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小姐咨詢過很多人,基本上都有不同意見:
“去吧,早教對寶寶很重要,人家是專業的。”
“我看寶寶挺開心的,那就辦卡吧!”
“都是騙錢,不就是玩玩嗎?性價比不高。”
“沒關系,給寶寶和大人壹個打發時間的地方。”
“寶寶的早教變化很大,對適應園區有好處。”
“身邊的人都走了,我也不覺得虧欠寶寶。”
早教,簡單來說就是寶寶出生後的早期訓練。
早教機構起源於歐美。外國人最初建立早教機構有兩個目的:壹是通過遊戲增加寶寶與父母及其他同齡孩子的交流和互動;二是開發寶寶的潛能,使寶寶的身體、情感、智力等得到提高。
現在很多早教機構都宣稱使用“蒙氏教育法”。
蒙臺梭利教育法將早期教育分為五個領域:日常生活、感官教育、數學教育、語言訓練和科學文化訓練。
不過菠蘿小姐也挺不服氣的。“誰說只有外國人懂早教?那是我們老祖先玩剩下的好嗎?!"
撥浪鼓,不就是感官教育嗎?促進寶寶視覺、聽覺、觸覺和精細動作的發展,提高手眼協調能力。
拼圖遊戲不就是數學教育嗎?讓寶寶對數量、大小、形狀有壹定的認識,培養寶寶的邏輯能力和思維能力。
生根不是科學文化修養?引導寶寶建立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所以,問題來了-
奶奶用壹個紅球在寶寶面前移動,鍛煉寶寶追東西的能力。是早教嗎?
每次寶寶洗完澡後,媽媽摸摸寶寶,和寶寶聊聊天,算早教嗎?
爸爸每天睡前在親子時間給寶寶讀故事書。是早教嗎?
當然啦!
父母每天都在做早教,卻沒有意識到,沒有提取出“開發智力”和“挖掘潛力”的高度!
那麽,早教到底教什麽呢?
看寶寶的年齡!
根據不同月齡寶寶的發育特點,有針對性地對寶寶進行早期教育。例如:
0 ~ 1歲是寶寶建立安全感、發展感官、發展肢體動作、發展精細手部動作的重要時期。
家長給寶寶看壹些顏色鮮艷的卡片,可以幫助開發寶寶的視力;
利用玩具等輔助工具吸引寶寶的註意力,幫助練習俯臥平視;
經常和寶寶說話,給寶寶唱歌,聽音樂,對寶寶的聽力發育有幫助;
將不同質地的玩具、水果、蔬菜放在寶寶手中,可以發展觸覺;
帶寶寶出去感受大自然的氣息,對提高嗅覺有好處;
帶寶寶逛街、聚會,增強他在不同環境下的適應能力...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家長也可以重點培養大運動;語言表達;認知,思維能力等等。
看家庭環境!
這絕對是技術壁壘!
缺乏科學技能的菠蘿小姐...
再比如,關曉彤。爺爺是“單琴大鼓”二代傳人;爸爸繼承了父親的事業,也涉足影視劇;我媽媽是戲劇演員...從小就沈浸在藝術氛圍中,有了興趣,走上演藝道路也就順理成章了。
當普通寶寶在玩積木,學唱《愛我,抱抱我》的時候,這些寶寶在研究微觀世界,在說琴書!
但是,也不要太焦慮——家庭環境帶來某個領域的高起點,並不是絕對優勢,因為有天賦,有興趣,有努力!
看寶寶的興趣!
壹般來說,早教機構的課程主要有:體育課、音樂課、美術課(繪畫)、生活課...雖然名稱不同,但本質基本相同。
但是,每個寶寶的興趣是不壹樣的。
媽咪Ella壹直很頭疼:“為什麽Ella那麽喜歡玩小區裏的土?我太熱愛大自然了!”我還挺羨慕的。mini總是很反感土,Ella以後可能是自然科學家!
和任何教育方式壹樣,早期教育也離不開培養寶寶的興趣和好奇心。只有建立在寶寶個人興趣和探索欲望基礎上的早教方法,才能達到理想的早教效果。
雖然“小豬佩奇”被砍得體無完膚,但家長有沒有問過孩子:跳泥坑和跳床上有什麽區別?為什麽要濺泥?哪裏可以跳得更高?
妳看,父母根據孩子的興趣引導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的洞察力,比玩更重要。
“早教班能學到東西!”
對於嬰兒來說,玩耍和學習是相輔相成的。
學習在家長印象中不僅僅是認字、背古詩、臨摹圖畫、掌握樂器,還包含著更豐富的內涵:壹個遊戲可以讓孩子同時鍛煉多種能力,這個過程對孩子來說就是學習。
所以,如果家長只是想讓孩子在早教班“學習”,不如把課堂拓展到生活中,給孩子提供更多探索的機會。
小孩子喜歡撕紙?和他壹起玩!讓他撕出不同的形狀,然後讓他說他在撕什麽。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認知能力、觀察力、語言表達和精細動作都得到了鍛煉……
“早教班可以鍛煉社交!”
尤其是北方寒冷的冬天,每天帶著孩子去社區廣場有點不現實。
於是,早教機構就成了壹個非常好的“社交”場合。
從這壹點來看,菠蘿小姐對早教班是有好感的:
有這麽多“別人家的孩子”,我可以在群體中觀察mini的性格;
壹開始mini跟不上節奏,慢慢的,從緊張變得舒服活潑;
在老師的指導下,父母形成了默契,讓孩子自己處理小矛盾...
這些條件是菠蘿小姐生活中很難為mini提供的。
畢竟親戚朋友沒有那麽多同齡的孩子;平時老人帶著孩子,幾乎只下樓散步;在操場上,家長大多過於謹慎,唯恐“吃虧”或“惹事”...
當然,社交的方式和渠道有很多,不壹定局限於早教機構。例如,在商場與收銀員進行簡單的交談,在公園與孩子們分享零食...
“早教班可以學英語!”
壹般來說,早教班的標準是英語老師和漢語助教。這讓很多英語基礎不好的家長松了壹口氣:“終於給孩子創造了壹個學習英語的環境。”
打哈欠,妳可以...想多了。
貓貓君,曾經是某少兒英語培訓行業的專業人士,在《我爸媽都是“英語人渣”,我該怎麽開導寶寶?看完這篇幹貨,妳就明白寫在《》裏的經驗了。
相比之下,“早教班每節課1小時,每次100句英語”,遠不如日常持續“灌輸”字母卡、英文繪本、兒歌...
“早教班可以玩!”
早教機構確實提供了相對安全的場地和環境。
上烘焙班或者繪畫班,不用準備材料,不用收拾殘局,對於懶惰的父母來說是壹大福利。
但是,每次老師讓孩子走平衡木的時候,我都會自動補“路牙”;每當老師在教室裏組裝秋千,我都會懷疑人生。“和小區裏的有什麽區別?”
就像剛才說的,早教機構的課程設計是比較模塊化的。所以,建議家長不要誇大或幻想幾節早教課的積極作用。
畢竟對孩子來說,妳全心全意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
(表示驚奇、震驚等)
要不要去上早教班?
全盤考慮,不要跟風。
孩子的性格,教養環境,經濟能力……都要考慮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