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1優秀閱讀體驗與收獲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儒釋道三家傳承千年,堪稱中華民族思想的結晶,而《道德經》壹書更是道家文化的集中總結。
《道德經》又名《老子》,是老子出關西征函谷關時所寫。全篇五千余字,分道與德,其中不少早已廣為人知。
在這裏,我想強調的是,知識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對知識的駕馭能力要相匹配。說實話,我真的不敢評論《道德經》,但是我喜歡讀,喜歡抄,喜歡背。下面我想分享壹下我讀完《道德經》後的壹些感受。希望妳受到鼓勵!
“道可為道,而不平凡。”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句話,是《道德經》的開篇壹句話。我好像什麽都不想說,因為能說的道不是恒常大道。是啊!語言在描述很多深刻的事物時似乎總是有些捉襟見肘,而老子壹開始就告訴我們:不要局限於文字和語言。佛家有雲:教他物,不立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老子在文章中數次提到“嬰兒”,例如:“以諷世,常德不離,歸嬰兒”。老子告訴我們要向嬰兒學習,但是很多人不願意向資質比自己低的人學習。事實上,這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嬰兒沒有任何刻板印象,所以他們學什麽都最快。學習外語最快的方法是模仿,這正是嬰兒所做的;我們平時總說“空杯心態”,寶寶也正是這麽做的。
“曲全,廢直,郁滿,窘新,得少,惑多。”很多時候,我覺得老子的智慧與常人的思維相反,但細細品味後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我們常說:做人,要變通,韓信做到了。只有每天把自己放低,才能學到東西。這就好比佛家說的:空了才能有,放下了才能忍。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做出選擇,因為選擇太多了,就像電視上的頻道太多了,以至於我們很少完整的看完壹個節目。太多的選擇往往會迷惑人,最終導致壹無所獲。太多次以後,我們需要像項羽壹樣有破釜沈舟的勇氣。其實人生如眨眼,選擇少了往往是好事。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道德經》幾次提到水,比如“善如水”“天下柔於水,強者不可勝”。水是生命之源,造福萬物,不求回報。“水滴石穿”的智慧讓我們明白了什麽叫“弱勝強”。水是看不見的,但是妳把它放在容器裏會變成什麽形狀,所以水的看不見就是終極形狀。在李小龍截拳道中,“法不可勝,無窮可勝”只是殊途同歸。所以老子告訴我們要學習水的智慧。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話包含著無窮的含義。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人貴自知,但事實是:太多人自大或自嘲。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的角色恰恰是我們最討厭的人!所以我們每天都要不斷的戰勝自己,超越自己,就像《易經》裏說的:君子以自強不息。最大的敵人是我們自己,所以真正的強者是戰勝自己的人。
讀書充滿樂趣,讀《道德經》這本充滿哲理的書更是樂趣無窮。古人說“書中有顏如玉,書中有金屋”,“讀書如寫作”,“讀同等地位的書,抵得上百萬大師”,但我覺得讀書要有選擇性,同時要能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學會換位思考。還有壹個最重要的壹點是:運用知識的主體是人,因為“兵不可測,水不可測,妙算專壹。”
最後,我想說,讀書是壹種交流,讀書是壹種享受,讀書是壹種生活方式。
《道德經二》優秀的閱讀體驗和收獲
老子的《道德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記得在學校跟著老師讀《道可道,超凡道》;名字可以點名,而且很有名。“那時候我不知道它是從哪裏來的,更不知道它是什麽意思。幾十年過去了,我還是不能再完全理解這部道家巨著,但至少有了壹些思考和見解。
