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開發百科全書,智力開發是許多父母都關心的問題之壹。事實上,智力開發的內容非常廣泛和豐富。我們可以讓孩子在看動畫片的時候拓展想象力。以下是智力發展百科全書。
智力開發百科全書1《智力開發百科全書》是壹本關於青少年兒童智力開發的百科全書,是打開智力大門的壹把金鑰匙。雲飛和魏廣珍特意為大家準備了各種“寶貝”,比如加深觀察、鍛煉思維、靈活大腦、考察視力、提高判斷力等。相信看完這本智力開發的百科全書,平靜的大腦壹定會激起漣漪,變得更加聰明!
什麽是真正的智力發展?
甲之珍饈
十幾年前的壹天,我們當時住的小區裏,兩個相鄰的女孩,都是三四歲左右,都在壹家鋼琴藝術幼兒園上學,穿著整齊幹凈,坐在花園的石凳旁,拿出各種顏色的紙和鉛筆,認真地寫著。
他們面前耀眼的白紙在苗圃草坪上郁郁蔥蔥的綠樹映襯下格外顯眼。
壹個女孩是中德混血。她的父親坐在她旁邊,壹絲不茍地教她寫德語單詞。爸爸不盯著她看的時候,她就忍不住在紙上畫畫。她只有四歲,正處於畫圈圈的階段,但她的父親禁止她亂塗亂畫,並要求她用適當的方式寫德文。
結果這個只會畫圈圈的小姑娘,不得不壹個壹個寫了壹大堆外國字。
別人看到這壹幕,可能會感嘆:這孩子多努力啊!多聰明啊!這麽小就能寫了!
而當我看到這壹幕的時候,也是感慨萬分:這孩子多可憐啊!剛開始畫圈,她就要寫字,發展已經嚴重扭曲。這位父親為什麽這麽著急?她七八歲的時候也能學會這些字!
還有我自己的兩個“野孩子”?他們只知道享受自然,摘樹葉,看草,找蟲子,圍著噴泉跑...
之後不久,壹天早上送女兒去幼兒園,路過我們俗稱“潮白”的店。女兒突然問我:“媽媽,上面的八個字是什麽?”
“北京朝陽商業大廈。”
我看完才發現真的是八個字。當時我就驚呆了:這個小姑娘怎麽壹眼就知道是八字?
那時候女兒經歷了壹個所謂的“識字敏感期”,每個字都要問讀什麽,認認真真的學字母表。我只回答了她的問題,沒有趁熱打鐵給她上課。她也對數字感興趣。據另壹個孩子的家長說,我女兒在數自己和孩子有多少塊糖果的時候,甚至還算出了進位加法。
在此之前,網上有壹場激戰,“閃牌”與“不閃”之爭。壹個閃存卡的堅定支持者,在炫耀閃存卡的輝煌成就時,舉了他們5歲兒子的例子,說他數桌子上的物品(我忘了是什麽了,比如棋子),不是壹個壹個數,而是默默地看著。
呵呵,女兒這次不亞於那個小哥哥。
家長們堅信兒子能記住數字是因為閃存卡,而我堅信女兒的現象是我懶惰的結果。
所以胡蘿蔔和蔬菜各有各的味道。他們繼續炫耀自己,而我繼續偷懶。
十幾年後回想起來,我的懶惰並沒有耽誤孩子的學業。我兒子以優異的成績從美國華德福學校畢業,被美國排名前30的文理學院錄取。女兒四年級之前沒有做任何作業。目前,她就讀於美國公立高中。十年級結束時,她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她上了全校尖子生的榮譽榜,被推薦參加了十壹年級的英語和中文AP課程,歷史榮譽課程和高等數學課。不做虎媽養學霸估計不是小概率事件。
“早教”這個詞很流行,但最終,
什麽是早教?
“早教”就是“早教”。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幼兒保育和教育辦公室的定義,幼兒教育的時間範圍是從出生到8歲。在這個階段,孩子的發展正處於黃金時期,他們所接受的教育經驗會影響他們未來的學習。
在我看來,近壹個多世紀以來,早期教育備受關註,是因為現代心理學(尤其是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越來越證實,壹個人的童年經歷對他的壹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甚至奠定了他壹生的基礎。尤其是0-3歲,雖然孩子還沒有永久記憶,也很少有成年人能用文字復述這個階段的記憶,但心理學家壹致承認,這個階段的經歷是最關鍵的。
總結壹下,孩子的發展由身體、情感、思維三個方面組成。這三個領域相輔相成。只有均衡發展,達到和諧,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出生到7歲,發育身體就像給房子打地基;
7~14歲,發展情緒就像給房子砌墻;
14~21歲,開發思維就像蓋屋頂。
這三者的順序不能顛倒,沒有基礎就建不了墻,沒有打好基礎就建不了屋頂。不按順序來,房子就塌了;就算勉強支撐幾年,早晚也要垮。裏面的居住者(人的自我)也會很不舒服。
早教=開發智力?還是提前學習?
