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實驗寄生蟲學階段:在20世紀60年代以來動物分類研究的基礎上,實驗寄生蟲學逐漸興起。初期以人工感染等實驗方法來闡明寄生蟲的生活史,作為防治的依據,其代表性研究是蔣對豬腎臟病的實驗研究。後來有了人工培養,甚至生理生化研究。實驗寄生蟲學的內容非常豐富,許多技術和學科都滲透其中,如切片技術、電鏡技術、生化技術、細胞培養技術、生態學、藥學、組織學、病理學等。“文革”結束後,在農業部的支持下,北京農業大學孔主持的壹系列培訓班推動了這壹階段的發展。
3.免疫寄生蟲學和生化-分子寄生蟲學:免疫寄生蟲學和分子寄生蟲學是應用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和技術而誕生的。寄生蟲的免疫是壹個復雜而困難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
第壹,絕大多數寄生蟲在人工條件下不能脫離宿主培養;
第二,寄生蟲的發展往往有明顯的階段性;
第三,除了原蟲,其他寄生蟲都是多細胞動物,結構復雜。這些都給提取和純化能夠激發動物免疫反應的抗原帶來了很多困難,使得免疫寄生蟲學的發展步履蹣跚。
寄生蟲的人工培養已經在很多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嘗試。原蟲、寄生在消化道的賈第鞭毛蟲和寄生在生殖道的毛滴蟲的人工培養是相當成功的。壹些種類的球蟲已經在雞胚和/或細胞系中進行了傳代培養。梨形蟲、錐蟲等血液原蟲的人工培養也取得了壹定進展,在培養基中增殖世代和數量明顯增加。寄生在牛淋巴細胞中的環形泰勒蟲裂殖子已在人工培養基中保存了10多年。人工培養蟲子比較困難。線蟲的人工培養開展的比較早,最初的目標是盡可能的保存它們的活力,延長它們的壽命。後來隨著科技的進步,科學家逐漸轉向人工條件來代替他們的整個生活史。在這次嘗試中,人們選擇了沒有中間宿主的廣州管圓線蟲作為研究對象。經過30多年的研究,已有10多種寄生在反芻動物和豬身上的廣州管圓線蟲在人工培養體系中完成了它們的全生命周期,有些種類不僅能發育到性成熟,還能產卵。對於有中間宿主的線蟲以及所有的吸蟲和絳蟲,人們只能模擬其生活史中的某個階段(在最終宿主中或在中間宿主中)來創造培養條件,也有壹些成功的案例。對於昆蟲和蟎蟲,壹般用它們的組織細胞(如唾液腺細胞)進行培養。
疫苗的制備壹般是選擇蠕蟲的某個發育階段——通常是侵入宿主的階段,如嗜血桿菌和球蟲的子孢子、日本血吸蟲的尾蚴和網尾線蟲的三期幼蟲等。,從而對其進行弱處理,用減毒蠕蟲(抗原)感染宿主,誘導免疫。弱化方法是物理的,比如X射線或γ射線照射昆蟲使其變弱,這是最常用的兩種方法;化學的,有些是接種了“烈性病毒”後用化學藥物控制的。例如,壹些研究人員在接種布氏錐蟲後通過註射Benyr來控制牛。後來病毒攻擊證明接種疫苗的牛獲得了壹定的免疫力;生物性的,如某些種類的球蟲通過雞胚傳代和培育早熟弱毒昆蟲株而被削弱,牛巴貝斯蟲通過在脾切除犢牛中的持續傳播而被削弱。
也有許多用亞細胞成分或無細胞可溶性抗原制造疫苗的嘗試。現代還有抗獨特型抗體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主要在錐蟲、球蟲和血吸蟲。
由於寄生蟲生活史的復雜性及其引起的抗原變異,給寄生蟲免疫的研究帶來了許多困難。疫苗制作技術還處於胚胎狀態,完全定型的商業化疫苗還不多見。就疫苗的效果而言,其作用通常是不完全的,是壹種非清除性免疫。
免疫熒光、免疫酶和單克隆抗體等免疫診斷技術已廣泛應用於寄生蟲病的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計數探針和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技術也已應用於某些原生動物的病原診斷和分類鑒定。
寄生蟲生理生化的研究成果使抗寄生蟲藥物的研發擺脫了過去“碰運氣”的篩選方式,科學家可以從如何阻斷寄生蟲的營養代謝或神經傳導機制出發,有目的地選擇或合成壹種藥物,大大加快了新藥的研發速度。1.科學研究:解放後相當壹段時間內,寄生蟲學家對寄生蟲的分類和區系做了大量的工作,這是壹種“摸清家底”的工作,是壹項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學術研究,在我國家畜流行病誌中占有重要的壹章。據粗略統計,在吸蟲綱多代吸蟲表中發現吸蟲209種,隸屬於20科58屬。輪蟲目6科34屬80種,絳蟲綱葉嘉目1科2屬3種;線狀線蟲,7目,21科,93屬,285種;棘頭目2目3科3屬4種;原生動物鞭毛蟲10科14屬15種,梨形蟲2科2屬15種,纖毛蟲1目1科1種;節肢動物門,蜱蟎亞綱,蜱蟎目,8科,18屬,81種,昆蟲綱,4目,17科,39屬,115種,五角星目,1科,1屬,1種。各種寄生蟲共有909種。其中,近100種為中國發現的新種。
