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求意見稿)
1的目的和依據
為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以下簡稱《固法》)中“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危險廢物的單位應當制定事故防範措施和應急預案”,指導危險廢物經營單位制定應急預案,有效應對事故,特制定《危險廢物經營單位應急預案編制指南》。
2適用範圍
2.1指南規定了原則要求、基本框架、保障措施、編制步驟、文本格式等。制定應急計劃。適用於從事貯存、利用和處置危險廢物的單位(以下簡稱“危險廢物經營單位”)。
2.2產生、收集和運輸危險廢物的單位及其他相關單位可參照本指南制定應急預案。
3原則要求
3.1符合法律、法規及相關標準規範的要求。
3.2應急工作體現統壹領導、分級管理、條塊結合、條塊結合、責任到人的原則。
3.3註意與上級主管部門、政府相關部門或其他外部單位應急預案的銜接和兼容性。
3.4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基於本指南,相關內容可適當增減。充分考慮內部和外部(如自然災害或附近單位的危險源)事故誘因;正常工作時間、節假日和夜間發生事故的可能性;事故或突發事件對本單位內外人員和環境的威脅,以及本單位的自救和社會救助。
4基本框架(見附錄a)
4.1應急預案介紹
4.1.1應急預案編制目的
應急計劃應著眼於最大限度地減少因火災、爆炸或其他意外緊急情況或非意外事件導致危險廢物或危險廢物成分泄漏到空氣、土壤或水中對人類健康和環境造成的危害。
4.1.2應急預案的適用範圍
明確應急預案的適用範圍。壹般情況下;危險廢物管理設施所在地應制定應急預案;並細化到每個生產班組、生產崗位和人員。
4.1.3應急預案文本管理和修訂
明確應急預案在本單位的分發範圍和應修訂的情況。
4.2單位及周邊環境的基本情況概述
4.2.1單位基本情況
4.2.2危險廢物及其操作設施的基本信息
周圍環境條件
4.3啟動應急預案
明確啟動應急預案的條件和標準。如果危險廢物泄漏、火災和爆炸等事故即將發生或已經發生,應啟動應急計劃。
4.4應急組織
4.4.1應急組織、人員和職責
明確事故報警、響應和善後處理的主管部門和協作部門及其職責。建立緊急協調員制度。應急協調員必須常駐本單位/工廠或能迅速到達本單位/工廠處理緊急情況,且必須經過專業培訓,具備相應的知識和技能,熟悉應急預案。
4.4.2外部應急/救援力量
明確事故發生時應支持的外部應急/救援力量的清單,以及他們可支持的方法和能力。
4.5應急響應程序-事故發現和報警(緊急情況下)
明確發現事故時應采取的措施,以及程序、方法、時限要求、內容等。與報警、求助和報告相關。明確哪些情況應報告給外部應急/救援力量並請求支持,哪些情況應報警並通知鄰近單位和人員。
4.5.1內部事故信息報警和通知
4.5.2報警並通知外部應急/救援力量。
4.5.3報警並通知鄰近單位和人員。
4.6應急響應程序-事故控制(應急控制階段)
明確事故發生後,應急機構應采取的具體行動措施。包括響應分級、治安、應急監測、現場處置等。
4.6.1響應分類
明確事故的響應級別。根據事故的範圍和可控性,分為完全應急、有限應急和潛在應急三個級別。
4.6.2警戒和公共秩序
緊急監控
明確事故狀態下的監測方案,包括監測泄漏、壓力積聚、氣體發生、閥門、管道或其他裝置破裂、汙染物排放。
現場應急措施
明確各類事故現場應急處理的工作方案。包括控制汙染擴散和消除汙染的緊急措施;防止和控制汙染事故擴大或惡化的措施;汙染事故可能擴大後的對策等。
4.6.5應急響應終止程序
4.7應急響應程序-後續事項(應急控制後階段)
