縣管轄。魏浜鄉和張橋鄉合並為嘉陵鄉,鄉公所設在魏家塘。上半年是鄉長徐明,下半年是鄉長朱。平南鄉、新南鄉合並為歸正鄉,鄉公所設在楊樹園,鄒子健任鄉長。
民國三十八年(1949)二月,全縣分為6區,下轄57個原鎮,嘉陵鄉、歸正鄉均屬李安堂區管轄。
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全縣設常熟七縣五鎮,歸常熟市管轄。嘉陵鄉和歸正鄉隸屬李安堂區,下轄嘉寶。
1950年2月常熟縣調整區鄉設置。全縣設14個區,轄218個鄉。市區分為市區、潭南等四個鎮,逐步取消嘉寶,設立行政組。嘉陵鄉、圩浜鄉、萬山鄉、圩舍鄉、平舒鄉都屬於李安堂區,泥橋鄉屬於昆區。***張橋58個行政村。1954 10李安堂區萬山鄉、徐舍鄉劃歸巫溪縣。
1956期間,常熟縣市行政區劃有較大變動和調整。全縣分為八個區,小鄉合並為中鄉。昆區平舒鄉、泥橋鄉合並為泥橋鄉,嘉陵鄉與羊尖鄉、圩浜鄉合並為嘉陵鄉。嘉陵鎮和倪橋鎮都隸屬於李安堂區。鄉以下設立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7年9月,全縣劃分為44個大鄉,1個縣城。嘉陵鄉、倪橋鄉、喬峰鄉合並為張橋鄉,鄉政府設在張橋。到年底,共有17個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
1958 10年6月,該鄉成立張橋人民公社。原屬張橋鄉的喬峰、羊尖劃歸巫溪縣羊尖鄉。張橋人民公社是行政和社會相結合,經濟在公社壹級核算。下轄11生產大隊和1捕撈大隊。然後分成五個生產營。
1959 1合並為7個旅,4月又細分為12旅。
1961年11月12旅分為18旅,即1旅分為南莊旅和譙周旅,3旅分為東固旅和平舒旅,4旅分為中安旅和東村旅,6旅。第9大隊分為洞井大隊、歐陽大隊,加上原來的界井大隊、王喜大隊、南湖大隊、謝家塘大隊、石橋大隊、圩浜大隊、漁政大隊等7個大隊,所以全公社共有19個大隊。下半年,二大隊分為界井大隊和泥橋大隊,全公社20個大隊,轄221個生產隊。
1968年4月,“文革”期間,張橋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更名為張橋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其下的20個大隊也相應更名為革命委員會。
1981年10月,張橋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撤銷,更名為張橋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大隊革命委員會更名為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同時對大生產隊進行了調整,到1983年底,全公社共有生產隊285個。
1983年3月起,該縣改公社為鄉,政社分開設置,稱張橋鄉人民政府。生產大隊改為行政村,成立村民委員會,成立村經濟合作社。生產隊改成了村民小組。當年7月,為加強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成立了張橋公社經濟聯合委員會。
1989年9月,平舒村、東固村並入東平村,界井村、泥橋村並入井橋村。
1990年2月,人大主席團在張橋鄉成立。
1990年4月,南莊村和譙周村合並為南新橋村。
1991年4月,張橋鄉農工商總公司成立。
1992二月,12,張橋鎮人民政府成立。
1999年8月,東村、西王村並入東王村,廟橋村、張家橋村並入張家橋村,嘉陵村、斜橋村並入淩橋村,東井村、歐陽村並入歐井村。
2000年底,全鎮行政村有:南新橋村、景橋村、東平村、中安村、東王村、張家橋村、南湖村、淩橋村、歐景村、謝家塘村、石橋村、圩浜村、漁業村,13個村,1個鎮居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