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自己看看吧
/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653
壹、問題——部分居民膳食結構不科學。
研究表明,我國成年人超重率為22.8%,肥胖率為7.1%,預計人數分別為2億和6000萬。大城市成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高達30.0%和12.3%,兒童肥胖率已達8.1%。與1992全國營養調查數據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
血脂異常患病率為18.6%,估計患病人數為160萬,與中老年人相似,城鄉差別不大。高血壓患病率為18.8%,農村患病率上升較快,城鄉差距不明顯。糖尿病患病率為2.6%,估計有2000多萬患者,近2000萬人空腹血糖異常。
缺鐵是中國居民貧血的主要原因。貧血平均患病率為15.2%,2歲以下嬰兒患病率高達24.2%,即平均每4個嬰兒中就有1個患有貧血。我國3 ~ 12歲兒童維生素A缺乏率為9.3%。維生素A缺乏會導致免疫系統受損,兒童患病,兒童死亡率增加1/3。飲食因素在上述健康問題的形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國居民飲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不能科學合理地把握食物攝入的結構和數量。
結構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壹是城鎮居民畜肉油脂消費過高,谷類食物消費偏低。2002年,每人每天平均消耗油脂由0992年的65438±37克增加到44克,脂肪供能比達到35%,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30%上限。谷類的供能比只有47%,明顯低於55% ~ 65%的合理範圍。二是城鄉居民鈣、鐵、維生素A等微量元素攝入普遍不足。比如,每人每天鈣的平均攝入量為391 mg,只相當於推薦攝入量的41%。三是城市居民蔬菜攝入量明顯減少,大部分居民仍未形成規律吃水果的習慣。城市居民每日蔬菜攝入量從65438±0.992克下降到2002年的365438±0.9克至252克。2002年人均水果日攝入量為45g,略高於1982年的37g,但仍不足人均日壹兩。
食物攝入數量上的主要問題是攝入的熱量大大超過了身體的日常代謝,多余的熱量轉化為脂肪被身體儲存,所以超重和肥胖的人數迅速增加。
二、影響——導致我國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加。
要保持健康,需要把握的壹個關鍵因素就是把握好攝入和消耗的平衡。加強體育鍛煉,增加肌肉活動和體力消耗當然是保健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沒有科學的飲食是不可能保持健康的。如果多喝壹罐可樂(335 ml),大約會獲得144千卡熱量,相當於多吃壹兩個饅頭,可以抵消40分鐘散步所消耗的熱量。目前,影響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缺乏鍛煉和熱量攝入過多。這裏只討論飲食的問題。
大量科學研究表明,肥胖是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癥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攝入過多的高熱量食物是肥胖的基本因素。所以熱量攝入過多是導致上述慢性病的直接原因之壹。現在的醫療技術還不能完全治愈這些慢性病,所以我們只能盡早控制它們的危險因素,爭取不患這些病。在危險因素中,控制過多的熱量攝入是壹個重要的方面。壹旦患上這些疾病,控制病情進展,防止致殘是非常重要的。但要控制病情進展,單靠醫療技術和藥物作用有限,必須調整生活習慣,讓醫療措施發揮更好的作用。如果糖尿病患者不控制飲食,就不可能滿意地控制血糖水平。如果這些疾病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後期的並發癥和殘疾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近年來,中國居民的膳食結構正在朝著不合理、不健康的方向變化。這種變化如果不及時糾正和引導,將會對我國居民的健康狀況產生非常嚴重的影響。此外,慢性病還會對家庭的經濟生活水平和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在美國,1997年糖尿病的直接醫療費用為411億美元,其致殘和死亡造成的間接費用為540億美元。從65438年到0998年,在肥胖和相關問題上的直接支出為992億美元。
