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教育培訓 - 無錫名人

無錫名人

吳仁寶的姓是吳仁寶。

性男性

出生日期1928 11月

政治觀點黨員

漢族

吳仁寶是高級政工師、高級經濟師、農民教育家。

工作時間1954年2月

歷任華西大隊黨支部書記、江陰縣委書記、華西村黨委書記、華西村黨政企業綜合辦公室主任;江蘇省政協常委,全國小康村研究會會長,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副會長,全國“村長”論壇組委會名譽主任。第四屆中國發展百人獎獲得者。

日歷1954.02 ~ 1957.11江陰縣華士現代鄉人民政府財政糧食委員。

1957.11 ~ 1961.10江陰縣華士鄉第二十三社會支部書記、華士公社第十七大隊黨支部書記。

1961.11 ~ 1974.02江陰縣華士公社華西大隊黨支部書記。

1974.02 ~ 1975.04江陰縣委副書記、華西大隊黨支部書記。

1975.04 ~ 1981.05江陰縣委書記、華西大隊黨支部書記。

1981.05 ~ 1987.04江陰市人大副主任、華西大隊黨支部書記。

1987.04 ~ 2003.07華西村黨總支書記、黨委書記,華西農業產業總公司、江蘇華西實業總公司董事、總經理,江蘇華西集團公司董事長。

2003.07 ~華西集團公司副董事長、副總經理,華西村黨政企業辦公室主任。

時代的先鋒——吳仁寶

人民實業家,國助天下。

村官如珍寶,何苦愁窮人?

——(上海)張誌真)

[編輯本段]吳仁寶的座右銘

家裏有成噸的黃金,壹天只能吃三頓飯。豪宅最好,壹人只占壹張床。

充分展現他誠實勤奮的生活態度。

正是這種領導力,帶領大華西成為天下第壹村。

江蘇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被譽為“農民政治家”、“農民企業家”、“農民思想家”、“農民語言大師”。筆者曾經聽過吳仁寶的壹個報告。他思維敏捷,笑語連珠。這裏,選擇最近在報紙上發表的吳仁寶的三句名言進行評論。

第壹句:“有福之人享,難為官。”2003年,在京人民英雄紀念碑前,新任華西黨委書記吳協恩帶領黨委成員向烈士宣誓:“民之福,官之難,三年辛苦,爭取到可用資金50億元。”有記者問吳仁寶,人們常說“榮辱與共”。為什麽要提出“民有福報,官有憂患”?吳仁寶說“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在華西村體現為“民有福報,官有難報”,以此來體現* * *產黨員的先進性。

華西村50年的實踐證明,如果能“享百姓之福,卻有為官之難”,組織就有了力量,幹部就有了權威,經濟就有了發展,百姓就真正得到了實惠。

第二句:“既要和上級保持壹致,也要和群眾保持壹致。”吳仁寶認為,如果壹個幹部能與“兩個頭”保持壹致,他就不算太壞。如果妳只和上面壹致,不和老百姓壹致,妳就不是好幹部;如果妳只和人民壹致,不和組織壹致,那是不行的。

從理論上講,作為* * *生產黨的幹部,自然要和“兩頭”保持壹致。因為我們黨政府和人民的利益是完全壹致的,除了人民的利益,* * *產黨沒有私利。但在具體工作中,由於種種原因,上級的政策和決定往往與人民群眾的利益相抵觸。作為基層領導幹部應該怎麽做?吳仁寶的方法是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華西村人多地少,產業早已起步。是分還是不分?吳仁寶和華西村選擇將500畝糧田承包給30名專家,大部分勞動力轉移到工業。黨的十五大後,蘇南鄉鎮企業發展進入新階段,有關部門明確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思路。華西人再次堅持實事求是,壹手抓大放小,壹手扶小,有時“抓小放大”。

第三句:“我聽了人民的話,人民也壹定會聽我的。”無錫的村支書在華西村舉辦了為期壹周的培訓班。期間,壹位支書好奇地問吳仁寶:“妳的人這麽聽話,為什麽我的人不聽?”群眾的不服從,是目前很多幹部的普遍感受。幹部做錯事,不聽話,可以理解。有時候他們做了對群眾有利的事,群眾不聽話,就得出中國老百姓素質太低的結論。但是,吳仁寶的回答是:“不怕群眾不聽,就怕我不聽。我聽了人民的話,人民也壹定會聽我的。”

