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教育培訓 - 信息化建設方案

信息化建設方案

信息化建設方案(壹)

為加快“湖南香米第壹村”信息化建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服務“三農”,有效解決農民獲取信息難的問題,促進本村經濟社會和諧,根據市、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和部署,結合實際,制定本規劃。

壹、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本著“科技興農、信息優先、以點帶面、循序漸進”的原則,緊扣我村信息化發展現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依靠科技創新,以信息化帶動農業產業化;整合各種技術手段和信息資源,加強農村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全面提高農村信息化綜合水平;以信息平臺為基礎,提高農民科技素質,促進農民融入市場經濟,為實現農業大村向農業強村的跨越提供信息技術支撐。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立足現實的原則。充分利用農村現有的信息網絡資源,充分發揮農村遠程教育系統、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網絡的作用,實現“互聯互通”。

2.堅持資源統籌的原則。有效統籌市、區、鎮在香島村投入的科技、農業、文化、計生、民政等信息資源,加強橫向聯動,最終實現“工作整合、投入匯集、信息聚合”。

3.堅持服務創新的原則。在完善現有信息服務體系的基礎上,按照“村委會主導、多方參與、信息促農惠農”的思路,逐步建立農村信息服務實體的長效運行機制。

4.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我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和農民需求的區域特點,采取多種模式,先行試點,逐步推開。

5、堅持方便應用的原則。利用語音、文字、圖像、視頻等多維信息形式,傳播群眾急需應用的信息;通過平臺可以實現信息的雙向互動,幫助農民快速有效地實現產銷對接、政策咨詢和技術指導服務。

三、總體目標

用三年時間,基本建成覆蓋全村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立“六大”農村信息化實施機制;實現農村信息設備擁有率和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普遍提高;建設村級信息員隊伍,完善信息技術培訓機制。

四。主要任務

(壹)建立鄉道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以農村遠程教育系統為基礎,通過博客“香道坊”淘寶店、微博、移動“飛信”群等載體,建立香道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構建集采集、分析、發布於壹體的農村信息服務網絡體系。該平臺將提供三種服務(村務公開、信息公示、農技服務),實現四流互動(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網絡流),依托五種手段(村務博客、手機通訊、鄉村廣播),讓農民不出村就能獲取和發布信息。

(二)建立農村信息化“六化”實用機制

1,農業生產信息服務機制

根據我村農作物病蟲害診療的具體應用需求,結合省農科院的科研資源和區域農技站的技術力量,以“科技興農”QQ群為載體,建立農業病蟲害自動診斷服務系統,為我村種植大戶和農民合作社提供及時的病蟲害防治方案和無公害防治措施,提高農產品生產的安全性。

2、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機制

依托“壹村。com”,建立村村通農產品信息綜合服務體系,實現與國內主要農貿市場和電子商務網站的互聯互通,為擴大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銷售提供指導,解決買賣難問題,實現農民增收增效。

3、構建農村綜合治理機制

整合村務綜合管理、電子辦公系統和農業生產系統,為農民提供計劃生育、民主管理、政務公開、合作醫療、便民服務等居住服務。

4、突發事件信息發布機制

充分利用廣播、電話、短信等手段快速發布農業有害生物、氣象災害、地震、突發傳染病等預警信息,建立應急信息發布預警系統。

5、黨員教育培訓申請機制。

結合“紅星視頻”現代遠程教育優秀資源庫,為農村黨員、農民、農村青少年提供多媒體培訓服務,讓農村遠程教育培訓成為農民家門口的圖書館、電影院、培訓教室。

6.農村廣播的數字信息機制

充分發揮農村廣播方便、快捷、實用的優勢,及時發布農業政策信息、科技信息、市場信息、氣象信息,為農業生產提供快捷服務。

(三)實施信息用戶終端“入戶”工程。

整合村裏現有硬件資源,結合香島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在村裏建立了1000臺電腦、電視、廣播、電話、手機等服務終端,為農民提供語音、圖像、文字等立體化服務。利用省市信息化建設項目資金,加快信息網絡終端向個體經營戶、專業大戶和新生代農村居民延伸。三年內,全村基本聯網,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四)實施農村信息化人才培訓工程。

