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壹,消滅韓國。
被壹分為三的韓國,在山東六國中壹直處於最弱的地位。另外,韓國的領土特別奇怪。地處中原,經濟中心,與東周王室封地接壤,戰略上是兵家必爭之地。
戰術上,由於在軍事領域長期輸給其他六國,戰爭都是輸多贏少,領土被多次蠶食,造成了“糖葫蘆”狀的殘存領土。這個特點有壹個弱點,就是連接上下兩部分的地盤比較小,容易攻守。壹旦斷了,就相當於斷了前後,孤立無援,像斷了線的風箏。如此壹來,韓國後期會在惡性循環中反復失去領土,直至滅亡。
因此,秦煌首先摧毀的當然是作為攻占中原橋頭堡的南朝鮮。
2.第二,滅趙。
後期在騎射的趙,國力大增,軍事實力超過、齊燕,成為山東唯壹能與抗衡的國家。戰略上,趙地處北境,草原遼闊,冶煉業相對發達。如果秦在這裏獲勝,妳可以得到大量的戰馬和武器。而且趙國在七國中樞之巔,出兵趙國,可以占盡便宜。
戰術上,後主趙昏庸,拒良臣,導致長平之戰失利。再加上長平血戰後,繼續被邯鄲保衛戰和數十戰所殺,屢被秦國擊敗。趙損失近百萬兵力,三四百萬人,國力大損。另外,趙和它的鄰居關系也不好。它經常與燕爭鬥,與魏勾心鬥角,都有世仇。如果秦國分裂,趙國就會陷入孤立的境地,就會失敗。
可見趙是第二個被秦皇滅的,其他四國都深感震驚。聯秦戰略徹底流產,趙國被秦國所滅,基本標誌著山東國無論如何也沒有實力對抗秦國了。
3.第三,滅燕國。
燕,位於中國最北部,有華北平原和遼東半島。燕壹直主動與北方遊牧民族交流、吸收戰爭經驗,建立友好關系。而且燕國也出過很多人才,比如荊軻、燕丹,也曾經滅過齊國。但滅趙之後,唇亡齒寒,燕國失去了分隔秦國與西方的屏障,與的戰爭不可避免。
略分析戰術因素,燕國雖有猛士,但當國家滅亡時,整個國家的君主和臣民已經完全喪失了與強秦對抗的決心和力量。秦國知道燕國幅員遼闊,少數民族眾多。如果壹個城市和壹個地方被秦劍強行占領,將會有巨大的傷亡。因此,秦國采取了威逼利誘的外交策略。“今日獻十城,難得睡壹晚。明日遲又斬十五城。”軍事上,燕國過早地將主力全部部署在與秦國接壤的地區,孤軍分散,缺乏協同。秦集中優勢兵力包抄燕國主力,各個擊破。不久,燕國的主要力量都喪失了,秦國消滅了燕國。
4.第四,滅魏。
魏國曾經是最強大的國家,但自封的君主和他的臣民都很任性,他們多次被齊,趙和秦打敗。到了後期,竟然只剩下壹條破帆在大涼城茍延殘喘。戰略上,魏地處中原中部,商品經濟發達,人口稠密,是兵家必爭之地。再加上國力衰弱,秦國已經吞並了河西、河東、河套等地,而趙燕被滅後,其實魏國的元首早就失去了支持,等著他的就是壹檔滅國。
戰術上,秦國早已得知魏國孤註壹擲集中國力防守大梁城,實際上對魏國是有害的。在亡國之戰中,魏國過早的放棄了大涼國周邊的城池和要塞,失去了梯度消耗的機會,以至於輕而易舉的包圍了大涼城,隨後河堤決口覆蓋大涼城,魏國投降。
嚴格來說,魏實際上失去了河西走廊東側的土地,這已經象征著被滅,國力已經大大犧牲。之所以能成為第四個被滅的,是因為他靠的是齊楚兩個大國,秦國有些大意,但也擋不住大局。
5.第五,滅楚國。
楚國是七國中疆域最大的國家,河網密布,人口眾多。經歷了吳起變法,國力大大增強。但改革並不成功,被舊貴族提前終止,中後期開始迅速衰落。雖然在軍事上是曇花壹現,但最重要的是秦惠王時期鹹陽幾乎被攻占,綜合國力持續下降。自從被田雷攻陷,屈原被降職自殺,楚國基本沒有稱霸的實力,只能靠少數。
戰術上,秦國被之前的勝利沖昏了頭腦。秦王因為猜忌,拒絕了王建老將出馬需要六十萬大軍攻楚的計劃,轉而任用相對缺乏實戰經驗的李信。在亡國之戰中,君臣同心,成功反叛了原本是楚國的秦丞相,回到楚國,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秦軍情報,重用了楚國僅存的精兵項燕,消滅了前朝前來進攻的秦軍二十萬。並殺了李信(後來李廣的始祖),但這並沒有扭轉乾坤,反而大大加深了秦國對楚國的仇恨。秦煌吸取了教訓,重用老將王建,並投入60萬士兵到楚作戰。王建老謀深算。到了楚國,他沒有急於殺敵,而是修築堡壘堅守對峙。大量的糧食源源不斷地從巴蜀天府之國運來,讓60萬秦軍每天都能吃飽喝足。王建組織軍隊進行各種有益於身心統壹的體能競賽和訓練,不斷消磨楚軍的鬥誌和精神。最後項燕被打敗了。由於秦軍總體數量較多,楚國在分散兵力後仍能有效穿插於廣大的楚國之間進行殲滅,直到滅亡也毫無地緣優勢可言。
6.第六,滅齊。
齊國位於山東半島,是離秦國最遠的地方。也是齊國僅存的力量,秦國最終滅亡也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