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廣東番禺人,1905年6月出生於澳門。他的父親冼希泰曾當過水手,後以捕魚為生。冼星海出生時,父親已經去世,他和母親黃素影住在爺爺家。1911年,外公去世,母親帶他去新加坡當幫工謀生,供他上學。冼星海對母親的苦心,永遠不會忘記。後來,他根據母親口述的詞,寫下了歌曲《頂天立地》,獻給母親,表達對母親堅韌不拔的生活態度的贊美。從10歲開始,在英國人辦的學校學習英語,在華僑辦的學校學習,接受了最初的音樂教育。1918,赴廣州嶺南大學附屬中學就讀,後升上大學預科,勤工儉學六年。他熱愛音樂,業余時間刻苦學習,參加學校樂隊活動,演奏小提琴和單簧管,並擔任過指揮,享有“南笛手”的美譽。65438年至0925年,獨自來到北京,就讀於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並在北京大學附屬音樂工作室兼任圖書管理員。1928來到上海,進入國立音樂學院。後加入田漢領導的“南社”,對冼星海的愛國思想和創作活動產生了重要影響。
1929年7月,冼星海發表《普世音樂》壹文,指出“中國需要的不是貴族或私人的音樂,中國人需要的是普世的音樂”,“學音樂的人”應該“擔當重任,拯救蕭條的中國”。因此,他呼籲音樂學習者“努力學習”,“做常人做不到的事,吃常人吃不到的苦”,“做壹個真正偉大的人,不要像壹個偉人”。“普世音樂”和“救國音樂”成為他壹生的音樂創作和社會實踐方向。
1929年夏天,冼星海因為參加學生運動,被迫退學。那年冬天,他動身去外國學習。在朋友的幫助和船上的努力下,他於1930年春天抵達法國,實現了在巴黎學習音樂的願望。
二、艱辛的留學之路
在巴黎的最初幾年,冼星海主要靠在餐館等地打零工為生。經馬思聰介紹,隨巴黎歌劇院首席樂隊Oberdofer學習小提琴。小提琴手得知冼星海靠打零工為生,就不收他的學費了。接著,冼星海向巴黎音樂學院著名教授加倫學習作曲理論。當加侖教授得知自己生活貧困時,他沒有收取學費。
對在巴黎學習的貧困生活,他有過這樣的描述:
經常失業挨餓,求助無門...在繁重瑣碎的工作中,我只能在百忙之中抽出壹點時間來學習小提琴,看譜,練習作曲。但是時間不能定。除了上課時間,我們應該盡量在課後去上課。有時候晚上在廚房學小提琴也不錯。有時候最難受的就是早上五點起床,壹直熬到晚上十二點。有壹次因為白天上課很累,壹直到晚上九點才回來。最後壹次帶飯上樓的時候,因為頭暈,摔倒了。我挨了壹頓罵後,第二天就被解雇了...失業十多次,挨餓,找不到住的地方,遇到的都是難題。有幾次我又冷又餓,堅持不住了。我昏倒在街上...有好幾天,我都快餓死了,只好拿著小提琴去咖啡館和飯店拉著玩要錢。忍辱負重了壹整天,也拿不到多少錢。回到公寓,我淚流滿面,把錢扔到地下,但又不得不撿起來。門外的房東在敲門要房款,他得把拿到的錢給他,不然在屋裏就有坐牢的危險(其實如果不是為了讀書,就是壹條出路)。有壹次,當我討錢的時候,壹個有錢的中國學生打碎了我的盤子,扇了我壹巴掌,說我是中國人的恥辱!
