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歷史學家不使用“薩滿”壹詞,只在文字上稱之為“巫”。在匈奴時代,薩滿在政治和軍事上發揮了壹定的作用。任何戰爭或其他猶豫不決的事件最終都取決於薩滿。北方民族的薩滿和中原的巫女有很大的不同。薩滿必須有很多常識或知識,能夠觀察事物的發展,預測未來,敢於預測好壞。柔然也是如此,但其簡傳就不描述了!
薩滿是北方民族的原始信仰,起源很早,在母系社會已經非常發達和成熟。薩滿幾乎是氏族首領,被中原神化的西王母就是薩滿和酋長。
潘虎的理論,創造了壹個完美的地方,也是壹個女薩滿寫的。“高辛家的壹位老婦人住在皇宮裏,她患有耳疾。她把蠶繭那麽大的東西,裝在碗裏,壹會兒就變成狗了……”。這個老婆婆是薩滿,她成了狗軍的始祖。她對天地萬物的認識得到了升華,產生了天地壹體的世界觀,天地合則萬物生。蠶繭可以解釋為原始細胞,狗代表萬物,五色轉化為火、水、木、金、土五行,東西南北五行,綠、黃、紅、白、黑五色,五味等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進化意識產生了最原始的信仰,即對天地萬物的自然崇拜。尤其是“天堂”
它是古代蒙古人的最高崇拜對象。柔是“天”。柔然汗國是“諸王之國”。
柔然是丁玲和狄力的音變,讀作點連,而中文寫法是柔然,其實是諧音。
古人認為天體的自然變化會給人們帶來享受和災難。在趨吉避兇的本能活動中,人類對自然界的變化有壹種敬畏感和尊重感。因為這些災難都來自天堂,所以他們對天堂有著最高的崇拜和信仰。天之外崇拜的對象,古人認為,都是依附於天的,都服從天的意誌,都按照天所造的壹切來進行。比如萬物的互動,盛衰,都是天演的。人類在產生領袖和領袖的時候,古人也想到了宇宙的領袖,想到了誰來主持這片神秘的天空。它模仿了人類的分工,模擬了天庭的主宰。有人說“狄力”是北方民族的最高神。雖然道理相近,但不方便盲從。
薩滿文化
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滿族信仰並繼承了與通古斯人古老的多神教相壹致的薩滿教。薩滿壹詞最早出現在南宋歷史文獻《三朝北盟》中,是女真語,意為巫師之類的人。
薩滿教是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廣泛信仰的原始宗教,起源於原始母系氏族社會的繁盛時期。古代北方民族或部落,如肅慎、布姬、莫宏、女真、匈奴、契丹等。現代北方民族,如滿族、蒙古族、赫哲族、鄂溫克族、哈薩克族等。,也信奉薩滿教或保持其壹些習俗。薩滿教原始信仰行為的傳播範圍相當廣泛,包括北亞、中北歐、北美的廣大地區。
薩滿教是壹種原始的多神教。在古代,人們將各種自然物和不可預測的自然現象與人類生活本身聯系在壹起,賦予其主觀意識,並為之崇拜和祈禱,形成了原始的宗教觀念,即萬物有靈。宇宙由“神”主宰。地上有山神、火神、風神、雨神,還有各種動物神、植物神、祖先神,形成了普遍的自然崇拜(如風、雨、雷、電神等。)和圖騰崇拜(如虎、鷹、鹿神)薩滿的宗教活動中使用的法器很多,如神鞍、腰鈴、銅鏡、抓鼓、鼓鞭等。樂器上雕刻有各種各樣的神的圖案,特別是雕刻在神的外殼上和古代搶鼓時的彩色神面具。這些滿族面具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學術價值、民俗價值和文化價值。因為滿族薩滿面具是宗教用品,壹般只有薩滿收藏,外人很難看到。
