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紮心潛規則
職場紮心潛規則,職場也是有壹些做人的原則的,要學會良性競爭才能為自己開辟道路,職場的事情從來不是簡單就能概括的,職場上的人也是形形色色的,學會職場紮心潛規則,職場達人非妳莫屬!
職場紮心潛規則1
想要快速融入職場,有時卻把握不好團隊中的氣氛流動。
擺在妳面前的是大量而瑣碎的工作,壹些工作甚至只是機械重復,妳總是感受不到工作的成就感。
工作侵蝕了妳的個人生活,妳壹邊著急在職場中找到定位,壹邊又期盼著能有時間多和家人朋友相處。
遇到難以解決的棘手問題,偶爾也會東想西想,懷疑自己的能力。
突如其來的這些職場壓力可能會導致妳的生活進入惡性循環。
有人說,成年人的生活裏——除了變老和變胖,沒有容易二字。
當妳還沒搞清楚這壹切是如何發生的時候,它們已經開始“幹預”和作用於妳的生活了。它們的核心其實就是職場情商。
在職場上,凸顯情商的表現之壹其實是做反饋。
反饋有什麽意義?
反饋不可或缺。原因顯而易見:它不僅能提高我們的工作表現,還有助於培養人才,解決問題,設定薪酬福利,提升底線水平,並使相關方就預期結果達成壹致。
然而,同樣顯而易見的是,在許多組織中,反饋並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壹則數據就能揭示這壹切:僅36%的管理者能切實、及時地完成績效評估。近期壹項調查顯示,55%的員工自稱在最近壹次的績效評估中受到了不公正或不正確的對待,且有1/4的員工表示,這類評估是職場中最讓人害怕的事。
當被問及績效管理工作面臨的最大挑戰時,63%的人力資源高管將票投給了“企業經理人沒能力或不願意進行難以啟齒的績效評估討論”。
什麽冠冕堂皇的“職場導師制度”,沒有不公平的對待就不錯了。
為何反饋不讓人接受
為什麽接受反饋這麽難呢?因為這壹過程正好擊中了人類的兩樣核心需求:學習、成長的需求,被他人認可的需求。
因此,即便是壹項看似善意的建議,也可能使人感覺氣憤、焦慮、自尊被踐踏或感到莫大的威脅。此時,再來壹句“我不是針對妳”,並不會起到任何緩解氣氛的作用。
要想更有效地接受反饋,首先得理解自身出現的情緒,並對情緒加以管理。妳可能認為反饋戳人痛處的方式有千萬種,但它們實際上只有以下三種。
第壹種:反饋內容與實際情況不符。評估結果或建議看似毫無根據、無用或有失偏頗時,聽者容易感到屈辱、委屈和憤怒。
第二種:反饋雙方關系不佳。此時,反饋內容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原因是反饋內容給予者對接收者帶有先入為主的偏見,或雙方此前有過不好的交往經歷。這種情況下,對於同樣壹個接收者,給予者改變後,接收者說不定就能聽得進反饋。
第三種:反饋本身引發自我懷疑。無論反饋內容是對是錯,有用沒用,只要它能造成聽者對個人身份的懷疑,就能引發非常負面的效果。此時,聽者會有壹種手足無措感,進而發展成防禦姿態或感覺心理失衡。
上述反應均屬自然且合理的反應。在某些情況下,它們甚至不可避免。
解決之道不在於假裝無視,而應是正視其存在,並學習如何從中挖掘出對自己有益的東西。
有效接受反饋六步法
有效接受反饋是壹個對信息進行分揀和篩選的過程。我們得理解對方的觀點,敞開心胸接納乍看之下讓人不那麽舒服的建議,並嘗試采用區別於以往的做事方法。
此外,對於確實不正確或無益的批評,我們還是得摒棄或暫時放到壹邊。
然而,當前述情緒反應被激起時,無論怎樣卓有成效的對話都將無法開展。
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的對話,不僅無法使人長進,反而首先讓人采取拒絕、對抗或逃避的姿態。
下面展示的“六步法”能有效幫助我們甄別出有價值的反饋,並將這些反饋中的精華建議為我們所用。
當然,為了有效接受反饋,我們同樣有必要理解這壹過程中可能面臨的種種挑戰。
1、了解自己的應激反應模式
我們從小到大壹直在接受他人給予的反饋,因此無形中形成了壹種對待反饋的固定模式。
不妨試著問問自己,面對他人的反饋時,妳是傾向於自我防禦、抗議給予反饋的渠道還是實施反擊?
