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學校基本情況
東營市實驗中學位於東營區遼河路126號,是壹所縣級市完全中學。作為1994市政府下大力氣做好的八件實事之壹,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統壹部署,1993下半年啟動籌備工作,並下發了1994第9號公文。1994 9月1正式開學。學校同時招收“六年壹貫班”(* * *招收兩屆,2001停止招生)和四年制初中班(四年制初中2003年停止招生,按國家規定改為三年制班)。學校原設計規模為36個班,1800名學生,初始編制為70名學生。學校下設:教務處、總務處、政教處、辦公室。1998補充:教學部。由於城市發展學校規模的不斷擴大,目前學校編制為248人,最高時期有3723名學生。
第二,基礎設施、教師和學生
學校占地110畝,建築面積44386平方米,總投資7000多萬元。學校有78個初中班,4009名學生。教職工262人,學歷達標率100%,其中專任教師225人,高級職稱53人,中級職稱99人,特級教師3人,全國優秀教師3人,齊魯名師1人,省級教學能手7人,市級教學能手26人,國家級骨幹教師4人,省級骨幹教師65438人。
學校創辦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關懷下,資金投入不斷增加,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校園已經綠化、美化、凈化。學校擁有400米標準塑膠跑道(帶草坪足球場)、2500人的體育看臺、6個塑膠籃球場、2個排球場和壹個室內體育館。行政生活用房和校舍按省標準設計,飲用水、衛生等公共設施齊全。全體師生飲用健康的礦化水和純凈水。學校有12理、化、生物實驗室,3個微機室,3個多媒體教室,2個語音室,1電教中心,4個電教閱覽室,2個教職工閱覽室,2個學生閱覽室。教學儀器、電教設備、實驗設備均達到國家壹類標準。學校投資近400萬元建立了校園網絡系統,在每個教室安裝了多媒體教學設備,為每位教師配備了電腦,初步實現了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圖書館藏書3.2萬冊,報刊雜誌376種,電教中心使用的教學群軟件和視聽資料6種。現在學校正在建設高標準的科技樓。
三、辦學理念、特色、發展規劃
辦學的總體思路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積極踐行“壹切為了人的發展”的辦學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全面實施“創特色、育名師、育優生、興名校”戰略;樹立規範、質量、品牌意識;營造美好的物化環境、濃厚的文化環境、和諧的人際環境;實施德育網絡工程、教育教學改革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和教師培訓工程;理順管理體制,完善管理制度,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積極探索聯合辦學新途徑,打造全市初中教育航母,打造“齊魯名校”,實現“讓學生成才、讓教師成功、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的辦學宗旨。
學校在充分借鑒先進學校管理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實際,實行了“校長負責,四線管理(教育、教學、科研、後勤),落實級系、教研組”的管理體制,管理重點向級系、教研組轉移。部和教研組作為工作實施單位,實行部主任和教研組組長負責制。實行了中層幹部與系聯系、校級領導幹部與年級聯系、中層以上幹部與教研組聯系的制度。
在德育方面,要積極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德育網絡體系,不斷探索育人的有效途徑,創新組織形式,努力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堅持引導、滲透、體驗相結合的原則,探索實踐“三三制”德育組織模式(“養成教育、關愛教育、心理教育”貫穿三條主線;“主體教育、活動教育、環境教育”協調推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將逐步實現從約束性德育到發展性德育、從單向德育到互動德育、從封閉式德育到開放式德育的轉變。
在教學管理上,學校提出了以常規教學保證質量,以教育科研水平為依托的工作思路。在課程結構上,學校根據學生實際增加了20多門選修課和活動課,逐步優化了包括學科課、選修課、活動課、環境課在內的課程結構。學校努力加強教學管理,鼓勵教師在教學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努力減輕學生學業、經濟和心理負擔。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學校堅持走“科研興校、科研興師、科研興學”之路,建立了校內科研體系。形成了國家、省、市、高校四級項目網絡,其中國家級項目1,省級項目2個,市級項目12,高校級項目201。近年來,有380多篇學術論文在各級報刊上發表或獲獎。
第四,學校教育教學成果
學校先後被授予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科普示範學校、山東省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先進學校、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重點實驗基地等80多個省市榮譽稱號。入選全國100所特色學校,是省級標準化學校。歷年來,學校中考成績在本市同級別學校中名列前茅,兩個高中實驗班成績優異。1998年5月,10年10月,在全省初中教育工作會議和全國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會議上作典型發言。《山東教育研究》、《東營日報》、《東營教育研究》對學校工作進行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