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我和我的朋友們不僅深刻地分享了這段話,還詳細地閱讀了正念和正念覺知的力量:
我記得兩年前,當我在教授正念時,在課程中,喬·卡巴金老師認為:
這種專註讓我們更有意識,更清晰,更能接受當下的現實。
它讓我們清醒地意識到,我們的生活只是在壹個接壹個的瞬間展開。
“積極”——正確心態:善良、好奇;
“正念”——有意識地意識到當下,即身體、心靈和環境的三位壹體。
這本書是這樣解釋的:
需要註意什麽?關註世界上的壹切,尤其是我們經常想當然或忽略的生活內容。
正念就是隨時隨地關註事物的狀態,關註事物本身的狀態,而不是我們希望它應該有的狀態。是沈思式思維的對立面,是情緒低落的持續和反復的原因的對立面。?
第壹,正念是有意的。當我們培養我們的正念時,我們會發現更多的現實環境和可能的選擇,這樣我們才能更清醒地行動。
第二,正念是經驗性的,直接指向當下的實踐經驗。
第三,正念不是評價性的。它允許我們看到事物目前的真實狀態,並允許它們保持這種狀態。通過正念的培養,我們或許能夠認識到外部事件、情緒感受、思想和行為之間的復雜關系,理解壹個因素如何誘發另壹個因素,從而點燃抑郁的整個鏈條。
情緒本身具有進化意義,每壹種情緒都有存在的理由。書中P21提到“情緒是至關重要的信使”。
而且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都是短暫的,即使有時候會有壹些持續性的情緒反應,但是過了壹段時間,就會自愈,恢復正常。
那為什麽抑郁癥會壹直持續下去?
書中提出,我們對情緒的反應會讓這些情緒持續下去。又舉了壹個卡羅爾的例子:
當我們解決壹個現實問題的時候,原來的解決問題的模式是有效的,但是當我們面對自己的負面思想和情緒的時候,因為厭惡而去否定,去抗爭,甚至去破壞,往往會適得其反。
當我們在童年或青春期時,我們遭受了壹些負面的經歷,這些經歷伴隨著抑郁,同時引起了我們對負面自我價值的許多思考。當我們成年後,這些過去的記憶、情緒和想法往往會被眼前的壹些煩惱和悲傷激活,從而陷入其中。
當我們陷入其中,壹方面會讓我們的心情更加壓抑。另壹方面,我們會遵循之前的解題模式,反思自己到底哪裏出了問題,該如何解決。這樣會更容易陷入自我懷疑。
我們每個人都有思考和分析的能力,這非常有助於帶領我們解決很多外在的實際問題。當我們發現壹個問題時,我們思考並分析它,然後采取行動,直到我們最終解決目標問題。
比如我要讀完這本書,這是目標,我會思考怎麽讀這本書,比如今天讀多少,明天讀多少,直到我逐漸讀完這本書,在這個過程中,我會不斷檢查自己的閱讀進度。這就是作用方式。
但是我們不能這樣處理感情問題。當我們感到不開心的時候,妳給自己設定了壹個情緒目標:我應該感到開心,然後思考我為什麽會這樣,我到底哪裏不對,把定位點放在自己身上,陷入“過度自我沈思”(過度反芻),因為妳相信這樣可以幫助妳克服煩惱和抑郁,但恰恰相反,這種過度沈思並不會解決問題,反而成為問題本身的壹部分。
當然,並不是說存在模式比行動模式好,兩者都重要,而是兩者是不同的模式。在對待不同的對象上,這本書說,存在主義模式是行動模式所制造的問題的解藥。
換句話說,存在方式和行動方式有什麽區別?
書中P34給出了6點概述。早上,我們也仔細閱讀並分享了它:
存在方式的這些特征與我們的正念不謀而合。
提高我們的意識。
我們對事物和情感有壹種天生的直覺,不僅通過我們的頭腦,還通過我們的心靈和感官。我們也能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思考不完全是意識的內容。
存在主義模式可以給我們壹種全新的方式去生活和理解情緒、壓力、思想和身體狀態。通過培養對現有模式的認識,我們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