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14年1月9—10日,中國地質科學院在北京召開了2 013年度科技成果匯報交流暨十大科技進展評選會。從1022個科技項目中擇優推薦了21項優秀科技成果到會進行匯報交流。來自國土資源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地震局、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等部門42位院士專家組成評選委員會,評選出中國地質科學院2 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
1.《中國地層表及說明書》——中國地質歷史“編年表”
全國地層委員會王澤九、姚建新研究員團隊在地質調查項目資助下,綜合我國不同時代重要地區地層古生物及相關最新研究成果,編制了全開幅彩色掛圖式中國地層表,內容包括國際年代地層表、中國年代地層表、巖石地層、生物地層、磁性地層、主導化石門類、碳/氧同位素演化、海平面升降、重要地質事件及空間分布;分區進行了多重地層對比,編撰了相應的中國地層表說明書,對區域地質調查與基礎地學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很強的實用性。《中國地層表及說明書》在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和第4屆全國地層會議進行過匯報交流,受到國內外地質學家的高度重視與壹致好評。
中國地層表(新版試用)
2.自主技術無人機航空磁/放測量系統
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李文傑、李軍峰研究員團隊在地質調查項目資助下,突破了氣動外形設計、電磁兼容、遙測遙控、高精度磁測等關鍵技術,在國產彩虹3無人機平臺上成功集成航磁和航放測量設備,創新了高精度地形跟隨飛控技術,突破了無人機航空物探超低空飛行測量的技術瓶頸,自主研發了首套無人機航空物探(磁/放)綜合測量系統;成功開展面積性的無人機航空磁/放綜合測量應用試驗,獲得高質量的航磁和航放數據,全面驗證了樣機的穩定性、可靠性和適應性,整體性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為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提供了新的技術裝備。
無人機航空磁/放綜合測量樣機
3.西藏多龍礦集區發現超大型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
礦產資源研究所唐菊興研究員團隊聯合中鋁集團、西藏地質五隊,在商業性勘查項目、青藏地質礦產調查評價專項、973項目聯合資助下,在西藏多龍礦集區發現超大型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床。基本查明了鐵格龍南銅金礦床地質特征,發現明礬石、銅藍、硫砷銅礦、藍輝銅礦等典型礦物組合,綜合厘定為西藏首例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通過詳查控制銅資源量大於500萬噸、金資源量大於50噸,最大控制厚度大於900米,礦床平均品位Cu0.55%,工業礦體Cu0.64%,成為我國大陸第二例超大型“紫金山式”銅金礦床,具有巨大的潛在經濟價值,對區域找礦勘查和礦產資源開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西藏多龍礦集區鐵格龍南銅金礦勘查現場
4.華北平原地下水演變機制與調控研究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石建省研究員率領十余個單位近百名科技人員,在973項目資助下,復建了華北平原60年來地下水動力場演變特征,識別了地下水動力場對人類活動和自然變化的響應規律,深化了含水層非均質性、包氣帶水力參數變化、深厚包氣帶水勢溫度動態響應、深部承壓含水層釋水沈降機理等認識;通過膜效應試驗分析了越流機理,開展了地下水資源承載力評價研究,構建了地下水危機臨界識別指標,提出了緩解華北平原地下水危機的調控措施,顯著提升了我國大型盆地地下水系統研究的整體水平,為緩解華北平原水資源緊缺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在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跟工作人員交流農業節水與地下水調控辦法
5.亞洲中生代花崗巖圖編制及研究進展
地質研究所王濤研究員團隊在地質調查項目、科技部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聯合資助下,在中國及鄰區新發現大量中生代花崗巖並進行綜合研究;系統總結了中亞和中央造山帶早中生代花崗巖時空分布、成因演化及物源特征,重新厘定了東北亞晚中生代花崗巖分布範圍,揭示了巖漿演變及構造環境,編制了屬性驅動的數字化亞洲中生代花崗巖圖,分析了亞洲大陸古生代—中生代板塊拼合的動力學過程,對深入認識亞洲中生代大地構造演化及區域成礦背景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核心期刊《地球科學論評》公開發表,產生了較大的學術影響。