通過集中培訓、遠程教育等方式,對村委會骨幹、養殖大戶、新生代青年進行針對性培訓,實現培訓服務100名農民信息員的計劃目標。著力打造壹支優秀的信息工作者隊伍,確保本村上傳發布信息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高。

動詞 (verb的縮寫)實施步驟

按照“先試點,後推廣”的原則,任務實施3年。

(1)試點階段。從2011 1開始,先試點。到201年底。

1,依托湖南農村遠程教育設備,加快村級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

2.整合部門信息資源,構建農村綜合資源應用六大信息服務體系。

3.加強通信網絡和計算機網絡設施建設,改進信息服務手段,提高信息服務能力。

4、配備強有力的信息人員。對信息化人員和示範戶進行技術和應用培訓,提高應用示範效果和輻射示範效果。

(2)推廣階段。從* *年開始,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推廣到全村,到* *年底,基本實現農民全覆蓋。

不及物動詞保障措施

(壹)提高認識,精心組織。村兩委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明確責任,落實任務。村骨幹要相互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采取有效措施,做到資金投入、技術指導和監督管理“三到位”。

(2)加強訓練,裝備隊伍。不斷提高和增強農業信息人員的專業素質和信息服務能力,普及信息收集和傳播方法、農業科學技術、管理知識以及計算機和網絡應用基礎知識。

(3)籌集資金,加大投入。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個人等主體介入。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利用多種渠道,采取多種方式籌集信息化所需資金,逐步形成支持農村信息化的投入機制。

(四)完善制度,確保安全。為保證農村信息網絡的正常運行,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做好網絡的安全、運行、維護和管理以及文件的上傳和分發工作,確保信息傳播渠道的暢通。

信息化建設方案(二)

壹、基本信息

華容縣北景崗中學現有15個班,教職工96人,學生739人。學校占地30畝,建築面積32000平方米,各種功能教室壹應俱全。

在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上,20兆寬帶網絡進入校園,每個辦公室、教室都有網絡接口,可以上網。每個教室配備壹臺壹體機,實現“班對班交流”,教師可以在每個教室進行多媒體教學;學校建立了多媒體教室,設備齊全,包括1學生機房和50臺臺式電腦。在此期間,為教師購買了78臺筆記本電腦。

學校現有教師75人,98%具有高級信息技術證書,教師學歷合格率100%,其中本科學歷教師55人,占教師總數的74%。中學高級、壹級職稱教師45人,占60%。57%以上的教師能獨立制作課件並應用多媒體教學。

二、指導思想

認真落實《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建設“十二五”規劃》,把教育信息化建設放在學校教育的重要位置,把“提高師生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在學校教育管理中的應用水平”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確保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凸顯巨大優勢。

三、建設目的

實現學校管理數字化和校園教育信息化,確保計算機及其網絡成為全體教職工和學生工作學習的基本工具,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運用信息應用技能的作用,提高我校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為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和管理創造充分必要的條件。

第四,組織領導

(壹)教育信息化應用與創新領導小組。

組長:謝生貴

成員:、石湘平、、蔡俊發、唐闖、鐘。

向陽,,肖必興,姚建民,薛,,張夢陽。

專家指導組:縣技術中心技術員

(2)工作組:

(1)管理應用創新推進工作組:

石湘平:負責全面工作的協調、指導和監督。

唐闖:負責“學校教育信息化平臺”、“領先教育業務管理平臺、學校管理平臺”等電子OA管理系統的建設。助理:張夢陽

(1)平臺模塊數據上報,平臺新增模塊和更新學校的各種基礎數據。

②教師個人空間的建設與管理。包括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活動、學習培訓、工作成果、教學經驗、教學設計、教學課件等教育資源。

(3)各種制度的收集整理(北京港中學教師信息化應用考核細則),教師教學過程中的電子化管理和質量控制(電子化備課指導)。

④建立教師試卷分析系統。

⑤加強師資培訓。在“信息化教育”平臺開設教師技術培訓專欄,分層次對教師進行操作系統、常用軟件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使用等方面的培訓,以信息化理念、教師崗位技能、資源利用、教學平臺應用等為主要內容。