妳會表面上笑呵呵、心裏翻江倒海嗎?面對有失偏頗的反饋,妳是淚流滿面,還是義憤填膺?
就接受反饋的時間而言,妳是傾向於當下拒絕接受反饋,還是先持保留意見,回去後認真思索?
妳會立即全盤接受反饋,卻在事後越想越不對勁嗎?妳有沒有出現過思想上認同反饋,但就是改變不了行為的情況?
2、努力做到“對事不對人”
按理說,當反饋內容切中要害且相應建議的確給人啟發時,反饋的給予者看似並不重要。
但事實是,反饋的給予者總是重要。
若反饋給予者與接收者關系不佳,就容易導致接收者將個人感情投射在給予者身上。
此時,無論反饋的給予者以何種方式、何時或在何處傳遞反饋,都成了錯誤的選擇,接收者也將暫時關閉通路,拒絕任何形式的傾聽與學習。
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們得先努力區別對待反饋的給予者及其傳遞的反饋內容,再同時考慮兩者。
3、挖掘有益於個人成長的`信息
有些反饋是評估性質的(如“妳的工作表現得了4分”),另壹些則帶有指導意義(如“這些是我們建議妳需要提高的方面”)。
對我們每個人而言,這兩類反饋缺壹不可。
評估型反饋向我們揭示了自己所處的位置,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及組織寄予我們的期望。指導型反饋則使我們進步,並有助於我們獲得更高層的能力。
4、剖析反饋內容
當我們將下意識做出的主觀判斷暫時擱置壹旁,花些時間探究反饋的具體成因和需要做出的相應改變時,就能為之後與反饋給予者進行的交流積累豐富的談話內容。
最終促成雙方就是否做出改變及具體做出怎樣的改變達成***識。
5、每次只尋求壹條反饋
當我們主動尋求反饋,並在如何處理反饋內容上占據主導地位時,就不大可能被反饋激發出負面情緒。
因此,不必非得等到年終績效考評,而應在日常工作中隨時向各類人請教,主動尋求獲得有益反饋的機會。
不建議生硬地拋出諸如“請問您對我有任何反饋嗎?”之類的寬泛問題,而應讓尋求反饋的過程變得更可控,如詢問同事、老板或直系上級“您認為我目前在哪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這樣,被詢問者才有可能迅速做出反應,將頭腦中浮現出的首要問題提出來。
同時,由於信息十分有針對性,進而它允許妳以自己的節奏進壹步挖掘更多相關細節。
研究顯示,敢於向他人尋求明確反饋的人(不是為了獲得表揚而故意請教的人),通常比其他人的績效考評結果更好。
究其原因,主要是當壹個人向他人積極尋求指導時,更有可能認真考慮他人的建議,並真切地付諸實踐。
此外,當我們主動尋求反饋時,不僅是為了了解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更是為了改變他人對我們的看法。
主動向他人尋求有建設性的批評建議,使我們同時呈現出壹種謙卑、自信、尊重他人和追求卓越的姿態。
6、進行壹些小嘗試
主動尋求反饋並理解其內涵後,我們或許仍舊難以辨別其中哪些信息能夠為我們所用,哪些又沒用。
為此,我們不妨多進行壹些小嘗試。哪怕暫時心存疑慮,鑒於壹次小嘗試說不定能換來大益處,但試無妨。
當別人給我們建議時,不妨親身試試這則建議的有效性。如果試驗的結果不錯,那再好不過。
但如果試驗不幸失敗,我們下次還可以換個法子繼續嘗試,或決定結束試驗。虛心接受批評做起來其實並不容易。
即使我們知道傾聽批評的聲音對個人發展來說很重要,並相信批評者是為了自己未來的成功著想,也仍舊無法阻止自己的負面情緒被激發。
此時,我們會覺得委屈、不公,有時甚至還會感覺他人威脅到了我們最內核的東西。
向上級、同事和下屬主動尋求指導和建議時,倘若我們能克服自然反應,從批評中汲取價值,就能獲得飛速的個人成長。
有人擅長給予反饋,有人則不擅長,有人甚至忙得沒時間給予反饋。
無論如何,我們自己才是決定個人成長的最關鍵因素。下決心從各種反饋中學習,我們將在成長的道路上壹往無前。
職場紮心潛規則2向職場潛規則宣戰
