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健康百科 - 觀上海評彈團評彈《林徽因》後感

觀上海評彈團評彈《林徽因》後感

? 上海評彈團的《林徽因》整本下來壹***壹小時五十分鐘左右,講述中國著名建築學家、詩人林徽因與丈夫建築學家梁思成、以及兩位藍顏知己著名詩人徐誌摩、哲學家金嶽霖的感情故事。全本分為三個章節,第壹章講述林徽因與徐誌摩無果的初戀,第二張講述林與梁二人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時的愛情,第三章講述抗日時期梁林夫妻二人以及金嶽霖搬至重慶後的遭遇。

看這場演出之前,我作為壹名曲藝愛好者對這部創新的劇目是抱了很大的希望的,但是看到第壹幕結束時我就已經開始有點失望了。從評彈表演《林徽因》中我看到了中國傳統曲藝落寞的很重要的壹個原因 ——缺乏專業的編劇進入傳統曲藝。

? 首先, 《林徽因》整本彈詞劇情太過於八卦,就像是從八卦周刊上截取了壹段報道稍加編排之後就拿出來表演,我總感覺編劇寫下那些詞句的時候,是把自己放在狗仔的位置上。特別是在第壹章時,以劉海粟幾位參加“太太的客廳”的社會名流的口中講述出林徽因與徐誌摩的康橋初戀,我竟恍然覺得是在聽壹些大媽坐在麻將桌上談論“張家長李家短王家媳婦不要臉”的小道八卦。嘰嘰喳喳地說長道短,又咳咳嗖嗖地來掩飾,充滿了市井小民的俗氣,壹點都不像文人教授坐在才女客廳裏談論友人樣子。

其次《林徽因》的故事內容流水線,人物塑造幹煸。就算是要講述林徽因與三個愛慕他的男人之間不同的感情,那也要有壹個主次輕重,更重要的是要有壹個中心。這不是局限於時長的問題才導致的,編劇在編纂的時候就已經考慮了時長對情節的束縛,所以才會在每壹章中都選擇很小的場景很簡單的情景來敘述故事表達感情,經管如此最後呈現出的作品中的感情毫無感染性,第壹章頭重腳輕,前面用很長的篇幅去用八婆的語氣講了林、徐、陸復雜的愛情史,將結束時托出徐誌摩飛機失事,林徽因悲痛不已,嘆英傷才;第二章用梁思成、林徽因的第壹人稱的角度講述他們兩小無猜、情投誌合,梁思成在得知林父去世這個消息後想盡辦法委婉的告訴林,以防她情感受傷。我觀看的這兩端情感的演述後覺得,真的壹點都不感人,我也沒有壹點點的對劇中林徽因的性格有壹點的了解,兩個章回只讓我知道林徽因家境很好;很有才華,有很多男人都對她有好逑之心,徐誌摩和她戀愛過,但是沒成,她最後和梁思成結婚了,就這樣。兩端情感都是平鋪直述,就像小學生日記那樣,“我早上吃了早飯就去上學,中午在學校吃了午飯,晚上回家吃完飯去寫作業,寫完作業就去看電視”,只為了完成任務,把事情簡單地流水賬記下,講完故事任務就結束了,整篇既沒有壹個情感集中的地方,也沒有塑造出人物性格的壹邊壹角。感情集中並不是感情爆發,感情爆發是要在戲曲作品中見到的,對壹個短篇評彈來說有點困難,但是感情集中對評彈而言完全是情理之中的要求。比方說講述愛情的話,到了那個點哪裏觀眾會覺得愛情是可貴美好的,失去了愛情便會無限的惋惜。人物塑造,在短篇作品中,至少要見到人物性格中的主要方面。優秀的評彈作品都要有這麽壹個集中點,更會在作品中描繪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不談長篇,只看看在彈詞開篇中,《杜十娘》短短十分鐘以內,情感集中在最後的杜十娘怒罵李郎“我說郎君啊,我只恨當初無主見”至“她壹片浪花入渺茫”,將杜十娘的敢愛敢恨集中拋出。有情感的重點,也有人物性格塑造的重點,這明明是壹個評彈演出可以做到的,但是,《林徽因》沒有,它有的只是流水賬。

