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教育培訓 - 第壹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

第壹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對全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實施統壹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監測信息報告實施監督管理。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按照專業分工,承擔職責範圍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的監測、信息報告和管理工作,具體職責如下:

(壹)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地方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的監測、信息報告和管理;負責收集、核實轄區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疫情信息等信息材料;設立專門的舉報咨詢熱線,接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疫情的舉報、咨詢和監督;設立專門人員,從各種渠道收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疫情信息。

(二)成立流行病學調查小組和實驗室,負責進行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和處理,搜尋密切接觸者,追蹤傳染源,必要時進行隔離觀察;疫點消毒及其技術指導;樣本的實驗室測試和報告。

(三)負責公共衛生信息網絡的維護和管理,疫情信息的報告、分析、利用和反饋;建立監測信息數據庫,開展技術指導。

(四)重點涉外機構或單位的疫情報告,由省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管理、檢查和指導。

(五)負責人員的培訓和指導,對下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對轄區內醫院和下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疫情報告和信息網絡管理進行技術指導。國家建立公共衛生信息監測體系,構建覆蓋國家、省、市(地)、縣(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和衛生行政部門,並向鄉(鎮)、村和城市社區延伸的信息網絡體系。

國家建立公共衛生信息管理平臺、基礎衛生資源數據庫和管理應用軟件,滿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法定傳染病、公共衛生和特殊疾病監測等信息收集、匯總、分析和報告的需要。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承擔責任範圍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監測信息報告任務,具體職責如下:

(壹)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信息監測和報告制度,包括報告卡和總登記冊、疫情報告、檢查、自查、獎懲。

(二)實行首診負責制,嚴格門診工作日誌制度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疫情報告制度,負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疫情監測信息報告。

(三)建立或指定專門部門和人員,配備必要的設備,保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疫情監測信息通過網絡直報。

門診部、診所、衛生所(室)等。應按規定時限以最快的通訊方式向發病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同時報告傳染病報告卡。

報告卡的郵寄信封應印有明顯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疫情”標誌和XX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收的字樣。

(四)對醫生和實習生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的培訓。

(五)配合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樣本采樣。軍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軍人傳染病監測信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衛生行政部門按照有關規定直接向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部隊所屬醫療衛生機構在當地門診發現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時,應當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向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責任報告人應在首次確診傳染病病人後立即填寫傳染病報告卡。

傳染病報告卡由卡片記錄單位保存三年。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疫情報告人在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發現肺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或疑似患者,或發現其他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發時,應在2小時內通過網絡報告傳染病報告卡;未實施網絡直報的責任報告單位,應在2小時內以最快的通訊方式(電話、傳真)向當地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並在2小時內發出傳染病報告卡。

對需要報告的其他乙、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傳染病病原攜帶者,經診斷後,實行網絡直報的責任報告單位應當在24小時內進行網絡報告;未實施網絡直報的責任報告單位應在24小時內發出傳染病報告卡。

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收到無網絡直報條件的報告單位報送的傳染病報告卡後,應在2小時內通過網絡直報。獲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的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報告人應在2小時內通過電話或傳真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專業機構報告。符合網上直報條件的,同時進行網上直報,直報信息經指定專業機構審核後錄入國家數據庫。不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報告人,應采用最快的通訊方式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卡報送至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專業機構,收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卡的專業機構應對信息進行審核,確定其真實性,在2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並通過電話或傳真向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接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的衛生行政部門應當盡快組織有關專家進行現場調查。經確認確實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當根據不同級別及時組織采取相應措施,並在2小時內向同級人民政府報告,同時報告上壹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尚未達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標準的,專業防控機構將密切跟蹤事態發展,隨時報告事態變化。接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的地方衛生行政部門應當立即組織力量進行調查、核實,確定報告事項的性質,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並及時報告調查情況。

不同類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調查按照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的規定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現場調查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壹)流行病學病例調查、密切接觸者追蹤調查和傳染病流行原因、發病情況及可能因素調查;

(二)有關標本或者樣品的取樣、技術分析和檢驗;

(3)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確認;

(四)健康監測,包括生活資源汙染的範圍和嚴重程度,必要時應在突發事件發生地和鄰近省市同時進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發現傳染病疫情或者接到傳染病疫情報告時,應當及時采取下列措施:

(壹)對傳染病疫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根據調查提出劃定疫點、疫區的建議,對汙染場所進行衛生處理,對密切接觸者在指定的場所進行醫學觀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預防措施,並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疫情控制方案;

(二)傳染病暴發、流行時,對疫點、疫區進行衛生處理,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疫情控制方案,並按照衛生行政部門的要求采取措施;

(三)指導下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落實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組織和指導有關單位應對傳染病疫情。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轄區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的接收調度、核查、報告和管理。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按照國家公共衛生監測系統網絡系統平臺的要求,充分利用上報信息,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定期分析通報制度。常規監測時,每月至少進行三次疫情分析和通報,緊急情況下,每日進行疫情分析和通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及時報告和公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根據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授權,及時報告和公布本行政區域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包括: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的性質和原因;

(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的發生情況和範圍;

(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的發生率、傷亡人數和涉及人員範圍;

(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的措施和控制情況;

(五)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的終止。

與港澳臺地區、相關國家和世界衛生組織的溝通和通報辦法另行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