人人都有正事的公司,著眼點都在具體的工作上,正事還忙不過來,哪有心思飛短流長。而且當大家都拿工作實力說話,人際關系就變得次要,於是妳就不必在沒意義的事情上勞心耗神,可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做事上,使工作變得單純而高效。
小時候看三國,我常常對斬顏良這件事難以釋懷。
在壹場戰役中,他遭遇了同時代的另壹個著名武士關羽。按照古代戰場上的禮儀,顏良打算詢問對方的來歷和姓名。但關羽顯然並未遵循這壹禮節,而是借助優良的戰馬,發動了頗不紳士的小突擊。
明明武藝相當的兩個人,因為壹場不甚光明正大的戰鬥,戰敗者顏良從此淪為陪襯,戰勝者關羽卻獲得巨大的榮耀。
這樣壹場戰役,多麽像創業的歷程。有些時候,好像我們只能將命運交給壹些剎那。其實則不然,輸給自己的也許是有人不守規則。
拋開顏良與關羽武力孰高孰低,單從遵守規則來看,顏良可能是屬於比較老實木訥型的,而關羽則不講究條條框框,說白了就是不按常理出牌。
如何體面而優雅地活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如何安心地面對那些未知而帶來的焦慮,如何通過創業掌控自己的命運,答案因人而異,向職場潛規則宣戰或許是途徑之壹。
我有個好友兩年前謀得壹份好職,收入不錯,人脈熟絡,業務開展順利,生活穩定有趣,可謂120分的滿意。
但是上周她辭職了,因為她太專註於工作本身,卻忽視了職場潛規則。
她說,自己很想利用時間看看專業書,把以前想考的證都考下來,再學點別的技能,也不算荒廢青春時光。但其他同事整天談論著這個人怎樣,那個人怎樣,眼睛光盯著人而不是事,喜歡品頭論足,習慣勾心鬥角,醉心爭風吃醋。
妳考專業證,他們就去老板那說妳心很野,恐怕崗位待不長。
妳化個精致裝,他們就說妳輕浮不自重,推測妳是想勾搭誰。
妳往領導屋跑,他們都會說妳心機婊,妄圖背地討領導歡心。
他們拉幫結夥,形成幾個關系復雜的小團體,誰動了他們的奶酪就極盡地詆毀排外。妳不可能討好所有人,但妳跟這邊走得近,那邊就非議妳,妳離那邊近點,這邊又給妳捅刀子,妳兩邊都離遠點,大家就壹起黑妳孤立妳排擠妳。
整個壹臭泥塘子,朋友說,這個環境能活活把人逼瘋。
確實,當壹個公司全員眼睛盯著人,而不是事情的時候,它就壹定是個關系復雜、無事生非、環境惡劣的地方。
因為人的精力總要有個去處,如果沒事幹,就必然要會轉到人身上,而人跟人的爭鬥、算計、攀比是無止境的,壹旦開始,就會愈演愈烈。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閑人多的地方,水會格外渾。
想想,身邊個個都是事兒媽,都憋著勁挑事兒,妳怎麽可能活得輕松自在無憂無慮?
最大的可能是,妳想做事,壹群人諷刺妳,妳想優秀,壹群人擋著妳,妳想遵守規則、潔身自好,壹群人玩命往泥坑裏拽妳。妳只能跟他們同流合汙,學到壹大把沒用的人情世故,最後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碎嘴子、使絆子、沒膽子、混日子。
所以,這種從根上就爛掉了的公司,最好不要去,去了也別久留。
倒是壹些看起來很辛苦的公司,更值得妳為之賣命。
我去過壹次某創業公司,晚上十點,燈火通明,人人都忙著自己的事。
吃飯時,大家交流的焦點也全是公司業務、行業形勢,會具體到發布會新聞稿的壹個措辭、會議現場的礦泉水擺放這種小事,但基本不會聊無關工作的閑話。
他們更關心各自任務完成的進度和質量,而不是誰拿了多少錢。更在意誰的想法更高明更有趣,而不是誰穿了露背吊帶衫。更熱衷討論的是整個行業的現狀和變化,而不是誰和老板的微妙關系。
人人都有正事的公司,著眼點都在具體的工作上,正事還忙不過來,哪有心思飛短流長。
而且當大家都拿工作實力說話,人際關系就變得次要,於是妳就不必在沒意義的事情上勞心耗神,可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做事上,使工作變得單純而高效。
這樣的環境不但能促使公司成為壹個好公司,更能促使妳成為更優秀的自己,忙點累點,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