壹些技巧呢?
把早教等同於開發智力是壹種非常片面和偏頗的認識,而且人們對什麽是真正的智力開發往往有很多誤解,尤其是把智力開發誤解為提前學習壹些技能。孩子的發展是分階段的,有規律的,循序漸進的。“凡事壹次來”。把大量所謂的“知識”提前灌輸到孩子的腦袋裏(只是機械地記憶),不僅會導致孩子的頭腦和靈魂嚴重消化不良,還會阻礙孩子真正的智力發展。
多年前,我有機會和三位從事教育的朋友壹起觀看了壹場非凡記憶、杜曼閃卡、識字卡、珠心算的演示表演。我不得不說,這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雖然之前聽說過這些技術,也沒有真正見過它們的“成果”,但有壹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它們都打著“智力開發”的旗號。看完表演,我突然意識到,這些活動其實並不是在開發孩子的智力。那些念念不忘(國旗)、選牌、讀書、做心算的,都不是真正的智力活動。他們只是在利用人類童年的壹些特點進行嘩眾取寵的表演,讓父母賺點虛榮心。它們沒有任何長遠的好處,反而會損害孩子的正常發育。
現場《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壹針見血:“閃存卡不是教育工具,而是商品!不僅不能開發孩子的智力,反而會害了孩子。”
兒子3歲左右的時候,曾經認識100個國家的國旗。這是他當時的執念,我們也沒當回事。很多孩子都有這個“本事”,但是不能持久,長大了就忘了。只是有些家長誤以為孩子的記憶力遠勝於成人,是智力超群的證明。
但是,記憶力遠不是衡量壹個人智力的重要因素。相機式的記憶對壹個人的智力意義不大。在過去信息不發達的時代,需要靠記憶來儲存知識,所以人們才會看重記憶。但是在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已經不需要把腦力當成存儲卡或者記憶棒了。
兒童(也是人類)真正的智力活動是探索、體驗、觀察、發現、聯想、反復實驗(嘗試→失敗→再試)、思考、分析、推理、想象和創造。也就是說,孩子正常的日常活動,尤其是自由玩耍和生活管理,已經在發展孩子的智力,這也是我們壹再強調孩子的親身經歷對其認知的重要性的原因。坐下來訓練抽認卡和學習,而不是開發智力,會讓孩子“變笨”。
雖然我反對過早開發智力,但那天我看到的“演示表演”並不是兒童智力的開發。所謂的超常表現,不過是動物本能的條件反射。如果真的有人開發智力,結果永遠不會是超強的記憶力,而是這個孩子要有獨特的思維,獨到的解決方案,創新的發明,獨特的創造。
智力=獨特的思維和創造
有壹年,兒童教育專家李躍兒在巴學園培訓家長的時候,放了壹段我家的視頻:兒子壹歲多的時候,有壹天坐在高腳椅上,拿了壹個牛油果,沒有削。畫外音聽到孩子父親說,不!(不行,不能那樣吃),壹直說不行.但是孩子還在嚼。下壹個場景,鱷梨不見了。他的小桌子上有壹塊餅幹。他把它撿起來,放在嘴裏摩擦。看來他想吃了它。這時畫外音聽到他爸爸說,對!(吃這個)隨後的場景是:兒子看著父親,伸著胳膊,松開手,餅幹掉在了地上。
才壹歲多的孩子,大人管不了!“妳不能告訴我什麽能吃,什麽不能吃。我得親自來壹探究竟!”估計要不是他爸當時答應了,他就把嘴裏的餅幹吃了。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形成自己的判斷。對於壹歲的孩子來說,牛油果不能吃,餅幹可以吃。他自己發現的。他不想盲目聽從父親的建議——“別告訴我!我自己來!”這個經歷對孩子來說太重要了!我們不能過早給孩子現成的東西,而是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去探索和發展自己的專屬智慧。
大李還喜歡放我們家的另壹段視頻。女兒壹歲多的時候,也是坐在小高椅上,試著吃曲通粉(壹種短小的面食)。小女孩用勺子盛了壹個,想往嘴裏送,但是勺子的柄太長,面條掉了下來。小女孩又試了幾次,但都失敗了。最後壹次,她壹只手把祛痛粉放到嘴邊,另壹只手蓋住勺子,祛痛粉成功進入嘴裏!