專家估計,我國糖尿病患者每年的治療費用約為4000元;按照目前慢性病治療費用和年均增長率計算,到2010年,我國慢性病治療費用將達到5880億元。如此巨大的成本負擔將給宏觀經濟發展帶來沈重壓力。因此,預防和控制慢性病的行動必須盡早開始。
三、對策——科學飲食的“八字方針”
1.調整:調整飲食順序。
近年來,中國人的飲食消費已經悄然形成了壹種常規,那就是飯後吃水果。無論是宴會服務程序還是大多數人的生活習慣都是如此。這種習慣無疑對中國人的健康有害。目前影響人們健康的壹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熱量攝入過多。飯後吃水果,往往是以飽腹或暴飲暴食為前提,然後再加餐。因此,幾乎所有這些熱量都被儲存起來,從而加劇了超重和肥胖問題。
從水果本身的成分和人體消化吸收的特點分析,建議成人每餐前都要吃水果(柿子等不適合飯前吃的水果除外)。飯前吃水果有很多好處。首先,水果中的很多成分都是水溶性的,比如維生素C和可溶性植物纖維——果膠,可以降低血液膽固醇水平。它的消化吸收不需要復雜消化液的混合,能通過胃迅速進入小腸進行吸收。空腹時的吸收率比飯後高得多。因此,飯前吃水果有利於人體必需營養素的吸收。其次,飯前吃水果有利於把握健康飲食的“八分飽”。水果屬於低熱量食物,其平均熱量僅為同等重量面食的1/4,同等重量豬肉等肉類的1/10左右。先吃低熱量的食物更容易把握總攝入量。第三,很多水果本身容易氧化腐敗,比如蘋果、梨,切開後很快變色,就是壹個明顯的例子。先吃水果可以縮短其在胃中的停留時間,減少其氧化腐敗,減少對身體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
孩子正處於長身體時期,部分女性屬於中醫“脾胃虛寒”的體質,飯前吃水果是不合適或不適宜的。這群人可以在兩餐之間吃壹次水果,而不是飯後馬上吃水果。
2.保養:保持高纖維攝入,保持食物多樣化。
高纖維攝入是中國傳統飲食的壹個明顯特征。這是壹種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我們繼續堅持。纖維素來自植物。它不能被消化或吸收,所以它不含熱量。
本次調查膳食營養與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的關系分析表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越高,超重、肥胖、糖尿病和高膽固醇的風險越低。然而,近10年來,我國城市居民膳食中蔬菜的消費量不斷下降,谷類的供能比明顯低於合理水平。這種不正之風需要盡快幹預和阻斷。目前農村居民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為61%,仍在合理範圍內,但需要盡快宣傳、教育、提醒,避免重蹈城市居民的覆轍。
食物的多樣化是中國傳統飲食的另壹個顯著特點,符合保持健康的要求。世界衛生組織和糧農組織提出的保持健康飲食的第壹個因素是食物多樣化。壹個吸收消化功能正常的人,只要他的食物多樣化了,絕對不需要膳食補充劑或保健品。食物是人體必需營養素的最佳補充。與人造或人工合成提取的保健品相比,天然食物對營養成分的吸收遠遠優於前者,所以中國人的經驗總結為“食補不如藥補”。世界衛生組織和糧農組織
還推薦了植物性食物的攝入,提出了“每天五種蔬果”的口號,即每天盡量吃五種蔬果。這也是促進食物多樣化和保持健康的重要措施之壹。對於因客觀條件限制無法實現食物多樣化的人群,可根據當地特點,采用特殊人群營養補充劑或食物強化方法,解決營養缺乏問題。
因此,為了抵禦慢性病的入侵,我們必須盡力保持中國傳統飲食結構中的高碳水化合物比例和食物多樣化的良好習慣。