20世紀20年代,熊大世對馬結腸和牛羊瘤胃纖毛蟲的研究處於當時世界同類研究的前沿,熊大世教授是這壹領域的開拓者之壹。
20世紀60年代,孔等人對我國馬科動物蛔蟲的地理分布和廣義蓼屬分類的研究,在國際上得到廣泛認可。Lichtenfels在他的著作《蠕蟲-mesticEquids》中認為這項研究是繼荷蘭的Ihle、前蘇聯的Erschow和美國的MeIntosh之後的又壹個裏程碑式的成就。在此基礎上,開展了廣州管圓線蟲人工培養的研究。
在旋毛蟲病的研究中,東北農業大學與醫學系合作,從基因層面建立了蟲種;蘭州獸醫研究所在疫苗和免疫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壹些成果。原解放軍獸醫大學對馬、羊腦脊髓炎做了詳細的研究工作。
在吸蟲學研究方面,上海家畜寄生蟲病研究所徐茂泰和他的同事們在血吸蟲病流行病學、疫苗研制和綜合防治方面取得了實際成果。疫苗研究也位居國際同類研究之列。唐崇緹和唐對反芻動物雙翅目和側柏類的研究是對畜牧業發展的貢獻。
在絳蟲研究方面,林玉光對反芻動物和食齒絳蟲的研究,新疆農牧科學院獸醫研究所、中國農科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寧夏獸醫研究所等都是對包蟲病及其綜合防治研究的有益貢獻。李貴闡述了1時期朝鮮偽頭蝠的生活史。在囊蟲病的研究中,蘭州獸醫研究所、吉林農業大學、河北醫科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和解放軍第二醫科大學在流行病學、藥物控制和免疫預防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核酸疫苗的研制。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需大學(長春農牧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軍事醫學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農業大學)、上海家畜寄生蟲學研究所等都從地理株、免疫和疫苗研制等方面將我國的錐蟲病研究帶入了壹個新的階段。
20世紀60年代初,林坤華首先在中國開展雞球蟲病及其防治的研究。後來,北京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和上海家畜寄生蟲學研究所在雞球蟲、鴨球蟲、兔球蟲、隱孢子蟲和肉孢子蟲的種類鑒定、超微結構、免疫和耐藥性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DNA探針、PCR、RAPD等分子生物學技術在許多方面的應用,使這類研究進入了國際同類研究的先進行列。在實用免疫技術方面,目前廣泛使用的雞球蟲疫苗有野毒疫苗、弱毒疫苗(早期繁殖弱毒、物理化學弱毒)和晚熟疫苗。
蘭州獸醫研究所、長春農牧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和新疆獸醫研究所在梨形蟲病(巴貝斯蟲和泰勒原蟲)的病原、生活史、地理分布、免疫和疫苗研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環形泰勒蟲疫苗是我國第壹個接近工業化生產的寄生蟲疫苗,在該病的防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教材和專著:熊大世、孔主編的《家畜寄生蟲學與侵襲性疾病》(統編教材,農業出版社),孔主編的《家畜寄生蟲學》及其修訂版在獸醫寄生蟲學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王誌旗主編的地方教材《家畜寄生蟲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作為研究生教材,有孔、索勛主編的《寄生蟲學》(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1998)。
