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教育培訓 - 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生活中壹定要掌握壹些基本的心理學知識,既能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又能避免過大的心理壓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以下是我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希望對妳有幫助。

壹,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壹)學校適應問題

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有壹個逐漸適應校園生活新環境的問題。對於小學壹年級新生來說,校園的自然環境,老師同學的人際環境都是陌生的,還有學習的壓力,學校規章制度的約束,這些都對新生的心理適應構成了嚴峻的挑戰。對於壹些心理發展較快的學生,以及在幼兒園接受過學校準備教育的孩子來說,他們可以很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但有些孩子會出現適應不良。這種失調主要表現在:情緒障礙,如焦慮、不安、抑郁、恐懼等。;註意力不集中,進而對學習失去興趣;不能約束自己,總是違反紀律等。壹般經過幾周的自我調整,就能逐漸適應,少數同學可能會持續幾個月。通常,性格內向、膽小、謹慎、急躁、情緒不穩定的學生容易出現適應不良。

學習問題

生理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是壹項艱苦的腦力勞動。隨著學生學習競爭的加劇,學習負擔過重,學校、老師、家長對成績的過分關註,給小學生造成了嚴重的身心壓力。遼寧省教育研究院的壹項統計數據顯示,1995年遼寧省中小學生課外作業比國家教委規定的標準高出60%,很多家長還給孩子“小竈”,導致學生晚上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多。在大多數城市,近70%的中小學生睡眠時間不足9小時。再加上現有的教學內容比較難,使得學生的自立能力變差。在如此沈重的壓力下,學生的身心受到了極大的損害。年齡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在學習過程中感到疲勞。如果學生的學習持續時間過長,很容易造成學習疲勞。如果學生長期處於疲勞狀態,視力會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蒼白,大腦供血不足,嗜睡,失眠,頭熱腳冷。心理上,會出現抑郁、易怒、缺乏自信、記憶力下降、註意力難以集中、思維遲鈍等現象。

厭學和曠課

據調查,厭學的小學生占總數的5%-10%。這些小學生主要是缺乏學習興趣,學習難度大,導致長期跟不上進度,缺乏迎頭趕上的勇氣和毅力。老師也沒能及時給予鼓勵,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他們要麽上課東張西望,走神;或者偷偷看動畫書或者在下面玩玩具;或者上課打瞌睡;或者幹脆逃學,逃學,吊兒郎當。壹些農村孩子厭學,靠父母養活。他們幹脆輟學去幫父母打工做生意。還有壹些尖子生,因為心理承受能力差。壹旦別人超越自己或者沒有達到目標,就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人際關系問題

人作為社會人,有與人交流的需求。通過正常的人際交往,人們可以獲得正確合理的社會知識和經驗,同時可以在生活和學習中得到知心朋友,在遇到困難時得到支持和幫助。如果沒有正常的交往,人的依戀得不到滿足,內心的苦悶得不到發泄和消除,就會影響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和心理需求,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有害。目前大部分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家裏接觸的大多是成年人。在這種不協調的交往中,孩子往往生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繁榮”中。所以學生普遍具有任性、固執、依賴的特點。當他們進入壹個新的群體時,他們在群體中的地位發生了變化,但他們仍然以自己為中心與他人交流,因此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無法理解他人。不會克服困難,不想克服困難,缺乏自信,以至於小學生不會也不會正常與人交往。在和別人的接觸中,往往有太多的恐懼和太多的防範心理,結果就是封閉自己。而且老師的教育方法不當,忽視了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在小學階段,教師是學生的理想目標和公平代表。他們希望得到老師的關心、理解和愛。如果老師不能熱情地給予指導和幫助,反而會進行指責,學生就會感到失望,產生壓抑感,產生負面情緒,導致師生關系冷漠。這種以學生失敗告終的交往,也會在小學生與他人的交往中遷移和泛化,加劇人際交往的焦慮。

