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教育培訓 - 醫學新生之間的論文共享

醫學新生之間的論文共享

醫學新生之間的論文共享

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學校教育中不僅要重視學生的技能培養,還要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從而培養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以下是我給大壹醫學生的論文。歡迎閱讀它們以供參考!

後醫學教育是指醫學生在四年級學習和實踐臨床課程的階段,是學校教育的延續,是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於臨床的過程,是醫學生向醫生的過渡。隨著社會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日益多樣化,職業道德已成為醫療機構核心競爭力的組成部分之壹。在醫學教育過程中,特別是在高校醫學教育後期,要始終堅持醫德教育與專業教育並重,培養具有良好醫德的學生,以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

關鍵詞醫學生醫德教育,後醫學教育

職業道德教育是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預防為主,挽救生命,貫徹革命人道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方針,是我國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醫療行業社會風尚的關鍵環節。臨床實習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將直接影響我國未來醫療事業的地位和發展。因此,在見習和實習階段註重培養他們高尚嚴謹的醫德,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本文論述了後期開展臨床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內涵、途徑和方法。

壹、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現代醫學發展的需要

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學校教育中不僅要重視學生的技能培養,還要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從而培養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醫學模式已經從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這就要求醫學生把道德素質和人文素質提高到壹個新的高度。此外,在醫學教育中,臨床醫學生的後教育主要以臨床見習和實踐為主,要求學生盡快適應人文與醫學交叉的開放式醫學教育新體系,成為具有基礎、臨床和預防醫學知識的以人為本的綜合性人才。因此,醫學生後期學習的職業道德教育必須建立在脫離單純的生物醫學思維模式,培養觀察社會中人的人文素質,提高對患者心理社會因素的分析能力,學會從患者的社會背景和心理變化對疾病進行全方位的診斷和分析。

2.高等教育的需求

在醫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醫學高級人才是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從廣義上講,高校(包括高職)階段是壹個人壹生中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德育是青年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青少年道德教育不僅是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符合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大量西方文化產品湧入,學生很容易感受到各種意識形態,接觸到世界多元文化。各種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會加劇學生成長過程中價值觀選擇和確立的難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學校德育也必須深化和拓展。[1]另壹方面,在當前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很多家長片面地把對孩子的培養理解為掌握文化知識,而忽視了道德品質的教育,這都需要高校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尤其是職業道德教育,意義重大。

3.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可以緩解醫患矛盾。

目前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壹個主要因素就是醫務人員的服務態度。壹些醫生的服務理念和思維方式還停留在“以醫生為重”、“忽視大病患者”的層面,服務言行表現出不願向患者多做解釋,在溝通中缺乏對患者的尊重,缺乏人文交流和情感溝通。現代醫學要求壹個合格的醫生不僅要有高超的技術,還要有社會良知和社會責任感。多關註患者的關心、理解、策略和技巧,既是其完美品質的展現,也是建立和諧新型醫患關系的基石。因此,從實習階段就開始註重培養醫學生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理念,對端正行業作風,構建和諧醫患關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醫學職業道德教育的內涵

從四個方面概括了中國傳統古代醫學文獻中醫德教育的內涵:①對健康和生命的終極關懷;(2)追求功利的人生價值觀;(3)標新立異、勇於探索的精神;④謹慎嚴謹的行醫作風。[2]現階段,我國對醫德規範雖然沒有具體固定的模式要求,但符合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總體目標和要求;結合衛生部、教育部聯合發布的《醫學教育臨床實踐管理暫行規定》、醫學專業的要求和醫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在總結多年醫德教育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探索醫德教育的內涵。

首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以“三義”教育引導學生醫德教育;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貫穿於醫德教育的全過程,並使其處於導向地位,以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可靠接班人。

其次,通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使學生基本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原理和方法,能夠正確地看待世界、社會和人生。並且具有職業素養,能夠深刻理解醫學的人文內涵,樹立正確的醫學價值觀,提高對醫學社會價值和道德價值的判斷能力和對醫療行為的選擇能力。

再次,進行人道主義和社會公德教育,使醫學生形成熱愛、尊重、信任、平等待人的品質,遵守社會公德,誠實、坦率、樂於助人,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醫生與病人、醫療與同事的關系。

第四,醫學人文精神教育。引導學生明白學醫的目的是愛和關心人。使醫學生熱愛生命、尊重病人、講求正義、追求和諧、行善美事,具有救死扶傷、踐行人道主義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職業道德。[3]