《道德經》主張戒欲無為。千百年來,從皇帝到將軍,再到普通百姓,都從這個人類智慧的集合體中汲取了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立命的精髓。如今,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豐富,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匱乏,道德淪喪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我覺得我們都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原則,不要隨波逐流,堅持打坐才是活著的根本。當人的心境達到壹種空虛的狀態時,就會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就會在社會、生活、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老話說得好,讀史為鑒,方為明智。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並不是說他是被動的,什麽都不做,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教人循道而行,不是要做什麽,而是要有所為。只有“不輕舉妄動”才能有大作為,也就是說,“不輕舉妄動”才是做出成績的保證。什麽是“有前途”?扮演好社會角色,做好本職工作,承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所為”。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如果他能對自己的工作心安理得,那麽他的心態壹定是壹直處於壹種禪定、純凈的狀態,否則他就無法收斂自己躁動不安的心。也就是說,神是不在外面思考的,所以說,禪定和心靈的純凈是全心做好壹切工作的前提和前提。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千言萬語,振聾發聵,發人深省,充分顯示了老子紮實的文字功底和創新能力。再加上壹些經典的例子,畫龍點睛,妙筆生花,意境深遠。照顧到前壹篇文章,升華了主題,把作者自己的感受表達的淋漓盡致,給人壹種無限感動和惆悵的感覺,真的是文章中的極品,古文中的完美之筆!令人欽佩。
《道德經》全文應該分為兩部分,道的上半部分和德的下半部分。
道是天,是自然的法則。表現在幾個方面。壹個是“易”,即變化的意思。《道德經》第壹句說“道可為道,而為不凡”,可說之道非“常”。第二個方面是“易”的規律。所謂“易”之法,就是“道說大,大即是死,死即是遠,遠即是反”。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萬物都在逐漸生長,但“物強人老”會逐漸減少,所以又回到了最初的狀態。
如果說老子寫《上道德經》的目的是為了說明道德規律,那麽《下道德經》主要講的是做人之道,即如何將天道應用於人事?其實老子寫道德經典的重點是落在較低級的道德經典上。
讀完《道德經》,最大的感受就是心裏的弦被觸動了。“永永遠遠。天地之所以這麽長,是因為沒有出生,所以可以長生不老。它是以聖人和身體為先;活在妳身體之外。不是因為它無私的邪惡?所以,可以私了。”意思是天地之所以能長存,是因為不為自己而活,自然存在,所以能長存。所以聖人把自己放在後面,自己卻被尊重,把自己放在外面,自己卻拯救了自己。難道不是因為聖人不自私嗎?這就是為什麽他是他自己。但單看當今社會,又有多少人能背棄自己?很少。經濟時代的快速膨脹,讓更多的人在貪婪面前迷失了自我。不得不說,這是壹個社會悲劇,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道德經》只有五千字,但只要妳用心去讀,用心去理解,妳會發現道理是可以用五千字來概括的。老子講究人的無為,這是壹種心境,壹種修養,壹種辯證。向社會宣傳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無助於人類的進步。所以,當代年輕人要理解古代的無為理論,就要辯證地看待,“善者從之,不善者改之。”從為人處事的角度來說,無為是對人的寬容。“海納百川,氣度極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社會如此,自然界如此,每個人的小家庭如此,為人處事也是如此。我們孝敬老人,和兄弟姐妹和睦相處,不也是這樣嗎?
《道德經三》優秀的閱讀體驗和收獲
老子的《道德經》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學。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無壹不從這本人類禮史的智慧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之道的精髓。
如今,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豐富,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踏實”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在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應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我們也可以在聖書《道德經》中找到答案,那就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家庭中要註意保持安靜,要安靜自省,要全心全意的盡職盡責!