(5)意誌障礙

這類小學生主要表現為意誌薄弱,行動缺乏目的性和壹致性。容易半途而廢,容易上當受騙,愛說謊,承受不了學校和生活帶來的正常競爭,不能正確面對挫折,隨波逐流。中國的父母壹直非常重視孩子的安全,無微不至地關心他們,甚至溺愛他們。結果孩子就像溫室裏的花,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意誌力非常薄弱。自然,當他們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就會不知所措,甚至采取消極的逃避方式。壹旦這種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習慣化、穩定化,即使挫折狀態在某種情境下發生變化,他們的行為仍然以習慣性的適應方式出現。這樣壹來,消極的挫折適應就轉化成了更嚴重的心理問題,需要長期的耐心教育。

(6)問題行為

問題行為是指擾亂他人或對個體身心造成障礙的行為,主要表現為攻擊、逃避和自我放棄。問題行為按性質可分為過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個人行為對組織紀律和壹般社會生活準則的違反或違背。這種問題行為往往是由於不適當的需求、好奇、好動、誘惑、恐懼、經驗不足、認識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品德不良的問題行為是指個體行為對壹定的社會道德規範、集體利益和他人利益的違反或侵害。這種問題行為壹般是由於錯誤的意識傾向或人格特征造成的,所以表現出規律性、傾向性、意向性的特點。

(7)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是指小學生的人格發展不協調。主要表現為心胸狹窄,嫉妒心強,極其固執,我行我素,人際關系緊張。

(8)依賴心理

由於小學生的特點,他們壹直無法獨立生活,所以只能長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關愛下。所以他們形成了強烈的依賴心理,首先是對環境的依賴。比如天氣變化,不知道怎麽加減衣服,需要老師或者家長提醒,否則容易感冒。其次,表現出壹種自責的傾向。這種現象在小學生中較為普遍,危害他們的心理健康。自責傾向是指當不愉快的事情發生時,往往會認為自己不好,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產生恐懼。自責傾向的根源是對失去他人愛的焦慮。當學生感到被父母、老師和朋友拋棄時,他們往往會形成自責的傾向。比如,父母和老師對孩子過於嚴厲和專制,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感受不到來自權威人物的愛,產生自責心理:當過於渴望別人的愛時,壹點點錯誤都會讓小學生覺得不再被愛,這樣的孩子往往會產生強烈的依賴心理。

(9)害怕考試怯場

由於考試和升學的壓力,壹些小學生在考試時處於緊張和恐懼的狀態。尤其是對於即將畢業的學生來說,當面對決定他們未來的入學考試時,大多數人都感到緊張和壓力。他們渴望成功,又擔心失敗。有些同學平時成績很好,但壹旦不及格,就懷疑自己的能力,過分自責,產生焦慮情緒,導致對下壹次考試的擔憂。他們總是害怕自己考不好,甚至到了考場就心煩意亂,渾身發抖。本該回答的問題,在他們腦子裏沒有印象,亂了套。嚴重時會出現異常的生理反應,無法正常參加考試。長期這樣下去,會造成他的心理變態,性格古怪,行為異常。

二,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成因

(壹)來自小學生自身的因素

1.遺傳因素

在農村,孩子身體發育先天不足,外貌差或殘疾,智力低,無法很好地學習和生活。他們常常自卑,別人也用不同的眼光看他們,難免會產生壹些心理問題。

2.氣質類型

和成人壹樣,小學生也有四種氣質類型:多血質、膽汁質、黏液質和抑郁質。其中,有膽氣和抑郁的學生對不良刺激比較敏感,容易產生不健康的心理。就老師批評而言,對我們來說是不值壹提的小事,對他們來說卻是極大的打擊。比如遼源壹個小學生因為老師批評服毒自殺,很可能和那個學生的氣質類型有直接關系。

3.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心理需求

兒童期孩子的身體發育已經進入相對平緩的階段,大腦發育趨於成熟,這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極為有利。因此,兒童期兒童的心理發展進入了快速發展期。但由於他們的心理不夠穩定,容易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幹擾,所以也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小學生接受教育的初始環境。家庭氛圍的好壞直接影響小學生的情感意誌和心理健康發展。