3.控制:控制肉、油、鹽的攝入。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膳食中肉和油的數量和比例顯著增加。這類食物提供的熱量比例已經大大超過了合理結構,中國傳統飲食用鹽量太多。中國有句話叫“好廚子壹把鹽”,就是壹個明顯的例子。肉是壹種高熱量的食物,這壹點很多人已經知道了,但是油脂單位重量的熱量更高,這壹點大多數人並不知道。每100克豬肉提供395千卡熱量,而100克油提供899千卡熱量,超過壹倍。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脂肪日攝入量為25g,而全國平均攝入量為44g,北京居民為83g,遠遠超過合理攝入量。
許多科學研究清楚地表明,過量的鹽攝入導致體內水和鈉的瀦留,這是高血壓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壹。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日均鹽攝入量為每人6克(約相當於壹個成年人拇指大小的扁勺),而我國居民日均鹽攝入量為12克,相差壹倍多。
4.增加:增加水果、牛奶、谷物、土豆。
大量科學研究表明,經常吃水果可以顯著降低腫瘤等慢性病的風險;水果中含有許多抗氧化成分,可以延緩細胞的衰老過程;大量的維生素可以維持細胞的正常分化。美國有句諺語“壹天壹個蘋果,醫生遠離我。”中國人,尤其是男同胞,普遍認為水果是零食,很少吃。要科學調整膳食構成,首先要增加水果的食用量,讓水果成為每餐必不可少的成分。
牛奶含有大量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容易被人體吸收。四個月以內的嬰兒把牛奶作為唯壹的食物或輔食,就可以證明這壹點。牛奶不僅含有優質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每104克牛奶中還含有104毫克的鈣、24微克的維生素A和其他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發達國家的居民從出生到老年每天都喝牛奶,而中國只有兒童和老人喝牛奶,大多數成年人從不喝牛奶。調查顯示,雖然牛奶及其制品的人均日攝入量有所增加,但仍為26.3克,處於很低的水平。目前我國居民鈣攝入量不足。如果我們每天補充300毫升的牛奶,剛好能補足壹天的鈣需求。很多人吃鈣片只是為了補鈣,卻不知道牛奶是天然的、容易吸收的鈣源。所以中國人每天要補充300毫升牛奶,這應該是飲食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谷物中植物蛋白、B族維生素、不飽和脂肪酸、纖維素含量高。土豆是低脂肪、高纖維、富含礦物質的食物。這些成分是人體肌肉和神經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同時,多種谷物和土豆的攝入也可以使營養成分互補,更好地滿足身體的需要。近年來,中國居民膳食中除大米和小麥以外的其他谷類和薯類的量明顯下降,由每人每天1982克下降到2002年的103.5克;土豆從179.9克下降到49.5克。這種變化趨勢對保持健康非常不利,應盡快扭轉。日常飲食不僅要包括米粉,還要盡可能多吃其他谷物和土豆。
總之,中國人目前的飲食習慣必須盡快進行徹底的改變,以恢復原有的健康飲食結構,增加身體必需的食物種類,把握好日常攝入與消耗的平衡。只有這樣,才能消除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基礎,大大降低其發病率,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營養素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營養狀況直接影響人的生長發育、智力水平和學習工作能力。過去,人們沒有完全理解營養和智力之間的關系。現在,無數醫學營養學研究證實,營養不良會造成人的智力發育水平低下,學習和工作能力低下,對人的生活危害極大。比如,壹個人童年時期的營養不良,可能會導致成年後智商降低,學習能力下降,勞動生產率下降,收入水平下降。
營養是智力發展的基石。營養是中樞神經系統,是維持其功能的物質基礎。營養是形成中樞神經系統和維持大腦生理功能的物質基礎。中樞神經系統的生長發育和營養狀況直接影響大腦的生理功能,與智力水平和學習能力密切相關。智力水平與神經遞質(化學物質)或神經生物電的變化有關。