每次放映,大李都會向觀眾解釋:“在這短短的兩分鐘裏,我們看到了兒童智力的發展。通過嘗試——失敗——再嘗試,米蘭達終於有了突破,有了新的想法,讓她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認知和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孩子要在各種經歷中積累經驗,逐漸相信自己的判斷。妳可能會想:“我教他1+1 = 2,多簡單啊!他在兩秒鐘內就知道了;如果他找到1+1 = 2,那就需要很長時間了。”但這“漫長的時間”是寶貴的。哪些事情,如果是他自己想出來的,給他的感覺很棒。他會知道——“無論怎樣,我都能形成自己的判斷,我能解決任何問題,我能掌握任何知識。”因為我自己做了那麽多事,找了那麽多理由!"
有家長在網上發帖稱,自己的孩子3歲就認識了幾千個字,會讀會說外語,會彈鋼琴。。。我列了壹堆“技巧”。有家長給我打電話問我:“妳覺得小武怎麽樣?看這位媽媽多牛逼!別的媽媽都覺得她們特別蠢。”我回答,是的,我看到家長了。我沒看到孩子在哪裏。這都要感謝爸爸媽媽——我牛逼,我牛逼,我牛逼——可是我沒有看到孩子在哪裏,孩子走丟了,孩子淹死在父母說不清的陷阱裏。
壹開始妳會覺得這樣的孩子很聰明,什麽都懂。後來妳可能會發現,他不能形成自己的見解,不能打破常規,不能創新,只能背誦。事實上,他只是記住了壹堆符號。大人讓他讀什麽他就讀什麽,大人讓他讀什麽他就背什麽。什麽都不是他自己的,認知能力也沒有發展起來。他只是壹個塞滿東西的小袋子。
真正的智力活動,意味著獨特的思考和創造,絕不是簡單的背誦和記憶。
鍛煉塑造智力。
閃存卡和識字卡從業者說,孩子通過視覺學習;很多家長急於讓孩子讀書寫字,也誤以為孩子只有“看到”東西才能學會。這真是天大的誤會!大自然賦予了人類十二種感官。我們如何僅僅通過壹種感覺來學習?上帝瘋了嗎?愚蠢到在人類最重要的活動——學習中,浪費大部分感官,只依靠視覺?(這讓天生的盲人都覺得別扭!他們都不能學習嗎?)
科學研究早已證明,孩子的主要學習方式是運動。在生命的最初幾年,思維和運動是壹體的,也就是說,思維只有在身體活躍時才能發生。當身體休息時,頭腦會進入睡眠狀態。在給壹個兒童健身俱樂部做演講的時候,我調侃道:“不運動的孩子跟素食主義者差不多。”
不僅是孩子,成年人也壹樣,最好的學習方法不是坐在那裏看書聽講,而是去做。早在古希臘,哲學家和教育家們就對這壹點耳熟能詳,現代腦科學研究也無數次驗證了這壹點。順便說壹句,如果妳想做任何重要的決定,妳最好出去走走,而不是只是坐在那裏苦苦思索。另外,倒著走更好,更清晰。)
兒童發展的第壹套感官不是視覺,而是觸覺、生命、自我運動和平衡。這些被稱為基本感覺/身體感覺/內在感覺。它們的作用是讓孩子知道自己生命的存在,自己身體的大小和邊界,自己的生理需求是否得到滿足(饑、渴、累、病),自己在空間的位置和方向(上、下、左、右、前、後),自己的身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
關於兒童的感官發展,需要壹部浩如煙海的巨著來解釋清楚,但是僅僅看到上面的說法,妳是不是已經覺得“孩子好忙啊?”的確,學齡前的孩子很忙,打基礎,哪裏有閑暇精力進行早期和額外的開發?這些基本感覺直接影響他們的認知,基本感覺發展不好會導致壹系列問題。
孩子上學前最重要的任務之壹就是掌握自己的身體。只有掌握了身體,才能開發智力。大多數學習障礙兒童在身體感覺和平衡方面存在問題;為了解決他們的學習問題,他們需要先做壹系列的身體鍛煉,讓他們的身體自由,認知順暢。
因為——身體運動是無形思維,數學思維是內在運動。通過運動,身體將全方位的感官感受傳遞到大腦,逐漸形成影像。學齡前兒童的形象思維正在發展和不成熟,直到學齡才有真正的形象/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的萌發更晚,到12 ~ 14歲。讓學齡前的孩子進行抽象思維,就是在透支他們的生命。
教育是壹項長期工程。
像抽認卡這樣的把戲,並不能真正開發孩子的智力。實際上,他們把孩子的心理活動(而且是非常狹隘的活動)和他們的感官體驗分開了,也就是把孩子和自己的感覺分開了,孩子無法和真實的自己建立聯系,這是很可怕的。孩子在大人的控制下,被動接受刺激和灌輸,無法形成自己的內在知識。說白了,孩子就像訓練出來的動物,個體生命得不到尊重和發展。這樣的孩子在自我發展上會遇到前所未有的障礙,引發壹系列的身心問題。
壹些給孩子進行早期識字訓練的家長聲稱,5歲的孩子可以在壹天內讀完壹本654.38+萬字的書。不知道哪本6.5438億字的書適合5歲孩子看?如果是大人的書,孩子看不懂閱讀內容,只是往腦子裏塞了壹堆亂碼。就算她模模糊糊的知道壹些事情,提前進入大人的世界對孩子有什麽好處呢?