其三,壹味追求語言上的雅而導致空洞。評彈《林徽因》前面兩個缺點——八卦、流水賬就已經註定了它的空洞,沒有實之動人的情感,只有天花亂墜的語句,它語言上的刻意追求高雅使她在情感上的低內涵襯托的淋漓盡致。沒錯,相對於北方而言,南方的戲曲曲藝是要在用詞上文雅,但是文雅並不是附庸風雅。我們沒必要刻意的使用華麗的詞藻,幽深的典故,我們應該要讓評彈的語言順著情節的配合、情感的表達、人物的塑造的水,傾瀉而下,在此基礎上盡可能的求雅。況且俗的、直白的語言,與雅的語言並不是沖突的,也並不是不好的,評彈的唱段中有大量簡明如話的語言,可是都不妨礙那些作品的雅,如《白蛇傳.中秋》中的男女對唱,“男:但願得是月長明 女:人長壽 男:松長青 女:千秋百歲長相親 男:地久天長永不分 女表:是啊永不分 男表:是啊永不分”以及《珍珠塔.妝臺報喜》中的《七十二個他》,《七十二個他》的語言更是簡潔樸素,卻極好的把丫鬟性格上的調皮爛漫、心理上想要邀功的喜悅都表達出來了。而在本劇《林徽因》中,大段“雅”詞顯得過分的不恰其當,除了文雅、掉書袋意外,壹無是處,對於情感的表達,人物的形象的塑造沒有什麽主要作用。有此可見,評彈的語言並不是不能俗,而是要俗的恰到好處,俗的可耐,俗的可愛。

? 最後,有些情節表現的較為突兀。這壹點主要是因為編劇沒有註意氣勢的連貫性,劇情的突兀在最後壹章盡顯,林徽因拒絕費先生安排她去美國養病的提議,並表明自己會留在戰火紛飛的中國,和中國人民壹起承受磨難的決心。其實這壹章是三章中,編劇處理的最好的壹章,以林徽因自己之口敘述其為家為國情懷誌向,編劇應該是想在這壹章中做壹個主旨的拔高。可壞就壞在這個主旨的拔高上了,拔的有點太過於高,前面的兩張情感不集中,只有平原,連丘陵都沒有,到了最後壹章,忽然平地起喜馬拉雅,能不突兀嗎。所以在最後林徽因表誌投長江的唱詞,就顯得像喊口號,也像小學生寫作文,最後壹段總要壹句單獨成壹個自然段,說,“啊,我真愛我的祖國呀。”口號喊的很響、很大,可前面又接不住,反而讓人不那麽的信以為真,不那麽能投入感情了。

? 評彈《林徽因》,演員的表演非常的優秀出彩,舞臺設計也典麗精致,但是對不起,我必須要說,它不是壹個成熟的作品,因為劇情與編排的漏洞太大了,不是瑕不掩瑜,是瑜不遮瑕。它整個劇情像是中國宋元時代壹些不那麽優秀的話本作品,只要求故事的講述,其他人物塑造、情感表達、主旨體現,都不那麽重要,但是現在是21世紀了,這樣的劇本不適合展現在當今的舞臺上。可以看的出來,評彈《林徽因》的編劇絕對不是壹個有編劇專業知識的編劇,可能有人會覺得像戲曲曲藝這類藝術領域,只能讓專於此業的人來從事。但是別忘了為什麽宋元時期中國的戲曲會獲得極大發展,是因為有壹批不是很專於戲曲的文人進入了這個行業,而大部分的戲曲曲藝作品都是先有故事底本,在由文人創作出話本、小說,最後才有了能夠表演出來的成熟的戲曲曲藝作品。我覺得,讓專業的戲劇編劇對評彈作品的創新進行指導是很有必要並且很有意義的。

我想,上海評彈團,苦費工夫創作出新的評彈作品,並且不辭勞累地帶著它走遍全國大江南北,為的就是讓蘇州評彈這壹藝術繼續好好的傳承下去,讓年輕人愛上評彈,並且能夠在全國、全世界都結識知音。蘇州評彈是美麗的,我很喜歡它,不然也不會專門從偏遠的大學城跑到市中心,晚上連學校都回不去,住在外面的民宿,只為了看壹場上海評彈團評彈《林徽因》的演出。但是我不能不否認我對它失望了,評彈《林徽因》真的算不上壹個成熟的作品,它應該是更好的,而不是僅僅以傳奇八卦作為噱頭。我的願望和所有從事評彈藝術工作的藝術家們,以及所有喜愛這門藝術的人都壹樣,希望它更好的傳承、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所展現出來的,所推廣下去的每壹個作品,都是在藝術上精細,在細節上經得起推敲的,完整的成熟的作品。“評彈”“評彈”,先“評”再“彈”。所以,首先就是要讓評彈作品以為基底的劇情是精致的、經得起推敲的,不然壹切的努力都是空中樓閣。因為,對於對傳統戲曲曲藝不感興趣,不熟悉蘇州評彈壹些觀眾,當他們觀看蘇州評彈時,註意力肯定是先被它所講述的事與情所吸引,以此為切入口慢慢地了解評彈。沒有做好劇情的話,就是在第壹步就將觀眾擋在門外了。

? 就目前來看,評彈《林徽因》還不算成熟,但是沒有關系,像《西廂記》《紅鬃烈馬》等等經典的戲曲劇目都不是打壹出生就完美無瑕了,都是在無數次的表演後發現缺點,壹點點的改進、豐滿,我相信個《林徽因》也會壹點點的長大、成熟起來,最後變成壹個很好的吸引陌生觀眾的新時代的蘇州評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