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創業者的故事1:
大學生暑期貸款創業,兩個月賺5萬
隨著暑假的來臨,南通大學的創新創業教育基地依然十分繁忙,留在這裏的學生們都在緊張地準備著即將到來的機器人大賽。大二女生張青幾乎每天晚上都會來到實驗室,不斷補充知識,自學相關內容,為機器人公開賽做準備。
近年來,南通大學高度重視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積極探索“課程導向、實踐導向、研究支撐、多方位支撐”的創業教育模式。學校建校10年來,已培養畢業生近7萬人,湧現出壹大批懷揣創業夢想、投身創業實踐的優秀企業家,用知識和激情揚起了人生的風帆。
她創辦了壹家人力資源公司。
在從大學生的“第壹課堂”向社會的“第二課堂”過渡的過程中,很多同學都有過猶豫:找什麽樣的工作,去哪裏實習,如何完成壹次好的面試等。南通大學2009屆畢業生楊在畢業實踐中探索出壹條理論聯系實際的路子——在課外實踐鍛煉、崗前培訓、素質拓展等方面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培養和指導。
楊,29歲,畢業五年,現在是壹家人力資源公司的總經理,該公司有200萬元的註資。“從大壹開始,我在學好課程知識的同時,也註重鍛煉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做家教,發傳單,做策劃。這些我都做過。”楊發現,許多學生想鍛煉自己的能力,但他們苦於缺乏合適的機會和社會經驗。於是,剛畢業的楊開始策劃壹些項目,為大學生提供兼職、實習、見習的機會,將面試技巧、職業規劃、商務禮儀等培訓項目融入到自己的服務中,大大提高了大學生的工作能力。
這壹切都離不開學校組織的創業教師專題培訓。楊說,2008年9月,她有幸參加了南通市婦聯舉辦的首屆(創業)導師活動。借助這個平臺,楊結識了創業以來的第壹位校外導師——南通谷健康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參觀學習了壹家成熟公司的商業模式、企業文化、管理制度、人事財務制度、日常管理等。
憑著經驗和信心,半年後,楊投資50萬元成立了人力資源公司。公司成熟後,於今年4月追加了更多資本。6月,引入了風險投資。GEA哈珀亞太區總裁兼北京愛富恒信公司總經理劉洪濤投資654.38+20萬元。公司正式更名為優資在線人力資源有限公司,打造兼職培訓行業的“線上對線下”(即線上線下電商)。楊表示,新的業務模式在江蘇成熟後,公司將於2016開始向全國拓展業務。
他進軍水果零售業。
在南通大學,有許多像楊這樣勇敢進取的女孩,當然也有許多有商業和管理頭腦的年輕人。去年畢業於通達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的沈建祥就是其中之壹。他的創業方向是水果零售。
要做到,首先要積累經驗。於是,沈建祥在暑假期間專程來到長三角地區最大的水果集散地浙江嘉興水果市場,利用實習經歷進行學習。2012下半年,沈建祥和兩個小夥伴做起了水果團購的生意。去年,在學校就業創業中心的支持下,他們正式向門店零售方向發展。他們在學校食堂附近租了個店,開了個水果店。後來,他們在張至善和吳山家園相繼開業。據介紹,三家門店去年營業額達654.38+0多萬元,收支基本持平;從今年目前的情況來看,每天的成交額預計保持在1萬元左右。
近日,記者走訪了沈建祥“油鍋脆”團隊經營的其中壹家店鋪。賣的水果有40多種,價格比零售水果店便宜15%左右。在這兩年的探索中,“優果萃”團隊的業務越來越好。對於未來的發展規劃,沈建祥的思路相當清晰。他將其歸為兩點:第壹,水果銷售要整合成壹個鏈條。目前南通大部分水果店都是家庭式的。只有通過整合,才能做到低成本,低損耗,更好的服務消費者。第二,電子商務勢在必行。沈建祥希望自己的水果生意可以類似於“麥德龍+京東。COM”模式,這不僅有利於店鋪營業額的提高,也有利於賣家和消費者之間的良性溝通。