教育是壹個長期的工程,因為孩子的發展是壹個緩慢漸進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幼兒通過壹些強化訓練的“超常”表現,只是為了炫耀父母的資本,對孩子的健康發展是有害的。我們看著那天“示範表演”中被展示的孩子們,心裏很難過。還是那句話,孩子不是我們的作品,是上帝賜予的禮物,要好好珍惜,好好對待。
幼兒班這麽紅火,有什麽可取之處嗎?
目前市面上流行很多似是而非的早教理論,比如右腦開發、早讀等。,利用壹些家長急功近利的心理,制造壹些立竿見影的後果,讓不懂的家長蜂擁而至。
探究早教班的可取之處,或許是為了給獨生子女和他的父母營造壹個相互交流的集體氛圍。孩子“學”什麽是次要的,和其他孩子壹起玩,獲得社會規範才是主要的。
但很多早教班的立足點是滿足家長的炫耀和攀比心理,給孩子提前施加學習壓力,對孩子的長遠發展弊大於利。我們成年人對待孩子壹定要謹慎,不要提前透支孩子的生命能量,不要狂妄地發展。
事實上,根據腦科學研究,兒童的腦細胞數量在學齡時已經增長。但就大腦發育而言,其依據遠非腦細胞數量——兒童的身體發育和情緒發育對大腦發育有決定性影響,其發育要到青春期才能完成。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大人只註重所謂的“智力”發展而忽視了身體和情感的成長,孩子將來會遇到很大的問題。所以,當家長決定選擇壹個早教項目(或早教項目)時,首先要認真思考:我的孩子會為此付出什麽樣的代價?任何捷徑都是有代價的,過度的智力開發的代價是非常沈重的。
更本質的問題是,開發孩子大腦的目的是什麽?讓他變聰明,然後找個好工作,積累更多財富?眾所周知,壹個人能否成功,取決於他是否有能力相信自己,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而不是取決於他的知識儲備;壹個人是否幸福,取決於他是否懂得創造和享受幸福,而不是他擁有多少車、房子和名牌。而這些能力都是童年打下的。所以,孩子最需要的是自由的玩耍,童年的快樂回憶,呵護他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是壹筆讓他受益終身的財富。
早教要註意哪些方面?
