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熊貓:又名熊貓。哺乳動物。胖,形似熊,長約1.5米,肩高約66厘米。眼睛、耳朵、前後肢和肩膀為黑色,其余為白色。生活在海拔2000-4000米的竹林裏,喜歡吃竹子,有時也吃小動物。擅長爬樹,性孤獨,不合群。僅產於我國四川、陜西、甘肅少數地方。是中國特有的珍稀動物,國家壹級保護動物。
(2)朱:鳥。雄性近80厘米長,雌性略小。羽毛多為白色,部分為粉紅色,頸部有壹些長而下垂的柳葉狀羽毛。前額、眼睛、頭頂、口腔底部、跗骨和裸露的小腿是紅色的。生活在沼澤和山澗附近,棲息在高大的樹上,以螃蟹、青蛙、小魚、蝸牛和甲蟲為食。中國壹類保護動物。
(3)金絲猴:又稱仰鼻猴。哺乳動物。體長約70厘米,尾長等於或長於體長。背部有閃亮的長毛,臉、胸、後腿兩側的毛是紅色的。生活在海拔2500-3000米的高山密林中,群居,以野果、嫩芽、竹筍為食。分布於四川、甘肅、陜西南部。中國壹類保護動物。
(4)白頭葉猴:哺乳動物。它長約50厘米,頭小,尾長,四肢細長。頭部為白色,有發冠,體背的毛比腹部的毛長且密。生活在熱帶、亞熱帶闊葉林中,生活在群居樹上,很少下地,以野果、樹葉、花為食。產於雲南、廣西南部和越南北部。中國壹類保護動物。(另外還有葉猴,也是保護動物的壹種。)
(5)羚羊:又名叉角羚。哺乳動物。長1.7m ~ 2.2m,肩高1m ~ 1.3m,最大可重達350kg。尾巴短,兩性都有短角。全身褐色或深褐色,眼睛是黑色的。壹般生活在海拔3000-4000米,夜間外出覓食,吃草、樹枝、竹筍等。分布於中國四川、雲南、陜西、甘肅等地。中國壹類保護動物。
(6)白鰭豚:又稱白鰭豚。哺乳動物。體長1.5m ~ 2.5m,頭圓,口長,約30cm。體背淡藍灰色,腹部白色,鰭白色。生活在中國長江中下遊,洞庭湖,錢塘江。中國特有動物,國家壹級保護動物。
(7)黑頸鶴:鳥類。大型涉水鳥,長約1.4米。頭、頸、飛羽都是黑色的,尾羽也是黑色的,體羽是灰色的,外表黑白相間,很容易辨認。主要棲息在水草較高的沼澤中,以魚、蛙、螺、蝦為食,在青海和川西海拔3500m ~ 5000m的高山沼澤中繁殖,遷徙至四川、貴州和雲南越冬。鶴類中唯壹的高山物種,是我國壹類保護動物。
(8)揚子鱷:爬行動物。身長2米多,背部有6排角質鱗片。背部深褐色,有黃色斑點和黃色條紋;腹面為灰色,有黃色斑點和條紋;尾巴上有灰黑色的環。前肢五指,無蹼;後肢有四指,有蹼。它們在池塘和沼澤中打洞,以魚、青蛙、鳥和老鼠為食,冬天住在洞穴裏。分布於安徽、江蘇、浙江、江西。中國特有,壹類保護動物。
3.中國的壹些珍稀植物
(1)柳杉:常綠喬木,高達20米。分枝平行,小枝有毛。兩類葉,長枝上的葉子呈放射狀散開,長4厘米~ 5厘米;短枝上的葉輪,長2.5厘米,線形,下部有白色氣孔。球果產於廣西、四川、湖南、貴州等地。發現於1956,是中國特有的珍貴樹種。
(2)水杉:落葉喬木,樹高35米,DBH 2.5米。側枝對生,羽狀。葉呈條狀,扁平,長1.3 mm ~ 20 mm,交替成對形成兩排,為羽狀。錐體呈下垂形,近四角球形或短圓柱形,長約18 mm ~ 25 mm。產於四川、湖北、湖南。發現於1941年,是中國特有的珍貴樹種。
(3)珙桐:又名水梨。落葉喬木,15m ~ 20m高。葉寬卵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鋸齒。球形頭狀花序,花序基部有兩片乳白色大苞片,長圓形或橢圓形,長約7厘米,寬3厘米~ 5厘米。中國特有種,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開花時,白色苞片覆蓋樹梢,宛如壹群鴿子,故又稱為“中國鴿子樹”。世界著名觀賞植物。
(4)人參:多年生草本植物。30厘米到60厘米高。紡錘形或圓柱形肉質根,莖短,掌狀復葉,三到六輪。花小,黃綠色,傘形花序。果扁球形,紅色。產於中國東北、朝鮮等地,藥用價值極佳,是“關東三寶”之壹
為了保護自然和自然資源,特別是珍稀動植物資源,保護自然環境和代表不同自然區域的生態系統,國家劃定了壹定的保護區,這些保護區稱為自然保護區。中國指定了400多個自然保護區,其中10多個主要是為了保護大熊貓。1983年5月以後,萊山、岷山、秦嶺等地竹子相繼開花死亡,嚴重威脅大熊貓的生存。國務院已撥出專項資金救助大熊貓,並指示相關省份做好保護工作。林業部和四川、陜西、甘肅等省先後成立了搶救大熊貓領導小組,組織了52個巡邏觀察組。國家還建立了壹些大熊貓養殖場來安置和飼養受影響的大熊貓。
