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壹號漢墓t字帛畫:1972年發現於湖南長沙馬王堆壹號墓——侯李滄妻子墓。時間約在漢文帝(公元前168年)後12年,繪畫技藝高超,想象力極其豐富,足以代表漢人正在冥想的宇宙。是現存漢代帛畫中的稀世珍品。這幅絲綢畫長205厘米,上寬92厘米,下寬47厘米。7 cm,T型布局,是葬禮時用來升降懸掛的條幅。帛畫的內容分為天上、地上、地下三個部分。上半部分代表天空,右上角畫了壹個紅太陽,太陽在裏面,芙蓉在下面,葉子中間有八個小紅太陽。在左上角畫壹彎新月。月亮載著玉兔和吐雲的癩蛤蟆。太陽和月亮之間有壹個蛇形女媧。整個天空都以女媧雕像為中心。女媧留著長發,頭上戴著藍色的衣服,雙手插在袖子裏坐在左邊。蛇身四周蹲伏,端莊肅穆。母螺兩側有五只昂首挺胸的鶴。在太陽和月亮的底部畫壹條張著嘴,伸出舌頭的龍。左邊是帶翅膀的應龍。在月亮下,壹個女人被吹得像乘龍的翅膀。兩條龍之間,兩只鶴在飛翔,下面掛著壹個神父。兩個獸首的牧師騎著不同的動物,手牽著手拉著繩子,好像在振動。都鐸畫了天門,壹只豹子躺在門口。在門口,兩個守門人手拉手坐著。這部分畫面是古人想象中的天堂景象。帛畫的中間部分代表世界,約占整幅畫的1/2,以墓主人形象和祭祀圖為中心內容。墓主人是壹位體態婀娜的老年婦女,穿著彩雲條紋的衣服,拄著拐杖緩步而行,身後有三名侍女陪伴,兩個侍者跪在她面前迎案。他們六個人都站在壹個長長的祭壇上。這幅畫應該是女墓主生前的生活寫照。在它們的上方,有壹個由花紋和鳥紋組成的三角形天篷,在它們的下方,有展翅的貓頭鷹,在兩側,有龍、仙鳥、紅雲等。,從而形成升天的氛圍。祭壇由兩只黑豹托起,它們踩著兩條龍的屍體,兩條龍的屍體在中間相遇,壹起穿過圓墻上的洞。壹個大下巴掛在墻下,上面有左右流蘇,流蘇上有兩個長著羽毛的人,應該是引導墓主人靈魂升天的仙人。懸頦下有壹張書桌,桌上放著鼎、壺、疊耳杯等祭祀器皿。案前四周站著六個人,象征著墓主人的家屬正在祭祀,而單獨站在左邊的壹個人可能代表著贊揚祭祀的官員。這幅圖像顯示墳墓的主人已經死了,他的神冉冉在天上,世界上的家庭成員正在為他的死者獻祭。死者升天的畫面和光怪陸離的構圖,充分展現了這位無名畫家豐富的想象力和傑出的創造力。絲綢畫的下部代表地下。畫的中間是壹個赤裸的地球,雙手托著壹個象征地球的平板。脖子上纏著蛇和兩條大魚,兩邊是烏龜、貓頭鷹等神奇動物。這是壹個虛構的地下世界。整幅畫包含了古代神話傳說的內容,表現了漢人追求升天成仙、長生不老的觀念。
這幅絲綢畫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首先表現在人物形象的寫實性和表現力上。以畫中的女墓主人為例。女墓主拄著拐杖站立,身體微微前傾。身體骨架的構造不僅符合力學和解剖學原理,人物高傲的表情和肥胖的體態更是體現了壹個優雅老太太的氣質。巧合的是,墓主人的屍體存活了2000年,畫像與實際人的臉相似,充分體現了畫家高超的處理事物和象形文字的能力。帛畫在處理群像時善於突出主要人物。從墓主人的屍體來看,墓主人身材矮小,但他在帛畫中的形象卻比身後的侍者高很多。這種為了突出自己的地位而誇大表現的繪畫方法,在中國的肖像畫中也經常使用,西漢時期使用帛畫就是早期的例子。帛畫中的人物多為側面像,這是繪畫尚處於發展初期的壹個顯著特點。
其次,就構圖而言,畫家的布局技巧極其高超,法度精密嚴謹,應居漢畫之首。在這幅畫中,畫家使用了以糾結的雙龍為中心的裝飾構圖,上下同時發展,形成對稱均衡的結構。太陽和月亮分開在兩個上角,呈現開闊的天空,形成對稱的結構。中間部分以墓主人為中心,兩對龍在其中盤旋,結合了許多場景,運用了中國畫中強調的開合原理。畫面對稱、統壹、多變,避免單調、平淡。太陽和月亮占據的空間是不同的。女媧右邊有三只鶴,左邊有兩只,女墓主身旁的侍者跪在兩人面前,站在三人身後。在墓主身旁侍者的畫法中,顯示了畫家的空間處理能力。右邊的三個侍從和侍女依次站在壹起,以重疊的方式出現。三個丫鬟的衣服雖然合在壹起,但上身是壹前壹後的。這種微妙的變化說明畫家已經能夠在二維空間的平面上充分表現出立體感,表現出整個環境的縱深感。
