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鈞(1887 ~ 1978),江蘇靖江縣生祠鎮人,漢族。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劉國鈞就作為壹個成熟的企業家登上了中國民族工業的歷史舞臺。後來在這個大舞臺上,他生動地編排了紡織印染業輝煌的壹幕,舉世矚目,被譽為中國近代傑出的實業家,著名的愛國民族實業家。
劉國鈞故居位於他的衣裝之鄉生祠鎮,毗鄰王越廟。
走近古色古香的門樓,劉海粟先生的手書“弘毅園林”氣勢磅礴。劉國鈞故居由故居、山雨廳、景秀廳和新建的郭俊廳組成。整個建築由回廊相連,由天井隔開,幾口井,幾層樓,密密麻麻,渾然壹體。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大門左側的故居,泥磚青瓦,青苔斑駁。低矮的瓦房裏,壹張破舊的竹床、壹臺紡車、壹臺織布機,就像壹本積滿灰塵、樸素節儉的教科書,靜靜地講述著中國民族工業的驕傲之子劉國鈞先生艱辛而輝煌的創業史。
老房子墻上掛著壹條橫幅,耐人尋味“小時候問我苦,學費八百。日食時吃三元麥糊,晚上躺在竹床上。有半輩子的事業,就幸福,不忘貧窮。”
步出故居,穿過前院的回廊,進入寓意“奉獻修身”的“景秀堂”。這是劉國鈞先生壹生恪守的行為準則。莊嚴的禪堂裏有劉國鈞先生和他家人的照片。劉國鈞先生15歲從生祠鎮出發,晚年回到家鄉,似乎畫了壹個圈。但劉國鈞先生50年如壹日,熱愛家鄉,多次捐資興辦教育,疏浚港口,修建嶽廟。有壹張劉國鈞先生坐在景秀大廳書房裏的照片。背後是中國著名書畫大師徐悲鴻創作的《馬》圖。圖中的馬不是奔馬,而是低頭喝水的馬。這是劉國鈞先生飲水思源之愛的寄托。這種飲水思源的美德壹直延續到了他的後代。他的女兒劉碧茹女士總是拿出錢來支持家鄉的經濟建設,比如創辦學校,興辦產業,發展第三產業。
走出冥想大廳,穿過搖曳的樹木回廊,妳會到達山雨大廳。客廳正中掛著“壹個老人永遠不老,永遠跟黨跑”的對聯,是按照他的筆跡寫的,十分醒目。這座禮堂是以民國時期在家鄉創辦山雨染織廠的劉國鈞先生命名的。《山雨》是對他最好的紀念。還有壹個耐人尋味的故事。原來這家布廠叫布廠,但先生為了記住母親的教誨,在後面加了“衡”字。我記得15歲的時候,他是要出去闖世界的。我媽示意自己的紡織動作,給兒子壹個“橫”字。她說:“沒有毅力,這團棉花怎麽會變成紗,紗怎麽會變成壹塊布呢?”從此,他牢記母親的教誨,寫下壹句話勉勵自己:“天天走,萬裏不怕千裏;經常做,什麽都不怕。“如今,山雨音樂廳已經成為客人們欣賞歌曲的地方。大廳裝飾名人字畫,典雅清新。
從山雨大廳走到大廳花園,花園綠意盎然,花香四溢。劉國鈞先生後人種下的香櫞樹,壹年四季郁郁蔥蔥,枝頭觸到屋檐。兩棵玉蘭樹引人註目,枝繁葉茂,樹冠直指蒼穹。壹到花季,香氣四溢,枝頭開滿“白玉”,晶瑩剔透,仿佛向人們展示了劉國鈞先生的高尚品格。從山雨廳穿過兩側的廂房,就可以到達故居西南側的陳列室。陳列室以照片和實物資料生動再現了著名實業家、愛國者劉國鈞先生各個時期的歷史記錄。周圍的櫥窗裏用翔實的史料記錄著他的創業歷程,墻上掛著魯、、等歷任領導同誌的題詞,充滿了對他的敬仰和懷念。見物思人,為了和日本商人競爭,劉國鈞先生在中國首創了天鵝絨和燈芯絨的生產,還創下了讓日本商人大為惱火的名牌產品。1950年春天,全國剛剛解放,思鄉愛國的劉國鈞先生沖破重重阻礙,毅然從香港回到祖國大陸,投身於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他高尚的感情永存。
展廳東面幾十米處是新世紀後不久修建的“郭俊廳”。在郭俊大廳的中央,用白色大理石雕刻了壹尊劉國鈞先生的坐像,重18噸,高3.5米。他心地善良,溫柔友善,壹生都在看著自己深愛的故土。雕像上方是魯的題詞“慎獨愛勤”。這四個字閃閃發光,這是對劉國鈞先生的恰當評價。劉國鈞先生壹生中最崇拜的人是嶽飛。他始終相信嶽飛“精忠報國”的精神激勵著他的事業從成功走向輝煌,於是他和後人先後四次修建嶽廟。劉國鈞先生思鄉愛國的故事壹直在靖江人民中流傳,深受敬仰。他們的孩子也很關心家鄉的建設。他們捐資修建圖書館、神社中學,為劉國鈞先生設立獎學基金,這在他們的家鄉是壹個美談。
劉國鈞先生從學徒到富商,再從富商到敢於和日本商人競爭的民族工業驕傲,再成長為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的江蘇省副省長。正是因為他的“善良和執著”,他的“忠誠”和“敬修”,他的愛國和對家鄉的熱愛。劉國鈞先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劉國鈞(1899.11.15-1980 . 6 . 27),江蘇南靖人。著名的圖書館學家。1920南京金陵大學哲學系畢業,留校從事圖書館工作。從1922進入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哲學系、圖書館學院和研究所,從1925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金陵大學教授、圖書館館長。1929至1930任北平圖書館編譯部主任、《圖書館學季刊》主編。與此同時,他在劉國鈞北師大讀書。
生祠鎮:生祠鎮位於靖江西北部,距靖江市區11 km,東臨靖江馬橋鎮,南接靖江東興鎮,西接靖江新橋鎮,北接泰興。全鎮面積70.2平方公裏,轄18個行政村,2個社區,47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88萬人。2015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29億元,公共預算收入60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893元。首次獲得全鎮年度經濟社會發展壹等獎,圓滿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