群眾為什麽不聽是壹個復雜的問題,但吳仁寶三言兩語簡潔明了。群眾不聽話的原因不是素質太低,而是幹部素質不高。提出這個問題的鄉鎮黨委書記,以及有同樣問題的幹部,可能會覺得吳仁寶的答案難以接受,但毫無疑問,吳仁寶是正確的。

華西村的經驗非常豐富,吳仁寶的名言可以出書了。但從以上三句話中,我們已經可以領略到“天下第壹村”的神秘,也可以窺見壹個入黨52年的老黨員的童真情懷。

吳仁寶的事跡

早在上世紀60年代,華西村就是全國“農業大村”的典範。在這個村子裏,吳仁寶創紀錄地當了48年的村黨委書記。他既是農村基層政權的領導人,也是壹家鄉村公司的企業家。這種雙重角色讓他在很多情況下遊刃有余,而在其他時候,他遇到了終極問題。這種悲喜交加的命運將貫穿他的整個改革生涯。

當時,華西村成為全國著名的“農業大寨”示範大隊,吳仁寶也是其所在的江陰縣的縣委書記。在江浙壹帶,華西村的地位和風光堪比大寨,而吳仁寶是“陳永貴式”的好幹部。在10月26日的《人民日報》1975中,新華社記者也用激昂的筆觸描述了華西村:“華西大隊研究大寨十壹年了。過去糧食畝產量超過壹噸,今年能達到2400斤...吳仁寶同誌對自己提出了五點要求...第四,80%的力量用於抓農業,10%用於。第五,繼續搞好六十四個先進大隊,幫助六個落後公社迎頭趕上。此外,還要建設壹支萬人的理論隊伍和萬人的科技隊伍。他還向全省代表們講述了土壤改良和水控制的規劃、作物品種布局、秋季施肥和土地平整。他把自己的藍圖編成了壹首詩:90萬人歸黨,70萬畝土地變成廣場,6萬座大山換上新裝。五業發展六畜,皆大歡喜。”

這種報道充斥著壹堆看似確鑿、金光閃閃的數據,壹度引起了81歲作家葉聖陶的興奮。基於此,這位蘇州人寫下了壹首長長的贊歌,其中有壹句“江陰同胞豪傑滿天下,但更為全國千縣所慮,誰能不像江陰?”事實上,吳仁寶在高調研究大寨的同時,還在做壹些其他的“黑幕”工作。早在1969,他就抽調了20個人在村裏秘密辦起了五金廠。“那時候,妳壹定不能讓外界知道,是時候給資本主義剪尾巴了。”後來,他的第四個兒子吳協恩接替吳仁寶擔任華西村黨委書記,他回憶說,“紅旗在田間飄揚,號角響起,視察的同誌走了,我們掉頭進廠。為什麽要冒險行業?因為種地真的賺不到錢。當時全村人辛辛苦苦,農業總產值24萬元,而只有20個人辦的五金廠,3年後就達到了24萬元的產值。”1978年,吳仁寶盤點了華西村的財產,* * *固定資產100萬元,銀行存款100萬元,三年的口糧,在全國幾千個村裏算是富了壹段時間。當時壹包煙的價格是0.2元,江陰縣的工農業總產值只有幾個億。

就這樣,吳仁寶以壹種非常特殊的方式改造了他的家鄉。2月8日,1978,1978,人民日報再次在頭版顯著位置報道華西村,標題為《農民熱愛這樣的社會主義》,還配發了《華西的經歷說明了什麽?,是今年中國第壹媒體。但在江蘇省和江陰地區,華西被譏諷為“吹牛大隊”,有人給中央寫內參,舉報“華西村是假樣板”。在這樣的風暴中,吳仁寶奇跡般地躲過了暗箭。他的“江陰縣委書記”被舉報後被免職,但他在華西村建的小廠壹直在地下運行。這些不設防、鬼鬼祟祟的五金作坊,成了日後在中國燎原的鄉鎮集體企業的胚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