既然我們很渺小,我們的力量很弱小,我們的生命很短暫,為什麽不端正心態呢?禪定、清凈、奉獻,是人的心態的三個不同層次。靜心:靜安的生活坐標;清凈心:清凈人生方向;奉獻:在生活中做到最好。
靜心是靜安生活的坐標。
老子以“靜為天下第壹”,“靜道”為修煉之本。《道德經》第十六章說,“要空,要靜。”強調的是保持安靜的修養。“致虛”就是消除心靈的障礙,整理混亂的精神活動,然後是“靜”。通過“靜”的工作,我們可以深刻地積累見識,然後我們就可以“知道什麽是正常”,化逆境為幸運。
在老子之後,莊子強調自私、無欲,以求安息,這就是道家的養生思想。
只有“禪定”,才能“知其雄而守其雌”、“知其白而守其黑”、“知其榮而守其恥”;禪定不受名利幹擾,不受來來回回的影響;冥想是保持貧窮和忍受孤獨的唯壹方法。
簡而言之,冥想是心靈平靜的基礎。當人的心態達到壹種空虛的狀態,就會繼續謙虛謹慎,就會在社會、生活、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清潔妳的心和妳的人生方向。
“清凈者不汙”,天地之間,清凈不汙即“不汙”。“不染”的含義非常廣泛。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說:“五色使人盲,五音使人聾,五味使人爽,馳騁獵使人狂,奇貨可居使人礙。”。意思是豐富多彩的世界讓人眼花繚亂,各種聲音讓人震耳欲聾,美食讓人流口水,心靈馳騁讓人瘋狂,擁有珍貴稀有的商品讓人心驚肉跳。從視、聽、味、嗅、觸、物六個方面概述了人貪染、染聲、染味、染心、染身所造成的嚴重後果。所以後人說:六根清凈,壹塵不染。意在教人克制,克制人的貪欲。
再看看老子的《道德經》第十三章:“受辱則驚。”我們可以看到,“奇恥大辱”的根源在於“有身於我”,“有身於我”的根源在於人的心靈不可能像水壹樣幹凈、清澈、透明,過於看重個人和個人的名利地位。對世界淡然,就會保持安靜,簡單,就會少壹些私欲。妳怎麽會是“如果妳有麻煩了?”
如此壹來,凈化心靈可以讓妳有意識地堅持自我反省,時刻檢查自己貪婪的內心,遏制自己不想要的想法。純凈的心靈是持續清醒理解的源泉。
盡妳所能展現妳的生活。
人們常說:讀史可以使人明,讀經可以使人智,明哲可以使人慧。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七章中說“道總無為”。老子的無為思想,並不是說他是被動的,什麽都不做,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教人循道而行,不是要做什麽,而是要有所為。只有“不輕舉妄動”才能有大作為,也就是說,“不輕舉妄動”才是做出成績的保證。什麽是“有前途”?在社會上扮演主角,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承擔起家庭責任,才是“有為”。是的,在當今這個世界紛爭不斷的社會,如果他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那麽他的心態壹定是壹直處於壹種禪定和純粹的狀態。不進入禪定清凈的狀態,他就無法收斂自己躁動的心。也就是說,神是不在外面思考的,所以說,禪定和心靈的純凈是全心做好壹切工作的前提和前提。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德育的作用,提倡“以德為先”,提倡“為人師表,為人師表”。各行各業、各村各戶都在努力提高群體的道德水準。具體來說,就是把“靜心、清凈、奉獻”三心轉化為“六心”教育:對祖國忠誠、對社會熱愛、對群眾熱情、對同事關心、對父母孝順、對自己自信。在現代經濟社會中,重讀和解讀經典《道德經》,可以幫助人們保持寧靜,凈化心靈,從而全心全意地盡職盡責,有利於社會穩定、工作團結、家庭和睦!
