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學習茶藝。茶藝是中國的特色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泡茶是壹件很簡單的事情。但要真正泡壹壺茶,需要掌握壹定的技巧。讓我們從零開始學習茶藝吧。
從零開始學習茶藝1茶藝基礎知識1:泡茶的要素
茶葉中的化學成分是茶的色、香、味的基礎。泡茶時,要根據不同茶葉的特性,調整水的溫度、浸泡時間和茶葉的用量,以充分發揮茶葉的香、色、味。泡茶有四個要素:第壹是茶的比例,第二是茶的溫度,第三是沖泡次數。
茶藝基礎知識2:泡茶水的選擇
水是茶之母,器皿是茶之父。可見,用什麽水泡茶,對茶的沖泡和效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泡壹壺好茶,要選擇清水、輕水、甜水、活水,這樣才能做出茶的純正味道。
茶藝基礎知識3:茶具的選擇
現在常用的茶葉有瓷器、陶器、玻璃、塑料。從品茶的角度來說,瓷器和陶器是泡茶的最佳選擇,因為它們保溫性好,色香俱佳,外形美觀,具有藝術欣賞性。
茶藝基礎知識4:茶的味道
品茶是壹門綜合藝術,茶沒有好壞之分,主要看個人品味。不同種類的茶顏色不同,茶的品質也不同。所以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品茶方式。品茶時,可以透過晶瑩剔透的茶湯,看茶葉的起伏、舒展、姿態,再看茶汁的滲透、浸潤和湯色的變化,然後拿起茶杯,先聞壹聞,再品壹口。
茶藝的基本流程
1,手部清潔和欣賞用具
也就是說,洗手喝茶很重要。先招徠茶人邀客品茶,再賞玩器物:講究用瓷陶,景德鎮瓷器或宜興茶壺,都是為了喝茶前的放松。
2、熱杯水壺
就是把所有的茶具用開水洗壹遍,目的也是為了清潔,同時預熱茶具,讓茶的味道更香。將開水倒入茶壺、公平杯、香杯、茶杯,有朋友說這叫潔具加溫。
3.馬龍進入了宮殿
把茶葉放進器皿,也就是把茶葉放進茶壺,名字很美,程序也很簡單。表演可以適當加花俏,有茶韻。
4.洗茶
將開水倒入壺中,讓水適當接觸茶葉,然後快速倒出。目的是去除茶葉表面不幹凈的物質,把沒有炒過的茶葉過濾掉。
5.釀造
再往鍋裏倒開水,壺嘴在倒水的過程中“點頭”三次。不要壹次灌滿鍋。茶道的程序其實只是美而已。只有這壹步是大家平時常用的。表演中有所謂的“鳳凰三點頭”以示對嘉賓的尊重。
6.春風吹妳的臉
都是表達技巧的審美需求。水要高於壺嘴,用壺蓋刷掉茶粉,把漂浮的茶葉去掉,做到只喝茶水,不讓漂浮的茶葉進嘴。
7.密封罐子
蓋上壺蓋,保留茶壺沏好的茶的香氣,把壺裏的開水澆個遍。
8.分杯
為開始喝茶做準備,用茶夾把香杯和茶杯分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9、玉液回鍋
將壺中的茶輕輕倒入公平馬克杯,讓每個人都能品嘗到色、香、味相同的茶。給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簡單來說就是給每位客人壹杯茶。
10,鍋
然後將茶湯倒入每位客人的香杯中,茶道程序七分飽,以示對客人的尊重。
11,奉茶
講究雙手端杯在客人面前倒茶的禮儀,是中國古代禮儀的基礎。
12,聞香
這是讓客人感到孤獨的壹步。客人將茶湯倒入品鑒杯中,聞香杯中余香,最好是陶醉的,以表達對主人茶的欣賞和贊嘆。
13,品茶
現在終於到了喝茶的時間了。客人可以用三個手指拿起壹杯茶,三口慢慢啜飲,然後放下。這在交談過程中還能繼續,可見茶在交際中的地位和不可或缺的地位。
從零開始學習茶藝2中國茶藝-藝術茶
