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文化起源於900多年前的土著部落“梅山穴居人”。它是在特殊環境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古代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老的湖湘文化與中國其他地域文化壹起,構築了燦爛的文化。燦爛的中華文明。梅山文化區主要分布在湖南省隆回、武岡、洞口、漵浦、新邵、漣源、冷水江、安化、新化的部分地區。梅山文化主要包括這些地區的民間宗教、民間文學、民間文化等。其中,巫術這壹民間宗教深深植根於這壹地區的廣大人民群眾之中,凝聚著眉山人民頑強的生命力。它深受村民們的喜愛,長久以來壹直枝繁葉茂。
什麽是巫術?
?說到巫術,就不能不提到道教創始人張道陵,他在巴蜀學習巫術,帶著八鬼禁都,在四川成都大邑縣鶴鳴山建立道教的故事廣為流傳。隨著道教的興起,巫術逐漸淡出公眾視野。其實巫術起源於古代,主要負責占蔔和祭祀,只是沒有創始人。大多數人尊敬皇帝和聖母瑪利亞。皇帝是盤古,聖母是女媧,崇尚自然,講究萬物有靈。轉眼中華大地五千年,巫術逐漸與各地風俗融合,眉山巫術就是其中之壹。
張五郎與梅山巫術
張五郎,又名陳十五郎,是湘西南梅山教中唯壹壹個由木雕神像供奉的神靈。人們常把這個神稱為“倒壇”,稱之為“倒壇開洞”。張五郎是壹個倒立的神,雙手撐地,雙腳朝天。制作民間偶像的工匠,用野生葡萄或家養葡萄的藤蔓雕刻。偶像的高度壹般在20到25厘米。雕刻時,神像的頭部要用靠近根部的部分雕刻。雕像雕好後,後面開壹個方孔,方孔裏放壹對中草藥,代表神的內臟和骨髓。
壹個傳說是...
在湘西南,有兩個關於張五郎的傳說:
傳奇壹
獵人張五郎到太上老君處取經,深受太上老君喜愛,但太上老君並不知道女兒姬姬已經暗戀張五郎。吉吉向父親表白了對張五郎的愛。太上老君強烈反對這門親事,下令驅逐張五郎。姬姬無奈,邀請張五郎私奔。為了保證張五郎的安全,姬姬壹直把他護在神的庇護之下。老先生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追到馬路上,放出飛劍,想除掉張五郎。壹劍兩劍被姬姬的傘擋了回去,太上老君放出了傘擋不住的第三劍。姬姬見心上人有危險,急中生智,將月經布扔在了雲上,玷汙了父親的飛劍。張五郎的命保住了。為了讓張五郎不再受傷,吉吉把身體翻了個底朝天,頭手著地,腳朝天,讓他面目全非,躲過了老先生的追殺。後來,張五郎在獵人中廣泛傳播法術,這些法術就是眉山的民間方法。張五郎受到獵人的擁戴,他也成為獵人崇拜的梅山神。因此,梅山教供奉壹尊倒置的梅山像。那塊蓋在眉山祭壇上,纏在眉山虎匠頭上的紅色“雲頭布”,竟然是姬姬的月經布。
圖例2
其次,張五郎是壹個道術高超的獵人,曾多次在山中獵殺野生動物。在湘西南,有壹種習俗叫“山野大事,誰見誰有份”。也就是說,凡是獵捕野生動物的人,只要有在場,都可以分壹杯羹。張五郎經常獵殺野生動物,分發給村民。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成了壹個受歡迎的人物。有壹次,張五郎在打獵的時候,和老虎進行了壹場殊死搏鬥。不幸的是,他被撞下懸崖,倒掛在樹上死去。人們懷念張五郎,視他為狩獵之神。並雕刻了壹尊倒置的神像,設壇供奉,這就是後來的梅山壇。
?說起眉山神“張五郎”,人們會想到充滿神秘和詭異色彩的眉山文化。但是什麽是梅山文化呢?學術界也是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筆者認為梅山文化是荊楚文化的壹個重要分支,是至今仍集中在湘中、湘西南地區的壹種古老的原始狩獵文化。安化是梅山文化的發源地,據宋史?《梅山穴居人傳》記載:“梅山穴居人舊日與中國不相連,其地域東與譚、南與邵、西與、北與,梅山居其中。”眉山地處湘中腹地,這裏山高坡陡,野茫茫,交通閉塞,苗瑤雜居,分為眉山十洞。在那種獨特的環境中,梅山穴居人形成並發展了獨特的文化,這種文化無聲無息地傳承了幾千年,直到宋熙寧五年降宋後,才匯入中國文化的河流。梅山文化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壹是宗教信仰;第二,生活習俗;三是文化形態,或者說文化載體,反映梅山穴居人的工作和生活,表達他們的思想。