明確事故控制後的工作內容。例如組織汙染後的監測和控制;確保在受影響區域不進行與泄漏物質性質不相容的廢物處理、儲存或處置活動,並確保在恢復生產和采取其他安全措施之前,清潔所有應急設備並恢復其原有功能。
4.8人員安全救援
明確緊急情況下傷員急救、安全轉移、人員疏散和危險區域人員保護的方案。疏散計劃應規定建議疏散的條件。
4.9應急設備
列出應急設備、設施和器材,包括型號、名稱、數量、存放地點、規格、性能、用途和用法等信息。
4.10應急預防和保障措施
4.11事故報告
規定向政府部門或其他外部部門報告事故的時限、程序、方法和內容。壹般應在事故發生後立即電話或其他形式報告,事故發生後5-15天書面報告,事故處理完畢後應及時書面報告結果。
4.12事故新聞發布
4.13應急預案實施及生效時間
4.14附件
5應急計劃保證措施
應急計劃是在緊急狀態下的行動計劃。危險廢物經營單位應當采取措施,確保緊急情況下應急預案的有效實施。包括:
1.對所有員工進行培訓和演習,尤其是應急工作組。壹般來說,每年至少要對事故多發環節進行壹次預案演練。應急響應的壹般程序是:(1)評估應急狀態;(2)隔離並防止人員進入受災現場,疏散相關人員或進入避難所;(3)必要時,提供緊急醫療救助;(4)通知響應機構和設施響應者;(5)如果可能,控制事故(如泄漏控制),但要註意安全,工作人員要經過培訓,使用合適的設備;(6)為公共機構的響應者提供支持;(7)清理和處理現場,並結束;(八)後續事項:報告與評估。
2.建立應急小組。大中型危險廢物經營單位應建立專業應急隊伍(如消防隊、排爆隊);小企業單位應當建立兼職應急隊伍。
3.安排專項應急資金,用於隱患排查整改、危險源監控、應急隊伍建設、物資裝備購置、應急預案演練、應急知識培訓和宣傳教育。
4.與周邊社區、周邊企業和外部應急/救援力量建立定期溝通機制,促進相互合作。
5.將應急預案報政府相關部門備案。
6.事故應急期間,根據當地政府的統壹要求,做好各項應急措施的銜接與配合。
6個準備步驟
6.1準備
6.1.1建立應急預案制定小組。
小組應由熟悉本單位自身情況的人員和各方面(如安全、環保、工程技術、組織管理、醫療急救等)的專業人員或專家組成。).必要時,可邀請危險廢物產生單位的人員參與或使用專家系統。
6.1.2工作計劃
制定詳細周密的預案,確保應急預案制定有序。
6.1.3收集數據和信息
包括但不限於:(1)適用的法律、法規和標準;(2)單位安全環保記錄、生產事故和環境汙染事故;(3)國內外同類單位的環境汙染事故資料;(4)地理、環境和氣象數據;(5)政府相關部門和外部相關單位的應急預案;等等。
6.1.4分析與評價
分析評估內容包括但不限於:(1)可能發生的環境汙染事故;(二)環境汙染事故的後果;(3)有效的環境汙染事故預防措施;(四)環境汙染事故案例及可借鑒的經驗;(五)可能受到環境汙染事故影響的區域;(六)應急組織模式、職責、權力和義務以及相關工作程序;(7)報警方式和方法;(8)有效的溝通方式;(9)自身能力和資源;(10)可利用的外部援助資源和聯系方式;等等。
6.2起草應急計劃
組織編制應急預案。應對應急工作各方面的分析和評估中提出的改進建議給予特別考慮。
6.3驗證、頒布、實施和備案。
邀請相關機構和專家對應急預案草案的合理性、能否達到預期目的、在應急過程中是否會產生新的危害進行科學評估和評審。經審查後,報本單位主管領導批準後公布實施,並依法報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6.4修訂應急預案
7文本格式要求
應急預案文本應為(1),便於查詢。合理組織章節,讓每個不同的用戶都能快速找到需要的信息。(2)易於兼容。應急預案的內容應盡可能采用壹致的邏輯結構和規範的格式,以便各級應急預案更好地協調和對應。
7.1文本格式
7.1.1封面
標題、單位名稱、計劃編號、實施日期(修訂日期)、簽發人(簽名)及公章。
7.1.2目錄
