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教育培訓 - 農業綜合開發科技培訓

農業綜合開發科技培訓

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農業綜合開發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支持和保護農業的重要手段,既是其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賦予其的神聖職責。實踐證明,農業綜合開發作為政府支持和保護農業發展的戰略舉措,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為主題,以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為重要任務,努力提高我省農業綜合生產力水平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成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力量和新亮點,已經顯現並將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第壹,農業綜合開發是現代農業建設的有效實踐和探索。發展現代農業,就是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技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促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通過探索實踐,農業綜合開發規模和覆蓋面不斷擴大,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並呈現出多重示範效應。二是農業綜合開發重點實施農業生態綜合治理,促進了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良好的生態和可持續發展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誌。近年來,黑河市農業綜合開發在改造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同時,註重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壹,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第三,農業綜合開發重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綜合效益的提高。工業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途徑和主要標誌。壹個地區農業產業化水平越高,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就越高。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項目作為財政資金支持農業產業化的主渠道,通過支持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和規模化養殖基地建設,延伸產業鏈條,拓寬發展領域,提高我市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和農民增收,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

黨的十六大把“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任務。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戰略。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壹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再次強調要“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這壹戰略的背景是,中國人均GDP超過65,438+0,000美元,農業GDP占GDP總量的比重從65,438+0,990年的27.05%下降到2004年的65,438+0.5%,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比重從65,438+0,990年的60%下降到2004年的49%。城市化水平從1990年的26.4%上升到2004年的41.8%。農產品供求關系由長期短缺變為總產量基本平衡。農業生產的矛盾逐漸從保障供給向適應需求轉變,農業的功能從保障糧食安全向提供糧食安全轉變。中國經濟進入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階段。當前,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農業綜合開發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農業綜合開發在促進生產發展的同時,要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效益。在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上,重點發展蔬菜園藝、規模化畜牧業和特色養殖業,大力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在推進小康生活中,農業綜合開發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通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支持農業產業化,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在推進村容整潔方面,農業綜合開發要統籌考慮農業生產設施和農村生活設施建設,將項目區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有機結合起來,拓寬農業綜合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的內容。

黑河市作為我國糧食主產區,土地資源豐富,自然生態條件良好。尤其是南部三縣,耕地占全市耕地面積的70.8%,農業人口占全市農業人口的76.9%。土壤和積溫、日照、降水等氣候條件相對適宜。區域內有北安、九三兩個農墾局,發展現代農業基礎較好。因此,我市在“十壹五”規劃中提出建設北安至五大連池至嫩江現代農業產業帶,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努力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良好開局。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要重點把握五個方面。

第壹,強調現代化。現代化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關鍵。首先是農田的灌溉。據統計,僅南方三縣每年因旱澇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1-1.5億元左右。因此,必須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固配套設施,減少災害損失。節水灌溉工程宜大宜旱地塊,擴大有效灌溉面積,提高水資源綜合利用率;易澇地塊要加強防洪排澇工程,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產條件,增強抗災避險能力。二是農業機械化。據調查,黑河地區國有農場大豆畝產比農民平均種植高出70公斤左右,主要是大型農機配套和農機作業水平高。因此,要結合成立農機合作社,推動大型機械更新換代,擴大農機耕作覆蓋面。積極引導“有機戶”和種養大戶組成聯合體,推進農機裝備更新,提高作業水平。第三是先進技術的普及。歷史上,每壹次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都給農業帶來新的動力。化肥、殺蟲劑和拖拉機等先進的現代技術在20世紀使糧食產量增加了30倍。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先進技術的推廣。在種子方面,要深入實施良種工程,加快良種引進和培育,促進良種更新,從根本上提高作物質量。肥料方面,推廣復合肥、濃縮肥、控釋肥、專用肥、蛋白肥、生物調節劑等新型生物肥料。在病蟲害防治方面,推廣高效低毒農藥和生物防治等技術。在畜禽育種中,引進和推廣胚胎移植、冷凍育種、動物性別控制等良種繁育技術。四是農業生產標準化。去年北安市按標準化程序種植的大豆,平均每公頃降低生產成本100元,增產400多公斤,效益可觀。要按照農業標準化操作規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農副產品、農業投入品、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等質量安全監測,確保產品質量。建立健全農業標準體系,推進標準化生產綜合示範區建設,逐步推行農產品全程標準化生產。總之,我們應該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改造農業,提高科技含量,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第二,突出工業化。有利於促進農業合理布局,延伸產業鏈,實現階梯增值,加快農業產業化。壹是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只有優化布局,才能實現專業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有效規避市場風險。北安、嫩江、五大連池三縣(市)要爭創百萬畝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重點發展小麥、豆類優勢產業,不斷擴大麻、薯、菜、藥等特色綠色產品生產規模。對於各地來說,可以圍繞本地區的自然特點和產業優勢,突出“壹鄉壹業”、“壹村壹品”,具體劃分產業格局,推進小規模和大規模的商品生產基地。如北安郊區鄉重點發展蔬菜生產,趙廣鎮重點發展北藥種植;五大連池“雙高”大豆生產基地建設,主要在新發、興隆、雙泉等平原鎮,龍鎮優質小麥生產基地,龍鎮、太平馬鈴薯生產基地,興隆、建設蔬菜生產基地等。,非常有利於特色產業帶的形成和專業化生產水平的提高。二是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結構是建設現代農業、提高綜合效益的重要舉措。按照“優化產業、提高質量、增加規模和效益”的發展目標,堅持差異化競爭、以特色取勝的戰略,重點發展“雙高”大豆、優質小麥、專用馬鈴薯等優、特、特、綠色產品生產,加快發展以“兩只牛壹羊”為主體的畜牧業和水產業,提高規模和水平。三是培育龍頭企業。實施產業化經營,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產值是農業產值的2-3.7倍,而我國僅為60%。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規律,在積極扶持現有優勢龍頭企業的同時,培育壹批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大型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完善企業、基地、農民利益聯結機制,促進企業增效、農民增收。

