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品被機構投資者廣泛使用。
在過去的壹個世紀裏,隨著全球金融市場風險的加劇,投資者利用衍生品管理風險的需求不斷增加,期權、期貨等衍生品市場取得了快速發展。目前,許多海外投資機構正在使用衍生品,包括共同基金、對沖基金、保險基金、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美國和歐盟在法律法規層面對參與衍生品交易的基金類型(貨幣基金除外)沒有具體限制,只要求基金在招募說明書中明確涉及衍生品的投資策略。
在海外機構投資者中,對沖基金是應用最廣泛的衍生品。對沖基金中70%-80%的對沖策略使用衍生品工具,其中全球宏觀策略的衍生品使用率最高,占93%;市場中性策略的衍生品使用率最低,為53%。57%的對沖基金使用股票衍生品,13%的對沖基金使用商品衍生品。
隨著共同基金和對沖基金在產品形式和投資策略上的趨同,衍生工具正逐漸被廣泛使用。目前,* * *基金對衍生品投資的參與度較高,但投資比例較低,尤其是大中型基金。晨星數據顯示,美國市場表現優異的* * *共同基金中,約53%的大盤基金參與了股指期貨,但投資比例不超過5%;中盤基金參與60%,投資比例不超過2%;小盤基金參與23%,投資比例不超過1%。此外,相關研究表明,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共同基金的衍生品使用率相對較低,歐洲國家的共同基金對衍生品的使用正在增加。2005年,60%的西班牙共同基金在其投資中使用衍生品。
對保險資金運用衍生品的研究表明,期權是美國保險資金最常用的衍生品工具,保險資金在美國衍生品中的資產分布有53.59%用於期權。英國保險協會的統計數據也顯示,期權是保險資金最常用的衍生品,約占衍生品資金分布的44.83%。期權的運用主要分為持有資產和不持有資產但期望持有。
從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六家大型投行(摩根大通、花旗、美國銀行、匯豐、巴黎銀行和德意誌銀行)對衍生品的使用來看,利率衍生品占絕大多數,自2001以來基本保持在60%以上,其中掉期合約占比最大,期貨和期權也是投行使用的重要衍生品。
衍生工具的特征和功能
要分析使用衍生品的目的,首先需要知道衍生品的種類和作用。常見的衍生品按基礎資產可分為五類:壹是股市衍生品,收益與單壹股票或指數掛鉤的產品,如股指期貨、個股期權等;二是利率衍生品,收益與壹定的市場利率掛鉤,如國債利率,具體形式為國債期貨;三是信用衍生品,其收益與某壹信用事件掛鉤,如信用違約互換(CDS);那次引爆了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四是外匯衍生品,收益與某種外匯走勢掛鉤,如人民幣-美元互換協議;第五,商品市場衍生品,收益與某種商品的價格掛鉤,如原油期貨。
此外,還有更特殊的衍生品,如與股票市場波動性掛鉤的衍生品、碳排放期權、復合衍生品等。
衍生品最突出的兩個特點是:壹是交易當前可能的未來結果,確定未來時刻的盈虧;第二種是保證金交易,只要繳納壹定比例的保證金就可以完全交易,也就是有杠桿效應。這兩個特點決定了衍生品的主要功能: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當然,衍生品發揮著重要作用,經常被用於投機套利。
衍生品可以幫助實現風險管理,但實現這種風險轉移功能的首要前提是風險可以分離。歸根結底,風險還是由價格產生的,價格波動就是風險。衍生品可以把價格屬性和其他所有權屬性分開,風險管理離不開衍生品。
所謂價格發現,就是市場調整商品價格以達到均衡價格的過程。真正的市場價格的形成需要壹系列條件,如充足的流動性、有序的市場、公平的競爭等。,從而使信息集中透明,價格能夠真實反映供求關系,從而通過競爭形成公平的市場價格。衍生品市場可以滿足這些條件。衍生品和現貨通過跨市場套利緊密聯系在壹起。由於衍生品市場通常流動性更強,交易相對便利,大量的市場信息和新的沖擊首先在衍生品市場得到反映,然後通過跨市場套利從衍生品市場傳導到現貨市場,從而實現價格發現的功能。
期權在海外基金中的應用
在海外機構投資者使用的衍生品中,期貨和期權是最常用的。從國際經驗來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期權都在以驚人的速度蓬勃發展。根據期貨業協會(FIA)對全球衍生品交易所的最新統計,2016年全球期貨和期權總交易量再創新高,達到252.2億手。期權可以有效規避市場系統性風險,增加投資者的現金流,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性,提高擇時的戰略效果。此外,期權還具有波動交易、鎖定股票交易價格、創新設計新產品等功能。