7.1.3簡介和概述
7.1.4術語、符號和代碼
7.1.5計劃內容
7.1.6附錄
7.1.7附加說明
7.2文本要求
7.2.1使用A4白色膠版紙。
7.2.2正文采用仿宋4號,1.25倍行距,兩端對齊。
附錄A應急計劃基本框架描述
附錄A進壹步解釋和說明了如何根據指南第4部分“基本框架”準備應急計劃。
本應急預案的基本框架不需要復制。應急預案也可以以“應急環節”為單位進行模塊化編排,即將壹個環節相關的所有內容編排成壹個模塊。如果把“應急監測”作為壹個模塊,模塊中規定了所有與應急監測相關的內容,包括指揮管理、執行程序、執行者、聯系方式、監測設備、監測方案、技術數據、相關圖表等。
1應急預案簡介
1.3應急預案的文本管理和修訂
明確應急預案在本單位的分發範圍。如規定每個營業場所至少保存壹份完整的應急預案,每個相關設施或設備點至少保存壹份簡明清晰的應急反應程序圖或行動表。對外分發時,應列出已獲得應急預案副本的外部單位(如上級主管部門、當地政府主管部門、相關外部應急/救援力量)名單。必要時,應將應急預案的全部或部分內容分發給學校、醫院等可能受事故影響的周邊單位。
明確應急預案應及時修訂,不斷充實、完善和提高。壹般在以下情況下應及時修訂:適用法律法規發生變化;應急預案在緊急情況下暴露出不足和缺陷,甚至完全失效;危險廢物管理設施的設計、建造、操作和維護的變化;其他可能增加爆炸、火災或泄漏風險的情況變化;更換緊急協調員;應急設備變更;應急技術和能力的變化;各生產班組和生產崗位發生了變化;等等。
2 .單位基本情況及周邊環境概述
本節的目的是使所有應急力量(包括外部應急/救援力量)提前熟悉和掌握本單位及周邊環境的基本情況,以保證應急行動的順利開展。
2.1單位基本信息
如:(1)單位基本信息。包括地址/地理位置、經濟性質、企業類型、雇員人數、隸屬關系、危險廢物企業的類型和規模等。單位和危險廢物經營場所(危險廢物經營設施所在地)。
(2)單位的空間格局。包括工廠布局、主要道路、疏散通道、緊急集合區等。單位和危險廢物經營場所的情況(附附圖)。
(3)單位人員。包括單位和危險廢物經營場所的人員構成、數量和分布情況。在介紹本單位人員時,可根據危險廢物的密切接觸者對本單位人員進行分類,以便於管理和應急通信。
2.2危險廢物及其運營設施的基本情況
如:(1)處理的主要危險廢物。包括危險廢物的種類、數量、形態、特性和主要危害。
(二)貯存、利用和處置危險廢物的相關設施。說明工廠內各設施的位置,各生產環節的裝置和設備,它們的運行狀態,生產工藝和能力等。
對於危險廢物貯存設施,必須說明其建設標準、配套裝置、貯存能力和區域環境。
(三)危險廢物利用和處置過程中的中間產品和最終物質。
(4)危險區域。根據(1)、(2)、(3)的情況,說明單位危險區域的分布。
2.3周圍環境
說明單位周邊壹定範圍內(如1km)的地貌、氣候、氣象、工程地質、水文及水文地質、植被、土壤等情況;周圍敏感物體的情況。
說明周圍的主要危險源(即可能對機組產生不利影響或危及機組安全狀態的危險源)。
敏感對象包括但不限於具有以下特征的區域:
(1)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生態功能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世界遺產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保護區等。
(2)生態敏感脆弱區:如沙塵暴源區、沙漠綠洲、珍稀動植物棲息地、熱帶雨林、紅樹林、珊瑚礁、魚蝦產卵場、重要濕地、天然漁場等。
(3)社會關註區域:人口密集區、文教區、黨政機關集中辦公區、醫院等。
3啟動應急預案
明確啟動應急預案的條件和標準。如果下列事故即將發生或已經發生,應啟動應急預案:
(1)危險廢物溢出。如(1)危險廢物溢出造成易燃液體或氣體泄漏,可能引起火災或氣體爆炸;(2)危險廢物泄漏導致有毒液體或氣體泄漏;③廠區內無法控制危險廢物溢出,造成廠區外土壤汙染或水汙染。
(2)火。如(1)有毒煙霧產生或泄漏引起的火災;(2)火勢蔓延可能導致其他區域的物料著火或受熱爆炸;(3)火勢蔓延到工廠外部;(4)使用水或化學滅火劑可能產生汙染水流。
(3)爆炸。比如:①有爆炸危險,可能因爆炸碎片或沖擊波導致安全隱患;②有爆炸危險,可能引燃廠內其他危險廢物;③有爆炸危險,可能導致有毒物質泄漏;④發生了爆炸。
分析事故危害程度應考慮:
(1)危險廢物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如腐蝕性、爆炸性、易燃性、反應性、毒性或傳染性等。),其危害人體健康或汙染環境的機理,及其在環境中的積累、遷移和擴散特征。
(2)敏感區域。識別受事故影響的敏感區域,要考慮幾個因素,如風向和風速、水流方向和速度、汙染物能達到的影響距離、影響範圍內的影響時限、敏感物體的響應時間等。比如10到30分鐘內大氣風向變化大的概率低。如果汙染物持續釋放超過30分鐘,由於風向的改變,影響範圍可能明顯大於單壹風向條件下的影響範圍。
4應急組織
4.1應急組織、人員和職責
以事故應急響應為主線,明確事故報警、響應、結束、善後處置等環節的主管部門和協作部門及其職責;以應急準備和保障機構為支線,明確日常應急管理部門及其職責;要體現應急聯動機制的要求。如果成立:
(1)應急領導機構:日常工作中,負責應急預案的制定和管理,應急人員和應急設備的調配,對外簽署相關應急保障協議;發生事故時,負責應急指揮、調度和協調,包括決定是否需要外部應急/救援力量。
(2)應急支援機構。在日常工作中,負責應急準備,如應急所需物資、設施、設備、器材的準備和維護;發生事故時,負責提供物資、電力、能源和交通的應急保障。
(3)信息管理和聯絡機構。發生事故時,負責報告和傳達內部和外部信息。
(4)應急機構。主要在發生事故時,負責治安、應急監測、事故處理、人員安全救援等工作。
各應急組織要建立A角和B角制度,即明確第壹責任人及其配角,規定責任人不在時配角的順序。重要的應急崗位(如消防崗位)應有後備人員。
應急預案應列出參與應急指揮和協調活動的所有責任人員的姓名、部門、職務和聯系電話,並定期更新。各級聯系人列表要把主要聯系人放在第壹位,按照聯系順序排列所有聯系人。
4.2外部應急/救援力量
明確事故發生時應支援的外部應急/救援力量清單及其可支援的支援方式和能力、裝備水平、聯系人和聯系方式、到達時限等。,並定期更新。聯系人列表要先列出第壹個聯系單位,按照聯系順序排列所有聯系對象。
外部應急/救援力量主要包括上級主管部門、當地政府公安、消防、環保、醫療衛生部門、專業應急組織等應急咨詢或支援機構。
5應急響應程序-事故發現和報警(緊急情況下)
5.1內部事故信息報警和通知
規定單位內部發現緊急情況時應采取的措施,以及程序、方法、時限要求、內容等。與報警、求助和報告相關。
5.2向外部應急/救援力量報告
明確哪些情況(如泄漏、火災或爆炸可能威脅裝置/工廠外的環境或人類健康)應報告給外部應急/救援力量並請求支持。
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政府應急預案的要求,壹般需要向消防、公安、環保、醫療衛生、安監等政府主管部門報告。
5.3向鄰近單位和人員發出警報。
明確在什麽情況下(如事故可能影響廠外時),當地政府應自行或在協助下向受影響地區的鄰近單位、社區和人民發送報警信息和報警方法。
6應急響應程序-事故控制(應急控制階段)
明確接到事故後,應急機構應采取的具體行動措施。包括響應分級、治安、應急監測、現場處置等。
6.1響應分類
明確應急預案的啟動級別和條件。
