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教育培訓 - 李家阪的發展歷程

李家阪的發展歷程

李家阪成立不久,抗日戰爭爆發,於是李家阪從武漢溯江而上,輾轉湖南、湖北、貴州、雲南、四川,最後定居重慶。20年來,歷經艱難坎坷,培養了壹批優秀的京劇表演藝術家,編創演出了許多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劇目,形成了李家阪獨特的舞臺藝術風格,為京劇在西南地區的紮根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是現代京劇藝術界最具影響力的京劇班之壹。

成立背景

李家阪是壹個成立於上海、抗戰後紮根於大後方重慶的京劇團,風靡南方。被稱為“李家五虎”的李家五兄妹,也隨著時間的推移相繼雕零——有著青銅錘和彩繪臉的李慧斌,小時候在滬上被稱為“小金少山”,文革之初在重慶上吊自盡;工業生、老丹李慧蘭,死於1990;李派藝術的創始人、包容的京劇大師於1995年在天津的公寓裏突然去世。目前,僅存的“五虎”是著名的京劇小醜李惠森和演員兼未成年學生李蕙敏。和李家班壹起變老的李惠森,今年已經77歲了。雖然“李家班”已經面目全非,但老人仍在孜孜不倦地做著傳承,默默地埋頭寫著30多萬字的手稿《李家班的歷史》和《緬懷二哥惠亮》。

老人的演講

老人說:“我不能再上臺了,怕丟人。”但記錄李家阪的歷史是責無旁貸的。“李家辦的創始人李延芝,舉家從淪陷區遷到重慶,1896年出生在京旗的家庭。他從小熱愛京劇,經常和票友壹起學習京劇,練習京胡。李惠森說:“我的祖父出身軍旅,清末時曾駐紮在生生門,經常和八旗子弟摔跤練武。我爺爺脾氣不好,生活沒有規劃。所以,父親雖然享受著朝廷的俸祿,但還是入不敷出。他不得不為遞送官方文件而刷馬遛馬,以微薄的收入來補貼家用。”“我爹變聲後專修京胡,經常天壹亮就去城墻練琴。他的京胡是公認的剛、亮、脆、準、快,民國成立後用它來養家糊口。“李惠森說,父親對孩子的家庭教育非常嚴格。如果違反了所有的家規,他會輕罵重打:大人說話,不準插嘴,不準在人前要錢,不準打架,吃飯不準摘菜,不準掉米粒...兄弟們看到他們的父親就好像他們已經死了。1930,廣東人周小青在上海閘北成立了“更新舞臺”,並聘請李延芝負責業務。周老板是京劇門外漢,但能力強,管理嚴格。他的殺手鐧就是當時罕見的機構設置和五顏六色的燈光。”在我們七八歲的時候,父親開始教京劇。惠賓是個幹凈的學生,惠亮是個學生,惠敏是個學者,我是個醜八怪,慧蘭年紀小,還沒回本專業。更新版《西遊記》除了演小猴子、蕓童、聖嬰丹,我們兄弟還有機會插播其他劇。”李惠森說道。兩年後,壹場意外的大火將更新舞臺化為灰燼,更新舞臺於1934遷至南京。沒有資金,沒有計劃,沒有招生和開學日期,沒有後臺贊助,甚至沒有班名,從零開始,收了包括陳在內的十個弟子。在周老板慷慨地為小演員們購置了壹批小桌椅和簡單的服裝道具後,在李氏兄弟和十個徒弟的基礎上,李家班初具規模。1935續臺,回到上海牛莊路。

