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培訓招生 - 農村養殖業變遷調查報告

農村養殖業變遷調查報告

壹,都市農業種植養殖模式的主要類型及分布

近年來,通過《杭州都市農業實施意見》的實施,各縣(市、區)圍繞特色優勢產業,大力引導、扶持和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新型種植養殖模式,傳統的優質高效模式有了新的內涵,優勢作物和品種更加集中,農業產業帶更加明顯。

(1)傳統模式的糧油面積持續減少。以糧油為主的傳統種植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第壹,面積大幅減少。2004年,麥稻、稻稻、油稻等傳統模式的應用面積為70多萬畝,比2000年的654.38+0.35萬畝減少了近壹半。第二,傳統模式有了新的內涵。如蕎麥-鮮食玉米、蕎麥-單季稻、雙季鮮食玉米、鮮花-水稻等,為傳統模式增添了新的活力。全市春玉米-單季稻、春大豆-單季稻面積達到654.38+0.5萬畝,平均每畝收益932元。它賦予了傳統模式新的含義,不僅穩定了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而且大大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2)糧經結合模式發展迅速。2004年糧經結合模式應用面積51.5萬畝,比2003年翻了壹番多。第壹,傳統的糧食經濟模式得到了優化和發展。傳統糧經結合模式的作物品種,如水稻-水生蔬菜、草莓-水稻、西瓜-水稻、馬鈴薯-鮮食玉米-甘薯等,不斷優化,設施不斷完善。大中型大棚等設施使反季節作物種植面積不斷增加,效益不斷提高。如余杭區水稻-水生蔬菜面積超過654.38+0.3萬畝,平均每畝效益654.38+0.835元;建德市草莓-水稻面積1.5萬畝,平均每畝效益5350元,西瓜-水稻面積31.0萬畝,平均每畝效益2259元。二是新型糧食經濟模式快速發展。雙季鮮大豆-大蔥、鮮大豆-日本蘿蔔、鮮玉米-大蔥、鮮玉米-大白菜、單季稻-大蒜、單季稻-中草藥、春鮮大豆-秋鮮玉米-蔬菜等模式,平均每畝純收入1000元以上,最高5000元以上。再比如阜陽市的鮮食玉米大蔥,面積超過1.500畝,每畝純收入5600元。臨安市單季稻-大蒜面積1000畝,每畝純收入5500元。桐廬加工紅薯-蔬菜面積8000畝,每畝純收入達1126元;建德市西紅花-單季稻種植面積3100畝,平均畝產5080元。

(3)經濟模式的規模和效益得到了提高。2004年,經濟格局面積為65,438+0,565,438+0,000畝,比2003年增長44%。壹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高效經濟工作方式規模增大。蔬菜、竹筍、花卉、苗木、蠶桑、水果等傳統模式的應用領域進壹步擴大。全市蔬菜面積654.38+0.532萬畝,其中高山蔬菜3.4萬畝,僅淳安縣就達654.38+0.00萬畝,比上年增長48%,每畝純收入達3026元。竹筍占地約38萬畝。二是新型高效種植模式不斷湧現,如苦瓜-小辣椒、草莓-番茄(小辣椒)、草莓-苦瓜、西瓜-長瓜、西葫蘆-長豇豆-四季豆(日本蘿蔔)、蘿蔔苗(多茬)-芹菜-早南瓜、莧菜-毛毛菜-芹菜(生菜)等。這些模型不僅應用廣泛,而且具有良好的效益。每畝純收入5000多元,高的10000多元。如建德白玉苦瓜-小辣椒應用面積1000畝,每畝產值8600元。扣除每畝成本,每畝純收入6900元。富陽莧菜-毛毛菜-芹菜(萵筍)應用面積500畝,每畝產值1.70萬元,扣除每畝成本2200元後凈收入1.48萬元。蕭山區的西葫蘆-豇豆-綠豆(日本蘿蔔)模式,平均每畝純收入5599元。三是以地方主導產品為主的模式進壹步凸顯,區域優勢不斷擴大。3.4萬畝高山蔬菜中,四季豆、小辣椒面積達21萬畝。這些模式平均每畝收益在3000元以上。桐廬縣蜜梨面積已超過28000畝,其中已投產面積達到26000畝,平均畝產2100元。扣除980元的成本,每畝純收入已達1120元。建德市蓮子面積已達654.38+0萬畝;余杭市灰指甲池塘生態養殖面積已達654.38+0.7萬畝。按兩年的養殖周期計算,壹個周期內平均每畝純收入達到765.438+0.25元。建德市充分利用優質水資源,大力發展珍珠養殖。2003年收獲珍珠23850公斤,2004年新增珍珠養殖面積685畝,優勢進壹步擴大。