(2)教育教學應用創新工作組:

肖必興:負責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和網站教研資源的收集。助理:張夢陽和洪泉見過面。

(1)由學校優秀教師建立名師工作室。

②有效利用“同步班、特色班、名師班”開展網上教研活動。

③開辟“同步課堂”,加強校本培訓。建立各學科教研組空間,負責收集、整理、審核、上傳學科資源。

鐘:負責班級管理和學生教育資源的收集。

①加強網絡校園文化建設,定期開展各種網絡校園文化活動。比如:網上主題征文活動、網上主題繪畫比賽、網上學生論壇、網上黑板報、班標等評課活動。

②利用教育信息平臺實施“家校溝通”服務,讓學校為學生家長提供更全面、更便捷、更順暢的服務。同時,設立了“親情電話”和“綠色電話”,為留守學生與父母溝通提供服務。

(3)服務應用創新工作組:

夏勇:負責硬件建設、資金籌集和物流管理資源的收集。助理:姚建明。

王大為:負責學校網站的建設和維護。助理:薛

向陽:負責學校信息技術設備的維護,保證系統的正常運行。

動詞 (verb的縮寫)建設內容和步驟

1.95%以上的教師通過了市縣兩級的信息技術培訓和考核,通過送培和校本培訓實現。

2.網絡管理員和信息技術專兼職教師必須通過教育局的專業培訓後才能上崗。

3.高起點建設校園網,使校園主幹速度達到20Mbps,桌面終端連接速度不低於2M專用。

4.使用寬帶光纖連接互聯網。

5.建立壹個具有以下功能的校園網絡,連接校園內的所有計算機,並在每個教室和辦公室以及校園內的其他公共場所設置網絡終端。

(1)可以提供各種信息服務,如:

互聯網連接訪問代理文件傳輸網頁瀏覽

通過高等教育信息網絡中心網站建立電子郵件系統。

校園BBS和CHAT在市或縣教育信息網上建立主頁和虛擬空間(或主機托管),並保持更新和維護。

(2)校務管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可以通過網絡實現。

行政管理:包括會議管理、單位日程管理、公共信息發布、政府信息發布、政策法規查詢等。

人事管理:管理和維護本單位的人事信息。

學籍管理:包括班級管理、學籍註冊、獎懲管理、分班管理、升級管理、統計查詢、報表打印等功能模塊;

招生管理:招生計劃、招生報名等。;

教學管理:教師管理、教學計劃、課表安排、補課等。

考試管理:考試安排、補考安排、成績管理及分析等。

(3)有圖書自動化系統。

圖書管理系統:圖書/期刊的采購、編目、流通、查詢、檢索實現計算機自動化管理;

電子閱覽室:使讀者能夠通過網絡查詢圖書館購買的各種光盤數據庫和電子出版物,同時可以在線瀏覽;

(4)具有電子教學實施系統的功能。

大部分教室建成多媒體教室;

網絡備課教學系統:建立由學校教學軟件和課件素材組成的本地化特色資源庫,為教師通過網絡備課提供便利條件,實現教學資源的* * *建設和* *享受;

以學校資源庫為基礎,建立科學合理的資源積累和優化機制,為學科整合提供平臺;

(5)建立多媒體教學資源制作系統。

多媒體課件制作系統:為教師提供壹個網絡化平臺,利用網絡的優勢在網絡上制作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教學資源開發系統:包括開發工具和設備,能夠處理和制作多媒體信息。

(6)搭建與學生、家長、社區的交流平臺。

通過“教育接信平臺”實現與學生、家長、社區的信息溝通。

(7)基於“湖南基礎教育資源網”,建立教師個人空間站。

6.建立健全管理機制。

應安排專職人員負責網絡的日常運行、維護和管理,並制定壹系列管理規定,保證學校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使用。

6.經費保障:爭取上級支持,自籌資金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