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左右,教學資源和教學資源管理網站——資源網(庫)開始出現,隨後資源產品逐漸分化,形成課件/教案和試題產品。在這個階段,在線閱讀產品開始發展,是除了資源庫之外比較成型的應用產品。
2000年Flash非常流行,出現了很多Flash形式的教學/學習資源工具。
但是百度文庫誕生於2009年,在2011和12進行了優化和改版。專註教育、PPT、專業文檔、應用文檔後,2014年,用戶* * *享受文檔超過65438+億,用戶* * *免費享受文檔。梯子網(龔海燕的創業項目,91講座創始人),2013年6月高調上線,2014年9月關閉。雖然梯子網的失敗有很多因素,但是專註於K12教育資源平臺的概念顯然錯過了資源平臺的發展機遇。
2012年被稱為海量開放網絡課程元年,海量開放網絡課程在國內流行,但海量開放網絡課程更適合高等教育和成人學習,在K12領域並不流行。然後2013被稱為微課元年,微課的簡稱更符合課程整合的理念。曾經,教育界認為微課是撬動教學改革的支點,以微視頻檢索和點播學習為主的微視頻資源和微課網大量爆發。
現階段,教學資源內容開發和資源管理網站是主要的產品形態;
也正是在這壹階段,提出了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融合點理論,即如何在各學科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教學資源,將板書教學轉變為結合多媒體資源的課堂教學模式;
2012是教育信息化政策紅利最大的壹年。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時任國務委員)在全國教育信息化電視電話會議上提出:十二五期間,要以“三通兩平臺”建設為抓手,即“用寬帶網連接學校,用優質資源連接班級,用在線學習空間連接大家”,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
壹時間,“三通兩平臺”成為教育行業的熱門詞匯,各公司開始推出自己的三通兩平臺解決方案。
(1)專註於軟件服務的企業,推出了以信息鏈接為呈現形式的“在線學習空間”整合產品,功能上類似於QQ空間,但並沒有在個性化裝扮和內容交互上做出努力,而是以用戶為中心,與其他產品聚合信息,很像超鏈接頁面;
(2)以互動設備為主要產品的企業,將電子白板或互動電視等硬件設備包裝成“班班通解決方案”,迅速向全國壹二三線城市蔓延;
(3)移動、聯通、電信等通信行業有兩種模式。壹種是利用自身業務優勢解決地區和學校寬帶接入問題,提供“寬帶網絡接入學校”的升級解決方案,或者聯合上述兩類企業成為三通兩平臺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
現階段,基礎網絡建設和硬件終端的升級是主要的產品形態。沒有壹個企業能夠獨立完成所有的產品。誰有市場準入,或者誰獲得了項目許可,誰就被整合為壹流的整合者。
2012,另壹個概念遍布教育領域,那就是“e-bag”,這也是目前備受關註的“智慧課堂”的前身;
這個階段,我們稱之為教育信息化的1.0時代;1.0時代,產品形態快速發展,包括更多基於內容的產品和大量面向應用的產品。隨著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和微信的誕生,出現了強強聯合的協同效應。
2018教育部發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高兩滿意壹大”的發展目標,即:
這帶來了新壹波的政策機遇。幾乎所有在1.0階段整合的企業都開始轉型。所有企業都宣稱可以“為省市教育局搭建壹個‘互聯網+教育’的大平臺”,都在競相成為大平臺的壟斷者,或者發展成為教育信息化標準的制定者(成為“教育中的谷歌”)。頂層路線的典型代表是天宇信息(武漢天宇信息產業有限公司。
同時,教師培訓進壹步增加了信息素養培訓的比重。幾乎所有學校每學期的培訓計劃都包括部分甚至全部教師/領導進行信息素養培訓。
政策中的三個全覆蓋可以分解為至少四個產品方向:
目前還有很多教師備課資源檢索、作業、考試、課前準備、編程等精品課程、項目學習等教學輔助應用,以及教師考勤、購書審批、請假、職稱評定、代課、班級管理等教學管理輔助應用。形式也從web形式發展到web+app+微信小程序/微信企業號等多種形式;
這類產品主要集中在學科課程/知識點的學習、試題的講解/解答、診斷的學習(學習報告)、英語的學習(單詞、口語、閱讀、評課、趣味學習);K12階段學習申請壹般分為小學、初中、高中。由於家教市場的發展日益成熟,知識付費概念的市場接受度也越來越高。很多企業直接瞄準ToC市場創業,BToC組合很多,暫時不做延伸;
其實數字校園應該叫數字校園解決方案。在1.0時代,很長壹段時間,大家都把基於信息技術為學校提供的軟硬件產品集成服務稱為智慧校園解決方案。2.0行動計劃後,大家稱之為數字校園。2018同時頒布的《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規範(試行)》明確提出,數字化校園要實現以下目標:
首先是真實園林環境的數字化。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通信、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實現基礎設施(網絡、終端、教室等)的數字化。)、資源(課本、書籍、講義等。)和應用(學習、教學、管理、生活等。)才能實現。
二是實現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拓展真實校園的時空維度,實現應用系統的互聯互通。建設網絡應用環境,實現校園寬帶網絡全接入、全覆蓋;推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建設、應用和享受,讓每壹個班級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數字教育資源;創建在線學習空間,促進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家校之間的互動。
三是提高用戶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的信息學習能力;提高教師的信息教學能力;提高管理者的信息管理能力;提高技術人員的信息服務能力。
四是實現學習方式和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的深度融合,實現信息化教學的常態化和創新性發展;支持學校服務和管理流程的優化和再造,提高校園管理的效率和決策水平。
《規範》提出,數字校園建設應采用“雲-網-端”架構模式:“雲”服務是指基於雲計算技術提供的互聯網服務,包括IaaS(基礎設施服務)、PaaS(平臺服務)和SaaS(軟件服務),由教育行政部門通過組織建設、租用和購買服務等方式進行建設和維護;“網絡”是指固定寬帶、移動寬帶、有線電視網絡等。“終端”是指學校信息基礎設施,主要包括計算機和各種新媒體技術設備(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2]
這些目標實際上並沒有定量描述應該建設什麽,只是有了壹個方向和壹個超寬維度的導數,實際上相當於過去已經建設的都還可以繼續建設,有了基礎的還可以在技術、內容、數據、形式上覆蓋建設。
數字校園這麽多師生應用和信息應用及服務應該建在哪裏?數據應該存儲在哪裏?直指“三全、兩高壹大”的“壹”,即大平臺;
互聯網+教育平臺業務架構圖(僅供圖解,整體相似)
在整個發展階段,教育信息化企業可以分為四類:
中國教育信息化相關企業數量的粗略估計
根據最新教育裝備展(第76屆教育裝備展,2019年4月26-28日,重慶國際博覽中心,設有S1-S7,N1-N8,1中央館* * 15展區
(表格數據源t_90.html)
這是參加過教育裝備展的企業數量,大概是1,000家。還有很多創業型的小公司可能負擔不起設備展的參展費用,更難以準確統計沒參展的人數。
教育裝備展的展覽範圍包括:
展示各級各類教育需求:教學儀器設備、實驗室及功能教室設備、試劑耗材、職業教育培訓、地理園、生態園、數字校園建設、電教設備、課堂教育資源、創客教育、機器人、VR技術、校園網絡系統建設、信息中心建設、數字校園應用服務平臺建設、e-bag、學前教育設備、益智玩具、戶外設施、室內玩具、娛樂玩具、自制玩具、教學音樂、美術、圖書體育設施、後勤設施設備、學校辦公、 校車、校服、校園照明設施、安全消防設備、廚房設備、家用電器、學習用品、環保節水設備等。
在線教育與遠程教育:在線教育、在線課堂、雲課堂、雲直播課堂、在線教育平臺運營商、在線教育技術支持平臺、在線教育直播平臺、在線互動平臺、在線培訓系統、在線考試系統、在線教育社區、流媒體管理系統、視頻會議、在線教育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e-learning教學系統、雲錄播設備、視頻直播設備、數字圖書館、學習解決方案、專業教育軟件、語音識別系統、智能語音技術、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微課、數字出版、創客教育、3D打印及耗材、VR教育產品等。
特殊教育:校園醫療體系及康復技術設備、聽障教育、視障教育、語言障礙教育、智育、心理咨詢室等。醫療康復器械;康復輔助器具、行動輔助器具、電子計算機語音通訊設備、計算機使用輔助器具、通訊輔助器具、休閑娛樂和其他個性化訓練輔助器具。
在這個階段,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已經是百家爭鳴,舉國混戰,魚水交融,諸侯割據,萬物兼容並蓄,藍海變紅海,鮮血染紅的白熱化階段。但仍有人選擇在教育行業創業,許多其他行業的領導者繼續進入該市場。為什麽?
