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職業教育;校本教研;優化實施
作者簡介:薛小明(1972-),甘肅靈臺人,甘肅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教育學碩士。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G712文獻識別碼:A文號:1001-7518(2008)12-0013-03。
校本教研是基於學校自身資源優勢和特色,以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為目的的教育教學研究。其基本特征是以學校為導向,強調圍繞學校自身遇到的問題進行研究。在高職教育背景下,校本教研要求更具體的教學目標,更系統的知識和能力體系,課程本身更具有實踐性和可操作性。還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鼓勵和支持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毫無疑問,課程標準、教材以及教學主客體關系的轉變,對傳統的校本教研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校本教研活動有其合理的價值,但其實施策略不同於基礎教育階段,需要進壹步優化。
壹,高職院校開展校本教研的意義
(壹)是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高職教育本質上是為就業服務的教育,其根本任務是培養數以千萬計的技能型人才。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就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有利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運行機制。在實施這壹過程中,出現和遇到的各種新問題很難用過去的經驗和理論來解釋和處理。沒有基於課程和教學的研究,高職改革的推進無疑將舉步維艱。高職院校作為壹所非研究型大學,應該以教學為中心。教學不僅為科研提出問題,也為解決問題提供思路和技術路線。教學人員的理論水平、知識結構、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決定了科研團隊的結構和水平。只有參與教學研究,才會不斷改變教學行為、狀態和習慣,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水平和境界,使教學永遠充滿生機和活力,這是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內在機制。因此,建立符合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目標的校本教研制度,是高職教育教學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要求和緊迫任務。
(二)是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有效途徑。
從事高職教育的教師首先要滿足教師素養的基本要求,同時還要了解和掌握學生未來職業和崗位或崗位群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了解高職教育的特殊規律。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應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素質。傳統高職院校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壹般采用“送、送、帶、引、聘”等方法,確保學生獲得雙師型教育。但由於條件所限,上述方式壹方面需要大量的教師培訓經費來保證和支持,另壹方面也不利於提升現有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
通過校本教研活動的開展,培養教師自覺開展教學研究的意識和能力,將教學研究融入教師的日常教學實踐,使之成為教師的壹種職業生活方式,是校本教研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校本教研中,教師是研究的主體,教師是研究者。教師要形成研究意識,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分析、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教師不僅要繼續學習教材,吃透教材,還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甚至自己開發教材。不僅要讓學生通過教學掌握系統的知識,提高能力,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還要讓學生知道如何更有效地進行教學;不僅要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還要研究如何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校本教研的這些特點,無疑是高職院校保證教學改革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最有力的內在機制。
(三)是創辦特色高職院校的重要支撐
辦學特色是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形成的,是我校獨有的,優於其他學校的。既可以體現在整體的辦學思路和學術策略上,也可以體現在教育模式、專業特色和人才培養上,還可以體現在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實踐環節等方面。辦學特色的創建是壹項系統工程,其發展目標、辦學理念、管理體制、教學體系、後勤服務和軟硬件建設無疑能體現辦學特色。高職院校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是從學校實際出發,依托學校自身優勢,整合教學資源與崗位群的知識和能力要求,開辟校本管理、校本培訓、校本科研、校本課程等新的研究和實踐領域,為教師提高理論和實踐水平創造必要的環境條件,豐富和改善學校教育教學環境,進而使學校具備研究能力,形成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內在機制其本質是“為了學校,立足學校,在學校”,自主性是其突出特點。根據行業和區域經濟的具體情況、學校的專業結構和教師的現狀,通過壹系列的校本教研活動,打造了壹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促進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二,高職院校校本教研的優化實施