1.父母的溺愛

眾所周知,計劃生育政策在中國已經實施了20多年,這使得我們的家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家庭。在獨生子女家庭中,有些父母視孩子為掌上明珠,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們。不想讓他們受壹點委屈,經歷壹點風波。即使當他們的孩子犯錯時,他們的父母也不會說“不”。久而久之,他們的孩子自然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當他們進入學校,走出去走向社會與人交流,遇到挫折,他們無法接受,無所適從。

2.家庭教育方法不當

在壹些家庭中,父母從來不把孩子當成與自己平等的成員,認為孩子只能聽話、順從。他們對自己的孩子過於嚴厲、粗魯和專制。在其他獨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愛的誤區”,對孩子要求過高,期望過高,保護過度,溺愛過度。他們希望孩子成功,希望女兒成功,對孩子的學習要求過高。他們精通琴棋書畫,考試名列前茅...只要學習好,他們想幹什麽就幹什麽。而壹旦犯錯,就會冷嘲熱諷,粘在壹起。父母不切實際的高期望和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壓制了孩子的獨立性。此外,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存在差異,容易導致親子關系緊張,加劇隔閡,使孩子形成抗拒、懷疑、膽怯等消極心理品質,誘發心理問題。

3.家庭氣氛不和諧

隨著離婚率的上升,它給越來越多的孩子帶來了不幸,嚴重破壞了孩子正常的生活環境,給他們造成了難以愈合的心理創傷,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離異父母,有的不想要孩子,有的聽從法院判決。無論是哪種情況,都容易讓孩子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和人格心理。更有甚者,他們在學齡就仇視社會,羨慕他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另外,在經常發生矛盾的家庭中,孩子有心理問題的比例比較大。研究證明,家庭矛盾不僅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還會導致孩子出現壹些神經和心理上的病理。

(三)學校因素

1.學習負擔過重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小學生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背負著父母的希望和老師的期望。因為素質教育沒有真正落實,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輕德,重成績輕能力,重書本輕課堂的現象依然存在。老師評價學生,社會衡量學校。理論上是全面發展,實質上是分數和升學率。為了追求升學率,加時和題海戰術對學生來說是有價值的。這種情況使小學生疲於應對,極度緊張,導致他們過度用腦,皮質功能降低,從而影響學習效率,使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或產生焦慮、抑郁、恐懼等不良情緒。久而久之,有些人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

2.教師教育方法不當

小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對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壹些教師把學生的高分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而忽視了心理素質的教育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在小學,小學生希望得到老師的關心、理解和愛。如果教師缺乏理解、耐心和愛心,不能熱情地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反而會批評,學生就會感到失望,產生負面情緒,導致師生關系的冷漠。這種以學生失敗告終的交往也會遷移和泛化到小學生與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際焦慮。

3.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幾乎是空白。

過去,受政治因素的影響,我們國家對待心理學是不公平的。80年代初,我國恢復了部分高校的心理學教學和科研工作。雖然普及心理學科學知識的工作已經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還沒有走進小學課堂,小學普遍沒有心理健康指導機構,國內為數不多的心理學家和心理學家也是小學生可望而不可及的。

(四)社會因素

1.社會競爭的加劇

小學生雖然還沒有直接接觸社會,但他們的父母、老師和周圍的人都在向他們灌輸壹個事實: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傳播日新月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競爭機制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使小學生不得不感受到競爭和生活的壓力,導致他們對現實感到迷茫和困惑,產生不知所措的心態,從而引發各種心理問題。

2.社會不良行為的影響

在社會環境沒有得到凈化的條件下,新舊體制的存在和法律法規的不完善,造成了腐敗的滋生和不健康東西的泛濫;壹些人的社會道德水平的下降,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對我們的孩子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三,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對策

日益突出的小學生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但並非洪水猛獸。既然它有壹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我們就壹定會找到防止和糾正它的方法和措施。我們認為必須關註小學生的心理健康。雖然只有少數學生真正患有精神疾病,但我們發現學生中的心理健康問題和行為偏差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因此,有必要對全體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家長、學校、社會及相關部門應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並采取積極的對策解決這些問題。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對策。

(壹)學校應采取的對策

1.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遵循“面向全體、包容、保密、持續”的原則;