梅山洞穴人崇拜梅山宗教。它有系統的神、符號、表演、聯想和教義。他們信仰的男神是張五郎,是梅山的創始人。相傳他是壹位擅長打獵的人,是壹位能工巧匠,是壹位築山修路的人,是壹位抗擊外敵入侵的英雄。他用壹雙倒著的腳走路,所有的飛禽走獸都是他的信使。人們在神社裏供奉他們的雕像,上面寫著“梅門祖先,梅城有助於神的祝福和正義”。逢年過節,進山打獵,抗擊外敵之前,人們都要進行祭祀,在腰間系上壹尊祖先的塑像,以求“獸見則退,蛇見則躲,妖見則逃”(梅山咒)。這種習慣幾千年來壹直沒有改變。他們信仰的女神叫白仙娘,是家禽家畜的首席神。鄉民要以畜養幼,或遇瘟疫求消災化吉,以保佑六畜興旺。
關於張五郎的來歷,有很多傳說,流傳最廣的是很久很久以前,張家有兄弟五人,住在眉山的密林裏,百姓世代以打獵為生。五兄弟自小學梅山功夫,練巫術,後來師從太上老君,個個神通廣大。為了在狩獵範圍上不互相沖突,五兄弟劃分了各自的狩獵區域,東南西北各有壹方,這就是後來傳說中的五方艙兵司令,即“東有九夷兵,南有八,西有七叢林兵,北有五狄兵,中有三秦兵”。五郎雖然是五兄弟中最小的,但武功最高,法力最強,自然成了小組的老大。
梅山經常有老虎出沒,上山打獵的人往往壹去不回。五兄弟商量著壹起除掉這個禍害。兄弟們各顯神通,有的設陷阱,有的煮毒箭,有的牽狗設埋伏。老虎出現的時候,各種方法還是沒能制服老虎。這時,五郎挺身而出,用開山刀與老虎搏鬥。壹場混戰之後,五郎被逼到懸崖邊,老虎向他猛撲過去。五郎見勢及時躲閃,不料被壹根樹枝絆倒,與老虎壹同掉下懸崖。
幸運的是,五郎被懸崖上的藤蔓纏住,保住了性命,但老虎摔死了。在搏鬥中,五郎折斷了右腿,使他無法動彈。從此,五郎倒立,用手代替腳行走,於是,他進山出發去打獵。
老虎死了,族人就不再擔心害怕了。以五郎為主的張家五兄弟,被後人奉為梅山祖師。只要他們去山裏打獵,就會邀請五郎壹路平安,收獲更多的獵物。
從那以後,每家每戶的神龕下層都多了壹個神龕。偶像是五郎顛倒開壇、捉雞施法的形象,被尊稱為“壇神”、“翻壇丘”、“創始人張五郎”、“統領張五郎”。
幾組有意思的張五郎木雕像,經過初步鑒定,應該是清初的,最晚是清末的。這些雕像最高的有27厘米,最小的有14厘米高,大部分是用普通木材雕刻而成。清初雕刻的葡萄藤很多,因為眉山人認為葡萄藤救了張五郎的命,有通靈作用。壹般較大的放在神龕下供人供奉,較小的則是獵人打獵時佩戴,與走壇有關。老壹輩的獵人說,在山上打獵,會帶上張五郎,在山上找個好地方。打開祭壇後,他們開始設置陷阱,捕捉獵物,然後帶回來。以這種方式移動王座,另設壹個零點時間祭壇的,稱為行走祭壇。為了方便移動,張五郎的尺寸比較小。這些張五郎的木雕像分為三組。壹組為站立姿勢,雙手橫握獵槍或單手豎握,左腳在前,或擡頭挺胸或略向左前方傾斜(圖1);另壹組是雙手握獵槍或右手握壹卷獵繩的偶像,左腳為先導,右腳下是警惕的獵狗。偶像的面部表情嚴謹而神秘,仿佛在警告四面八方的野獸不要逃跑傷害人類(圖二);最典型的色彩組是倒立的張五郎,被稱為“張五郎倒地”雕像,也有幾種造型:壹種造型是腳朝上,頭朝下,四肢有力,兩只手撐地,而右手還握著壹把刀(刀已脫落),左手握著壹只雞。準備殺雞的表情莊重虔誠,嘴唇緊閉,眼神明亮,形象生動(圖3)。另壹種風格更為復雜生動,雙手著地,雙腳朝天,左腳中央放壹碗水,右腳中央放壹個香爐。向下的雙手左手抓雞,右手拿刀,面前有五個呈梅花狀排列的碗或酒杯(圖六)。另壹個也是雙手撐在地上,腳朝天,左腳正中壹碗水,右腳正中壹個香爐,但右手拿刀,左手抓雞,都簡化了,木制基座上雕了五個酒杯,更簡潔(圖4)。我們認為他手裏的刀和雞說明他是要殺雞取血來獎勵那五個杯碗所代表的五個士兵。還有壹個很漂亮的用藤蔓雕刻的。這尊雕像頭上盤著壹個孩童般的發髻,耳朵下垂,慈眉善目,神態安詳,身穿雙排扣短衫,右手豎握獵槍(槍已被切斷),腳下壹只獵狗仰視著雕像,仿佛隨時等待張五郎的指示(圖五)。
綜上所述,在中國眾多的神靈中,只有張五郎是以倒像的形象出現的,只有張五郎除了被放在神龕裏,還被人隨身帶著去設壇供奉。關於梅山文化和神秘的張五郎,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我們繼續研究、整理和發掘。通過這些張五郎雕像的藝術造型,我們可以感受到眉山人樸實而不笨拙,自然而不造作的審美風格。他們從某些方面向大眾展示了梅山文化的神秘味道,引領我們繼續探索這壹古老而神秘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