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中原人多次大規模南遷(在4世紀和5世紀),帶來了豐富的中原文化。使原本落後的閩西南逐年繁榮起來。中原古箏音樂也隨著中原人的南遷而傳到閩西南。唐二年(686),河南光州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率中原人進入閩南漳州。唐朝末年,固始王朝和王領兵入閩,後稱閩王。南宋末年,大量中原官僚從臨安逃往福建。這些都與中原文化藝術的傳播密切相關..此外,北方藝人,尤其是中原藝人,來福建招待藝人。這極大地促進了福建文化(包括音樂)的發展。
明末清初至民國初年,閩西南各縣盛行壹種民間器樂合奏。詔安縣稱為“古樂合奏”,雲霄縣稱為“樂和”,東山縣稱為“樂和”,閩西各地稱為“漢樂弦”。這種民間器樂表演形式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古箏為主要樂器,主導節拍,尤其是詔安、小蕓兩縣。
從清朝到民國初年,古樂在詔安、小蕓、漳浦、東山等地非常流行。詔安城有八條街,每條街都有古樂社。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張先生創辦的音樂廳和柳巷音樂廳。音樂廳以音樂會友,夜晚處處音樂,熱鬧非凡。張先生自彈古箏,還配有弦樂器、竹弦、笛子、小三弦、雙清樂器等。有七八個隊員,最多十多人。他們不演奏新潮音樂,他們只崇拜古代音樂,有時他們和曲笛壹起唱昆曲。雲霄縣和漳浦縣也正忙於“樂惠”活動。民國至50年代初,雲霄縣大部分農村社區都有古樂組織和活動,但古箏在農村社區的“和諧音樂”中並不多見。市裏只有“振德劇社”的古樂合奏。陳先生演奏的古箏,古樸典雅,至今仍保留著濃郁的傳統韻味。
福建“古樂合奏”的歷史其實就是福建箏的歷史,以古箏為主,類似於河南省的板頭“中州古樂”和“仙索雅樂”。可以說閩南箏、河南箏、山東箏、客家箏、潮州箏、武林箏是同源異源的,都有可能起源於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