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經驗表明,慢性病是可以有效預防和控制的。3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人民健康意識提高,為慢性病防治奠定了基礎。多年來,我國在地方和示範區開展的工作積累了大量成功經驗,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慢性病防控策略和工作網絡。但是,慢性病防治仍面臨嚴峻挑戰,全社會對慢性病的嚴重危害普遍缺乏認識,政府主導、多部門合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尚未建立,慢性病防治網絡尚不完善,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十二五”時期是加強慢性病防治的關鍵時期。要把加強慢性病防治作為改善民生、推進醫改的重要內容,采取有效措施,盡快遏制慢性病高發勢頭。(壹)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合作、社會參與。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精神為指導,逐步建立由各級政府主導、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的慢性病防治跨部門協調機制,完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醫院共同協作的慢性病綜合防治體系,動員社會力量和群眾廣泛參與,營造有利於慢性病防治的社會環境。
(二)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指導,註重效果。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慢性病患病率及其危險因素,制定適合不同地區的具體防控目標和控制策略,關註弱勢群體和流動人口,提高慢性病的可及性、公平性和防控效果。
(三)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重心下沈。以全體城鄉居民為服務對象,以控制慢性病危險因素為重點,以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和患者管理為主要手段,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防治作用,促進預防、幹預和治療的有機結合。進壹步完善全國慢性病防控服務網絡和綜合防控機制,建立慢性病監測和信息管理系統,提高慢性病防控能力,努力構建社會支持環境,落實部門責任,降低慢性病危險因素,減少過早死亡和殘疾,控制慢性病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水平。到2015年實現以下具體目標:
——慢性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曉率達到50%以上,35歲以上成年人血壓、血糖知曉率分別達到70%和50%。
——全國健康生活方式運動覆蓋全國50%的縣(市、區),國家級綜合防控示範區覆蓋全國10%以上的縣(市、區)。
——全國人均日食鹽攝入量已降至9克以下;成年人吸煙率降低到25%以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32%以上;成人肥胖率應控制在65438±02%以內,兒童青少年肥胖率不超過8%。
——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規範化管理率達到40%,管理人群血壓、血糖控制率達到60%;腦卒中發病率增幅控制在5%以內,死亡率降低5%;
——在30%的癌癥高發地區開展重點癌癥的早期診斷和治療。
——40歲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應控制在8%以內。
——學齡兒童窩溝封閉覆蓋率達到20%以上,12歲兒童患齲率控制在25%以內。
——全人群死因監測覆蓋全國90%的縣(市、區),慢性病及危險因素監測覆蓋全國50%的縣(市、區),營養狀況監測覆蓋全國15%的縣(市、區)。
——慢性病防治專業人員占各級疾控機構專業人員的5%以上。(1)進壹步推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充分利用大眾傳媒,廣泛宣傳慢性病防治知識,將慢性病防治融入日常生活,督促人們自覺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衛生部門要建立國家級、省級慢性病信息知識權威發布平臺,定期發布核心健康信息,與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部門合作,組織主要媒體開設健康專欄,科學傳播慢性病防治知識;各級工會、* *共青團、婦聯、科協、工商聯、老齡委以及各類社會、學術組織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按照標準化信息組織開展公益宣傳和社會動員活動。
科學引導合理膳食,積極開發和推廣低鹽、低脂、低糖、低熱量的健康食品。農業部門要調整和改善糧食生產結構,引導生產安全、營養、方便、多樣的農產品;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指導和支持食品加工企業改進生產工藝,推動《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的實施,促進健康食品的開發和生產;商務部門倡導和鼓勵食品銷售企業設立保健食品專櫃,引導消費者選擇保健食品;食品企業、集體餐飲和配餐單位組織業務骨幹人員學習和掌握合理營養膳食知識,知曉不健康膳食的危害,逐步推行營養標簽,提供健康食品和配餐。
積極營造體育健身環境。體育部門要加強對群眾體育活動的科學指導,逐步提高各類公共體育設施的開放度和利用率;教育部門保證中小學生在校期間每天至少參加1小時體育鍛煉;環保部門要加強環境質量監測和評價,加強環境汙染綜合治理;機關、企事業單位建立間隔鍛煉制度;社區積極推廣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員和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工作模式。