記憶

李惠森回憶說,那時候除了機關布景劇,更新的舞臺也是大人和小演員表演。“滬劇迷很喜歡李氏兄妹這樣的小演員,經常去售票處問,有沒有小格子的節目?”李嘉邦爾有什麽戲嗎?從那以後,我們被觀眾稱為‘李家阪’。"隨後,滬劇刊物開始關註李氏兄妹,上海唱片公司專門請了五兄妹出唱片,如《法門寺》、《霸王別姬》等。由於良好的紀律,李氏兄弟姐妹很快成為班上的頂梁柱,被熱情的觀眾稱為“李家五虎”。抗日戰爭於1937年全面爆發,耿直的李延芝不想在淪陷區做日本侵略者,於是帶著100多人從武漢到四川,轉戰西南各地。1944年,李家阪來到京城,後更名為“賓良國劇社”,在山城生根開花。重慶解放後不久,李家阪改制為國營重慶京劇團。“李家阪”1945 8月15日是“李家阪”非常難忘的壹天。李惠森說,那天“李家阪”正在宜川大劇院(今五壹路)演出《十三太保》。”當我演完和尚偽裝成老軍的時候,突然聽到外面鞭炮齊鳴,賣號外的聲音不斷——日本人無條件投降了!中國和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李延芝立即放下鏡湖,拿起“號外”,走上舞臺向觀眾宣布這個重大消息。然後他馬上宣布“十三太保”後面是“勝利回韓”!這時,激動的觀眾齊聲歌唱,臺上臺下壹片歡聲笑語。李惠森說,按照解放前的班規,笑是要挨打的,但這次妳可以笑了。”我們所有的演員都有壹種獨特的精神,品牌‘五馬江兒童水’唱的很大聲,跑的很開心的回到現場。最後,惠賓和惠亮即興表演了壹次騎馬,這壹把戲達到了高潮。當晚,靈堡(今解放碑)燈火通明,中外人士徹夜載歌載舞。“國家在重慶談判的時候,張治中將軍找到李家阪說:“延安來了。表演怎麽樣?”由於當晚門票已售罄,李延芝不得不臨時親自轉包演出,安排演員為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代表團演出《十三姐妹》等全部節目。回到延安後,喜歡京劇的把高超的表演水平介紹給了延安評劇團。20世紀50年代中期,李因腿傷離開重慶,先在上海短暫演出,後北上加入天津京劇院。據說毛澤東曾經想演李瑟娥·惠亮的劇。偏偏當時李身體不適,聯系人不了解情況。李被要求表演“拉滑輪”,於是李只好咬牙切齒,挑完滑輪才勉強倒下,連謝幕都沒有。誰也沒想到,這場演出成了他文革期間的犯罪證據之壹:“我沒有為毛主席努力,我連謝幕都沒有。“李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害最深。當時,壹個批評他的小冊子在街上流傳,標題是“槍斃李”。李惠森說,當時,身居高位的康生看不起惠亮。1964北京話劇演出期間,惠亮在六號門演出了壹場地下晚會。”康生當時說,有壹出李演的戲,我不看!”就這樣,李很快就停止了的表演。後來,羅誌被指控了很多罪行,他的生活方式真的是放蕩不羈。他因數罪被判入獄,先是死緩,後無期。最後在6月被判15,1966。李是在監獄裏,但他從來沒有過消極的生活。管教幹部把他當演員,照顧他幹輕體力活,他卻不識擡舉,壹再要求幹重體力活,做勞動量大的搬運工。李惠森說:“二哥怕失去他的功夫。他搬貨的時候特意用了京劇的舞臺步法。洗澡的時候,他趁人不註意練腿,為了抓緊時間練踢腿,就申請上廁所解手。他總是期待著走出去後重返舞臺。他想要的只是早晚行動。“李家幾代人的足球情結是個不折不扣的體育迷,尤其是對足球。他說,“我很多年前就加入了市老年足球隊,現在每周二、四在重慶鋼鐵練兩次,主要是傳球和射門。我們拉起電線,在壹個小體育場周圍插上旗幟。十幾個老人打開戰場,開始戰鬥。他們中的壹些人已經80多歲了,仍然活躍在賽場上。“回想起來,讓他想起了60多年前李家班組建‘慧光足球隊’的場景和幾場難忘的比賽。”我爸爸是粉絲。20世紀30年代,他經常抽空觀看球王李惠堂的比賽。1941年,李家班在昆明演出時,包租了壹支‘慧光足球隊’。”李惠森說,“那個時候,劉惠剛這個架子男是最好的球員,經常拿球進球;陳慧琳,壹個勇敢的武術學生,有著出色的腿功。踢足球時,他經常把腿高高擡起,與對方爭奪高爾夫球。李喜歡踢足球,但他害怕受傷。他配備了棉背心、護舷和護膝,全副武裝。他踢了防守隊員。當敵人拿著球進來時,他迅速轉身,用臀柄把球敲到地上,並趁機把球踢出去。這是他最喜歡的殺手。“他說幸好當時比賽規則寬松,不然學長都要被罰下了。兄弟們敢打敢拼,但在場上從來不註重戰術配合,只顧自己踢球,所以經常輸。但是,慧光團隊的受眾是相當大的。他們來看球,看人,看精彩的筋鬥。當慧光隊攻入壹球時,球員們興高采烈,紛紛使出他們的戲劇技巧。壹個接壹個,“前空翻”“後空翻”從敵人手中凱旋。上世紀40年代,“東方足球隊”由港澳球星組成,個個身懷絕技。後的鐵腳鐵頭和的底線投籃是必不可少的。1943年,他們從香港到貴陽比賽所向披靡,即使是當地壹流的隊伍也很難在比賽中打得過前列。東方隊成員大多喜歡京劇,尤其是李家阪裏的小演員。有壹次,他們提出要和慧光隊進行壹場友誼賽。那天,貴陽南昌兵營體育場人山人海,東方隊故意使了壹個“大招”,守門員打中鋒,前鋒當守門員,還經常主動“誘敵深入”。盡管如此,慧光隊仍然沒有進球的希望。結果他們背著20多個鴨蛋,高高興興地“丟”回了老家。解放後,重慶京劇團組建了“美術足球隊”,踢前鋒的李惠森被選為隊長。當時他很瘦,但他盡職盡責,不怕死,贏得了“絕望的三郎太”的稱號。他說,“當時京劇團周日要演兩出戲,隊員們就把時間安排在上午踢球,下午演出。看完戲後,他們步行到大田灣體育場觀看了西南隊和戰鬥隊的精彩比賽,然後趕回來進行晚上的演出,真正做到了勞逸結合。“唱了壹輩子歌後,李惠森有時真的覺得累了。但壹旦告別舞臺,我還是有點舍不得。1988 60歲從京劇團退休,不甘寂寞,繼續在重慶藝術學校任教兩年。但是學生畢業後壹分配,又變成了真正的閑人。李惠森說:“我是壹個既怕麻煩又什麽都不怕的人。我們做什麽呢我與自己無關。“李惠森是個收藏家。解放後,他買了很多書,二十四史,中外古今名著,詩詞歌賦,各種繪本字帖塞滿了幾個書櫃。文革後,大部分書籍丟失,只歸還了京劇叢書、京劇編選等戲劇資料。他重整旗鼓,又買下了它們,並將自己在較場口的簡陋房間命名為“雅馨齋”。他說:“我是壹個沒上過小學的人。我唯壹的唱歌墨水全是讀書得來的。”他為自己寫了壹段墓誌銘:“好讀書,不求多懂;“文筆好,水平很低;好詩詞,打鴨子上架;好好說話,亂說話;好朋友,不是空話;好旅遊,賽馬,鮮花;熱愛時間,無事可做;性嗜酒,偶爾過量”,但他的身體越來越“返老還童”,所以沒有用這個墓誌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