.....我忍受著生活的折磨。雖然我對學習音樂並不氣餒,但我有時也會感到困惑和不開心。幸運的是,老師們幫助我,鼓勵我...在我艱苦的生活中,祖國的消息和對祖國的懷念也促使我努力。
.....我想到我的祖國是多麽的艱難,想到我在巴黎三年所遭受的各種辛酸、無奈、孤獨、悲傷、壓抑的感情。我的眼睛忍不住充滿淚水,我回到店裏偷偷哭。悲痛中,我想起了如何拯救我的祖國於危難之中。
在這樣痛苦的生活中,冼星海成功地寫出了風。這首曲子受到了老師們的贊揚。由於他的作品和他人的介紹,冼星海結識了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並被巴黎音樂學院杜卡高級作曲班錄取。他是當時唯壹壹個在那裏學習音樂的中國學生,通過了這個高級作曲班,並獲得了榮譽獎。學校要給他物質獎勵,問他要什麽。他的回答是:“我要飯票。”於是,學校給了他壹疊飯票。
1935年5月,杜卡教授突然去世。冼星海要完成高級作文班的學習,他也急於回國,於是在朋友的幫助下坐了壹艘免費的貨船。冼星海在法國五年的學習生活中,深入學習了西方現代音樂的作曲技法,豐富了自己的音樂修養,開闊了藝術視野。
第三,回到民族危機深重的祖國。
冼星海於1935年秋返回上海。起初,他主要以教小提琴為生,期間為電影《時代英雄》寫了插曲《遊戲之歌》,這是他回國後的第壹部作品。當時,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東北後,正在把侵略戰爭火燒到華北,中華民族正面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1936年加入孫士毅、陸機等發起的“宋作協”等進步組織。他要讓自己的“音樂創作充滿被壓迫同胞的聲音”,以音樂為武器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在此期間,他創作了《我們將抵抗》等救國歌曲,其中《戰爭》、《救國進行曲》和《遊戲曲》由百代唱片公司錄制。因為這些歌曲的銷量創下了公司的記錄,他也被百代唱片公司聘為配音和作曲,開始成為壹名職業作曲家。但沒過多久,《戰歌》的唱片和母帶被當局沒收銷毀,於是他辭職離開了百代公司,靠寫壹些電影用的歌曲為生,誌願給領導歌曲救國運動的幹部們教作曲和指揮,在進步歌唱組織裏教唱歌。不久,新華電影公司聘請他為音樂部負責人。在此期間,他創作了《救世軍歌》、《子夜歌》、《熱血》、《青年進行曲》等多首救國歌曲和進步電影音樂,在群眾中廣泛傳唱,受到進步文化界的好評。
後來從新華電影公司辭職,但仍在上海進步文化界、音樂界工作,如作曲、教唱等。冼星海對教育和公益事業也非常熱心。他得知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郊區成立了壹個為貧困兒童服務的“山海工程小組”,他就定期去小組裏做輔導,教歌曲救國。
在評論他在上海的音樂創作活動時,他說:“我的作品找到了壹種吸收被壓迫人民感情的方式。”
第四,到抗日救國宣傳工作的第壹線去
1937上海“八·壹三”甲午戰爭後,冼星海參加了洪深領導的上海戲劇學會戰時機動劇二隊,到蘇州、南京、洛陽等地進行文藝救國宣傳,最後來到當時的抗日救國宣傳工作中心武漢。在武漢,他和張書組織了幾十支歌唱隊,多次召開歌詠大會,組織歌詠遊行,深入學校、農村、廠礦、部隊,宣傳和輔導群眾歌唱,有力地推動了當時的救國歌唱運動。這期間,他的工作和創作熱情非常高,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在到達武漢之前,為了深入生活,他來到漢冶坪煤鐵廠,在礦上住了幾天。教職員工合唱,和他們壹起生活工作。他還下到煤礦井下,與礦工談心,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和思想狀況。他深受感動,寫下了《鶴》這首歌。
冼星海密切聯系群眾,堅定了走救國道路的信念。此時,他創作了《保衛盧溝橋》、《保衛武漢》、《到敵後去》等不同形式的抗戰歌曲。
冼星海雖然比聶耳大七歲,但對聶耳十分欽佩,充分肯定聶耳等人開創的革命音樂道路的意義,並給予高度評價,稱聶耳為“中國新音樂的創造者”。他繼承和發展了聶耳開創的音樂救國道路。