重要專業著作有:《人類和動物線蟲人類學》,唐、唐崇體,1987,科學出版社;家畜寄生蟲與防治,趙會元主編,1996,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人與動物寄生蟲學* * *趙會元主編,1998,東北朝鮮民族教育出版社;動物寄生蟲學,徐繼南、甘運興,1965,人民教育出版社;禽寄生蟲學,陳淑玉、王普勤主編,1994,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動物寄生線蟲學徐繼南,1975,科學出版社;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寄生線蟲研究組,1979,科學出版社;索勛、李國慶主編《雞球蟲病》,1998,中國農業出版社;《球蟲學——家畜、家禽和人體的球蟲病和球蟲病》左陽先,1991年,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3.學會:1995年,孔等人發起成立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寄生蟲學分會(通稱中國獸醫寄生蟲學學會),該學會於當年在廣西桂林成立,是我國獸醫寄生蟲學的1學術團體。
同年,在中國第1代著名寄生蟲學家鐘會元、唐、毛、、王正毅等的策劃下,中國動物學會寄生蟲學專業學會(簡稱中國寄生蟲學會)成立。縱觀我國寄生蟲學和寄生蟲病防治的發展歷史,可以認為我們已經擁有壹支能夠控制寄生蟲病傳播和保障畜牧業發展的隊伍,以及壹支能夠跟蹤世界科技前沿的教學和科研隊伍;在分類區系和實驗寄生蟲學方面,基本相當於國際水平,但由於起步晚、隊伍小、經費少,在數量上趕不上西方。在分子寄生蟲學領域,中國緊跟前沿,努力追趕。但由於設備落後,資金不足,項目連續性差,難以達到同期估算水平。
應當看到,我國寄生蟲病防治措施不完善,缺乏必要的防治法律法規,現有法律法規未得到有效實施。此外,我國寄生蟲學研究資金投入逐漸薄弱,傳統研究被忽視,前沿研究缺乏後勁,人才流失現象嚴重,令人擔憂。1.新的診斷技術:傳統的寄生蟲病診斷方法與現代科學的發展極不相稱。大力發展快速、規範、特異、敏感的診斷技術是壹個非常重要的方向。比如Schnieder等人(1999)只用1個卵或1個幼蟲就能區分奧斯特、柏木、鉤端螺旋體和口蘑。ZhangLHetal(1998)利用線粒體基因組標記確定了中國細粒棘球絳蟲駱駝株G6基因型的存在。總的來說,要探索免疫、基因工程、生物化學等領域。
2.寄生蟲病的生物防治:基於抗藥性和藥物殘留的因素,寄生蟲病的生物防治可能是壹個永恒的發展方向。用雞球蟲活疫苗成功控制種雞和肉雞的球蟲病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此外,還有肺球蟲疫苗和梨形蟲疫苗的成功應用。未來有活蟲、弱病毒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如蜱和包蟲病的基因工程疫苗)。生物防治的另壹大領域是開展寄生蟲天敵的廣泛研究,如以線蟲為食的真菌、以昆蟲和蜱為食的線蟲(現已證明幾種線蟲將成為蜱的有前途的天敵);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需大學(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獸醫大學)壹直在進行寄生蟲原生動物的研究,如隱孢子蟲和賈第鞭毛蟲,未來可能會發現致命的細菌和寄生蟲。
3.新寄生蟲病或舊病新流行:目前已發現新孢子蟲病是奶牛流產的重要原因,機會性或條件性寄生蟲病呈上升趨勢,如免疫缺陷綜合征患者易患恰加斯病、利什曼原蟲、弓形蟲、隱孢子蟲病、隱孢子蟲病和微孢子蟲病。血吸蟲病等舊病新流行的例子。
4.寄生蟲基因組計劃:隨著人類基因組工作的開展,植物基因組研究計劃也正在實施。很多寄生蟲學家也在開展寄生蟲基因組的研究,比如分析惡性瘧原蟲的基因組序列有助於藥物和疫苗的研發;通過對秀麗隱桿線蟲基因組的研究,發現角蛋白單個基因的突變可以導致角蛋白的缺陷,引起蠕蟲的形態變化。寄生蟲基因組的研究將在未來流行病學的菌株鑒定中發揮重要作用,也將解釋寄生蟲的多態性。
5.受體理論:受體領域的研究成果已經成為* * *學問。比如,人們發現人的味覺與鼻子上的感受器有關,每個感受器分子可能會特異性地識別壹種或幾種氣味;流感病毒的受體在鳥類和人類中是不同的,等等。現在寄生蟲工作者也在做寄生蟲受體的研究,發現壹些原蟲感染哺乳動物細胞,與GPI受體有關。
6.海洋寄生蟲學:有遠見的科學家擔心未來人類食物匱乏,提出了“海洋牧場”的設想,於是海洋寄生蟲學誕生了。寄生蟲學家發現,海洋寄生蟲給牡蠣和魚類養殖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還發現海洋寄生蟲在海洋生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總之,21世紀是免疫寄生蟲學和生化-分子寄生蟲學的升華階段,其他學科的新技術和新理論在這個階段的滲透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就像威爾穆特把英國分子生物學家J.B.Gurdon證明的經典爪蟾實驗應用於綿羊克隆領域壹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