亞洲中生代花崗巖及侵入體分布圖
6.溶峰叢窪地水土漏失研究及防治
巖溶地質研究所蔣忠誠研究員團隊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公益性行業專項、廣西科技攻關項目聯合資助下,研究西南巖溶地區水土漏失過程、動力學機理及防治技術,取得重要成果。運用野外監測和同位素技術,系統揭示了巖溶峰叢窪地不同地貌部位和不同生態環境水土漏失的差異和原因,建立了適宜巖溶區特點的水土流失強度分級標準和土壤侵蝕回歸模型,創建了生物方法與工程措施有機結合的水土保持模式和技術規程,有效改進了生態環境,發展了巖溶石漠化環境火龍果生態產業,為西南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和水土保持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巖溶坡面火龍果與牧草梯化種植技術示意圖
7.全國重要礦產資源預測評價的理論與技術
礦產資源研究所肖克炎研究員團隊在陳毓川院士和葉天竺研究員等專家指導下,按照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相關要求,借鑒國內外礦產預測經驗,創新性地提出了礦床模型綜合地質信息礦產預測方法體系;依托GIS平臺研發了礦產預測全流程信息方法技術,完成了全國鐵、鋁土、銅、鉛鋅、鎢、錫、鉬、稀土、金、銀、銻、錳、鉻鐵礦、鎳、鋰、菱鎂礦、鉀鹽、硼礦等22種重要礦產的資源預測評價,建立了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預測數據庫,圈定了各類不同級別預測靶區、成礦遠景區近5萬處,優選了省級成礦遠景區和全國成礦遠景區,並預測了潛在資源量,為我國找礦勘查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據。
礦產資源MRAS評價系統
8.中國遼寧首次發現侏羅紀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
地質研究所季強研究員團隊在973項目、地質調查項目及美國自然科學基金、芝加哥大學等聯合資助下,在遼寧建昌發現1.6億年前具有完整齒列和骨骼的哺乳動物化石。新化石的牙齒發育有明顯的皺紋結構,加之與其親緣關系最近的哺乳動物產自西歐的侏羅紀地層,因此將其命名為壹個全新的物種——歐亞皺紋齒獸。歐亞皺紋齒獸是壹種夜間活動的哺乳動物,生活在氣候溫和的湖濱環境,很可能是地棲、食植類哺乳動物,體重約為68~78g,屬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該項成果在《科學》雜誌發表,對研究多瘤齒獸最早期演化、食性分異、運動適應起源等具有重要意義。
歐亞皺紋齒獸復原圖
9.Re-Os同位素分析技術新進展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屈文俊研究員團隊在科技部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地質調查項目聯合資助下,在國內率先開展硫化物錸—鋨同位素定年分析方法研究,逐步拓展了應用範圍並取得顯著成效。繼輝鉬礦之後,創新性研制了銅鎳硫化物和海底富鈷結殼等錸—鋨定年標準物質,並獲得國家壹級標準物質證書。通過改進選樣方法、高溫密閉溶樣技術及測試分析流程,相繼建立黃鐵礦、毒砂、灰巖、石墨、瀝青等超低Re和Os含量系列樣品錸—鋨同位素分析技術及測年方法,全流程空白與測試精密度等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沈積巖、烴源巖、油氣藏的同位素定年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
錸—鋨同位素分析測試
10.阿拉善地塊前中生代構造歸屬新認識
地質力學研究所楊振宇研究員團隊在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SinoProbe)經費資助下,對河西走廊帶—阿拉善地塊中晚泥盆世—早中三疊世沈積地層進行了碎屑鋯石U-Pb同位素測年、Hf同位素分析和古地磁研究,發現牛首山地區中—晚泥盆統碎屑鋯石U-Pb年齡譜及Hf同位素特征與華北地塊同時代碎屑鋯石存在顯著差異,阿拉善地塊中—晚泥盆世、晚石炭世、晚二疊世、早中三疊世古地磁極與華北地塊也存在明顯差別,指示阿拉善地塊在晚古生代很可能不是華北地塊的組成部分。古地磁資料還顯示,中三疊世後印支運動使阿拉善地塊相對於華北發生約30度逆時針旋轉,導致阿拉善地塊最終與華北地塊拼合。該項成果對華北地塊構造格局傳統認識提出了挑戰。
晚三疊世古地理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