事故的實際級別與響應級別密切相關,但可能有所不同。《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對特別重大環境事件(ⅰ級)、重大環境事件(ⅱ級)、重大環境事件(ⅲ級)、壹般環境事件(ⅳ級)的分級是事件級,不是響應級。
危險廢物管理單位可根據事故的影響範圍和可控程度將響應級別分為以下三級:①壹級:完全應急;②ⅱ級:有限緊急狀態;③ⅲ級:潛在緊急情況。事故的範圍和可控性取決於壹系列因素,如所處理的危險廢物的類型、火災、爆炸或泄漏的可能性、事故對人類健康和安全的直接影響、事故對外部環境的潛在危害以及事故單位自身應急反應的資源和能力。
①ⅰ級:全面緊急狀態。
事故範圍大,難以控制。如果超出本單位範圍,會影響相鄰單位,或產生連鎖反應,影響事故現場以外的周邊地區;或者危害嚴重,對生命財產構成極端威脅,可能需要大規模撤離;或者需要外力的事故,比如政府派專家和資源來支援。例如,大量危險廢物溢出並迅速擴散到下遊河流。
②ⅱ級:有限急診。
大規模事故,如局限於裝置內的場地周邊區域或有限擴散範圍,影響相鄰生產裝置;或者是大威脅事故,對生命財產構成潛在威脅,需要對周邊地區人員進行有限疏散。例如,液體汙染物在危險廢物管理單位的範圍內以平面方式擴散;儲罐和管道著火,有很多危險廢物泄漏,但可以安全隔離。
③ⅲ級:潛在緊急情況。
事故或泄漏可以由第壹響應者控制,通常不需要外部援助。除了在相關設施及其鄰近設施中的人員外,無需疏散其他人員。事故局限在機組內的小範圍內,不會立即對生命財產構成威脅。例如,某危險廢物經營單位生產裝置泄漏固體汙染物;可以迅速撲滅的小火;可以迅速隔離、控制和清理的少量危險廢物泄漏。
6.2警惕和公共安全
明確事故應急狀態下現場警戒和治安秩序維護的方案,包括單位內部警戒和治安人員以及與當地公安機關的協作關系。緊急情況下,必要時應在事故現場周圍設立警戒區,維護現場公共秩序,防止無關人員進入應急指揮中心或應急現場,保證救援隊伍、物資運輸和人群疏散的暢通,避免不必要的人員傷亡。
6.3緊急監控
明確事故狀態下的監測方案,包括監測泄漏、壓力積聚、氣體發生、閥門、管道或其他裝置破裂、汙染物排放。必須向應急人員提供相關信息,以確定合適的應急設備和個人防護設施。
環境監測方案可包括事故現場和環境敏感區的監測方案等。監測計劃應規定監測範圍、采樣和分布方法、監測標準、方法、頻率和程序、使用的儀器和化學品等。
6.4現場應急措施
明確各類事故現場應急處理的工作方案。包括現場危險區、隔離區和安全區的設置方法以及各區域的人員管理規定;切斷汙染源、處置汙染物的技術措施和操作程序;控制汙染擴散和消除汙染的應急措施;預防和控制汙染事故擴大或惡化的措施(如確保不發生爆炸和泄漏、不復發或不擴散到本單位/工廠的其他危險廢物)(如停止設施運行);處理汙染事故可能擴大的措施,現場應急過程記錄的規定。
6.5應急響應終止程序
定義應急活動終止的條件、應急人員撤離和移交的程序、負責發布應急終止命令的人員以及程序要求。
7應急響應程序-後續事項(應急控制後階段)
明確事故控制後的工作內容。例如,緊急協調員必須組織汙染後監測和處理,包括處理、分類或處置收集的廢物、受汙染的土壤或地表水或其他材料;清理事故現場;進行事故總結和責任認定;報告事故;在生產記錄中記錄事故;補充和改進應急設備;在清理程序完成之前,確保在受影響的區域不進行任何安全措施,如與泄漏物質性質不相容的廢物處理、儲存或處置活動;修訂和完善應急預案;等等。
8人員安全和救護車
事故通常會對人造成傷害。因此,建議單獨設立壹節,明確緊急情況下危險區域內的急救、安全轉移、疏散和人員保護的方案。
9應急設備
列出應急設備、設施和器材清單,清單應包括型號、名稱、數量、存放位置(附每臺設備的位置圖)、規格、性能、用途和用法等信息。,以便在緊急情況下使用。為應急設備提供定期檢查和維護措施,以確保其有效性。
應急設施、設備和器材包括:
①內部通信或報警系統(帶用戶指南)和請求外部支持的設施。包括緊急聯絡電話、對講機、傳真等通訊設備,廣播、喇叭、警報器等用於傳遞事故報警、緊急救援或疏散等指令的裝置。
