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拷問中國物流
"在不久的將來,“碳足跡”管理將成為關系到企業發展的壹件大事."中遠網絡物流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黃感慨道。據黃介紹,所謂“碳足跡”是指個人或企業的“碳消耗量”;“碳”是指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構成的自然資源。碳消耗得更多,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二氧化碳也產生得更多。制造企業的供應鏈壹般包括采購、生產、儲運,其中儲運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作為《京都議定書》的簽署國,我們的運輸和物流行業必須對其在運輸過程中排放的碳負責。即使在不久的將來,如果企業不能很好地管理碳排放,不僅難以降低運輸成本,而且企業還要為自己排放的碳買單。”黃對說:
事實上,根據《京都議定書》規定,在2008年至2012年的第壹承諾期內,工業化國家必須在1990總排放量的基礎上,將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減少5.2%。也就是說,發展中國家在此期間不承擔減排義務,可以將其減排賣給發達國家,換取資金和技術,然後用於國內環保。這是《京都議定書》設計的清潔發展機制(CDM)的精髓。
“擺在中國物流業面前的唯壹選擇就是合理管理碳足跡。管理碳足跡不是壹件簡單的事情。”黃解釋說,這包括每個存儲中心的位置、存儲數量、需要的能源、運輸裏程、運輸路線的安排、考慮使用柴油或汽油的成本和用量、是否通過增加車輛運輸來減少碳排放。
在黃看來,在目前中國物流行業“中間大、兩頭小”的信息化狀態下,很難實現精細化的碳足跡管理。中間的信息處理能力已經很強了。比如中遠物流,有非常完善的綜合物流信息系統,包括訂單、倉庫、配送管理系統,但從來沒有在這些數據上做“智能化”文章來降低成本。“綠色供應鏈優化”就是這樣壹種嘗試。“兩頭小”就是現場加工能力比較差。在這種情況下,“減排”成為中國物流行業面臨的巨大挑戰。
抹去“碳足跡”
“碳足跡”不僅關系到中原物流本身,也關系到客戶的未來,包括家電行業――也許有壹天,如果妳的“碳足跡”排放不達標,出口之路就永遠封閉了。
據悉,中遠物流於2006年底申請了國家發改委的技術創新項目,以提高中國物流的信息化應用水平,並於2007年正式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成立新型物流技術實驗室。該實驗室的第壹個合作項目是與IBM中國研究院合作,包括綠色供應鏈項目和供應鏈優化。
“目前,綠色供應鏈優化項目已取得壹定成效,其推廣將對中國物流業碳排放管理起到積極作用。”據參與該項目的IBM中國研究院丁洪偉博士介紹,供應鏈將首先涉及產品設計、采購活動、生產相關活動、倉儲以及連接所有活動和供應鏈環節的配送活動。
“我們強調定量分析方案,壹個是定性,壹個是定量。企業戰略的定性考慮,包括整個市場趨勢、物流運營策略和競爭對手的情況;定量分析會考慮很多客戶的客觀數據,包括物流節點、地理位置、設備運輸成本、運輸能力相關的技術參數、歷史數據等。”丁洪偉說。
在IBM看來,通過IBM的海量數據處理和基於網絡的智能分析,中遠物流可以通過全球化管理更清晰地優化運輸路徑。“我們過去的系統側重於數據,而不是情報,這與國外有很大不同。現在要做的是改變兩個小問題,重點處理基礎數據總結的知識,從而指導實際工作。”黃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