這些營養素包括蛋白質、谷氨酸、氨基丁酸、酪氨酸、亞麻酸、亞油酸、磷脂、葡萄糖、硫胺素、核黃素、煙酸、葉酸、鐵、碘、鋅和硒。具體來說,蛋白質是構成腦組織的重要物質,約占大腦重量的三分之壹,也是構成長期記憶分子的主要物質;谷氨酸是壹種興奮神經傳導的神經遞質;氨基丁酸也是壹種神經遞質,能抑制神經傳導;膽堿、酪氨酸、色氨酸都是神經遞質前體;亞油酸能形成神經髓鞘;磷脂是構成神經元細胞膜的重要物質;VB1、B2、B6、煙酸參與能量代謝;葉酸可以保證神經管的正常發育;葡萄糖是神經活動的供能保障,中樞神經系統不斷從血液中獲得氧氣和葡萄糖供應。如果供應中斷三四分鐘,就會導致大腦不可逆的損傷。
神經系統接收來自體內和體外的刺激或信號,然後將信號傳遞給體內器官。沿神經纖維傳遞的信號涉及電解質之間反應引起的電位變化。神經細胞之間的信號傳遞,或者說神經細胞與被指揮器官的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遞,是通過化學神經傳遞介質,其中壹種是乙酰膽堿,來源於膽堿、蛋氨酸和絲氨酸;其他五種已知的轉移培養基均由氨基酸轉化而來,如5-羥色胺由色氨酸、色氨酸、色氨酸、色氨酸、色氨酸、色氨酸、色氨酸、血清素、血清素、色氨酸、色氨酸、色氨酸。-氨基丁酸由谷氨酸轉化而來,兒茶酚胺和多巴胺由酪氨酸轉化而來。所以,營養素是保證大腦功能的物質基礎。
缺乏營養讓智商打折。缺乏某些營養素會導致神經系統缺陷和智力下降。孕婦和嬰兒營養不良會導致嬰兒大腦發育和學習能力下降。缺乏碘、鐵、鋅、維生素和必需脂肪酸,對大腦發育有害;兒童缺鐵會削弱兒童的聽力和視力,導致上課註意力不集中,認知測試得分低。成年使得女性的工作準確度和效率下降。營養流行病學研究證實,嚴重缺碘(攝入量小於20微克/天)可引起地方性克汀病,患者從小生長發育落後,智力低下。碘缺乏會降低兒童的智商和成年後的工作能力。吡哆醛缺乏4周後,腦內GABA減少,損害其抑制神經系統過度興奮的功能。
拉丁美洲巴巴多斯島的研究(1996)發現,嬰兒期中重度營養不良兒童的智商明顯低於對照組;營養不良的嬰兒在學齡後出現更嚴重的行為問題,主要表現為註意力不集中、多動、記憶力差;嬰兒期營養不良,兒童期學習成績明顯低於正常兒童。
營養幹預可以讓孩子更聰明,合理的營養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和學習能力。大量實驗證實,營養幹預可以提高他們的智力和學習能力。孕婦血漿中葉酸水平低時,胎盤和胎兒血漿中葉酸水平也低;如果孕婦口服葉酸,可以改善胎盤和胎兒的血漿水平。許多實驗發現,葉酸營養補充劑可以有效降低嬰兒受孕前神經管缺陷的發生率。
科學補充微量營養素還可以改善兒童的神經行為和發育。1998對740名兒童補充鋅和微量營養素10周後,發現兒童神經行為和發育有所改善。2001年,印度Black等人以439個低收入家庭為對象,對體重/月齡低於10個百分點正常值的嬰兒(足月兒),從15天開始補充鐵、鈣、葉酸、磷、核黃素,直至9個月。結果表明,他們的精神運動發展指數(PDI)顯著增加。VB6可以通過提高酶活性來提高5-羥色胺(5-HT)的合成效率。俄羅斯初中生補充多種維生素的結果表明,學生的心理能力(包括註意力、準確性和學習成績)得到提高,學年結束時的精神疲勞減輕。以上實驗均表明營養幹預是有效的。必需脂肪酸智力中神秘的東西對智力和學習能力的影響還在研究中。人體除了從食物中獲取脂肪酸外,還可以自行合成各種脂肪酸,但有些脂肪酸不能自行合成,必須通過食物供給人體,所以稱為“必需脂肪酸”。有證據表明,N-3必需脂肪酸對大腦功能有特殊作用。花生四烯酸(AA)和DHA(22 C 6烯酸)在人乳中的含量也非常高,因為它們存在於人的中樞神經系統中,很可能對人腦的發育起作用。遊離的花生四烯酸(AA)可通過環氧化酶的作用轉化為前列腺素PGG2,並可進壹步轉化為前列腺素衍生物,如前列腺素PGD2(存在於腦內)。壹般來說,母乳中花生四烯酸(AA)的含量為0.5% ~ 0.7%,DHA(22-C6-烯酸的N-3)為0.3%。DHA是大腦中含量最豐富的脂肪酸,占總脂肪酸的1/4 ~ 1/3。壹些實驗表明,動物的心理過程和學習行為在某種程度上與這種脂肪酸密切相關,至少它們需要這種脂肪酸的幫助。大腦皮層中的DHA主要集中在突觸的細胞中。如果缺乏DHA,記憶判斷能量就會降低。DHA和花生四烯酸(AA)是大腦中含量最豐富的兩種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從出生前到出生後兩年,它們在嬰兒的前腦中不斷增加。DHA對胎兒大腦的正常發育、嬰兒認知能力的發展和正常智力活動的維持有重要作用。