心理健康教育應該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應面向全體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精神分析的最大區別在於,精神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當作有需要矯正的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發展需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並不假設小學生存在大量的心理問題,而是假設所有學生都要心理發展,個別學生確實存在可以通過面向全體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矯正的心理問題。

寬容地對待每壹個學生,寬容地對待這個學生的壹切。如果我們寬大對待每壹個學生,就不能把學生分類,假設班裏有好的、中的、差的,就因為學生家庭經濟文化行為習慣不同而看不起他們。缺乏對學生的寬容,師生之間的心與心的交流與合作,心理健康教育難以開展。老師以寬容的態度接納每壹個學生,包括他的優點和缺點,以及不可原諒的錯誤。我們應該相信所有的學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如果有問題,只是我們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和適時的提問。

保密性關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學生向老師敞開心扉,老師必須保守秘密。談話記錄和心理測試資料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對象包括學生本人、家長和其他教師。學生的個案資料不能隨意使用,保密有時間限制。

心理健康教育應貫穿於學校教育的全過程。連續性有兩層含義,壹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系列化,二是長期的規劃和計劃,明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壹項緊急任務,而是將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小學教育的壹部分,伴隨整個小學階段。

2.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途徑和方法

團體咨詢。團體輔導利用專題講座、專題活動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幫助,主要是塑造班級的良好氛圍和良好行為,激發團體進步的精神。團體輔導通常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的心理素質是由集體心理內化的。因此,班主任應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和團體輔導計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養良好的班級氛圍,使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這也是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心理咨詢室。心理咨詢室是針對個別學生或群體的,也接受學生主動咨詢。心理咨詢室的工作要專業化,教師要經過崗位培訓。心理咨詢室應有專職教師負責和專項工作計劃,有固定的開放時間和固定的場所。小學生心理咨詢室的環境布置除了要滿足心理咨詢的要求外,還要增加兒童的特點,讓小學生壹進門就喜歡,仿佛進了社團壹樣開心。心理咨詢室的名字可以童趣壹點,比如可以叫“金蘋果”俱樂部。

案例教育。小學生案例教育是對上述兩種心理咨詢的補充和深入。案例的對象要有典型性,可以是智力優秀的學生、智力批判的學生、模範生、問題多的學生。作為案例的對象,學生可以讓自己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是根據研究的需要。案例教育壹般需要長期的跟蹤研究。壹個學生在學校接觸很多老師,最好以合作的方式進行案例教育,以負責人為主體,幾個老師觀察研究同壹個對象。案例教育壹定要詳細記錄,如觀察筆記、談話記錄等。記錄壹定要真實,也可以寫記錄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學生的案例材料。原則上,學生的案例研究在學生在校期間不開放。

測試和校正。通過問卷和試卷的方式,全面了解學生群體的現狀,進而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測試量表應由心理學家專門設計,壹般不推薦自行設計的心理問卷。測試的數據僅供參考,不能全信,因為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不可能用數據來表達。通過測試調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團體輔導、心理咨詢俱樂部活動、案例教育等。,進行必要的預防和矯正,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小學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幫助小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壹定的心理調節技巧。本課程分為心理健康與健康科普和實訓操作兩部分。前者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的課程,後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提問、人際交往訓練等。,從而掌握壹些轉移情緒、發泄痛苦、克服自卑、樹立自信等心理調節手段,做到防患於未然。

(二)家庭應該采取的對策

1.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家庭教養方式和人際關系直接或間接相關,有的甚至表現出並延續家庭問題。因此,需要家長的積極支持和配合,了解學生心理和行為偏差的原因,制定和實施輔導和矯正計劃。

家長對小學生開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建議如下:

家庭教育要重視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幼稚的心靈更需要呵護。首先,家長要知道,孩子的心靈需要更多的關愛,從小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個家長的義務。比如壹個小學生在學校被老師批評了,他希望別人能安慰他,勸他。但小學生被老師批評後,又會被家長批評,孩子肯定會覺得委屈。所以老師和家長要默契配合。當壹方扮演批評的角色時,另壹方扮演說服的角色。兩面夾擊是絕對不行的。要給孩子“溫暖的家”的感覺,家庭教育要註重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