由於國民黨的消極抗戰和對救國宣傳工作的種種限制,他的音樂創作和群眾歌唱活動越來越困難,萌發了離開武漢的念頭。這個時候,他經常看到“抗大”“陜公”的招聘廣告,看到壹些來自延安的年輕人。他們非常努力,充滿活力和熱情,深深地感染了他。他開始意識到:“中國現在變成了兩個世界,壹個正在走向墮落,壹個正在走向光明和有希望的進步。延安是新中國發展的地方...“就在他打聽延安情況的時候,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給他寄來了壹封音樂系全體師生簽名的聘書。不久,魯迅藝術學院又給他發來兩封電報,於是他決定去延安。
動詞 (verb的縮寫)走進抗日救亡的新世界
冼星海6月到達延安1938+01。起初,他住在當時最好的西北賓館。幾天後,日本飛機突然轟炸。他壹走出房子,炸彈就從天而降。他迅速倒下,炸彈在他面前爆炸。幸運的是,他躲過了這場災難,親身感受到了日寇的殘暴。
冼星海受聘於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任教師,並於5月1939任系主任。他還曾是延安女子大學的音樂教授,教授“自由作曲”等課程。1939年6月冼星海加入中國制片人黨。在教學中,他非常重視對民間音樂的學習和研究。他的講座簡單而生動。有壹次晚上上課,該休息到深夜了,但同學們全神貫註,百無聊賴,要他繼續講,他就壹直講到天亮。由於他的熱情和真誠,許多學生向他請教並修改他們的作業,其他學校的學生也經常拜訪他征求意見,他總是滿足他們的任何要求。李煥之、李玲等人都是他教出來的。冼星海對群眾的音樂和文化生活非常熱心。延安的山河溝壑,都留下了他辛勤耕耘的足跡。
最近為了更多地了解冼星海的生平事跡,我在遇到或者派助手去拜訪壹些認識冼星海的老同誌時,他們都對冼星海的人品大加贊賞,甚至有人在談到他的激情時淚流滿面。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冼星海的人情味。
當時延安的音樂教學設施和條件都很差。唯壹的鋼琴後來被日本飛機炸毀了。幾把小提琴是個人帶的,其他的是壹些民族樂器。但抗日根據地人民的思想作風、戰鬥意誌和豐富的民間音樂素材,激發了冼星海高昂的創作熱情。在這裏,他創作了《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九壹八大合唱》等大型聲樂套曲,以及《反攻》等歌曲,在全國產生了很大影響。
6.去蘇聯執行任務,成了告別祖國。
為完成延安電影集團攝制的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的後期制作和音樂工作,冼星海受中共中央委托,於1940年5月與電影導演袁壹起赴蘇聯莫斯科。蘇聯時期,由於蘇德戰爭的爆發,冼星海本打算經蒙古回國,但因在中蒙邊境受阻,被迫返回烏蘭巴托,在當地的中國工人俱樂部教音樂。1942年底,冼星海返回蘇聯中亞,經停阿拉木圖、塔什幹、庫斯坦。在那裏,他結交了來自蘇聯的音樂家,並幫助在庫斯坦的奈建立了壹個音樂廳。
在蒙古和蘇聯的五年時間裏,他不顧疾病和戰時的艱苦生活,堅持寫作。他不僅完成了《黃河大合唱》交響伴奏的總譜,還完成了《民族解放交響曲》的創作,寫了《神聖戰爭交響曲》等四部管弦樂組曲,以及許多聲樂和器樂作品。1945年病重,被送往莫斯科治療。臨終時,他還完成了管弦樂作品《中國狂想曲》。冼星海生前的交響音樂作品無法演出,最終版本無法根據實際演出效果進行修改,成為永遠的遺憾。但從這些作品的手稿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他在用交響音樂的形式表現人民生活和革命鬥爭,探索交響音樂的民族化和大眾化,運用民族風格的音樂主題、結構形式和打擊樂器等方面,進行了許多有價值的大膽嘗試。
1945 10冼星海10月30日在莫斯科去世。當時在延安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165438+10月14。毛澤東同誌親筆題詞:“悼念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同誌!”