他的訓練生涯蒸蒸日上。
南通大學壹直重視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在“課程引領、實踐培養、科研支撐、多方支持”的創業教育模式下,另壹位“90後”男生也做得非常出色。他叫黃剛,是通達化工學院應用化學系2011的畢業生,現在是桐城壹家教育培訓公司的負責人。
黃剛說:“我在擔任大學生就業創業協會會長期間,有幸結識了很多企業家和專業講師。如何讓自己的大學生提前了解壹些社會和就業信息?按照這個思路,我找到了最初創業項目的雛形:做大學生的‘軟實力’培訓。"
項目,培訓老師,然後兩個合夥人加入。經過大約1年的探索,由於成本、招生、續班等各種壓力,最初的項目難以為繼。失敗後,黃剛的核心團隊開始謀劃轉型。在南京、上海等地學習後,終於有了現在的“中小學壹對壹個性化輔導”模式。
據了解,黃剛的教育培訓公司在南通有三個校區,分別位於通州、崇川、港閘。崇川校區現擁有近600平方米的精裝教學面積,年營業額200多萬元;通州校區成立於2013年6月,正壹往無前;港閘校區成立於今年年初,目前仍在發展中。三個校區今年總營業額預計超過400萬元。
90後創業者的故事2:
90後大學生“回爐”上技校年薪10萬。
遇到焦錫春時,他正蹲在壹臺設備旁,聚精會神地看著電路圖。
“這套設備是從臺灣和日本進口的。在實際生產經營中,有壹些不合理的地方,需要進行壹些技術改造。”焦希春個子高,有點瘦。如果不是提前自我介紹,妳不會把這個穿著藍色制服的“修理工”和大學生聯系在壹起。
焦惜春2012畢業於湖南商學院。主修市場營銷的焦錫春和壹些學生壹樣雄心勃勃。他南下深圳找工作,進了壹家化妝品公司,月薪不到3000元。
“深圳消費高,光住宿就要2000元。妳不可能每個月都存錢。”在深圳工作半年後,焦喜春開始關註網上的招聘信息,想跳槽。幾次面試下來,發現沒有壹技之長,很難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他被無法高薪聘請機械師的消息感動了。經過深思熟慮,我決定試壹試。“年輕,沒有,只是重新開始。”
之後,焦喜春辭掉了工作,回到長沙,進入專門培養大學生的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回收”班。
壹個文科生在技校學電氣自動化不容易。焦希春經常纏著老師補課,泡在各種專業論壇,交流專業經驗。他不僅在校園裏學習,還去工地和工人們壹起勞動,向他們學習。
“和技校相比,大學學的東西不壹樣。大學裏學的比較輕松,但是到了技校,就跟高三學生壹樣忙。每天早上7點起床,8點開始上第壹節課,上午4節課,下午2節課,晚上自習沒課。”
壹年後,焦喜春被分配到上海大眾長沙分公司實習。很快,他成為了上海大眾長沙分公司的壹名正式維修電工。現在,月薪近8000元。
“我當時不敢說,怕家裏人不理解。大學生如何辭掉工作去技校?這四年大學不是浪費了嗎?”談及“先演戲後演戲”,焦錫純說自己辭了工作回到長沙,告訴家人找工作,不去上學。“其實當時心裏也有些猶豫。不知道這樣行不行。我不能說技校比大學好。我只能說技校比大學更適合我。”
前不久,上海大眾集團為員工舉辦了壹場技能大賽。焦喜春代表長沙分公司參加比賽,獲得“名師技能”技能競賽第壹名,獲得“維修電工第壹名”。此時,焦錫純正式加入上海大眾還不到半年。臺上壹分鐘,臺下十年。在有些人眼裏,技能比賽只是壹種技能,但需要去做。從2014年8月初開始,焦錫純每天訓練超過10小時,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和器械在壹起。為了練習布線,焦希春買來壹卷卷電線,抓起50根電線,壹刀全部剪斷,像洗牌壹樣展開,5分鐘之內像撿芝麻壹樣全部塞進接口。
“要成為精品藍領,不僅要學會和機器打交道,還要學會處理人際關系,提高自身修養。”談及未來的打算,焦錫春表示,希望提升自己,發揮自己的文憑和技術優勢,成為壹名硬技能和軟實力兼備的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