切實加強控煙,落實《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推動地方政府加快公共場所禁煙立法進程和國家層面法律法規的出臺。繼續加大控煙宣傳教育力度。公共場所全面禁止吸煙,黨政機關、醫療衛生機構和教育機構要率先成為無煙單位。鼓勵醫療機構設立規範化戒煙門診,提供臨床戒煙服務,加強醫務人員培訓,提高戒煙服務能力和水平。宣傳過量飲酒的危害,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二)拓展服務,及時發現和管理高危人群。擴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內容和覆蓋面,加強慢性病高危人群(高血壓、血糖血脂、吸煙、酒精中毒、肥胖、超重等)的發現和管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充分履行健康教育、預防、保健、醫療、康復綜合服務職能,為居民建立規範的電子健康檔案,及時掌握社區慢性病疫情和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健康教育,為常見慢性病提供免費健康咨詢和指導。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對35歲以上人群實行首診和測血壓制度。8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開展血糖測定,3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開展簡易肺功能測定,4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20%的鄉鎮衛生院開展口腔預防保健服務。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積極推行健康體檢制度,將慢性病核心指標和口腔檢查作為必檢項目,建立動態管理檔案,加強指導和管理。有條件的機關、單位應當建立健康指標自助檢測點,提供簡易的身體測量設備。零售藥店應在慢性病防治宣傳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單位診所定期對健康體檢和篩查中發現的高危人群進行監測和隨訪,實施有針對性的幹預措施,有效降低患病風險。各級疾病預防控制和健康教育機構針對高危人群開發和推廣適宜技術,發現和加強生活方式幹預,並進行督導和評估。
在癌癥高發地區開展重點癌癥篩查適宜技術,開展早篩早治,結合國家免疫規劃政策,加強癌癥高危人群乙肝和人乳頭瘤病毒疫苗接種。有條件的地區開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腦卒中高危人群檢測和幹預。
(3)規範防治,提高慢性病診斷、治療和康復效果。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等特殊疾病防治機構應當推廣慢性病防治適宜技術,適時開展本機構各級專科醫師診療規範化培訓,逐步實現慢性病規範化診療和康復。各級各類醫院要嚴格按照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診療技術規範和指南,完善專科醫師專業培訓制度,註重康復治療的早期幹預。在提供規範化診斷、治療和康復的同時,要加強對患者及家屬的咨詢指導和科普宣傳。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加強對高血壓、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病患者的管理服務和口腔保健服務,開展癌癥患者隨訪和康復指導,積極推廣兒童窩溝封閉等口腔疾病預防適宜技術。隨著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投入的加大,不斷擴大服務範圍,深化服務內涵,積極推廣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模式,努力提高患者規範化管理率和控制率。積極探索全科醫生家庭服務模式。
在慢性病防治中,要中西醫並重,充分發揮中醫藥“簡便、體驗、廉價”和“治未病”的特點。衛生部門要進壹步鞏固和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在基本藥物目錄中適當增加慢性病用藥品種,建立基本藥物短缺信息監測和處理協作機制,完善基本藥物國家儲備制度,確保為慢性病患者提供適宜的治療藥物。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要嚴格慢性病防治藥品審批,加強監督檢查,確保藥品安全。
(四)明確職責,加強慢性病防治的有效協調。完善慢性病防治網絡,優化工作格局,整合專業公共衛生機構、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職能,打造優勢互補的責任合力,推進慢性病防治結合。衛生行政部門要創新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水平;省、市、縣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公立醫院設立專門部門和人員履行慢性病防治職責;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強化慢性病防控職能,提高服務能力。
建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院、專科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慢性病防治中的職責分工和分級管理機制,明確職責和任務。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專業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協助衛生行政部門制定和實施慢性病及相關疾病的預防控制規劃和方案,並提供業務指導和技術管理;醫院開展慢性病信息登記報告,為慢性病危重患者提供診療和康復服務,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慢性病診療和康復服務提供技術指導;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立雙向轉診機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負責慢性病相關防控措施的落實和實施。
健康教育機構負責研究慢性病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傳播慢性病防治的核心信息,指導其他機構開展慢性病健康教育活動。婦幼保健機構負責提供預防與婦女兒童有關的慢性病的咨詢和指導。
(5)做好示範,提高慢性病綜合防控能力。積極創建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重視社區調查診斷,明確本地區主要健康問題和危險因素,應用適宜技術,制定適合本地慢性病防控的策略、措施和長效管理模式。各地要定期總結推廣示範區建設經驗,推進慢性病綜合防治工作。到2015,全國所有省(區、市)和東部省份50%以上的地級市建立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
充分發揮現有各級健康促進委員會在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和各地的作用,豐富和深化健康創建活動的健康內涵。以健康創建和健康創建為平臺,加強慢性病綜合防控的組織協調,將慢性病防控作為衛生城鎮考核標準和衛生城市及地區健康促進行動的重要內容,在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的地區建設1個以上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通過政策引導,改善環境質量,增加綠地和健身場所,建設健康的環境;提倡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控制煙酒,培養健康人。