必需脂肪酸:必須來自食物的寶寶“必需脂肪酸”是人體不能自行合成的物質,必須通過食物供給人體,對人體健康影響很大。例如,亞麻酸(n-3)是壹種必需脂肪酸,可衍生為二十碳五烯酸(EPA,C20: 5,n-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C22: 6,n-3)。α-亞麻酸(n-3)可衍生為DHA,DHA是視網膜光感受器中含量最豐富的多不飽和脂肪酸,是維持視紫紅質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因此α-亞麻酸具有良好的改善視力的作用。長期缺乏α-亞麻酸也會對調節註意力和認知過程產生不利影響,這可能與大腦皮層額葉多巴胺能和5-羥色胺的變化有關。必需脂肪酸不僅對細胞膜功能、基因表達、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有影響,而且在生長發育中起重要作用。N-6必需脂肪酸可以促進生長發育,N-3必需脂肪酸促進生長的作用非常微弱,但對大腦和視網膜、皮膚、腎臟功能的改善非常重要。動物研究證實,孕期限制N-3必需脂肪酸的攝入會影響其後代的視力,損害其學習能力,引起視網膜電圖異常。
論合理營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從食物營養類型與人體健康的關系,以及均衡飲食、合理營養模式對人體健康的重大意義,闡述了人類要維護自身健康,必須重視飲食營養的道理。
關鍵詞:飲食,健康,合理營養,飲食,食物營養
人的生命必須靠飲食來維持。人的生活質量和精神心理與飲食營養有很大關系。人的智力、體力、學習能力、運動能力、疾病預防能力、康復能力、生殖能力、壽命、身高體重等也與營養膳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營養攝入不均衡會引發很多疾病。因此,合理的營養和均衡的飲食是預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壹、什麽是合理營養
合理營養是指適合各種情況(年齡、性別、生理狀況、勞動負荷、健康狀況等)的食物、推薦的膳食供給量和比例。).合理的營養可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促進健康和生長,提高機體的勞動能力、抵抗力和免疫力,有利於某些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缺乏合理的營養會引起障礙甚至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疾病(肥胖和動脈粥樣硬化等。).根據現代營養學的研究,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分為六大類,即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包括微量元素)、維生素和膳食纖維。這些營養素不僅有數量上的需求,而且有適當的比例。
二、合理營養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營養是生物不斷從外界吸收必要的物質來維持生命活動的過程。對於人來說,營養就是從外界攝取食物,消化利用食物中身體所需的物質,以維持生命活動的全過程。這些維持身體正常生長、發育和新陳代謝所需的物質稱為“營養素”。
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是細胞,細胞構成組織,組織構成器官,器官構成人體系統。組成細胞的物質來自我們所吃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這些營養物質被身體用來滋養我們體內的細胞。細胞健康無疑決定了人的健康。目前人體所需的營養素有四十多種,可細分為七大類:壹是碳水化合物,其功能是維持機體細胞的活性,主要來源於谷物;二、脂類,其功能是維持細胞結構和功能,主要來源於油類(食用油、脂肪、堅果);三、蛋白質,其功能是維持機體細胞的活性,主要來源於魚、肉、豆、蛋、奶等;第四,維生素,其作用是調節生理功能,主要來源於蔬菜和水果;第五,礦物質,其功能是建立和修復身體組織,調節生理功能,主要來源於蔬菜和水果;第六,水,功能是調節生理機能,主要來源於飲料和湯;第七,膳食纖維,其功能是預防腸胃疾病,維護腸胃健康,來源於各種植物性食物。