它顯示了用筆的高超技巧。這幅帛畫以線條勾勒為主,人物用均勻而剛勁的線條刻畫,很像後世所說的遊思邈。細長而富有彈性的長線條傳達出禮服綢緞的柔美輕盈質感,人物面部上下勾連,線條彎曲到極致,使禮服隨著人物骨骼的轉折而變化,充分發揮了線條的功能結構。至於對動物和器物的描寫,則用了粗而簡的線條,風格迥異,顯示了藝術家嫻熟的技巧。
絹畫在色彩設置上也很出色。這是壹幅色彩相當濃厚的畫。所用的色彩豐富、明亮、沈穩,以墨線為骨,既可用於平面繪畫,也可用於渲染。目前,整個畫面處於陰郁的赭石色調,突出的朱紅和大地紅呈現出既莊重又溫馨的效果。再加上白粉,粉中加入了綠色等顏色,既奇特又華麗,體現了漢族人神秘詭異的浪漫奇思妙想。
馬王堆三號墓帛畫:1974年出土,有* * * 4幅,可追溯到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
蓋在內棺上的t型絲綢畫。形式和內容與馬王堆壹號墓的T字帛畫幾乎相同,分為天、地、地三部分。風格和技藝都略有相同,只不過墓主人是壹個頭戴皇冠,身佩寶劍,身穿紅袍的男人,身邊多了壹點隨從,前面跪著三個人,隨行六個人。
禮儀旅行地圖,長度2。12米,寬度0。94米,是墓室西墻的壹幅帛畫。已經被肢解了。全畫有幾百人,幾百匹馬,幾十輛車。這幅帛畫與漢代壁畫中常見的行旅圖並不完全相同。它描繪的不是車馬的行進隊伍,而是鼓樂,騎從和隸屬於車都從不同的方向去左上方。構圖也很有特點。為了滿足宏大場景的需要,不再使用平行畫法,而是采用俯視角度,這表明構圖技巧的進步。
墓室東墻的帛畫破損嚴重。從碎片上看,內容包括建築、奔馬、女子劃船等。,講的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
《氣功健身圖》藏於57號漆中的壹幅帛畫,分四排畫出40多位男女的各種運動姿勢,意在展示健身方法,故未作藝術處理,但從單個人物的描述也可看出西漢繪畫的技巧水平。
金雀山帛畫:1976年在山東臨沂金雀山九號墓發現,為西漢帛畫。
長200厘米,寬42厘米,也是蓋棺的非服。在布局上,上半部分是天界,中半部分是墓主人的活動,下半部分是地下或者大海。上部繪有太陽(帶太陽)、月亮(帶蛤蟆)和雲彩,象征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象征瓊閣的建築。山與天的聯系,意味著逝者的靈魂可以從山頂升天。地下部分不支持地面,只支持魚龍、水族等動物,代表死者的世界,形式也很簡單。畫面的中間部分在整個畫面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用來表現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活動。上下排列的五層畫面分別描繪了不同的情節。壹樓簾子下掛著壹幅墓主人的畫像,是壹個胖胖的老女人,像雕像壹樣坐著,身旁有四個奴隸等著,其中三個手拉手站著,壹個拿著杯子跪著。第二幅是樂舞場景,中間是壹個長袖善舞的女子,右邊是兩個樂師,彈著豎琴吹著鈸,左邊是坐在樂舞前面的兩個人;圖像模糊,可能是觀看者。三樓繪有五名頭戴皇冠、身穿長袍的男子,互遞禮物,作為與賓客聚會的場景。四樓,左邊兩個人手拉手,好像在說話,右邊是紡紗的場景,壹個女人在紡車旁邊操作,三個人站著看。五樓,畫個角來表演。中間有壹個武士,穿著厚厚的衣服,仿佛戴著面具,腰間系著紅帶,雙手交叉在身前,精神飽滿;右邊的壹個戰士戴著裝飾品和紅色手鐲。雙方蓄勢待發,準備壹戰。中間部分不同於馬王堆T字帛畫。這部分沒有圖案,也沒有雙龍穿墻的畫像。畫面自下而上分五個等級排列,最低等級最大,最高等級最小,給人縱深發展的感覺。從帛畫的內容來看,劇情可以大體連貫,主要表現墓主生前的生活。
在藝術表現上,很像西漢馬王堆的帛畫。兩地相隔萬裏,風格十分接近,說明楚文化對漢統壹後的中原文化影響深遠。當然,兩者有明顯的區別。比如這幅圖主要描繪的是現實生活。在畫法上,金雀山絹本畫以淡墨線、朱砂線為底稿,用於著色、平繪。最後用朱砂線和白粉線部分勾勒。這幅帛畫以平色塊為主,勾勒出來的細線處於輔助地位,如同後世的無骨畫。這不同於西漢馬王堆的帛畫,是以墨線為骨,以勾勒、填色。
如果說馬王堆壹號墓西漢帛畫中勾勒的線條是古代遊思邈的典範,那麽金雀山帛畫則是古代繪畫中無骨法的開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