七、音樂救國豐碑,時代精神的強音。
冼星海是我國現代音樂史上少有的多產且富有創造性的作曲家,也是救亡音樂的標誌性代表之壹。
他壹生寫了很多音樂,但大部分都因戰亂而失傳,現存的只有200多首。在他的音樂作品中,有表現中國人民英雄主義的戰鬥進行曲形式的作品,如《救世軍歌》、《青年進行曲》、《到敵後去》。有專門表現與敵鬥爭場面,把抒情性、描寫性、鼓勵性結合起來的作品,如《太行山上》、《遊擊隊》、《反攻》。有反映群眾勞動生活,采用特定勞動音調和節奏的作品,如《犁歌》、《搬夫歌》、《我們開路》等。有為戰鬥中的婦孺寫的歌,如做棉衣、戰時催眠術、婦女節歌等。有用抒情手法創作的優秀電影歌曲,如《午夜歌聲》《別提了》《熱血》。
冼星海擅長運用獨唱、合唱、說唱等多種歌曲表演形式,尤其是在群眾歌曲中廣泛運用的二聲部合唱進行音樂創作。這在當時的抗戰歌唱中具有創新意義,影響廣泛。冼星海在器樂創作中結合了宏大的主題、深刻的思想和鮮明的標題,開辟了壹條革命的、民族化的、大眾化的交響音樂之路。冼星海在音樂創作上的另壹個重要貢獻是創作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合唱套曲。他的《黃河大合唱》等四部合唱作品,在題材的寫實性和表現形式的民族化、大眾化上是壹致的。但根據不同的題材和內容,采用不同的藝術手法,使每壹部作品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特色,尤其是《黃河大合唱》,是合唱創作的成功典範。
八、黃河大合唱的震撼。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傑出的代表作。他有壹個長遠的誌向:用音樂表達中華民族的苦難、掙紮和奮鬥,表達對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以及對最終勝利的信心。《黃河大合唱》的誕生是作曲家長久以來創作沖動的必然結果。
1938 10詩人光偉然第壹次乘木船渡過黃河,來到山西呂梁山抗日根據地。當他看到黃河的驚濤駭浪和壺口瀑布的壯觀景象時,不禁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驚呆了。遊擊隊員在群山中英勇抗敵,更加強烈地震撼了詩人的心弦。受到這些沖擊的啟發,1939年初,詩人開始醞釀創作長篇朗誦詩。不久,光偉然因行軍時不慎摔倒,回延安住院。冼星海在上海的時候就認識他,得到消息就去看望他。見面後,冼星海說起了創作朗誦詩的想法,才發生的。他聽了之後很激動,希望他把它寫成歌詞。後來,光偉然再也按捺不住創作的沖動,躺在病床上,連續五天聽寫了400多行詩,終於在別人的幫助下完成了《黃河頌》,也就是後來黃河大合唱的歌詞。
1939年春天的壹天,抗日劇隊第三隊在延安壹個寬敞的窯洞裏開了壹個晚會,邀請了光蔚然和冼星海兩人。我壹口氣背完了我的新作。冼星海聽完朗誦後,壹把搶過手中的手稿,激動地說:“這是壹部中華民族的史詩。我想把它寫成代表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大合唱。這將是中國第壹個新合唱團。我肯定能作曲!我會及時為妳沖出去的!”
冼星海從3月26日開始創作大合唱,到3月31日,黃河大合唱的八首歌僅用了六天就完成了!雖然這只是歌曲旋律的初稿,但卻為這首代表作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冼星海不愧是作曲大師!