父母需要記住四個字:親子關系。早期教育的內容非常豐富,其中壹個關鍵詞是兒童社會化,即兒童利用最初幾年建立自我概念,建立與世界的聯系。
建立“自我世界”關系的重要渠道是家庭,尤其是親子關系。孩子通過與父母的關系認識自己、認識世界、認識行為、認識智力,獲得與他人建立持久關系的能力。這是孩子人生的基石,為以後的育兒和教學做鋪墊。
家長需要長時間、高質量的陪伴孩子。從母乳餵養開始,他們就要關註孩子的健康飲食,自己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深入了解孩子的天性,同時讓孩子對父母建立起至高無上的信任。白天帶孩子在大自然中奔跑、玩耍、取樂,和孩子壹起發現、享受、創造美;晚上陪孩子睡覺,撫摸他們,唱歌,講故事。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認真傾聽,幫助孩子理解和掌握自己的情緒。無論對孩子有什麽要求和期望,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樣,因為這麽小的孩子學習不是靠說教,而是靠模仿。
要想利用孩子大腦發育的特點,就要讓孩子的童年生活充滿美好的東西——故事、運動、藝術、音樂、動物、植物、自然等等,讓他們充分享受生活的美好。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和接納,讓他無條件接納自己,從容應對生活的挑戰。
智力開發百科全書2智力開發的起點
智力開發壹直是早教中家長最敏感、最關心的問題。長期以來,把語言能力的發展作為智力發展的起點是最普遍的現象。很多家長從孩子壹出生就忙著訓練語言能力,希望孩子能盡快奇跡般地開口說話。然而,無論家長如何努力,大多數寶寶在壹歲後就會說話,但在孩子學會說話之前,有壹個比語言訓練更重要的智力訓練項目,那就是感覺運動能力的訓練。
強調嬰幼兒感覺運動能力的培養,不能簡單理解為讓孩子多聽多看,發展身體鍛煉水平。這些培訓項目只是作為手段和途徑。真正的目的是讓孩子在自己的運動和操作對象的實踐活動中,發展自己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例如,嬰兒喜歡抓東西和扔東西。有些家長覺得抓東西、扔東西不衛生,很討厭,就都禁止了,殊不知這已經讓孩子失去了壹個開發智力、增長智慧的好機會。因為,孩子抓住的不僅僅是具體的玩具和物品,還有觸覺、視覺、味覺相結合的感受和體驗。扔東西對寶寶來說是壹個豐富的學習過程。投擲物體不僅需要大腦和手的協調運動,還需要主客體的分離,物體下落的軌跡,落地的距離和聲音,從中我們可以觀察和學習到許多長期被成年人忽視但對嬰兒來說極其新奇的新奇的物理現象和物理原理,也可以了解到我們自身的身體運動和物體運動之間的因果關系。
智力是壹個極其復雜的概念,它包括觀察、記憶、思維、想象等多種能力,其中思維能力是其核心內容。在嬰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不是知識的增加,而是思維結構的突然變化。我們鼓勵嬰幼兒參與直接接觸自然物體的實踐活動,是因為兒童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引發壹系列的思維活動和心理探索活動,這與成人通過語言傳播知識的學習過程有著本質的區別。同樣的概念成立。前者真的是通過活躍的思維和親身的體驗,經過大腦的運作。而後者則是間接地、被動地接受現成的結論。
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建立在主動思考的基礎上的,而主動思考又必須建立在主動參與的基礎上,而參與的動力來自於好奇心這種心理力量。因此,培養孩子的好奇心是早期智力開發中極其重要的基本內容。中國的父母壹直不太註意如何激發和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大人已經習慣了把孩子當成被動的受教育者,而不是主動的學習者,這是早期智育的壹大誤區。
智力開發百科3兒童的智力開發是有講究的。
嬰兒腦潛能的開發主要在4歲之前,後期教育更多的是增加知識和學習技能。
從人腦的發育過程來看,腦細胞在胚胎期形成,腦細胞的生長、發育、分化和髓鞘形成的過程是從胚胎晚期到4歲,稱為大腦的快速發育階段,可塑性好。特別是在胚胎後期和腦細胞生長、分工的半年內,其可塑性更好。
此時的教育(主要是外界信息刺激)不僅僅是知識增長,更重要的是促進大腦發育,為以後的教育打下物質基礎。因此,醫學專家認為,大腦潛能的開發主要在4歲之前,而4歲之後的教育更多的是增加知識和學習技能。
人腦的發育確實有壹定的規律和過程。臨床研究證明,3個月嬰兒的視覺細胞已經發展到相當的水平,視覺可以集中在壹個物體上,並能隨著物體的移動而移動。7、8個月時,大腦海馬體的記憶細胞也發育到壹定程度,開始具有記憶功能。
如果忽視這些寶寶的發育,不加強他們的發育,這些功能就會被削弱或淡化,直接影響他們未來的智力發育水平。早期發展的重要性還有壹個著名的證明:二戰期間,德軍圍困列寧格勒數月,這座城市的幼兒園只能餵飽沒有任何教育的孩子。後來經過檢測,這些孩子的智力明顯偏低。
如何開發大腦?它應該隨時間而變化。如果在胎教中使用優美的音樂,孕婦的生活環境要舒適,保持良好的心情,對胎兒的大腦發育非常有利。出生後的哺乳、擁抱、撫摸、語言甚至五顏六色的玩具也是很好的信息刺激,有利於大腦潛能的開發。
美國醫生Dimpre等人倡導的被動爬行模式是,嬰兒通過壹定次數的被動爬行訓練(150-250次/周期,每天5-6次),然後在家長的幫助下進行半被動爬行訓練,再過渡到主動爬行和越障。因為爬行需要四肢和大腦的充分協調,是壹種非常好的外界信息刺激,最適合不會爬行的嬰幼兒,對開發其智力有明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