中國人喝咖啡與外國人非常不同,尤其是茶道中的茶,它被視為天、地、物和人的統壹過程。因此,無論是茶葉的品質、產地、加工、制作、烹飪,都不僅要符合自然規律,更要包含審美觀和人類的精神寄托。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用來分析各種茶的化學成分、營養價值和藥用功效。在古代,中國茶學家運用辯證統壹的自然觀和人們自身的經驗,從靈肉互動中識別相關問題。因此,在技藝之中,既包含了中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又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審美趣味和精神寄托。從物質和精神的結合上,它的成就甚至超過了現代。
茶,在中國人眼裏,是天地間的靈性之物。它誕生在美麗的於明山水域,伴隨著青山和明月,清風和雲彩,並獲得了天地的精華,造福人類。因此,古代真正的茶人不僅要懂得沏茶待客,還要經常親自種植、制作和教授藝術園林。即使沒有親代的條件,也要走進大山,去嘉明看看,去學習茶葉的自然原理。從漢王傳授藝茶,到唐代名僧廣泛種植茶樹,陸羽遊歷全國,太湖東西,爬山,孫蘇葉寺,荒村,等等,直到明代茶人自建茶園,形成了這種做法的傳統。當代茶聖吳覺農、茶藝大師莊萬芳等。所以中國茶藝的第壹要素是“藝術茶”。無論如何評價名茶,選擇產地,采集,制作,都要得天時地利人和。
《茶經》雲:“飲茶者,南方之冠。”“地中,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土,下者生黃土”。這是茶葉生長的土壤條件。又有雲:“野民上,園民下,陽崖下,紫民上,青民下;筍上,芽次之;卷葉器上去了,葉子很舒服。那些在背陰山坡上的山谷裏的人,難以忍受,天性停滯,有歇斯底裏。這是茶葉的另壹個自然環境和采摘機會,而這些條件多在南方氣候溫和、環境幽靜的名山。所以茶葉本身的生長條件決定了它自然伴隨著景點。中國茶人深諳這個道理,從選茶之初就重視與自然的和諧。
到了唐朝,因為皇帝愛喝陽仙茶,所以更好的佩服楊。事實上,當時有許多著名的茶葉產地。最有名的人,壹是集中在美麗的巴山和蜀水之間,二是環太湖的著名景點。陸羽評價全國31個著名產茶州,有8個在今天的四川,占四分之壹。當時蜀中貢茶有數百種,最著名的有蒙山茶、中峰茶、峨眉茶、青城茶、夏川石上紫花苞、香山茶、郁南茶、神泉小團、盧明昌等,其中蒙頂石花被稱為第壹。巴蜀文人眾多,唐人重視詩詞。經過詩人的吟詠,巴蜀的茶對世界越來越重要。浙江西部的昌、湖兩州也出產許多名茶,其中最著名的是顧青孫資。此地臨近太湖,風景秀麗,泉水流淌,既適合氣候,又有水土之精華。其中有嶧山和多佛寺,陸羽曾經寫過記載。正是在這裏,陸羽和皎然奠定了中國茶道尤其是古竹茶的格局。
宋代,繼南唐之後,在建州北苑制作貢茶。北苑名寺相鄰,茶好水好。此外,還受到了法院的高度贊揚。但是貢茶制作太難太復雜,還加了冰片等香料,所以真正的茶人並不覺得好。就連建州民間的鬥茶也不是用蠟面和龍做的。於是,很多茶人都去名山遊玩,尋找好茶。日本茶、蒙頂茶、寶雲茶才算是真正的上品。
明人提倡駱駝茶。藏於山中,名曰“陀”“陀”,今稱“芥子”。相傳有羅氏者藏於武夷山,故名為羅芥。明代文人喜歡武夷茶,多半是因為他們同享武夷風光。朱是壹個茶迷,每年都來羅芥末。六十年過去了,這座山上有嶽明峽谷。吳人姚,自創小花園,以種茶為先。從小到白頭,都是神秘的。據說,他之所以寫《茶疏》,是因為姚把他壹生品茶的秘密都告訴了徐石。許氏死後,賜“夢”以散茶疏,姚為之作序。有了這個神話般的故事,武夷山茶就更加傳奇了。明代人們註重好茶,如漳州的羅松茶、武陟的虎丘茶、錢塘的龍井茶、天臺山的雁蕩茶、括倉山的潘達茶、東陽的金花茶、紹興的日珠茶等。
