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山東水利職業學院簡介山東水利職業學院是壹所省屬公辦全日制普通高校。是壹所以水利為特色,以工科為優勢的高職院校。它已有60多年的職業教育辦學歷史。學校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水為魂”的辦學理念,秉承“水若好,海納百川”的校訓,遵循“水利特色、工程優勢、凝練品牌、強化服務”的辦學理念,確定了“立足水利、面向社會、服務壹線”的辦學定位。是國家優質水利高職院校、國家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全國首批水利高等院校。學校榮獲“水利行業技能型人才培養突出貢獻獎”、“全國職業院校魅力校園”、“全國水利職工教育先進集體”、“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體育單位”、“山東省校企合作示範院校”、“山東省教育信息化試點單位”等榮譽稱號。
硬件設施齊全先進。
學校總占地面積1.595畝,總建築面積64.4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654.38+0.38億元,圖書館藏書654.38+0.02萬余冊。學校擁有液壓實訓場、工程建設實訓中心、加工中心、物流倉儲配送中心等117校內實訓場地,以及集學生培訓、實訓、職業技能鑒定為壹體的13“校內工廠”,與企業合作建設了300多個功能齊全的校外實訓基地。其中,建築工程技術實訓基地是中央財政支持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項目,水力實訓場是國家水利重點專業實踐實訓基地。
教師既有道德又有技能。
學校註重師資隊伍建設,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引進培養了壹批在國內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專業帶頭人和骨幹教師,構建了由企業專家、技術骨幹和能工巧匠組成的高層次人才和專家資源庫,形成了壹支結構合理、業務過硬、師德高尚、富有創新活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學校現有專任教師630人,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占35%,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占42%,雙師型專業教師比例為72%。教師在全國信息化教學競賽等教師技能競賽中獲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在山東省職業院校教學能力競賽等教師技能競賽中,獲得壹等獎11,二等獎10。2015 12、我校俄語外教巴什娜教授因工作表現突出,榮獲首屆“日照友誼獎”,被授予日照市“榮譽市民”。
專業建設優勢突出。
突出水利特色,建設優勢專業。學校按照“依托產業辦專業,辦好專業,促進產業”的建設思路,充分發揮校董事會的主導作用,在專業建設委員會的指導下,根據國家和山東發展戰略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積極調整服務定位,優化專業結構,主動適應水利行業和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與行業企業* * *合作建設水利工程與管理、現代交通工程技術、建築業現代施工與管理、智能裝備制造、信息技術等八大專業群。專業體系更加完善,專業內涵質量明顯提升,基本實現高職水利專業全覆蓋。以水利工程與管理專業為代表的壹批優質專業品牌,在山東省乃至全國同類院校中起到了引領作用,形成了“水利特色工程”優勢
改革合作發展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學校堅持把校企合作作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路徑,先後與中國水利水電第十三工程局、日照港集團有限公司、山東五征集團、JD.COM集團等知名大中型企業開展了深度合作。,並建成了“專業* * *建設,課程* * *編寫,教材* * *培訓,基地* * *享受,人才* *。以企業崗位能力和素質要求為目標,將企業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融入課程全過程,在實訓和實習中強化企業要求的能力模塊學習。學校將教學、生產、服務、應用、職業教育有機結合,實現校企合作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協同創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先後兩次被山東省教育廳評為山東省校企合作壹體化示範學校。
人才培養成效顯著。
作為山東省唯壹壹所水利類高職院校,在服務國家“壹帶壹路”建設、推進山東省現代水利示範省建設中,肩負著培養高素質現代水利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責任和使命。學校立足水利行業和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材施教,特色發展。迄今為止,已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壹線輸送了近65438+萬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成為山東水利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蓄水池”,為水利和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學校在山東、天津、河北、江蘇、安徽、遼寧等20個省、市、自治區招生。三年來,學生首選上線率超過100%,畢業生就業專業對口率達到86%以上,畢業生職業技能資格證書率達到100%,畢業生整體就業率達到97%以上。畢業生先後去了中國水利水電第十三工程局、水發集團有限公司、上海水工建築工程有限公司、海爾集團、日照港集團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學生在全國高職院校職業技能競賽中獲得壹等獎5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3項;在山東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山東省大學生科技創新大賽等省級以上各類競賽中獲壹等獎29項、二等獎37項、三等獎30項。
產教融合,創新發展
構建立體化社會服務體系。學校立足水利行業,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圍繞科技研發、技術服務、人才培養、技能鑒定、對口支援、社區服務,構建了立體化社會服務體系,建成了山東省水利科技傳承創新中心。三年來完成全國水利行業專業培訓、山東省水利局長培訓、庫區移民幹部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130750人次。開展職業技能鑒定37個工種16200人次。“六環四十二步”培養模式作為全國水利工作者教育科研成果被中國水利教育協會推廣應用。利用水文水資源調查評價等7項技術資質,先後完成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等技術服務60余項,與企業聯合開發汙水處理設備、水力機械等新技術10余項,* * *開展社會服務近100項,技術服務金額達1264萬元,創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160萬元。
形成了濃厚的科研氛圍。學校始終堅持產學研用壹體化戰略,教師們發揚了良好的科研傳統,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其中,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發展計劃項目“大型渠道混凝土機械化襯砌成型技術與裝備”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研究成果在南水北調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近三年來,學校教師承擔了以國家重點項目“黃河口重點生態河網建設及水生態修復技術研究”為代表的地市級以上科研項目120余項,獲獎90余項;在學術期刊或會議上發表論文430余篇,其中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20篇,被三大檢索(SCI、EI、ISTP)收錄論文60余篇;獲得專利230多項,出版教材160多本。
校園文化具有鮮明的特色。
堅持物質文化建設,營造育人氛圍。統籌校園文化景觀建設,註重校園建築文化內涵的挖掘,建設以“水景苑”為代表的校園水文化教育基地和水文化研究中心,進壹步創新水文化內涵,豐富師生校園文化生活,營造濃厚的水文化教育氛圍,促進學生職業理想和職業素養的培養。
堅持培育精神文化,夯實育人基礎。堅持以* * * * * * * * *理論武裝教育師生,以人水和諧理念融入“以人為本,水為魂”等學校核心價值觀和校訓,潛移默化地融入“團結拼搏,勇於創新”的校風
堅持規範行為文化,打造育人品牌。堅持水文化建設發展的頂層設計,挖掘水文化教育資源,踐行和打造以水文化為核心的教育體系和以水文化為特色的文化品牌,為國家和地方水文化建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國際合作廣泛而深入
學校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進壹步擴大。與俄羅斯國立農業大學、馬來西亞城市大學、韓國國際大學、臺灣省昆山科技大學、朝陽理工大學等7個國家或地區的10多所高校建立了穩定的友好合作關系,實施了12項國際合作項目。學校與俄羅斯國立農業大學、伊萬諾沃國立化工大學開展了長期深入的合作,中俄合作辦學質量不斷提升。派出的留學生實現了本科、碩士、博士全覆蓋,培養了近500名熟悉國際標準的國際化人才;與俄羅斯教育部合作,建立了唯壹覆蓋華東和華北地區的俄羅斯國家水平考試(培訓)中心,培養了壹批雙語人才,服務於中國與中亞國家的戰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