《道德經4》優秀的閱讀體驗和收獲
老子的“道”,其實並沒有很多人說的那麽神秘。指的是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變化的原因和規律——自然規律。關於“道”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爭論是膚淺的,屬於表象的範疇。
所謂自然規律:是自然的運行規律,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客觀運動形式。人們只能通過實踐來認識它,利用它,而不能改變它,否則就會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
比如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規律。醫生只能看病,不能治病救人。如果他們能治病救人,世界上的醫生不都成仙了嗎?但是很多人不明白這壹點或者不願意相信這個簡單的道理。特別是古代很多皇帝,迷信江湖騙子,吃了壹些“靈丹妙藥”,企圖長生不老。結果他們中毒而死,生命卻白白浪費了。
“對立統壹”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規律,也是老子反復強調和證明的觀點之壹。所謂對立統壹,不是單壹事物的對立統壹,也不是事物的簡單壹分為二,而是無數對立的事物相互交織、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變化、相互轉化,形成壹個動態的、豐富多彩的世界。因勢利導,順其自然,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基礎。
“物極必反”是事物運動的自然規律。是老子反復強調和證明的另壹點。鐘擺,妳說它在左邊?對嗎?中間的我不知道?這是因為我們看到的鐘擺只是它在某壹時刻的位置。事物就像鐘擺,人們看到的只是它在壹定時間內運動的樣子。因為事物受自身和相關因素制約,只能在壹定範圍內運行,所以——物極必反。由此,人們誤以為“中庸”是最合理的,卻不知“中庸”只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某壹段時間內的短暫現象。誰、什麽、什麽能永遠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不要!絕不能有!
“失衡運動”是事物動力的自然規律,是宇宙的原動力。眾所周知,萬物都在動,但為什麽要動呢?恐怕很少有人知道為什麽。現代科學研究發現,物質是無限可分的。我們今天看到的,其實是無數物質的綜合體。從壹個個體到壹個類似的物體,乃至整個宇宙,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變化的,小到元素的周期,大到天體的運行,甚至鳥類的飛翔、人類的行走、汽車的行駛等等。,以此類推:不平衡——平衡,然後不平衡——不平衡是永恒而持久的,平衡是局部而暫時的。物質世界是這樣,精神世界不也是這樣嗎?放眼世界:從人際關系到國家政局乃至國際局勢,無壹例外。
水往低處流是眾所周知的水的自然規律。也是水在正常情況下的運動形式。但也有例外,比如:水受熱會變成氣體,會竄高;再比如水可以懸浮在太空中,這是因為水脫離了地球引力造成的。以上兩種現象是水的壹般規律所不能涵蓋的。這說明自然規律也是有條件的。同壹件事,時間、空間、環境發生變化,規律也會隨之變化。這就是“法”的規律。
老子說:“道可為道,而不可為奇。”“人隨地,地隨天,天隨道,道隨自然”。人只有通過自己的感官,充分認識和系統分析客觀事物,進而掌握和利用自然規律,不違背自然規律,順勢而為,順其自然,才是世間的“正道”。
《道德經》5的優秀閱讀體驗和收獲
《道德經》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魅力,用寥寥數語闡述了道家關於宇宙起源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產生發展變化規律、社會觀和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大部分文章近乎詩意,有些晦澀,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也不為過。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無為”和“尊法”。
第壹段“道可道,十分,名可名,十分。”也就是說,道作為世界的本源,可以用文字來描述,但不是永恒的。“名可名,十。”都說能叫的名字不是恒常的名字。“無名世界之始,萬物之母。”也就是說,天地最初出現的時候沒有名字,萬物逐漸出現的時候才有了自己的名字(但不是永恒的)。“故總有欲見其奇,總有欲見其窘。”意思是我們經常在沒有欲望的時候去探索它的奧妙,有時候去探索它的泥團。“兩者同名。”也就是說,有與有都來自於道,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同為玄妙”也算是深奧微妙,難以把握。“玄妙玄妙,萬奇之門。”這裏指的是這種神秘莫測的方式,是通向壹切奧秘的大門。
