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名師工程促進了教師素質的提高,推動了學校的發展。
經過十多天的活動,我們深切感受到名師培養的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經過近三年的教師培訓,教師在教學實踐能力和教育理論素養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這壹點在課堂教學的效果、課堂反思的深度、專題講座的論證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證明。第二實驗小學的、水崗小學的閆亞軍、海屯小學的尚、荊各莊小學的、開平小學的巴燕燕、俞雪媛等老師的發言,更是突出了這種進步和變化。
每壹個名師培養對象背後都有壹個強大的研究團隊,教師的進步是學校教師整體提升的集中展示。學校也非常重視這項工作。為了讓名師展示學校教師團隊的整體實力,各學校在活動前制定了詳細可行的方案,並對展示的課堂教學和講座內容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反復的實踐。校際聯盟展示的時候,很多校長都來現場坐陣,為選手加油。名師展也從壹個側面反映了學校教學與教育研究的現狀。如荊各莊小學兩位名師馬、郭艷梅在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嘗試,展現了荊各莊小學“壹對壹”教學模式的現狀:利用小本實現師生協同學習,充分共享資源,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有效整合的大膽嘗試;開平小學語文教育課題組探討的語文課“如何做到言意兼備”,在徐麗娟、於學元兩位老師的展覽中得到了凸顯:教師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與編者對話、與作者對話,實現語文教學的言、傲、成,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壹”;水崗小學根據學生寫作的現狀,開發了校本課程《寫作》。在閆亞軍的壹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學校在低年級寫作教學方面的探索成果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閆老師不僅教孩子們如何漂亮地讀書寫字,還在課堂上花大量時間讓孩子們練習寫作。老師在檢查時,關註了孩子的書寫質量,也關註了學生的書寫姿勢,糾正了學生的握筆方法。這些做法都符合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寫作教學的關註和重視,水崗小學在這方面的實踐由來已久。
第二,深刻的講座凸顯名師教育理論水平的提升。
名師展安排了專題講座的內容。“三人計劃”從教育心理學、教師發展、教學科研、教育實踐等多方面、多角度為名師培養對象提供了理論培訓。教師歷來重視理論和實踐,教育教學理論是教師不斷前進的不竭動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老師才能越走越遠。本次名師展向我們展示了老師們日益紮實的理論積累和個人深厚的思想結晶。高等老師回顧了個人成長的歷程,簡述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因和外因;崔、艾曉輝、蔡雨桐等老師介紹了自己的打磨過程,從小切口探討課堂教學規律。經過幾天的活動,評委們深感講座內容能夠展現老師們深入的思考。張偉老師講授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針對河北教育版語文教材缺乏神話實例的現狀,在講座中對神話和神話的特點、目標定位、課堂處理進行了深入探討。劉偉,壹位來自莊小學的老師,嘗試在課堂上略讀。講座中,她談到了自己對略讀課文教學的理解。應該說,這些老師講課的內容帶有很強的“個人色彩”,甚至有些觀點還需要進壹步探討。但是,從他們的講課中,我們可以看到老師們對教學的思考很深刻,不再是摸著石頭過河,也不是人雲亦雲。學而不思是浪費時間。經過學習和訓練,我們沈下心來思考,把自己的思想成果內化,然後在個人課堂上實踐。這樣,我們的名師真正做到了“厚積薄發”。
第三,名師個人風格的逐漸形成
經過近三年的學習和實踐,很多名師已經初具規模。很多老師都破繭成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馬相奎老師和崔老師熱情可親,讓枯燥的數學、英語知識如涓涓細流滲入孩子們的內心;郭蓉老師和楊惠敏老師別出心裁,從孩子的角度把“難”的知識變成了“柔軟的手指”。蔡雨桐老師的課堂妙語連珠,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向老師學習。而徐麗娟老師則帶領孩子們潛移默化地走進文本,感受語文課堂中濃濃的人文關懷。
四、幾個菜鳥,為名師團隊吹來新鮮空氣。
50多位名師的培養對象水平差距還是蠻大的。許多老師在十多年前就已經在教學中嶄露頭角(如艾曉慧、楊惠敏等。),而有的老師只起到了校級骨幹教師的帶頭作用。然而,在這次名師展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了generate這位壹直隱藏在眾多骨幹教師背後的“後起之秀”的鮮活生命力。河東小學教師唐海燕教六年級“表示位置的數對”。她將數對的知識與乘法的知識融為壹體,讓孩子深刻理解數對描述位置的規律,感受數學中“壹壹對應”的思想。荊各莊小學的郭艷梅利用小本嘗試壹對壹數學教學,師生智慧在課堂上閃現。賈小學戴老師在語文教學中,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巧妙設計教學環節,實現了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壹。新興力量的出現,是開平區三項工程紮實有效開展的有力證明,是三項工程成效的集中展示。這種後備力量的出現,也是開平區名師工程進壹步發展的動力。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給予教師足夠的發展空間和大力支持,我們的教師隊伍中壹定會誕生更多的新綠,開平區多彩教育的愛心壹定會綻放。
壹些想法:
經過半個多月的展覽活動,壹些隱憂已經浮現:
壹是教師的教育能力有待提高。
應該說我們教師培養對象的整體水平是很高的,但是這個團隊中的個體差異很大。許多教師的教學能力、反思水平和教育研究水平有待進壹步提高。另外,我們離全國名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進壹步的學習和反復的實踐。我們的“三人計劃”應該繼續前進。
第二,教師的新課程理念需要進壹步強化。
201x年初,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陸續頒布。與之前的實驗稿相比,新課標進行了很多調整,這也是新課改實施以來對很多教學偏差現象的糾正。比如在語文新課標中,加強了寫作教學的規範,強調第壹至第三節每天在語文課上安排十分鐘的寫作教學。課程標準強調寫作教學是中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原因是前段時間老師(尤其是小學老師)不重視孩子的寫作,導致學生寫作質量普遍下降。然而,課堂教學顯示,除了水崗小學的閆亞軍老師,其他語文老師都沒有參與寫作的教學。就連少數初級教師(識字和寫字是教學重點)也沒有這方面的意識。數學課程標準從“雙基”增加到“四基”(增加“數學活動的基本經驗和數學基本思想”),但我們的教師普遍缺乏數學思想,片面強調數學基本知識和技能,導致我們的數學課缺乏深度。
第三,離開教學壹線的名師的發展思路需要進壹步探討。
離開了課堂和學生,教師的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尤其是骨幹教師的發展。師資隊伍壹直有“教得好,當官”的傳統。在三年的培訓期內,壹些名師已經走下講臺,走上教學管理崗位。應該肯定的是,我們的名師培養目標的發展意識很強。雖然走上了領導崗位,但我們仍然不放棄教學實踐,堅持做公開課和研究課。而太多的常規工作讓我們的老師擡不起頭,學習課堂的時間少了,接觸孩子的機會少了,老師發展的空間和時間也少了。雖然我們看到過在商政上正確的名師,也看到過很多以前在講臺上遊刃有余,現在站在學生面前的老師。以前的灑脫,深思熟慮已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的教學設計,人為的,不附屬的教學態度,死板的沒有張力的課堂。
可以肯定的是,未來會有更多的名師走上教務(學習)管理崗位。如何保持這個群體的發展勢頭,如何充分發揮這個團隊的引領和示範作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壹個課題。國家特級教師竇桂梅、華應龍都是學校的校長(副校長),他們的發展軌跡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