在贊嘆冼星海才華的同時,也要看到他在創作這部作品時的辛苦。事實上,在拿到歌詞後的壹個多月,他就做了壹系列的準備工作,不僅為收集創作素材做了細致的調查,也為創作大型作品做了前期的“練習”——完成了第壹首合唱《生產合唱》的創作和排練演出。他還反復請人講述過黃河的故事和感受,反復問了許多細節。他還學會了唱船夫號子,後來用在了《黃河船夫歌》中。創作期間,他飽受病痛折磨,日夜操勞。為了盡善盡美,他支撐著病體,反復推敲。他每寫壹章,就找人試聽,然後修改。只有《黃河頌》被改了三次。
《黃河大合唱》創作完成後,在冼星海的幫助和指導下,經過十多天的排練,於4月1939日13首演,由抗日劇隊三隊演唱,指揮為鄔析零。接著,從4月25日開始,冼星海親自指揮“藝鷺”的學生們連續排練了十次黃河大合唱,合唱成員從壹開始的60多人增加到100多人。5月1939,11,冼星海指揮陸毅合唱團100余人,成功演出黃河大合唱。演出結束後,毛澤東等領導起立熱烈鼓掌,感動得連連說“好”。今後,黃河大合唱是延安任何壹個大黨的主要節目。7月8日,1939,周恩來也高度評價了《黃河大合唱》,稱贊冼星海“為抗戰發出了怒吼,為大眾發出了聲音”。
《黃河大合唱》以其高度完美統壹的藝術性和思想性,不僅受到延安軍民的廣泛贊譽和歡迎,而且迅速傳播到包括國統區在內的各個戰區,進而名揚海外。1940年,劉良模將黃河大合唱的音樂帶到了美國,1943年,普林斯頓大學合唱團在美國首次用英語演唱。此後,《黃河大合唱》逐漸在美國、加拿大、緬甸、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廣泛演出,成為中國最早在世界上有較大影響的音樂作品。
1941年春,冼星海在莫斯科修改了《黃河大合唱》的簡化版,命名為《交響合唱黃河》。這次修改,在原有八個樂章的基礎上,增加了整個合唱的前奏,增加了樂章之間的音樂,並重新編輯了交響樂團伴奏的合唱總譜。由於冼星海當時遠離祖國,生活動蕩,完成後沒有機會試聽和修改樂譜,還有壹些不完善的地方。1955年,在柴科夫斯基音樂廳舉行的“10周年冼星海逝世”音樂會上,《黃河大合唱》首次登上蘇聯舞臺,由全蘇廣播交響樂團演奏,用俄語演唱。從65438年到0956年,中國著名指揮家李在音樂廳指揮了俄羅斯合唱團和,並用俄語演出了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氣勢磅礴,扣人心弦,深刻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的時代、人民群眾的生活和革命精神,成為時代的強音、民族的心聲,震撼了中華大地,激勵了中國人民奮勇抗敵,奪取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黃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於文學與音樂的完美結合,集聲樂、器樂、文學於壹體。就合唱而言,它給人的感覺是音樂與文學之間的“協奏曲”;歌詞和音樂意境崇高,形式靈活多樣,富有歌唱性和音樂性;貼近勞動群眾,高雅通俗,富有人氣;註意用情節和戲劇性渲染刻畫人物;從藝術借鑒的角度看,也有西方“清唱劇”的成分。全曲共八首,既是篇章,又是整體。《黃河大合唱》是高度總結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反帝鬥爭的標誌性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它是中國音樂史上不朽的傑作,在世界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我看來,《黃河大合唱》所產生的震撼,某種意義上可以和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相提並論。
時至今日,《黃河大合唱》及其改編的鋼琴協奏曲《黃河》仍是國內外音樂舞臺上最受歡迎的曲目之壹。前不久,中國愛樂樂團指揮龍宇告訴我,2005年2月23日至4月1日,他們在歐美7個國家22個城市巡回演出,鋼琴協奏曲《黃河》至今仍是震撼西方樂壇的作品。在描述這幅作品在美國林肯藝術中心的表現時,他說:“黃河時而翻滾,時而深沈低沈,時而放松。在20分鐘的演出中,我和所有的演員始終熱淚盈眶,青年鋼琴家郎朗真誠的淚水,加上親切的琴聲,感動了臺下的觀眾。美國觀眾和中國藝術家的情緒完全和諧,每個人都熱淚盈眶...在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這個世界知名的文化殿堂裏,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樂團對古典名著的獨特演繹所引起的觀眾的歡呼,而是鋼琴協奏曲《黃河》所帶來的巨大震撼。表演完整個20分鐘的代表作,是演唱會裏難得的舉動!”我覺得愛樂這麽安排是因為這部作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藝術寫照!