繼續推進省級地方政府與衛生部慢性病綜合防控合作項目,通過省級部門建設,在慢性病綜合防控的政策研究、宣傳教育、幹預控制、監測評估、能力建設、科學研究和國際交流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提升項目合作省份的慢性病綜合防控水平。
(六)* * *享受資源,完善慢性病監測信息管理。統籌利用現有資源,提高慢性病監測和信息管理水平,建立慢性病發病、患病、死亡和危險因素監測數據庫,完善信息管理、資源共享和信息發布的管理體系。逐步建成慢性病綜合監測點,規範人口出生死亡信息管理,組織轄區腦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惡性腫瘤及死因登記報告。建立慢性病與健康影響因素調查制度,定期組織居民慢性病及危險因素、營養與健康等專題調查。結合居民健康檔案和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加強慢性病信息收集、分析和利用,掌握慢性病流行規律和特點。
(7)加強科學研究,促進技術合作和國際交流。加強慢性病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轉化醫學研究。科技部門要在相關科技計劃中加大對慢性病防治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慢性病防治的科技支撐能力。加強慢性病防治研究轉化基地建設,重點開展慢性病防治技術與策略、診療設備、新型疫苗和創新藥物研究,開發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具,加強科研成果轉化利用,推廣慢性病預防、早診、早治和規範化治療等適宜技術。
加強國內外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慢性病防控全球行動,與國際組織、學術研究機構和高校在人才培養、技術合作和科學研究等方面開展廣泛合作。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交流,建立共贏的國際合作機制。(壹)加強組織領導,推動計劃實施。各地把促進全民健康作為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新戰略,融入各項公共政策,加強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把慢性病防治工作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建立目標責任制,實施績效管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腫瘤中心、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已制定專項行動計劃,指導各地推進計劃實施。各地要圍繞總體規劃目標和重點工作,結合實際制定本地防控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認真研究促進實現規劃目標的政策措施,切實解決防控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落實政策保障、人員配備、資金投入、監督獎勵等措施,大力加強社會動員,努力形成政府社會防控工作合力。
(二)履行部門職責,落實綜合措施。加強部門間協調溝通,建立慢性病防控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完善分工明確、責任到位、監管有效的工作機制,協調解決慢性病防控中的重大問題,落實各項防控措施。
衛生部門制定了慢性病防治規劃,將慢性病防治作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核心內容,做好新農合與公共衛生服務的銜接,實現防治有效結合。研究建立慢性病綜合防治重大項目,做好組織協調、技術指導、健康教育和行為幹預、防治、監測和評估等工作。評價防治效果,推廣適宜技術,指導社會和有關部門開展慢性病防治。
發展改革部門將慢性病防治相關內容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加強慢性病防治能力建設,保障慢性病防治基本條件。
教育部門將把營養、慢性病、口腔衛生等知識納入中小學健康教育教學內容,對中小學生校園鍛煉的時間和質量進行監督、管理和保障。
民政部門將進壹步完善貧困慢性病患者及其家庭醫療救助政策,逐步加大救助力度。符合當地醫療救助條件的,將積極納入醫療救助範圍。
財政部門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疾病譜變化和疾病負擔變化,安排必要的慢性病防治經費。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積極完善基本醫療保險政策,做好基本醫療保險與公共衛生服務的銜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減輕參保人員醫療費用負擔。
體育部門貫徹《全民健身條例》,積極推進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指導和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
科技、工業和信息化、環境保護、農業、商務、廣播電視、新聞、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等部門應當按照職能分工,密切配合,各司其職。
(3)加大公共投資,拓寬融資渠道。建立慢性病防治的社會多渠道籌資機制。充分發揮公共財政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基礎作用,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慢性病患病情況,不斷增加公共財政投入,逐步擴大服務範圍,提高服務標準,加大對西部和貧困地區慢性病防治的支持力度,改進投入方式,評估投入效果,提高資金效率。鼓勵社會各界投資,引導國際組織、企業、機構和個人積極參與,為慢性病防治提供公益性支持。
(4)加強人才培養,提高服務能力。實施中長期衛生人才規劃,建設醫學專業與社會工作相結合的人才隊伍,滿足慢性病防治需求。加強基層慢性病和口腔疾病防治實用人才培養,提高基層醫療衛生人員服務能力,切實加強政策保障,使基層醫療衛生人員吸引來、用得上、留得住;加強慢性病防治復合型人才培養,特別註重培養既熟悉臨床醫療技能又熟悉公共衛生知識的人才,在全科醫生、住院醫師和公共衛生醫師規範化培訓中強化慢性病防治內容,提高防治技能;加強康復治療師培訓,提高慢性病患者康復醫療服務水平,降低慢性病致殘率和致殘程度;加強學科帶頭人和創新人才培養,全面提升慢性病科學防治水平。鼓勵和支持社會工作者參與慢性病防治。
(五)加強監督監測,實施考核。建立規劃實施監測通報制度,制定規劃實施監測指標體系,加強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問題,不斷完善政策。實施規劃進展和效果評估制度,衛生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建立評估制度,針對規劃實施情況,組織評估,科學分析投入產出效益,綜合評價政策措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