薩滿被稱為神與人的中介。他可以向上帝傳達人們的祈禱和祝願,也可以向人們傳達上帝的旨意。薩滿試圖通過各種精神方式掌握超生命形式的秘密和能力,獲得這些秘密和神奇的力量是薩滿的壹種生命實踐內容。薩滿分為家養薩滿和野生薩滿。薩滿作為神仆,主要負責氏族內的祭祀活動。野薩滿(又稱大神)是被神抓住的薩滿,即被神附體的薩滿。神抓薩滿的活動包括醫療、身體災難、祈福、占蔔、預言等人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滿族薩滿通常和本民族普通人壹樣。他們的服務是無償的,他們沒有超越他人的權力。他們可以結婚生子。薩滿死後,所用的神器、飾品、服飾等隨他陪葬。新薩滿必須經過選拔和訓練(滿學烏雲)才能確定。跳野神祭祀時常用滿族薩滿面具。薩滿祭祀中,根據祭祀內容的要求,模擬成各種動物或怪物。因為害怕被死者或神靈認出來,薩滿要戴上面具,用帽子上五顏六色的尖刺遮住臉。身穿薩滿服,腰間系鈴,左手抓鼓,右手持鼓鞭,在提鼓等樂器的配合下,敲鼓唱神歌,充滿神秘色彩。
滿族青年學者發現寧安滿族文化後裔傅有大量滿族薩滿面具地圖。王松林的真誠、執著和堅持感動了老人。老人拿出100多張滿族薩滿面具圖和25幅滿族圖騰圖,作為滿族史料贈送給他。經過王松林的整理和繪制,滿族薩滿面具終於在2000年秋問世,被稱為20世紀末中國民間藝術的奇跡。
滿族面具主要反映女神,其形成時間大約是原始母系社會的繁盛時期。滿族面具是薩滿教的活化石,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神秘粗獷,色彩鮮艷,有迷人的童心。
面具作為壹種具有純粹精神的萬能武器,在原始先民的恐懼和自卑逐漸消失後,逐漸演變為娛樂工具。滿族面具逐漸從莊嚴的薩滿祭祀變成了戲劇娛樂表演。
到了清代,馬胡戲在宮廷和民間廣為流傳。“馬湖”是滿語,即面具舞,或稱假面舞。早些年的面具多以草枇杷、動物皮、龜殼、貝殼等制作。近代多以朝鮮紙和樺樹皮為材料,再刻上人、鳥、鬼的臉,或慈祥或猙獰,變化多端。
《清史稿》101卷記載:“乾隆八年後改名青龍舞,分大、小兩部,為楊烈舞,為武舞;臣舞之,為樂而舞,為文而舞。”上面還寫著:“楊烈舞,有32個人戴著面具,那些人穿著黃色帆布,還有那些人穿著黑色皮衣。又跳又扔,像個動物。”文中提到的“護馬”,既是“老虎”,也是面具。《愛輝十裏長江風俗》中也有記載:馬虎愛耍花招,不僅在清宮,早在晉代的滿族民間汪族和大部落中也有。
滿族面具是滿族文化的珍貴遺產。不僅為民族學、民俗學、考古學、語言學、美術學、戲劇等學科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啟示,而且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和方向。也為旅遊業和民間工藝美術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薩滿祭祀
薩滿文化源於滿族。薩滿祭祀分為火祭、學祭和其他形式的祭祀。
薩滿要用樂器和拍手向神靈祈求到來和長壽。同時也有娛神娛人的目的。它的歌詞可以連接人與神的關系,它的舞蹈表現了薩滿用武力和魔法驅逐邪靈的虔誠和人們對長壽的渴望,表現了薩滿求神的歷程和途中遇到的障礙以及與邪靈的鬥爭。通過唱歌和跳舞,我們可以請求上帝保佑我們;
祭祀完朝方,薩滿在三弦、琵琶、拍手、鼓掌的聲音中敬酒。每次奉獻時,李芑和其他人都唱“Eloro”。獻完酒,彈三弦、琵琶、拍板、響板,薩滿持神刀入祠前祈禱磕頭。每次拿著魔刀祈禱,秘書等人唱“Eloro”。薩滿用魔刀祈禱了三次,唱了壹次神歌。唱聖歌三遍,然後祈禱九遍。祈禱是吟誦,“伊羅羅”是壹首歌,“吟誦神歌”是唱祈禱和懇求的神語。
在樂器和拍手的伴奏下,手持神刀進入神龕前祈禱磕頭是簡單的舞蹈,而唱“Eloro”和吟誦神曲則是明顯的唱法,造成了領祭前載歌載舞的熱烈場面。人神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