可見,歷史上的名茶,總是在好山好水之中,在茶人品上得了第壹名,是文人墨客稱贊,才被人們重視的。選茶只包含了科學原理和美學思想。莊子認為壹切事物與自然和諧,才是真正的善與美。中國茶藝從選茶開始就體現了這種自然觀。
好茶壹定要采摘得當,制作得當。
唐代采茶的時間要求並不嚴格,也就是說農歷的二月、三月、四月都可以采茶。宋代以後,采茶時間嚴格,往往是突擊,清明節前正是采茶的好時候。茶葉如果在陽光下暴曬,奶油會被消耗,水分會流失,會變味,失去精華。用指甲挑茶,不要用手指,以免沾手溫,沾汗。唐人對茶芽不是很挑剔,挺拔的才是最好的。宋以後的選拔很細,按芽的形狀分等級。壹般來說,芽越嫩的茶越好。壹芽是荷花芽,若芽不放;第二芽稱旗槍,如在矛端加纓;三個芽叫舌頭,像剛開始張開嘴的鳥。確實沒看到就先聽到壹個好聽的名字,讓人心情愉悅。中國的茶藝在表演之前就有很美的韻腳,非古代文明國家很難理解。
好茶要泡好。所以制茶是茶藝的關鍵,唐代的制茶已經相當考究了。唐朝制作的茶有四種:煮茶、散茶、粉茶和餅茶。發酵茶類似於現代的茶磚,儲存運輸方便但不精制。散裝茶是烘焙後立即采集的,比如現代的散裝茶,但飲用時需要磨成粉末,類似於日本茶道中使用的粉茶。這三種主要是民用,茶葉主要面向邊疆民族,散茶和晚茶在民間比較受歡迎。但作為壹門茶藝,很難達到藝術效果,所以陸羽重點改進了餅茶。其他產品在中晚唐時期因眾所周知的糕點和茶葉而日益流行。餅茶最初是在荊和巴之間制作的。魯豫主張只取春芽,用蒸的方法殺青,然後搗成泥,用圓模拍成餅,最後打孔,串起來,用溫火烘烤,貯藏備用。餅茶不僅容易在茶末使用(因為古代是將茶粉與水混合),而且容易保存,所以從此變得非常受歡迎。從中唐到明初,他引領了中國茶藝500多年。
宋代因為貢茶,餅茶做得太細。雖然表面看起來很好,但是失去了茶的真正味道。茶道應該是物質和精神的統壹。沒有物質的真實本質,優秀的藝術作品也會顯得矯揉造作。但從藝術角度來說,也是壹個獨特的創作,所以還是有必要介紹壹下。
在宋代,貢茶以龍團和馮冰命名,是由金銀模型壓制的餅茶,也稱為團茶。到了宋代,團茶經過多次研制,無穿孔,細膩美觀,有冰片香料,蠟面,有光澤。壹斤大龍組有八塊餅,壹斤小龍組有二十塊餅。叫團茶,其實有各種花樣。龍鳳組均為圓形,龍組勝雪為方餅,白組為六角梅花,雪為六角,適當年份的玉為橢圓形,太平嘉瑞如白組,龍如龍組,萬春中的銀葉為六角尖形,長壽玉圭為下圓形...每塊餅上都有龍紋、祥雲、彩鳳等圖案,歷代翻新,層出不窮。
《武林舊事》曰:
仲春初,福建草絲入蠟茶壹等品,名為北苑。都是小的方的。皇室百年。蓋黃羅軟被,使其青綠,裹黃羅洋服,封巨印,外用朱漆小盒,金鎖,藏細竹絲,重不少。這是麻雀舌頭的水芽的芽做的。壹塊40萬,只能用幾個耳朵。
歐陽修《龍茗錄後記》雲:
茶是事物的本質,小群是其本質。記載描述的是所謂的上品龍茶。蓋子(註:葛祥,莫)20歲開始修建並成為貢品。仁友珍藏。雖然我是輔相大臣,但我從來沒有給過。只有南郊大齋夜送禮,中書架秘院四人,送了壹個餅。.....嘉祐七年,我享受明齋之夜,第壹個人給了我壹個餅,我也給了妳,壹直藏到現在。我拜大內為諫官,登上二府,用了二十多年才被賜下。
以歐陽修的地位,用了20多年才從皇帝那裏得到壹塊蛋糕。可見龍組的精華和珍貴,甚至比珍寶還要難得。蘇軾比歐陽修幸運多了。他曾多次獲得小龍組冠軍,所以他說“小團體要屢試不爽,汙垢看珍珠翡翠。”壹個茶餅價值幾十萬。和祝玉比起來,自然是如糞土。但東西雖精致,卻過於奢侈,不符合中國茶道保持清雅的主要目的。但宋代也有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地方。現在的沱茶和磚茶都是黑乎乎的,濃濃的。雖然很實用,但是真的不好看。如果能借鑒宋人的手藝,加以改進,豈不是更美!