第三,突出融合。納入現代農業產業帶規劃的縣(市)要進壹步強化大農業、大市場、大流通、大開放戰略。壹是深入實地開展縣* * *。據調查,黑河地區國有農場大豆畝產比農民平均種植高出70公斤左右,主要是大型農機配套和農機作業水平高。同時,通過縣內* * *建設,鼓勵農場大型機械進行跨區作業240多萬畝,為農民節約機械化耕作費用15萬元以上。因此,要以農業生產、工業基地建設、小城鎮建設和社會事業為重點,在合作層次上從農業合作向產業合作延伸,在合作內容上從資產合作向資本合作延伸,在合作領域上從經濟合作向全方位合作延伸。本著共同規劃、共同奮鬥、共同建設、共同受益的原則,在農業資源綜合開發、高效農業、生態農業、特色農業、北藥開發、林業經營等方面,精心篩選、包裝和推進壹批重點項目,引進國內外人才、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特別註意鼓勵資金和管理。二是發展外向型農業。邊境地區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努力提高外向度。黑河與俄羅斯隔河相望。俄羅斯60%以上的土地閑置,合同價格低。同時,俄羅斯60%以上的農副產品從中國進口。這些是我市發展外向型農業的優勢。要擴大西紅柿、白菜、小蔥等蔬菜的生產和出口規模,增加出口創匯。加強與俄羅斯的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擴大對俄勞務輸出,促進海外農業發展。第三,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以加強農產品營銷服務為重點,大力發展網上交易和代理、連鎖、配送、批發等新型營銷方式。加強國際農業科技、市場、政策等信息資源的研究、開發和利用,建立多層次的國際農業信息交流和服務機制,提升地方農業產業水平。大力支持出口企業和行業協會參加境外展會和促銷活動,促進合作交流,加快建立快速高效的農產品出口綠色通道,拓展國際市場。

第四,突出生態化。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態農業和現代農業是相輔相成的,只有生態環境得到保護,現代農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壹是發展生態農業。優質、特色、高效農產品的生產離不開良好生態環境的支撐。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有效涵養水源,改善生態環境,確保農業穩產高產。進壹步擴大大果沙棘、北藥等基地規模,促進林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顯現。嚴格控制劇毒和殘留農藥、生物降解地膜的經營和使用,保護基本農田不受汙染。二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循環經濟的主要特征是“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最終目標是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汙染,提高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按照“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結合資源環境特點,推廣適合當地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要求的生產方式,推廣稭稈還田、快速腐熟肥料制氣等應用技術,低成本、高效率地開發利用太陽能、水能、風能、地熱能等新能源,改善農村環境。三是發展觀光旅遊。發展休閑、旅遊、生態、觀光農業,可以進壹步提高農業的附加值,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依托五大連池風景區,輻射周邊景區,發展生態旅遊農業;發展以牧區、果園、菜園、農場為基礎的觀光農業;發展以莊園農業、庭院農業、市民“農家樂”為基礎的休閑農業;依托民俗文化特色突出的村鎮,發展民俗觀光農業;依托生物主題公園、城郊農業、工廠化養殖和高科技農業,發展都市科技觀光農業。將農業生產過程變成旅遊資源,促進相關產業同步發展。

第五,突出系統化。完善的支撐體系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第壹,加強農業物流體系建設。壹方面,要加強農村交通網絡建設。實施農村公路通達工程和通暢工程,加快農村和村道路網建設,改善交通條件。加快城鄉結合部客運站、農村鄉鎮客運站等道路運輸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道路運輸綜合服務能力。另壹方面,要加強流通體系建設。消除行業和地區之間的市場封鎖和行政壁壘,構建多層次、多類型、多功能的農產品流通體系,促進農副產品流通和銷售。建立規範的監管機制,確保農產品安全儲存和流通。二是加強資金保障體系建設。按照公共財政框架的要求,在安排財政預算時,要把重點放在農業工作和農村各項社會事業上。認真落實“壹免三補”等惠農政策,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今年省級財政支農資金比上年增加約65438+億元,將主要用於支持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要抓住機遇,抓好項目,爭取進步。支持農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增強活力,提高信貸能力,為農民生產提供充足資金。三是加強農業信息系統建設。壹條好的信息,可以成就富人的壹面。信息系統的建立和完善加快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要進壹步拓寬農業信息采編渠道,加快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農業信息的時效性、科學性和針對性。建立健全農村經濟、政策法規、自然資源、種子種苗、農藥病蟲害防治、農業氣象、土壤、生態環境、農產品市場分析等數據庫,引導農民充分利用。四是加強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堅持“民有、民治、惠民”的原則,鼓勵農民成立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提高農民市場化程度。降低市場準入條件,培育各類專業中介組織,為農民提供科技、信息、資金、物資、產品銷售等服務。五是加強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市、縣、鄉三級服務網絡,強化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鼓勵科技人員領辦和創辦服務實體,充分發揮鄉鎮農業服務中心的作用,幫助農民做好農作物病蟲害和畜禽疫病防治工作。通過各種有效形式,加強培訓,全面提高農民素質,特別是提高專業生產技能,提高農民組織生產、加速致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