這段話作為《道德經》的開篇,詳細闡述了老對法的理解。在《道德經》中,道是指法。道家的法律思想最根本的觀點是“法是自然的、變化的、不可控制的”對待法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法律,然後運用法律。”這是壹個很簡單的辯證思想。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人對自然的探索和思考,這種探索和思考不是盲目的,而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依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遠遠超出了中國的範疇。
我壹直認為,只要堅持法律,壹切都會很順利,但如果我違反了法律,就會受到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詳細闡述了:“過去是唯壹的”。古代依法辦事的人,“天高雲淡,地平,神靈,谷滿,萬物有靈,諸侯正氣。”這句話沿用了上壹句,舉了很多例子來證明尊重法律的好處。神尊法可以明,地尊法可以平,神尊法可以平,河尊法可以滿,自然萬物可以生生不息,君君得天下。“其因”可推知。“天朗氣清,必有裂;若境內不得安寧,必令人畏懼;神沒有靈,會害怕休息;谷無盈則竭;壹切都是沒有生命的,都會毀滅;侯爵無義,必懼。”都說天不晴就可能爆,地不太平就可能塌,神不出現就可能消失,江河無水就可能幹涸,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世界就可能顛覆。“所以,妳是基於尷尬,基於高低。”所以財富是建立在貧窮和自卑之上的,高貴是建立在自卑之上的。“難道是因為諸侯自稱孤寡不_,這不是建立在卑鄙的基礎上嗎?”這個遊戲就是壹個例子來說明上面那句話,意思是所有的王子都自稱孤獨、寡而不_。這不是建立在卑鄙的基礎上嗎?不是嗎?”因此,余之數而喻。世人不願玉石俱焚。”這是對以上論點和例子的總結,說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所以不要要求自己像玉壹樣漂亮,像石頭壹樣堅硬。
可見,以老人為代表的道家是非常尊重法律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非常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不完美,但很科學,對我們當下的唯物主義很有幫助,為唯物主義的進壹步研究奠定了非常堅實和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段話裏,我們也能體會到無為的舊崇拜。
在現實和壹些文藝作品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道士四處遊蕩,他們虛無縹緲,飄渺狂妄。我們從他們身上看到的是優雅,感受到的是那種無為。
老人說:“不,尚賢,使民不爭;貴奇貨可居,使民不賊,無形可取,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掏空其心,強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往往讓人無知無欲,以至於認識老公的都不敢做。為無為,無智慧。”所以,聖人的治國之道,就是使人卑微,有知識,削弱人的誌向,增強人的體質,使人沒有知識和欲望,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敢鬧事,以壹種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世界,並沒有錯。
《道德經》第七章舉了壹個無為的例子。“永永遠遠。天地之所以這麽長,是因為沒有出生,所以可以長生不老。它是以聖人和身體為先;活在妳身體之外。不是因為它無私的邪惡?所以,可以私了。”意思是天地之所以能長存,是因為不為自己而活,自然存在,所以能長存。所以聖人把自己放在後面,自己卻被尊重,把自己放在外面,自己卻拯救了自己。難道不是因為聖人不自私嗎?這就是他的為人。
無為是壹種心態,壹種修養,是辯證的。從舊的角度來說,向社會提倡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不作為對人類的進步毫無幫助。所以,對於當代年輕人來說,要理解古代的無為而治的老理論,要辯證地看待,壹分為二地看待。“善者從之,不善者改之。”
在應對競爭時,要敢於迎接挑戰,以平常心對待失敗和不平等,以適當的方式改變或適應,而不是壹味地拼個魚死網破。這樣有利於自我保存和最終成功,只有積累才會蓬勃發展。同樣,“無為”在當代生活中是用來寬容人的。“海納百川,氣度極大,墻垣高聳,物欲正義。”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開啟了千百年來人類探索自然規律的帷幕。辯證看待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指導我們的生活大有裨益。
《道德經》及五篇相關文章的優秀閱讀體驗;
★讀《道德經》5篇
★道德經五則心得
★精選5篇關於《道德經》的優秀學習心得。
★道德經閱讀心得
★ 10閱讀《道德經》後有學習心得的優秀作文。
★讀《道德經》三則心得
★後道家經典體驗五件
★閱讀老子《道德經》的感受和體會
★讀完《道德經》的體會
★選自《道德經》心得的五篇800字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