到了元代,北方的蒙古族無法接受過分精致的文化。遊牧民族喜歡磚茶,而民間則用散茶。明代官方廢除團茶也是朱元璋了解民間疾苦的壹個功績,散茶、端茶、磚茶流傳下來。半發酵紅茶誕生於明清時期,茶葉的色、香、味更能得到體現。花茶也應運而生,因為符合北方人尤其是首都人的飲用習慣,所以很受歡迎。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古人的制茶不僅是壹種生產過程,更是壹種精神享受,是從制茶過程中體驗萬物的原理。所以從名字到制作,都是有規律,有審美精神的。
而且很多文人飲茶,有的是臨時收藏,有的是用半成品研磨烘焙壹遍,從中體會自制美食的樂趣,比較實用。
從零開始學習茶藝分為幾個步驟。
第壹:幹凈的手
給客人倒茶前壹定要洗手。不管手上有沒有臟泥,都要先把手洗幹凈,讓客人知道妳洗手了。這不僅是喝茶的健康問題,也是主人尊重客人的表現。
第二種方式:熨燙機
在給客人泡茶之前,主人還必須進行“加溫”這壹步,即將所有泡茶的器皿用開水沖洗壹遍。這不僅是為了衛生,也是為了預熱茶具,讓茶的味道更香。更重要的是,讓客人看到主人的用心。
第三種方式:請喝茶。
在茶道中,人們常把第三步稱為“馬龍入宮”,即把茶葉放進茶壺裏。雖然流程比較簡單,但是從這個名字也可以看出茶道體現了對客人的尊重。
第四種方式:洗茶。
泡茶前必須經過“洗茶”這壹步,將開水倒入壺中,讓水與茶葉適當接觸,然後迅速倒掉,才能將茶葉表面的雜質清洗幹凈,讓客人喝得放心。
第五種方式:泡茶
前面幾個步驟可能每個人在倒茶的過程中都會做。在泡茶這壹步,壹定要註意。正式泡茶後,在倒水的過程中壹定要讓壺嘴“點頭”三次。這也是茶道文化中所謂的“鳳凰三點頭”來表示我們對客人的尊重。
第六種方式:刷封面
這壹步體現了主人的意圖。“掃壺蓋”是指泡茶時,開水要比壺嘴高壹點,然後主人用壺蓋掃去浮在上面的茶沫,防止客人喝茶時喝到浮在上面的茶沫。
第七種方式:封鍋
“封壺”是指蓋上壺蓋,保留茶壺中茶葉沖泡的香氣,並為此將開水澆遍壺身。這壹步是為了保留茶葉的香氣,保證客人的口感。
第八道:分杯羹。
這壹步體現了“茶道”文化。主人用茶夾將香茗杯和茶盞分組,放在茶托上,方便客人添茶。我們必須註意這壹步。分杯的時候要先把杯子排好,而不是直接分發給每位客人。
第九:回鍋
將壺中的茶輕輕倒入公平馬克杯,讓每個人都能品嘗到色、香、味相同的茶。這壹步也體現了茶道中“公正、公平、正義”的文化。
第十種方式:分茶。
這壹步是將茶湯均勻地倒入每位客人的香杯中。壹般來說,加滿茶只需七分鐘,以免茶水溢出,喝的時候燙傷客人。而且倒茶時,每杯茶的量要壹致,不能厚此薄彼。
第十壹:奉茶。
這壹步是主持人在茶道中的最後壹步。泡茶、倒茶等步驟完成後,主人需要雙手將杯子送到客人手中,這也是中國“以茶待客”禮儀的根源。
第十二道:聞香
這是讓客人感到孤獨的壹步。客人將茶湯倒入品鑒杯中,聞香杯中余香,最好是陶醉的,以表達對主人茶的欣賞和贊嘆。
第十三道:品茶
聞過香後,客人可以品茶。在品茶之前,客人需要用三個手指拿起茶杯,分三口慢慢啜飲,然後放下茶杯,以示對主人的尊重和禮貌。這壹點在交談和交流過程中得以延續,可見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本質身份。