原衛生部部長高強在《在2006年全國醫院管理年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醫學人才的培養既要註重專業技術水平,又要註重思想、道德、作風教育和法紀培訓...使年輕醫務人員掌握紮實的醫療技術,樹立高尚的職業道德。”“和諧社會,醫生要盡心盡力,病人要善待病人,醫患之間也要善待病人。”

第三,醫學生後期教育中醫德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1.提高醫學生素質培養人文素質。

提高醫學生素質,加強人文修養,引入“精神助產法”,將道德認知內化為道德觀念,外化為道德行為醫學。它在具有明顯的自然科學屬性的同時,也具有明顯的人文性。[4]社會呼喚人文精神,倡導以人為本,珍惜和關愛生命。對於醫生來說,人文關懷是他們最基本的服務態度。醫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存在壹定差異,這是後天培養程度決定的。少數學生沈溺於豐富多彩的當代社會,忽視了自身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他們還沒有完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或者說社會道德的自我修養留下了缺陷。“精神助產術”的本質在於,真理以潛在的形式存在於人們的心中。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傳授現成的知識,而是通過談話和討論消除錯誤和模糊的認識,喚醒學生的意識,從而發現真理,[5]使學生達到知行合壹。因此,作為未來社會的人文主義者,必須加強在校期間的人文修養,不斷培養自己“尊重生命、崇尚正義、愛崗敬業、胸懷寬廣”等人文素質。只有這樣,患者看病時才不會感受到治療儀器的冰冷和自己的孤獨無助。

2.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提高示範作用。

由於醫學生價值觀沖突的加劇和價值觀的多元化,傳統的“高”、“大”、“全”模式示範法被弱化,甚至部分學生反感。[6]學生具有模仿教師的特點,教師的態度、立場、言行成為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教育因素。因此,在臨床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在教學過程中率先垂範,為人正派,光明磊落,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門診的每壹位患者都要認真、體貼、親切;平等對待病人,不卑不亢,不以窮為榮,不利用職業的便利搞私事,嚴於律己,潔身自愛。作為壹名臨床醫學教師,治愈病人和教育學生同樣艱巨和重要,但後者對社會的影響更為深遠。如果我們培養了壹個好醫生,可能會造福壹方;如果我們培養壹個庸醫或者貪財的醫生,可能會害了壹方。

3.加強學校與臨床醫院的合作。

在學校這邊。在學生進入臨床之前,學校要幫助他們樹立“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和醫德的新理念,增強醫學生的職業責任感,為其臨床醫德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課程學習中,可以通過入學教育、思想道德修養課和法律基礎課,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品德、行為準則、法制和紀律教育,樹立社會主義道德和法制觀念。通過醫德教育,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社會主義醫德原則、規範、類別的教育,明確醫德與醫術的關系。同時,通過“早期接觸臨床”,在醫院參觀、實習、健康調查等活動中,多渠道、多角度、多層次地接觸社會、醫院和服務對象,接受醫德的熏陶和感染,逐漸明白壹個合格的醫生不僅要有高超的醫術,還要有高尚的醫德。

醫院。醫院作為醫學生後期教學的實施者和管理者,對醫學生醫德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臨床中的醫德教育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開展床邊教學,結合患者的實際問題,幫助學生總結醫療服務中的經驗教訓;組織學生對違反醫德、喪失醫德引發的事故和案例進行討論分析,促使學生在比較思維中定位,自覺提高醫德水平,養成良好的醫德行為和習慣,最終促使學生將外在的醫德原則和規範轉化為內在的醫德信念和品質,牢固樹立“健康靠生命”的價值取向。在具體工作中,首先要加強醫院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醫德教育環境,完善醫德教育的規章制度,嚴格管理,獎懲結合,確保醫德教育的順利進行。

總之,臨床實習生後期教學的醫德教育不能拘泥於壹種形式。應結合衛生行業的特點,采取“立體化、多方位教育、集體影響”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在實踐專業技能的同時,狠抓醫德教育,培養醫學生的職業精神和職業意識,堅守醫學人文信仰,成為“德才兼備”、“德藝雙馨”的醫學

參考

1朱靜。淺談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J].職業教育論壇,2004(26)

2鄒麗季春元。古代醫學文獻中的醫德教育內涵[J].衛生職業教育,2007 (12): 28 ~ 29

3吳海峰,張明勇。對醫學生醫德教育的分析與探討[J].醫學教育探索,2009(8):1013 ~ 1014。

4李。將醫德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8 (4): 106,108。

5北京大學哲學系。西方哲學選讀(第壹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6董小星,陳家林。論模型示範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5 (9):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