合理的營養要求三種營養素占總熱能的百分比為蛋白質10%~15%,脂肪20%~30%,碳水化合物60%~70%。蛋白質是人體組織中不可缺少的物質,也是各種酶、抗體和壹些激素的主要成分。蛋白質可以促進生長發育,維持毛細血管的正常通透性,供給熱能。缺乏時可引起生長遲緩、體重減輕、疲勞、循環血量減少、貧血、對傳染病的抵抗力下降、傷口和骨折難以愈合、病後恢復緩慢等。嚴重缺乏時,可引起營養不良性水腫。脂肪可以供給熱能,形成組織脂肪並儲存脂肪,供給必需脂肪酸(亞油酸),脂肪還可以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但是過多的脂肪攝入會導致肥胖和動脈粥樣硬化。動物脂肪含飽和脂肪酸較多(魚除外),植物油含多不飽和脂肪酸較多(棕櫚油、椰子油除外)。飽和脂肪酸可增加血清膽固醇,多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血液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減少血小板粘附。因此,膳食中飽和脂肪酸與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S/P)為1∶1,既照顧了必需脂肪酸的供應,又能預防壹些與脂肪營養有關的疾病(如冠心病、肥胖癥)。碳水化合物是熱能的食物來源,可以節約蛋白質,保證正常的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維持大腦活動、肝臟排毒和肌肉活動。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會導致熱能不足,生長發育緩慢,容易疲勞,攝入過多會導致肥胖。膳食纖維是人體健康和體內物質代謝所必需的。人體無法合成,只能靠食物供給。鈣、磷、鎂、鉀、鈉等無機鹽是機體的必需成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人體組織中占體重不到0.01%的鐵、碘、銅、鋅、錳、鈦、鉬、硒、鉻、氟、鎳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與酶、維生素、激素、核酸等密切相關。
據報道,營養過剩和生活方式疾病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肥胖、高血壓、冠心病等各種致命慢性病都是人自己吃的。飲食結構不合理,外來垃圾食品的入侵,是文明病發生的最大原因。營養科學告訴我們:“沒有壹種食物能提供我們身體所需的全部營養”;沒有難吃的食物,只有難吃的飯菜。任何壹種食物都可以提供壹些營養,關鍵是將多種不同特點的食物搭配起來,形成合理的飲食。
各種食物都有不同的營養特點,必須合理搭配才能獲得全面的營養。中國的傳統飲食習慣是合理的,有很大的優勢。以谷類為主,蔬菜為輔,低糖高纖維。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條件的改善,許多人傾向於吃更多的動物性食物。目前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癥、糖尿病、肥胖癥的高發與這種膳食結構密切相關。
三、如何做到營養合理?
中國營養學會設計的《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結構的特點,形象地指出了人類的合理膳食結構:底層是植物性食物,包括面包、谷類、米飯、面條,每人每天應吃300-500克;第二層是蔬菜和水果,每天分別要吃400-500克;倒數第二層是魚、肉、禽、蛋,每天應食用125-200克(魚蝦50克,畜禽肉50-100克,雞蛋25-50克);牛奶和豆類壹起占第四層,每天吃牛奶和奶制品100g,豆類和豆制品50g最上層是油脂,每天不超過25克。營養學家認為,壹個正常的成年人,就熱量而言,應該攝入總熱量的20%-25%。比如壹個體重60公斤的人,每天要攝入50-90克的脂肪。
合理的營養是健康的基石,不合理的營養是疾病的溫床。雖然有些疾病是由生活方式等因素引起的,但膳食結構不合理、肥胖、營養不均衡是特別重要的因素。我們必須改變舊的傳統觀念,樹立科學的營養健康觀,真正做到營養合理、膳食均衡。
參考資料:
1.健康飲食Go Go Go,郝龍斌,天下出版社。
2.營養學,陳淑樺,華香園出版社。
3.《正確的飲食和營養常識》,顧靖,世茂出版社。
4.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匯編[M]。中國檢驗出版社。
5.食品營養王廣慈。中國農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