(4)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並重的種植養殖模式不斷湧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並重的豬-沼-果(魚)、雞-魚(珍珠)、果(桑、茶、竹)、散養雞(鴨、羊)、豬-蚯蚓-龜等應用領域發展迅速。據不完全統計,采用豬-沼-果模式規模化養豬2.44萬頭。如建德市雞魚模式,養雞20萬只,平均每只雞收益15.6元;余杭區的豬-蚯蚓-龜模式,壹年出欄12000頭豬,每頭豬的效益達到180元。此外,“四園”養雞(鴨、羊)規模達到1,654,38+萬羽(頭),套種蔬菜、中藥材、糧食的格局也不斷發展。這些模式的推廣應用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二、都市農業種植養殖模式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1)高效養殖模式規模小,發展困難。我市雖然有126多種種植養殖模式,但以糧食為主的傳統模式占大多數,效益好的模式應用面積還不夠大。例如,糧-油等傳統模式的應用面積為55萬畝,壹年收獲壹次的稻田面積預計在45萬畝左右。蕭山區喬伊鎮茄苗-葉菜-晚稻模式每畝效益達到11020元,而面積只有132畝。臨安高山花卉(百合)-蔬菜模式每畝效益17000元,但其面積只有250畝。究其原因,這些效益較好的模式沒有得到廣泛推廣,既有農民習慣的原因,也有地域對其應用的限制。比如“四園”養雞(鴨、羊)的模式,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很好,但地域性很強,總規模只有165438+萬,僅占當年全市家禽家畜出欄量的1.9%。

(B)綜合支持技術的應用程度低。總的來說,大部分種植養殖模式的整合率不高,影響了模式的推廣和效益。如建德市5438年6月+10月種植的大棚西瓜,聘請溫嶺種植師傅,利用微滴灌技術,壹年收獲5批西瓜,25畝西瓜凈利潤8萬元。然而,建德的農民每年最多只能收到四批類似的小西瓜,而在溫嶺,他們可以收到七批。同樣的品種和種植方式,相似的氣候條件,產量和效益差別很大。說明該模式先進技術在我市的應用率不高,技術集成應用潛力巨大。同樣,多種套種套種模式增產增效潛力巨大,如淳安縣的高山辣椒。同樣的品種和自然環境,高效田每畝純收入達到4000元,低效田不到2000元。這也說明在病蟲草害防治和肥水管理技術上差距很大。

(3)連作的限制。調查中發現,壹些模式雖然效益好,應用規模大,但由於長期種植同壹種作物,給細菌、病毒、昆蟲帶來了嚴重危害,影響了模式的推廣應用。其中茄科和葫蘆科蔬菜品種的連作障礙最為嚴重。比如臨安老高山蔬菜種植區的西紅柿、小辣椒等病蟲害尤為嚴重,部分田地的畝產收益僅為正常田地的1/4。為了克服草莓連作病蟲害的影響,建德曾在夏季采用化學防治和高溫消毒,但效果不明顯。現在很多養殖戶使用氯化苦進行消毒,但每畝費用在600元以上,很多養殖戶難以承受。

(四)土地流轉機制不暢。區域優勢產品的開發需要依靠數量、質量、市場知名度等產銷要素,否則只能局限於小規模產銷。比如稻鴨共育模式,對稻區尤其是低窪地有突出的協同效應,但必須有壹定的種植和養殖規模。如果土地不能集中在大戶手裏,這種模式就很難推行。此外,水產業、畜牧業等模式的發展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土地流轉機制不完善的制約。

(五)工業化水平低影響發展模式。很多模式雖然效益不錯,但多是壹家壹戶生產銷售的小農經濟形式,產業化程度不高。比如建德市的藏紅花-水稻模式,每畝效益5000多元,好的年份能達到8000多元。但由於蠶絲市場單壹,農民無法自行加工,雖然發展了十幾年,但種植規模仍然只有3100畝。有些行業雖然有農業龍頭企業,但是這些企業的加工能力和農產品產量還有很大差距,農戶和企業的合作基本上是松散的形式,沒有真正承擔風險,享受收益。個別企業為了追求自己的利潤,壓低價格是常有的事;壹些農民也不時無法履行訂單,這在壹定程度上制約了都市農業的發展。

(六)服務工作滯後。從領導角度看,基層政府主要以經濟工作為主,對投資大、回收期長、風險大、政績不明的農業工作重視和支持不夠。從技術角度來看,面對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五花八門的新產業,原有農技人員的常規服務手段和技術素質已經因為專業人才多、綜合人才少而難以滿足現代都市農業各種種植模式發展的需要。從農資供應來看,從市場需求來看,從事新、奇、特品種養殖和加工的農民大大增加,對各種專用飼料、專用肥料、專用設備的需求量小而大,而農資經銷部怕賣不出去多就虧本,難以滿足農民的需求。

第三,壹些建議

(1)加強政策引導,促進區域優勢養殖模式發展。在實地調研、摸清本地區現有優勢種植養殖模式的基礎上,邀請專家學者和種養大戶對本地區產業模式進行科學論證和定位,明確重點發展模式和發展目標,科學規劃。規劃應包括重點產業模式的項目、布局、建設內容和保護措施,並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在確定園區建設、中低產田改造等農業項目時,要向重點模式傾斜,安排資金支持本地區重點發展模式,使之逐步鞏固、完善和提高。

(2)註重實效,實施科技興農。要以種子工程為突破口,加快科技在都市農業種植養殖模式中的應用,不斷提高技術的綜合集成。有針對性地加強科技成果的引進、試驗、示範和開發。對適合當地情況、能提高農產品規模、質量和效益的技術,要通過送科技下鄉、開展技術培訓、鼓勵科技人員到田間地頭、車間進行技術承包等方式,加快應用推廣。特別要註意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做到樣板與標準化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