九、音樂理論的貢獻
冼星海發表了20多篇音樂論文,對中國新音樂如何發展、中國新音樂的普及、民族形式等問題發表了許多精辟的見解。從他的觀點和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在他的創作動機中,最根本的是他對祖國、人民和民族無比的熱愛,這也是他的作品所體現的最突出的審美情感和觀念。冼星海深切感受到了祖國的危亡、民族的災難和人民的苦難。他常說:“人民的鬥爭是我的歌。”他想用自己的作品喚醒被侵略、被壓迫、被奴役的人民,讓他們為獨立、解放和自由而戰。他特別強調抗戰時期救亡歌曲在新興音樂中的作用,認為救亡歌曲是時代的精神,是時代的強音,是人民的聲音,是符合人民審美需要的戰鬥號角。
冼星海的音樂美學思想非常豐富,音樂創作技巧也是多方面的。他曾說:“很久以前,我就下定決心,要在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參考西方音樂進步的成果,創造壹種新的中國音樂形式...我仍然堅持這種風格,就是吸收歐美進步的技巧,利用中國固有的旋律,用簡單的和聲配合中西樂器,特別是打擊樂器,使作品本身成為大眾化、民族化、藝術性的統壹藝術。”“現在的作曲家表現出三種不同的姿態:壹是刻板地模仿西方音樂;二是固執地執著於中國的音樂實踐;第三是嘗試將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恰當地結合起來。我非常贊成最後壹條。”他運用在國外學到的作曲理論和技法,創作了具有中國民族音樂特色的音樂,形成了自己的音樂創作特點和風格。他試圖用新音樂統壹中西音樂的精華,壹方面強調藝術的真實,另壹方面強調真善美結合產生的藝術美,在藝術實踐中追求真善美的統壹,從而把中國音樂上升到“國際樂壇”的地位,使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屹立於世界音樂文化之林。
冼星海壹直強調“普世音樂”,強調藝術性、思想性和群眾性的結合,強調藝術家的社會責任。他說:“抗日戰爭時期,不允許我們有自己的‘為藝術而藝術’的作品。作曲家應大量創作抗日歌曲,以增強抗戰情緒。”他壹生致力於音樂的推廣和普及,尤其是推廣大眾唱法。這不僅是因為當時救亡圖存的需要,更是因為群眾歌唱對於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具有深遠的意義。他想用音樂藝術來提高人民的素質。他的理論和實踐不僅在過去對中國音樂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現在,人們都在呼籲和期待中國音樂早日在世界樂壇獲得應有的地位。那麽冼星海提出的“民族性與國際性相結合”是實現這壹目標的正確方向嗎?
冼星海生活在戰亂頻仍的時代,壹生顛沛流離,使得他的許多音樂作品失傳,他的許多生平事跡也有待進壹步整理。紀念冼星海,我們需要深化冼星海的研究,發掘和收集冼星海的音樂作品,使他盡可能完整地屹立在中國音樂文化寶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