至少有以下強烈的吸引力:
K12在線教育ToB市場雖然蓬勃發展,但發展至今已有20年,至今沒有BAT/TMD這樣的龍頭企業。歸根結底是教育市場本身不成熟,不平衡。
而且這種不成熟和不平衡還會持續很長時間,能否最終消除還有待商榷:
教育學最早從孔子時代就有了。即使是以“現代教育學之父”或“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德國心理學家、教育家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為標誌的現代教育學,從1806開始也有200多年的歷史。“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的觀念根深蒂固。即使有壹批接受先進技術思想的教師和教育工作者,也還是少之又少。
有思想上的差異,有行業的實際痛點,有社會的整體認知水平,有技術不成熟導致的誤解,這些都存在;大部分學生是被動的,大部分學生在學習上是被動的。所以他們雖然不會成為選擇和提升的主體,但是他們的父母對教育的認知是不成熟的,不平衡的。有多少父母能把固定的精力投入到孩子的成長上?父母的教育水平跨度更大,對信息化的理解可能僅限於手機提供的泛娛樂產品帶來的直觀體驗。更重要的是,幾乎所有家長對孩子學習的評價標準只有壹個:多少分,多少人排名。
至於教育的本質是什麽,培養孩子什麽能力,如何評判學校的教育形式和教學質量,如何提高學習效率等等,家長沒有思辨的權力。
目前大部分公立學校的師生比,高中是1:12.5,初中是1:13.5,小學是1:19。但實際上,普通小學的班級規模壹般在40至55人之間。壹個老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備課和講課,還要批改作業,測試和與家長溝通。學校籌備集體教研活動、體育等活動,參加公開課示範課,參加區-市-省-國教育活動,黨團學習活動等活動等。
雖然大多數小學的工作時間是早上7點到下午4點,但大多數老師實際上是早上6點到晚上9點工作和休息。教師造成的“時間稀缺”現象普遍存在。
如果教師的能量得不到釋放,教師就會陷入沒有時間嘗試新的教學形式——沒有時間學習新技術——沒有時間設計流程制作資源——沒有時間理解甚至沖突的惡性循環;
學科教師扮演的角色太多,智慧教育提出的以學習者為中心,以課堂為教練或引路人的模式的前提是教師業務的勤奮和時間的空白。
K12階段的學生普遍缺乏學習主動性,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外部壓力大。我在策劃新高考相關產品的時候,深入研究了高中生職業規劃相關產品。雖然市面上有很多類似的功能服務,但主要的切入點還是線上註冊服務和1到1的線下註冊服務。職業規劃只是自願選擇時的錦上添花。
相反,現在延伸到中小學的生涯服務產品,有助於孩子在小學甚至學前認識自己,激發能力。
其實所有的學業問題,本質上都是學生的心理問題。
如果學生在學習上沒有上進心,他們在選擇教育產品時就沒有主動性。
教研系統和資源建設良莠不齊,體量龐大,變動頻繁,維護困難,成本高。
可以稱之為行業壁壘的,是那些在時間軸上達到壹個門檻,會產生疊加放大效應的。比如QQ和微信,在用戶數量上已經成為社交產品的絕對壁壘;
教育行業能作為壁壘的,只能是內容和數據的深度。只有在某個深度維度達到壹定深度,教育行業的壁壘才能建立。
