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選題背景。
1,素質教育的需要
素質教育的基本要義是面向全體學生,保證義務教育的全面實施。但在我校,由於招生後學生素質或自身發展的差異,導致同年級、同班級的學生分化,產生了壹部分學困生(以下簡稱“學困生”),這是壹種普遍的教育現象。我校學困生課題的研究是進壹步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措施。
2.課程改革的需要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關註每壹個學生,關註每壹個學生的學習情緒和情感。然而,隨著學生成績的變化,對學科知識的要求和能力也在不斷提高,班裏出現了壹些態度消極、興趣淡薄、信心不足的“學困生”。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研究這些“學困生”的特點、成因以及轉化策略。
3.學校需要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我們學校是壹所農村中心小學,由於復雜的社會原因和家庭氛圍,學困生越來越多。為了提高我們學校的質量,我們必須研究學困生現象,並采取有效措施改變現狀。長期以來,我校教師對學困生的轉化做了很多嘗試,但由於沒有理論體系,效果並不明顯。因此,我校把學困生的研究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壹項重要工作。
二、主體的定義
1.本課題僅限於我市農村小學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對策研究。
2.學習困難學生的定義。學困生,即學困生,是指智商處於正常水平,因非智力因素導致學習成績不合格,影響或阻礙其進入下壹階段學習的學生。
3.非智力學困生的定義。非智力學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由於社會、家庭、心理障礙、學習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學習成績低於智力潛能的預期水平,與教學目標要求相差甚遠的學生。本課題的研究對象主要是非智力型學習困難學生。
4.本課題預定對小學語文、數學學科學困生進行研究,找出原因,實踐轉化對策,以提高教學質量。
5.本課題旨在探討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轉化學困生。在不影響資優生學習的前提下,加強對學困生的轉化,從而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第三,本課題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1)、前蘇聯霍姆林斯基的“矯正”和“教困難兒童”的理論與實踐、贊科夫的轉化“學困生”的理論與實踐,有利於大面積轉化學困生,為實驗對象探索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大程度地改變差生的學習習慣、道德表現和心理素質,為學生今後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美國心理學家在社會知覺和人際關系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歸因理論中對學困生的討論,美國心理學家詹德和福塞特的角色理論中對學困生的討論。轉化學困生有利於提高教師的積極性。
2.實用價值:
(1),通過對轉化學困生的教學對策的研究和探索,有可能改變我校乃至我市得分率低的嚴重局面,從而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2)有利於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每壹個學生的發展,真正體現教育平等、教育均衡。
(3)通過研究促進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有助於教師改進教學方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第四,研究目標和待解決問題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尋求有效的教學對策,豐富當前的教學理論。
1.把握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尋求有效的教學對策,豐富當前的教學理論。
2.探索我市農村小學學困生的成因,探索學困生轉化的目標、內容、途徑和方法。
3.構建有利於學困生轉化的課堂教學模式。
4.通過對現代農村小學學困生成因及轉化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師關註和研究學困生現象,提高對學困生的教育能力,從而促進其專業成長。
動詞 (verb的縮寫)國內外同領域該課題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學困生的成因與轉化是壹個古老而永恒的命題。課題組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查詢,我們對國內外關於學困生的研究進行了分類整理,主要成果如下。
學習困難學生的分類
關於學困生的分類,主要有以下幾個角度:
1.根據學習困難的程度,有:重度學習困難學生、中度學習困難學生、輕度學習困難學生;
2.按心理特征分,有:智力遲鈍型、懶惰型、自卑型、落後型、模糊型、遲鈍型;
3.根據學習動機的分類,有:被動型、隨意型、得過且過型和虛榮心型。
4.學習困難學生可分為智力差生和非智力差生。
(二),關於學困生的成因
關於學困生成因的理論或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幾種:巴班斯基(蘇聯)的學習障礙成因分類、加裏·蒙特的分類、博裏索夫的圖式、翟特林的分類、何家坑的貧困生成因分析、萬誌如的貧困生個案研究、蘇霍姆林斯基的成因分析、的結論、金興明和郭迪的調查、科爾曼的報告、王的分層抽樣。這些理論和成果從不同角度考察了學困生的成因。
1,從非學校教育因素來看,學困生的成因有:
生理因素;早期教育中的不良因素,智力因素,動機因素等等。
從家庭因素教育方面看,學困生產生的主要原因有: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行為不良、家庭教育不當、家庭氛圍不良、家庭經濟困難、家庭環境不良、家庭缺乏溫暖、激勵不當、期望過高等等。
從社會環境因素來看,學困生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不良文化環境關系的影響等。
2.從學校教育方面來看,學困生的主要成因有:
辦學思想不正,高考指揮棒導致學校機制變形,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學困生發展;教育者自身缺陷,教師職業道德有待加強,教育觀念陳舊,教學水平不高,教育方法不足,學生的壓抑理解有余;學校內部各種教育力量沒有形成合力,導致學困生的出現;教學中的問題,比如對教材要求高,課業負擔重,班級人數多,教師工作量過大,導致對學生輔導不足等等。
3.根據學困生自身特點對其進行分類,主要包括:
缺乏學習的動力。學習缺乏動力和學習缺乏動力是學習障礙學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研究發現,約有壹半的學困生學習意願較弱。
有感情障礙。學習障礙學生在遇到挫折時容易焦慮和抑郁。有時他們在小過錯面前會失去對自己情緒的控制,頂撞老師,違反校規。
第六,完成本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壹)研究條件分析
1,優秀的人才條件
學校60%以上是中青年教師。他們朝氣蓬勃,勇於開拓,積極參加各種教學改革實驗,科研氛圍濃厚。課題組的核心成員都是教學骨幹,主要來自語文和數學學科。他們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較強的教學科研能力。
2.地理位置合適
我們學校的地理位置在農村,招收的學生都是我們學校附近的兩個自然村的。學生的認知特點是農村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具有地域代表性。
3.教學條件比較完善,有微機室、遠程教育觀摩室等先進的教學設施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2)研究的保障措施
1,加強領導。學校成立了研究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研究工作。
2.充分發揮專家組的學術引領作用。聘請市、鎮教育所和教研室的教師擔任研究顧問,充分發揮專家組的檢查、指導和輔導作用。
3.加強教師培訓,提高參評教師的科研素質。
4、建立健全調研制度,設定時間、地點、調研內容,確保調研落到實處。
5.學校大力支持該課題的研究,在課題使用上提供了6000元的充足保障。
七、研究對象、內容和研究方法
(壹)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我校所有學習困難學生。他們的主要表現是學習態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學習方法不當,學習被動,學習習慣差。在正常的教學要求下,他們感到學習困難,完成學習任務有壹定的困難。
(2)研究內容
1,學困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尋求有效的教學對策。
2.農村小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包括社會文化對學困生的影響、家庭教育氛圍和家庭結構對學困生的影響、學困生與父母的關系等。
3.語文數學課堂教學如何有效轉化學困生?
4.學習困難學生個案輔導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5.如何通過家校緊密聯系轉化學困生?
(3)研究方法
1.文獻法:了解國內研究現狀和成果,收集相關理論和資料,為課題提供理論支持。
2.調查方法:有問卷調查和跟蹤調查,分析學生的學習現象,確定研究對策,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3.實驗法:註重案例分析,采取教育激勵、心理咨詢、學習輔導等措施,促進學習順利克服學習障礙,進行有效學習。
4.案例分析:對具有典型特征的學生進行調查和跟蹤,揭示從性格到性的壹般規律。
5.經驗總結:註意從感性材料中提煉,及時總結,形成有價值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