聽聽孩子們的聲音。父母往往習慣自己說話,讓孩子聽話。在學校,壹個老師面對幾十個學生,主要是老師說小學生說話的機會相對較少,說出心裏話的機會就更少了。家庭應該是孩子暢所欲言的地方。家長要註意把說話的機會留給孩子,尤其是內向的孩子。家長要多關註,鼓勵孩子多說話。父母不應該因為工作繁忙而忽視與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別是,父親應該與他們的孩子進行有益的思想交流。壹些研究表明,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對他們的健康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建議忙碌的爸爸每周至少和孩子壹起吃飯3-4次。飯桌上的話題往往很輕松,父母聽孩子說話的時候是最美好最溫暖的時候。

寬容和克制都很重要。對孩子寬容好還是嚴格好,沒有共識。現實中,家庭教育失敗的教訓往往是過於寬大或過於嚴厲。家長要平等對待孩子,在寬容孩子的同時,給孩子必要的約束。太寬容導致溺愛,太嚴厲導致小愛。父母應該明白這個道理。孩子快樂的性格不會在訓斥中養成。父母及時的表揚比其他物質獎勵更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表揚孩子和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並不構成矛盾。孩子快樂幸福生活的基礎,始於鼓勵和表揚。

2.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孩子的成長。

由於長期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們的家長沒有系統的教育孩子的理論知識,指導思想有偏差,教育方法不適應孩子的發展規律。要改變這種形態,小學生家長需要接受系統的再教育。社會也有責任為他們提供學習條件,比如舉辦家長學校,讓家長正確認識和處理家庭與孩子教育的關系,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盡量減少溺愛型和專制型家庭,讓小學生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會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孩子的學習和發展。

父母應謹慎對待離婚。

父母離婚打破了原本家庭的寧靜,讓孩子得不到完整的父愛或母愛,很多孩子開始心理扭曲。做父母的,在夫妻關系不和諧的時候,不要為了未成年的孩子而跟風,輕易離婚。即使夫妻感情確實已經破裂,離婚前也要多為孩子著想。畢竟孩子是無辜的,處於發育期。為他們創造壹個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是我們的責任。

(三)小學生應該采取自己的對策

1.小學生應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

小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參加壹些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如夏令營、手拉手活動、體育競賽、文藝活動等。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學會觀察、分析、評價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愛、自信、自控的良好心理素質,以滿足他們更高層次的社會接觸和社會交往。

小學生要在老師和家長的直接引導下,努力克制和改正自己的缺點,發展自己的優點,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

2.小學生應該學會壹些簡單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小學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幾種常見的方法,如:

(1)學會放松。知道緊張是壹種正常的心理反應,可以通過想象、轉移註意力、調整呼吸、體育活動、聽音樂、唱歌、看書、睡覺等方式來調節和放松。

(2)與人交談。要讓小學生知道自己有問題,學會求助,可以在學校找老師、心理咨詢師傾訴;可以和家裏的長輩、親戚、朋友傾訴;社會上也可以有人傾訴,比如心理咨詢電話等等。妳可以隨時和人交談,學會和人交談壹輩子。

(3)學會寫日記或周記。小學生要學會用筆和自己對話,用文字描述自己內心的軌跡,這對心理的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幫助。老師和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隱私,並得到他們的允許來發表日記。小學生不用太擔心自己內心的秘密被別人知道。他們應該學會坦誠地對待他人和自己。

3.小學生要善於求助,尋求支持。

尋求幫助是現代人應有的積極態度。面對壓力和困惑,我們應該尋求心理支持,以獲得良好的幫助和指導。有問題可以找老師,親戚朋友說。求助的過程也是自救的過程。我們得到的不僅僅是這壹次的方式,還有自己更多的經驗。心理咨詢也是可以采用的有效方式之壹。通過心理咨詢,可以改變來訪者的認知、情緒和行為。在這個富裕的社會裏,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每個人的生活質量都是可以完全改變和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