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不僅保護了珍貴的動植物資源並使其得到發展,而且利用自然保護區研究珍稀動植物的生態和生物學特性,為引種馴化提供科學依據,為大量繁殖和培育新品種提供種源。
由於自然保護區保存了完整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它對人們研究自然資源、自然歷史、自然條件、生物與非生物的關系以及環境保護監測活動具有重要價值。它是人們進壹步探索和深刻認識自然規律的重要基地。
自1995開始,分別開展野生動物資源和濕地資源調查;有計劃地保護大熊貓、金絲猴、朱桓、揚子鱷、華南虎、野馬、雪豹、野驢、白唇鹿、麋鹿、海南坡鹿、丹香鶴、黑頸鶴、黃腹雉、高鼻羚羊等60多種瀕危珍稀野生動物,以及銀杉、紅豆杉、攀枝花、蘇鐵、山茶、瓚等。研究了候鳥的遷徙規律;開展了中國主要森林氣候帶生態多樣性調查、生態系統演變趨勢和受損生態系統恢復研究,建立了11森林生態系統長期定位研究站。推廣大熊貓人工繁殖、丹頂鶴人工孵化、揚子鱷人工繁殖、鳥類環誌、森林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制定並推廣自然保護區工程總體設計標準、林木種質資源保護標準和自然保護區管理檔案管理模式。國家林業局還舉辦了多次自然保護區管理、水禽濕地保護管理、野生動物保護管理、野生動物進出口管理、野生動物資源調查、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自然保護區特色旅遊、自然保護區信息系統管理等培訓班和講習班,提高在職人員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管理水平。自然保護區信息系統也已初步建立。
自然保護區是指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自然集中分布區、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和其他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體或者海域,並依法劃定壹定區域進行特殊保護和管理。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對於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國的自然保護區建設始於20世紀50年代。經過近50年的努力,到2003年底,中國自然保護區數量已發展到1999個,面積1439.8萬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14.37%,在全國範圍內初步形成了類型齊全、布局基本合理的自然保護區網絡。
在已建立的1999個自然保護區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26個,面積88712900公頃,省級自然保護區655個,面積39977200公頃,市級自然保護區339個,面積42691000公頃,縣級自然保護區779個,面積1650公頃。共有長白山、鼎湖山、臥龍山、武夷山、範靜、錫林郭勒、博格達峰、神農架、鹽城、西雙版納、天目山、茂蘭、九寨溝、林峰等自然保護區14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紮龍、向海、鄱陽湖源頭、東洞庭湖、東寨港、青海湖等6個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這些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使我國70%的陸地生態系統物種、80%的野生動物和60%的高等植物,特別是絕大多數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在自然保護區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同時,這些自然保護區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穩定區域小氣候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