鑒於此,本文主要介紹海外機構投資者對期權的應用。使用期權的主要策略是多空策略,或者對沖策略。希望期權能保持收益,對沖下行風險。
基金的種類很多,期權作為壹種投資策略,主要用在對沖基金和共同基金上。對於共同基金來說,首要的投資目標是跑贏指數,所以經常使用靜態期權策略。常用的期權投資策略主要有保護性看跌期權策略、看漲期權策略和頸線期權組合策略。基金公司利用保護性看跌期權的組合,希望保留組合上漲或現貨上漲的收益,同時可以利用看跌期權對沖未來大幅下跌的風險,但要支付期權費。值得註意的是,如果市場預期大幅下跌,波動率增加,期權溢價也會上升,從而增加套期保值成本。此時,基金經理可能更願意調整倉位以降低風險,也可能選擇相對便宜的平值、略虛的期權,期限在3個月左右,以降低對沖成本。
備兌買入期權策略是基金公司最常用的期權策略。基金經理的主要目的是用未來現貨或期貨頭寸大幅上漲的潛在收益換取價格下跌時的保護緩沖。這種策略在小波動的市場中,以及小漲小跌的市場中,都能有效減少損失或實現超額收益。但是,在大幅上漲的市場中,會損失壹些收益,而在大幅下跌的市場中,賣出期權收取的版稅仍然不足以彌補潛在的損失。壹些股票型基金公司通常會賣出3個月左右的看漲期權來組合策略,選擇持平或略虛的期權合約,從而降低股票上漲時的收益損失率。
基金公司在使用頸線期權組合策略時,壹般認為市場價格(股價)是有限的,但考慮到使用保護性看跌期權策略的對沖成本較高,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願意放棄上部收益,賣出看漲期權收取期權費來對沖買入看跌期權的成本。
影響機構投資者使用衍生品的障礙
與投資衍生品進行投機套利的個人投資者相比,機構投資者使用衍生品工具主要是為了改變資金規模,管理策略組合的系統性風險。
衍生品投資占全部基金資產凈值的比例普遍較低,壹般在3%以下。主要原因是機構投資者不準備為了優化它而完全改變風險收益特征。從市場整體乃至經濟整體來看,金融衍生品的推出,以及在風險控制體系完備的情況下對衍生品的使用,極大地提高了市場的抗風險能力,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市場的巨大波動,並使之最小化。事實上,這對機構投資者投資業績的穩定大有裨益。影響機構投資者使用衍生品的因素如下:
基金規模
壹般來說,規模大的基金公司和規模大的基金更傾向於使用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品的使用比規模小的基金公司或基金更深入、更廣泛。大基金比小基金更傾向於使用金融衍生品。主要原因是大基金有充足的資源,可以通過培訓和雇傭衍生品專業人員來發展這項業務,更善於利用信息,有規模經濟,對套期保值的需求更大。
交易成本
與同等金額的證券交易相比,利用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建立頭寸,而不是直接買賣大量現貨投資標的,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的手續費和交易稅低於現貨交易。
金融衍生品的流動性
衍生品的流動性是影響機構投資者使用金融衍生品的重要因素。如果推出的衍生品交易量比較大,交易比較活躍,流動性好,機構投資者傾向於選擇交易活躍,流動性好的合約品種。
政治和經濟不確定性
當政治和經濟不穩定時,管理的資產所承擔的風險急劇增加,進而增加了機構管理的資產的套期保值需求。此時此刻,對金融衍生品的需求也增加了。許多共同基金只有在政治或經濟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時才會進入金融期貨市場,進而影響股票市場大幅波動。
法律限制的規定。
金融衍生品是壹把雙刃劍。如果運用得當,可以有效規避市場風險,降低融資成本,提高收益率。如果用不好,衍生品的高杠桿也會導致投資者的巨大損失。如果使用不當,會放大市場風險。因此,在基金等機構對金融衍生品的使用上,各國都有壹些法律規定和限制,對金融衍生品的使用和相關信息披露都有明確的指導。
回顧全球金融發展史,如1997東南亞匯率危機,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幾次大規模金融危機,都出現過衍生品,這也是金融各界人士對衍生品使用爭論不休的原因。如何合理利用金融衍生品來防範過度投機帶來的金融風險,是我們應該註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