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的壹個下午,我和同學們壹起參觀了香港中文大學陳中學校友會。這是金梟教授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學校知識的結構與過程”中的壹個教學環節,讓學生感受到真實的學校教育。作為這門課程的旁聽者,我也獲得了壹個了解香港教育的難得機會。
首先,壹所典型的香港中學
下午兩點,我們來到了馬鞍山的這所學校。學生們已經在上課了,學校非常安靜。金梟教授忙於聯系,所以我仔細觀察了學校。這是壹所非常典型的香港標準化學校。學校位於密集的小區建築中,周圍是高聳的居民樓,讓人感覺壓抑。學校只有壹個小操場,可以容納兩三個籃球場。此外,它還是壹棟六層的多功能教學樓。教學樓下面壹層的空間和香港其他中小學很像。學校裏有食堂,塑料桌椅,板凳,乒乓球臺,還有壹些宣傳欄。在公告欄上,我看到學生會正在舉辦壹個名為“千年女兒紅”的比賽,很多墻貼上都貼著這個活動的海報。壹個展板上展示了壹批不同規格和品牌的文具,包括不同的價格和圖片,我估計是給學生購買時參考的。還有壹個宣傳欄引起了我的註意:“教師家長聯合會”的組織和活動,該組織有各種培訓課程,包括計算機輔導和插花。我認為家校緊密合作是香港教育的壹個非常重要的特點。不僅在這所學校,在其他學校,我也看到了家長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獨特的“學校簡介”
在學校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學校的地下展廳。校長是壹位非常溫和的紳士,也是CUHK的校友。我們互相介紹後,活動的第壹項內容——“學校介紹”開始了。讓我驚訝的是,介紹我們的並不是校長或者學校的其他老師,而是幾個穿著校服的女同學。我看到學校專門為這個活動做了壹個PPT。壹個孩子操作電腦,兩個孩子在前面講解,另外幾個站在我們後面。在介紹我的學校的“光輝歷史”時,看到這些孩子臉上泛著紅光,我感到非常自豪。雖然他們說的是粵語,我基本聽不懂,但是通過PPT,我了解到這個學校開發了非常豐富的校本課程和教育活動。其中特別引起我註意的壹項內容是,學校讓學生自己選擇校服。在內地學校,很多學校經常因為校服問題與學生和家長發生矛盾。我曾經參加過中國大陸某學校的測評,很多學生反映校服貴,不結實,款式沒有精神,但是因為學校規定,不喜歡就得穿。我看到香港的學生也被要求穿校服,而且這些校服大多比較傳統。這所學校也不例外。難能可貴的是,雖然學生選擇的余地不大,但學校還是給了學生選擇權。這讓我想起了幫助學生選擇購買文具的展板。
第三,體現“教育智慧”的“學校指導”
簡單介紹之後,我們開始參觀校園。五六個舉止優雅、彬彬有禮的女孩作為向導。他們特別關註我這個會說普通話的“客人”,試圖用不太熟練的普通話和我交流,試圖把他們學校所有值得炫耀的東西都壹壹向我解釋。我發現在學校發給我們的參觀安排中,這個內容被稱為“學校導遊”而不是“校園遊”。我在想,兩者字面上的差異體現了怎樣的教育理念?在“獎勵”壹詞的背後,它包含著怎樣的意識形態和教育陰謀?據我所知,壹些運營較好的學校壹般都會有壹些日常接待任務,接待人員往往是校領導或教職工,很少會讓學生承擔這項工作。而陳中學則敢於讓學生走上這個崗位,充分利用日常活動的機會,給學生參與和鍛煉的機會,讓學生在指導自己校園的過程中體驗到作為學校壹員的自豪感。雖然從表面上看,參與的學生可能會損失壹節課,但我覺得這些學生可能會得到更多!把日常工作當成教育的契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不同尋常的教育意義,充分發揮教育功能,難道不是壹種值得學習的教育智慧嗎?