個人反思、同伴互助和專業指導是校本教研的三個基本要素。這三個要素之間的基本關系可以理解為:個人反思是教師與自己的對話,同伴互助是教師與同伴的對話,專業指導是教師與理論的對話。它們相對獨立,同時又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校本教研要“校本化”,必須從個體教師、集體教師、專家教師三個核心要素的作用入手,在新的層面上進行創新。
(壹)強化自學精神,培養教師的反思意識。
個人自學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它是校本教研最常見的形式,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沒有老師積極的個人自學,同伴互助就會流於形式,專業指導也就失去了對象。教師可以審視和分析自己在專業活動中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有意識地積累和總結自己的教學,反思、思考、探索和解決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可以迅速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能力。
教師個人的自我學習和反思包括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三個方面。在教學中,教師以自己為研究對象,研究自己的教學理念和實踐,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對教學現象和教學問題形成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見解,真正成為教學和教學研究的主人。教師通過自我學習和反思,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學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動性和盲目性,提高教學水平。
按照教學過程,教師個人的自學與反思包括課前自學、課中發現和課後反思三個階段。課前自學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培養目標查閱資料、彌補不足,提高自己的理論或實踐能力,對即將實施的教學進行預見性調整。課堂發現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反映的監控,及時敏銳地發現問題。課後反思是指教師在某項教學活動結束後,對教學行為進行的系統梳理和總結。這種課後反思的主要策略有:錄制教學片段、總結教學經驗、交流教學經驗、撰寫教學案例和教學論文等等。學校也要提供平臺,支持教師自學反思的成果,及時編寫本校教師的反思文本,便於交流總結。
(二)搭建互助平臺,實現教師體驗* * *
同伴互助是教師與同伴之間的對話,是校本研究的標誌和靈魂。在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運行體制下,教師因為不在課堂上,很難與同行有必要的交流和對話。教師的教研變成了個體勞動,大部分教師脫離了校本教研。因此,高職院校應重視以校園為基地的“研究”的建立,重視教師與同行之間的交流、互動、互助與合作,使他們能夠分享經驗、相互學習、相互支持、共同成長。要在管理模式、制度建設、激勵評價機制等方面努力創建和構建有利於教師科研的互助平臺,提高同伴互助的效果。
高職院校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幫助教師進行科研互助,實現經驗共享:壹是信息交流,通過對話、討論、座談等形式交流教師自身的經驗、體會和教育教學的成功案例,互惠互利,促進* * * *的提高。二、項目合作,通過* * *完成某個問題的研究任務,讓老師在互補的* * *生中成長。集體備課、集體上課、集體評價是其活動的表現形式之壹。它的優勢在於教師有了夥伴,可以互相討論教學問題。教師可以分享備課資料和課堂教學技巧,分析教學情況,協商教學改進策略,從而加強教師對自主教學的重視和提高,同時借鑒同行的教學經驗。第三,班級互評。通過教師之間的相互觀察和評價,教師有機會相互交流和學習,有助於教師深入研究教學和學生,提高教育質量,防止和克服教師孤軍奮戰和無助現象,實現共同提高。
(三)利用行業資源,實行開放式專業指導
專業指導是指各級專業技術人員參與校本教研,是校本研究深入持續發展的關鍵。對於高職院校來說,校本教研雖然是以學校教師為基礎,在學校內部開展,但並不完全局限於學校內部。事實上,很多高職院校的實訓基地和合作單位都有大量實踐經驗豐富、熟悉當地信息資源的技術骨幹人才。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這些行業資源優勢,通過專題報告、現場指導、專業咨詢等形式,指導學校的教改實驗,落實科研人員的實驗成果。每種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功能,都有助於實現某種目標,但就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而言,教學現場指導是最有效的形式。實踐證明,只有將實訓基地和合作單位的實踐技能和經驗與學校教師的戰略理論經驗相結合,並融入教學過程,才能生動有效地開展校本教研。
總之,隨著校本教研理論和實踐的不斷深入,校本教研作為壹種指導思想,日益滲透到包括高職教育在內的所有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專業教師的整體素質,保證教育質量,實現培養目標,辦出高職特色,高職院校把開展校本教研作為壹項基礎性工作是必要的,也是必要的。充分發揮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專業指導的作用,註重三者的融合,對於高職院校轉變傳統課堂教學的陳舊觀念和單壹模式,振興課堂教學,促進高職教育實踐的深化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
[1]董。高職院校實施科學研究的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年第17號。
[2]吳又芬,孫海泉。關於促進高職院校教學與科研協調發展的兩點思考[J].教職發〔2005〕14號。
[3]董維嘉。找準定位豐富內涵實現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4]趙曉平,肖誌勇。“科、訓、研壹體化”校本教研打造辦學特色[J]。衛職教〔2005〕20號.
[5]毛佩青。經濟欠發達地區校本教研的實施策略[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6]張仁華,秦,。對高職院校校本課程建設的思考[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