對於重點單位,壹般要求配備24小時有效的報警裝置和24小時有效的通訊手段。
②消防系統。滅火設備、消防設備、消防水及其儲存池及相關設備、事故應急池(如儲存滅火產生的汙水)、圍堰等。
(三)切斷、控制和消除汙染物的設施、設備和化學品。如中和劑、滅火劑、解毒劑、吸收劑、溢流控制設備等。
(4)防止次生火災、爆炸或泄漏等事故的設施和設備。
⑤信息采集和監控設備。包括應急監測設施、設備、化學品,以及用於事故信息統計和後果模擬的軟件工具、氣象監測設備(如風向標)等。
⑥應急輔助設施和設備。如應急照明和應急供電系統。
⑦安全防護用具。包括安全防護設備、器材、服裝、圍欄和警告標誌,以確保壹般工作人員和緊急救援人員的安全。急救人員常用的防護裝備包括:防護服、呼吸器、防毒面具、防毒面具、安全帽、防酸手套和靴子。
⑧緊急醫療救援設備和藥品。
應急設施設備的保障是壹項非常細致的工作,忽略任何壹個信息都可能導致應急預案的失敗。如果沒有風向標,壹旦發生空氣汙染事故,應急措施可能因風向不明而失效;沒有防護服和防毒面具,可能造成人身健康和安全傷害;如果不知道應急設施設備的存放位置,就不能保證及時投入使用。
10應急預防和保障方案
明確的事故預防和應急支持計劃,包括但不限於:
(1)事故預防方案。如重點區域的巡視檢查方案。
(2)應急設施、設備、器材和化學品的保存、更新、維護等方案。
③應急訓練和演習計劃。包括事故應急人員的應急行動、事故報警、本單位壹般員工(特別是新員工)的自我保護和疏散等的培訓和演習。應明確演習的內容和形式、範圍和頻率、組織和監督。
應急培訓和演練應當以典型汙染事故的應急為重點;關鍵演習的應急反應程序;它應與危險廢物管理單位的現場密切相關。應急培訓可以采取課堂學習和實際操作相結合的形式。演習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可與相關外部應急/救援力量聯合進行。壹般來說,對於容易發生事故的環節,每年至少要進行壹次。
11事故報告
規定向政府部門或其他外部部門報告事故的時限、程序、方法和內容。
《固體法》規定,因事故或者其他突發事件造成危險廢物嚴重汙染環境的單位,必須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
危險廢物經營單位應當根據固法、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或者政府有關部門的要求,在事故發生後向政府環保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報告。壹般應在事故發生後立即(如壹小時內)電話或其他形式報告,事故發生後5-15天書面報告,事故處理後應及時書面報告結果。
12事故新聞發布
明確單位在事故新聞發布中的職責,以及負責處理公開信息的部門和人員,確保信息準確,避免虛假報道。
13應急預案實施及生效時間
明確應急計劃的實施和生效時間。
14附件
附件是正文的重要補充,為應急活動提供必要的技術信息。可能包括:
(1)組織列表
(2)聯系值班通訊表
(3)組織相關應急人員聯系通訊名單。
(4)危險廢物相關方應急咨詢服務通訊表
(5)外部應急/救援單位聯絡通訊清單
(6)相關政府部門聯系溝通清單
(7)單元布局(特別標明危險和敏感位置)和疏散路線。
(8)危險廢物相關生產環節流程圖
(9)危險物質的理化特性和處理措施概述
(10)應急設施布局
(11)周邊地區道路交通及疏散路線及交通管制示意圖。
(12)周邊地區單位、小區、重要基礎設施分布圖及相關聯系方式,供水供電單位聯系方式。
(13)風險事故評估報告
(14)安全系統
(15)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