第四,老師和學生* * *有各自獨立的空間
在接下來的校園參觀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生動。我覺得這個學校有壹個非常值得稱道的地方:它為老師和學生提供了壹個表達自我的空間。在走廊的樓梯上,我看到了學生們張貼的宣傳“千年女兒紅”活動的海報,學校各個專業教室的墻上也有非常個性化的專業布置和宣傳。該組織的壹些成員,如學校的廣播站、就業指導服務組等,也用非常生動的方式向全校傳達自己的工作信息:“我們是誰?我們能為妳做些什麽?我們做了什麽?..... "每節課的墻面和海報布置,每節課的門窗點綴,課表設計,都是五花八門,各具特色。臨近春節,壹些班級仍然保留著西方的聖誕節風格,而另壹些班級則在門上和玻璃上貼上了紅色的春聯和祝福,呈現出濃厚的中國傳統新年色彩。在每個班級外面的走廊裏,也有每個班級采用的花草。每個班級的花草種類都不壹樣,周圍的裝飾也各有特色。
擡頭可以看到走廊的墻壁,掛滿了學生的作品,這些作品可以經常更換。這使我想起中國大陸的壹位校長曾深情地告訴我,她在這所學校工作了很多年,並把它當成了自己的家。很多學校墻面裝飾的名家作品都是她精心挑選的。我也覺得很多內地學校的墻上都掛著很多名家字畫。但是當我問身邊的同學是否喜歡這些字畫,是否理解其中的內容時,同學們的回答都是我從來沒有關註過。我還記得學校有壹條規定,班級不允許在班級墻上貼任何海報。由此,我不禁想到這樣壹個問題:到底是誰的學校?怎樣才能讓墻真的會說話?這些問題其實回答起來挺復雜的。在香港,學校是政府的,是董事會的,是校長的,但我感覺學校是學生的,是老師的,因為學校的墻是讓老師和學生自己說話的。
在參觀學校專業教室的過程中,給我留下的另壹個突出印象就是精致。每壹個教室都有很強的專業色彩和個性風格,但同時又沒有組織性和規範性。我們首先來到英語教室。這間教室熱鬧舒適,有著濃濃的現代西方生活色彩,門上貼著“咖啡館”二字。靠墻的衣櫃裏整齊地擺放著錄音機、書籍、英語卡片等各種教學資源。壹個老師和幾個學生坐在舒適的沙發上,熱情地聊天,沒有註意到我們這些外國遊客。
來到美術教室,這裏的陳設更讓我大開眼界。教室的每個角落都是壹個藝術場,有攝影、手工、油畫、中國山水畫。美術教學所需的學習工具整齊地排列在不同的部位。有洗手洗筆的水池,有曬作品的鐵架子,有放各年級教材的架子,讓我想起了學校小學科的壹些特點,比如老師少,教授課多。我聽到中國大陸許多學校的小科目教師抱怨說:他們不受重視,他們教太多的課,很難組織教學。看到美術老師坐在教室角落裏安心備課,我不禁在想,在這樣的專業環境下,這個美術老師會不會覺得被鄙視?在這樣的環境下教書,她會是什麽樣子?我不知道。不過,我覺得,不管怎麽說,這個教室已經給她提供了足夠的職業自尊。這種職業自尊感對教師的職業生活和發展極其重要。
我們經常談論讓教師專業發展。那麽什麽是專業化呢?其實是壹種“不可替代”。當壹個教師所從事的工作是不可替代的,教師自身的勞動建立了不可替代的價值感和職業尊嚴,這是壹種深刻的職業體驗和自我成就體驗。當壹個教師有了這樣的經歷,他會更加自覺地參與到自身價值的實現中,最終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
第五,處處體現人文教育的細節。
參觀美術教室時,對教室前墻上安裝的“紅十字”衛生盒感到好奇,旁邊有壹張記錄表,上面整齊地記錄著“紅十字”衛生盒內組裝內容的檢查和補充。我問校長,美術教室怎麽會有這個裝置?校長說他們學校是標準學校,所有設備都是按照政府的標準配備的,衛生盒也是按照政府的要求配備的。因為在美術課上,學生會用到刀和剪刀,這是壹個安全隱患,所以要配備這個衛生盒。為了保證藥箱內物品的充足和藥物的有效性,學校規定要定期檢查和記錄。聽了校長的話,不禁在細節中感受到香港教育的人文關懷。
當我走進科學教室時,這種感覺更加強烈。這間教室的墻上貼著各種警示,提醒學生安全操作,比如“使用危險藥物”、“取暖註意事項”等。他們對廢物的處理也有明確的規定。靠墻的壹個奇怪的大玻璃櫃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校長說,這個裝置是專門用來操作有毒氣體實驗的,這樣在相對密封、通風設備先進的情況下,可以有效保證師生的健康。
最後,我們走進了學校的電腦室。這裏的設備不是壹流的,但是指導的學生告訴我,機房中午和放學後全部對學生開放。我在門上看到壹個滿滿的日程表。這讓我想起了壹個現象,中國大陸很多學校寧願讓設施和資源閑置,也不願意讓學生和老師使用,怕設備磨損,難免生出壹些感慨。
六、自由快樂的成長世界
下午三點半,我們準時在壹樓圖書館集合,進行最後的交流。因為語言不通,我似乎被排除在這個活動之外。於是,我仔細觀察了這裏的環境。圖書館很先進,除了書的種類比較少,規模比較小。這裏的環境和布置真的讓我感覺和大學圖書館沒什麽區別:寬敞的借閱臺,舒適的茶幾,桌椅清新雅致;曾經的學生畢業照,瀟灑地放在茶幾的玻璃板下;壹本可以隨時閱讀的公共英語詞典放在很顯眼的地方;學生用來上網的十幾臺電腦散落在各個角落。在圖書館的展板上,有壹個名為“壹分鐘好書推薦”的欄目,上面有推薦老師的名字和對這本書的評價。這壹切都讓人覺得很方便,很輕松。我感覺這是學生的世界,是學習的天堂。
四點鐘,學生們放學了,他們開始陸續借書。是我們離開的時候了。走出教學樓,學校操場上滿是活躍的學生。狹小的空間裏,有人打籃球或排球,有人乒乓球訓練,有人去食堂吃米粉加餐。學校呈現出壹派熱鬧嘈雜的景象。我擡頭看了看香港最典型的學校――狹小的空間,立體的結構,標準化的設備,標準化的管理。這壹切看似讓人感到單調和束縛,但在這種標準和束縛的背後,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壹種自由和鮮活,壹種師生共同擁有的獨立空間,壹種作為人被尊重和呵護的溫暖和放松。這個空間從何而來?我覺得可能來自於他們的教育和管理理念。
參考
[1][美]約翰?杜威。民主與教育[M]。反式。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黃希庭。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單位:首都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
(編輯王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