百度文庫內容深厚,其他廠商做開放資源平臺的機會都不大。而百度文庫由於知識粒度粗、資源形式單壹、資源內容普通、學習者場景不足、缺乏用戶數據,未來無法支持自適應學習,只能成為百度那樣的通用資源搜索庫。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壹家企業能夠在K12的整個課題中建立公認的自適應學習數據庫。不僅全國30多個省份都有自己的教材和教學大綱,很多特色學校都有校本教學內容。統壹教材才剛剛開始,還沒有全國統壹的學科知識體系。同時,資源種類多、知識點相同、學習視角多樣,註定了這個數字資源庫具有體量龐大、變化頻繁、維護困難、成本高的建設特點。
但同時也說明,在線教育做得越深入,壁壘越高,內容永遠是在線教育的基礎,數據是動力,服務是保障。
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雲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等等很多時候並不能直接應用到教育行業。技術的應用取決於場景和市場需求。K12教育行業的需求驅動力來自於
除了政策力量的強弱,其他兩者壹直是教育行業的普遍需求,但技術不是他們唯壹的影響因素,也不能證明是關鍵因素。沒有剛需場景,只能培育市場,而培育市場往往是漫長的。
從智慧課堂解決方案來看,智慧課堂的核心是利用交互終端和網絡資源,將原有的教學模式變為教學-互動學習-練習和及時反饋-作業展示和學習社交的混合模式,但實際的技術效果是:
從這壹波政策紅利就能看出來,就不贅述了。
如前所述,仍有企業湧入教育信息化領域是因為行業仍處於長期洗牌階段;而且在很長壹段時間內,政策仍然是關鍵的主導因素,所以政策紅利還是可以持續壹段時間的。但時至今日,很明顯國家已經意識到信息化1.0並沒有取得實效,所以2.0從“建設”變成了“使用”。
即使不做內容,不做平臺,只是做壹個空殼的整合型企業,作為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商也能盈利,但這時候往往是業務能力,而不是產品本身。
那些沒有拳頭產品,缺乏業務能力的公司會很快消失。
端主要是教學支持端和學習支持端,教學端發生在教室和延伸辦公室。
學生在教室和家裏的常規學習場所學習。就像智能手機取代功能手機帶來的顛覆,就像蘋果手機取代其他手機帶來的壟斷。
“端”是數據采集的基礎,數據是自適應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前提。高層次學習模式的發生依賴於基礎層的發展。
只有行業發展到成熟,行業內端的選擇權在用戶手中,優秀的產品才會誕生。
終端的概念是廣泛的,並不局限於目前已經應用的形式。隨著技術的發展,終端的形態壹定會發生變化。
內容是學習這道菜的原料。首先崛起的是內容型企業,但今天仍然有大量的內容型企業在運行,就像人們無論在市場、超市還是新零售買菜,都需要便宜的蔬菜壹樣。
如上所述,蔬菜行業不會消失,教育所需的內容也不會消失。但最終賺錢的不壹定是菜農,而是找到銷售模式的中間商。
未來理想的學習壹定是個性化的,是在社會整體發展趨勢下適應每個孩子發展目標的學習方案。自適應學習的理論基礎已經研究了幾十年,但始終沒有普及。拋開其他因素,就是因為自適應操作需要數據輸入,所以簡單描述壹下流程(更專業的內容暫且不談)。
在教育信息化領域,表面是技術的更替,本質是教與學方式的改變。這種改變是緩慢的,也是不斷成長的,可能要過很久,我們才會突然意識到,此刻的他已經不是曾經的他了。
作者:聞道不喜歡嘮叨,微信官方賬號:驢猴。7年產品經理經驗;5年團隊管理經驗;實現C端智能學習產品從0到1的經驗;有從0到1的B端智能教、學、教育管理多個產品/線的實施經驗。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